客觀歸責理論的最後一個要件【2】(有彩蛋哦)

2021-01-10 刑法教師楊豔霞

客觀歸責理論的最後一個要件【2】

 

我上次先講了德國的梅梅爾河案。這個案例講的是:在狂風暴雨之際,乘客不顧擺渡人員的「危險」警告,執意要求擺渡人員讓其過河。擺渡人員在運送乘客過河時,渡船翻沉導致乘客死亡的案例。德國法院認為由於乘客認識到並接受了危險,不能將結果歸責於擺渡人員。

 

然後我向大家提問了一個案例。這個案例講的是:甲、乙一起喝酒。酒後,甲開車回家,順便搭載了乙。路上,在過十字路口時,甲由於飲酒導致反應不及時,車輛與其他車發生碰撞,甲處置不當,導致乙重傷,後高位截癱。能否將結果歸責於甲?即,(1)甲是否構成交通肇事罪?(2)乙的死亡能否歸責於甲的醉駕行為,乙能否向甲索賠? 

 

第一個問題,根據我國的司法解釋,是很簡單的。根據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酒後(不要求達到醉駕標準)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所以,甲的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

 

第二個問題,同學們的觀點有分歧,專家們的觀點也有分歧。我看到張明楷教授的一篇文章,我覺得講得很好。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觀點。

 

張明楷:《刑法學中危險接受的法理》,載於《法學研究》 2012年第5期。該文摘要如下:

 

根據是自己侵害還是他者侵害這一標準,危險接受分為兩種情形:被害人自己支配實害結果發生的,被告人的行為屬於自己危險化的參與;被告人的行為支配實害結果發生的,則是基於合意的他者危險化。被害人承諾、規範的保護範圍、被害人自我答責等理論,均不能妥當說明危險接受的法理。在自己危險化的參與的場合,被害人支配實害結果發生的行為不符合任何犯罪的構成要件,故參與者(被告人)的行為不可能成立犯罪。在基於合意的他者危險化的場合,被告人支配實害結果發生的行為,符合過失犯的構成要件且不具有違法阻卻事由,原則上不排除犯罪的成立;但是,如果能夠認定被害人對被告人實施強制行為,或者具有優越的知識,支配了因果發生進程,對實害結果的發生處於間接正犯的地位,則被告人的行為不成立犯罪。

 

看明白了嗎?張老師把危險接受行為分為兩種:被害人自己支配實害結果發生的和被告人的行為支配實害結果發生的。如果是被害人自己支配實害結果發生的,則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

 

例如:2011年3月8日上午8時許,某派出所民警依法將涉嫌尋釁滋事的肖鳳琴傳喚至派出所進行訊問。在去派出所之前,肖鳳琴將此事告訴其妹肖鳳俠,並讓肖鳳俠給她買農藥送到派出所,以便以喝農藥的形式嚇唬民警。肖鳳俠與王某某一起到某農藥門市部購買兩小瓶丁硫吡蟲啉,到派出所後交給肖鳳琴。肖鳳琴接到農藥後提出去洗手間,等她從洗手間出來後,民警發現她滿臉通紅,口中有白沫,便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將肖鳳琴送至醫院搶救,肖鳳琴因搶救無效死亡。肖鳳俠的行為就不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

 

如果是被告人的行為支配實害結果發生的,只要該行為符合過失犯的構成要件且不具有違法阻卻事由,原則上不排除犯罪的成立。例如本案。乙雖然坐上了酒駕的甲的車,但是交通肇事結果是甲的行為支配的,甲的行為又是違反刑法規範的行為,所以甲構成犯罪。雖然乙自願坐上喝酒的甲的車,乙的重傷和甲的行為之間還是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係的,乙可以向甲索賠。

 

張教授還認為,實際上,雙方上車時,想的都是不會發生危害結果。乙對風險其實並無承諾。如果甲說:「等會兒你一定會被撞成重傷」,乙說:「好的,我接受(真心實意地接受)」,乙對危險的承諾才是真實的承諾。

 

我覺得這種分類方法很不錯。誰的行為支配了危害結果的發生確實很重要,也很有利於分析問題。

 

不過呢,張教授認為:

 

如果梅梅爾河案發生在我國,也宜以過失犯論處。因為在梅梅爾河案中,船工對於渡河具有優越的知識,也負有使乘客安全渡河的義務。船工雖然是因為乘客的請求才駕船,但乘客當然信賴船工會安全地使自己渡河。在這樣的情形下,不能否認船工的行為符合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構成要件。基於同樣的理由,當乘客為了趕飛機,要求計程車司機超速行駛時,司機超速行駛過失導致乘客死亡的,也成立交通肇事罪(或者過失致人死亡罪)。

 

我在前文給出的結論是德國的客觀歸責理論中的結論。該結論是德國法院的結論,但是很多德國學者也不同意這個結論。

 

好了,客觀歸責理論就講完了。下面講講老師的酒。

 

大家知道,老師的女兒在西班牙留學。從前年9月份開始,她開始學習紅酒知識,後來幫助一個大公司選購紅酒,從西班牙進口到中國。這些紅酒都是她自己去幾個酒莊選來的,用貨櫃進口過來,在港口交了48%的進口稅的,原瓶進口的紅酒。不是那種灌裝酒。為了感謝她的幫忙,人家同意她以批發價拿一點點紅酒來賣,貼補自己的學費(不然我們也做不起紅酒生意啊)。

 

她請我幫她銷售時,我說:「我可是用我自己的聲譽為你背書的,買的人都是我的學生,都是司法工作人員或者律師、公司法務人員,你確定你的酒不會害了我嗎?」她說不會,還詳細給我解釋了這些酒的產地、酒莊和酒的特點、獲得過的獎章等。

 

於是,我就開始幫她銷售。承蒙大家信任,當時又恰逢年關,很多人訂購了我們的紅酒。去年,我們在年前又銷售了一次。迄今無一差評!

 

去年銷售時,很多人問:「楊老師,你這個酒是不是每年只有過年前賣,我們平時能不能買點?」平時不是不能賣,我不賣是因為嫌麻煩。畢竟我還要研究「客觀歸責理論」,是不是?

 

但是,很多學生想要。他們或者是因為過了法考,想要犒勞自己一下,或者是因為在法院辛辛苦苦實習了大半年,想要獎勵自己一下,或者,是想和好朋友、好同事分享一下。他們想在聚會時,拿上自己的來源可靠,市面上還買不到的酒,這樣「倍兒有面子」。

 

所以,現在疫情緩解了,我們就重新進了一些貨,把年前的那幾樣又都補回來了。歡迎大家來找我。聯繫方式在文末。

 

我簡單介紹一下,剩下的大家自己看圖。

 

(1)幹紅、幹白的含糖量非常低,每升(1000ml)中的含糖量不超過4克。半甜白的含糖量略高,是每升12克左右。但是比起奶茶的含糖量,就算很低了。我個人覺得這幾款酒配減肥餐都很棒。

 

(2)木頭(Mito)的幹紅和半甜白都是沒有陳釀的,口感比較清新。索拉斯的幹紅和幹白都是陳釀過的。卡邦莎也是陳釀過的。卡邦莎陳釀時間更久。索拉斯、卡邦莎的口感更醇厚一點。


(3)喝酒時,注意看一下圖片上的「飲用溫度」。有些酒,在冰箱冷藏一下口感更好。


這幾種酒的共同特點是:都不太澀(當然不能跟含糖飲料比)!中國人不願意喝紅酒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習慣那個澀味。女兒在挑選紅酒時專門挑選的是不太澀,適合中國人口味的。



需要買酒的,請私信我或者通過QQ號碼加我的微信。我的QQ號碼是149665949。



哈哈,歡迎前來洽談!楊老師親自給你諮詢!

相關焦點

  • 以「客觀歸責理論」分析瀆職犯罪一則
    易言之,客觀歸責理論在對行為的評價時先採用條件說確立因果關係(事實層面的形式判斷),然後根據一定的規則進行進一步檢驗(規範層面價值的實質評價),從而將不應歸責於行為人的情形排除在刑法處罰的範圍之外,亦即「歸因-歸責」的二分說框架。通常,在歸責層面由三個方面來檢驗:(1)製造法不容許的風險;(2)該風險被實現;(3)不超過構成要件的效力範圍(不屬於他人或被害人的責任領域)。
  • 觀點:以「客觀歸責理論」分析瀆職犯罪一則
    易言之,客觀歸責理論在對行為的評價時先採用條件說確立因果關係(事實層面的形式判斷),然後根據一定的規則進行進一步檢驗(規範層面價值的實質評價),從而將不應歸責於行為人的情形排除在刑法處罰的範圍之外,亦即「歸因-歸責」的二分說框架。通常,在歸責層面由三個方面來檢驗:(1)製造法不容許的風險;(2)該風險被實現;(3)不超過構成要件的效力範圍(不屬於他人或被害人的責任領域)。
  • 客觀歸責理論之實踐運用
    年第2期(總第30期,CSSCI),原文標題為《客觀歸責理論之提倡——以瀆職罪為例》發表時略有增刪,轉載、引用請查閱原期刊。2.相當因果關係說。相當因果關係說,即按照我們社會生活上的經驗,通常認為從某種行為中發生結果是一般的、相當的時候,就承認有刑法上的因果關係,至於相當性的判斷基礎又有主觀說、客觀說和折中說。[11] 首先,該理論一個重要缺陷是,相當因果關係對於刑法上的結果歸責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 李勇:客觀歸責理論實踐性展開
    《刑法論叢》(CSSCI來源集刊)2012年第2期,發表時略有增刪,轉載、引用請查閱原期刊,發表時題目為《客觀歸責理論之提倡——以瀆職罪為例》。2.相當因果關係說。相當因果關係說,即按照我們社會生活上的經驗,通常認為從某種行為中發生結果是一般的、相當的時候,就承認有刑法上的因果關係,至於相當性的判斷基礎又有主觀說、客觀說和折中說。[11] 首先,該理論一個重要缺陷是,相當因果關係對於刑法上的結果歸責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 德國刑法學中的客觀歸責理論
    德國刑法學中的客觀歸責理論 2019年03月20日 07: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璇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德國刑法學;客觀歸責理論;因果關係理論
  • 以客觀歸責理論處理特異體質傷害案件
    從刑法理論上看,因果關係理論經歷了從條件說到相當因果關係說的演化過程。近年來,我國學者倡導的客觀歸責理論,又對因果關係理論產生了巨大影響。筆者認為,歸因(因果關係)與歸責(結果歸責)是兩個不同的問題,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是歸因問題,屬於事實判斷範疇,可以依據條件理論來判斷;結果是否可以歸屬於行為是歸責問題,屬於規範評價範疇,可以根據客觀歸責理論來判斷。
  • 客觀歸責還是主觀歸責?
    傳統理論奉行主觀歸責,認為結果歸責應在主觀構成要件中完成,即通過審查行為人對結果是否有刑法上的故意或過失,從而排除不合理的結果責任。但20世紀中葉之後,德國學界提出了客觀歸責的思路,認為結果歸責應提前在客觀構成要件中完成,即通過考察行為與結果是否有規範上的關聯,從而限制結果責任的成立。對於主、客觀歸責理論間的辯論,我國學界尚未展開充分的研究。
  • 客觀歸責理論審判運用之提倡
    也就是說,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係,只是形式意義上的事實判斷,在行為與結果之間符合條件關係時,即具有因果關係,至於這個因果關係中的結果能否歸責於實施行為的行為人,則是實質意義上的價值判斷,從而使因果關係的價值判斷從事實判斷中解脫出來。「客觀歸責理論幫助我們重新體認因果關係其實就是一個物理關係」。   2、方法合理性。
  • 客觀歸責論的精神
    青山一別 海來阿木 客觀歸責理論此處的客觀,有兩層含義。一是這種歸責,沒有主觀判斷因素,二是指客觀階層,即指在構成要件該當性階層的歸責。說到這兒,必須插入三階層,才能有助於理解,三階層是指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客觀二字的來由在於構成要件該當性,如果說也部分包含違法性衡量問題,不妨理解為提前進行。
  • 【讀與思】對客觀歸責理論的思考
    在主張不引入客觀歸責理論的前提下,那麼對因果關係的判斷應該堅持何種理論或立場呢?這是筆者接下來所要論述的。   在因果關係的判定上,大致存在「條件說」,「相當因果關係說」,英美國家的「雙層次因果關係理論」和大陸國家所提及的「客觀歸責理論」四種。
  • 客觀歸責理論的成就史及批判——兼論對犯罪論體系進行修正的必要性
    先來看第一個反對意見:結果之客觀歸責理論,誤以為自己能夠囊括位於歸責理論之前的素材;作為內容混雜的超級範疇,該理論掩蓋了在實質上根本不屬於歸責問題、而是僅僅(也)對歸責問題有所影響的那些課題。(一)違法(違反規範)的舉動是先於歸責的問題對於一個處在法律和法權約束下的國家來說,在討論歸責問題之前,都會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即行為人的舉動是否違反了國家共同體中有效的(受刑罰保障的)法?若否,則可即刻否定犯罪的成立;這時,根本無需討論歸責問題。按照結果之客觀歸責理論,仿佛並不存在這一預問,它把本不屬於歸責問題的這個預問完全變成了一個歸責問題。
  • 從介入因素情形談客觀歸責理論的適用
    從因果關係理論的角度來看,第一種意見採用了條件說,認為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著「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的」的關係。條件說運用完全客觀的標準確定因果關係的範圍,但正因如此,條件說可能使因果關係的認定被極大地擴大化。當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介入因素之時(在本案中系王某的特殊體質),條件說引入因果關係中斷的理論來限制無止境的關聯,但因果關係中斷說因與客觀實際不符,近年來在學界廣為詬病。
  • 教育法律責任-歸責原則與歸責要件
    其次對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作理解和區分(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一)責任主體:不同的違法行為具有不同的責任能力,在這裡就不加贅述了,在教育領域一般涉及較多的是民事責任,8歲以下是無民事行為能力;8-18歲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18歲以上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 以客觀歸責理論評價精神傷害因果關係
    乙與丙熱戀數年,後丙與乙分手,導致乙終日以淚洗面,最後精神失常。此時丙是否要為乙精神傷害的結果承擔法律責任?這類案件中,家人虐待、單位裁員、戀愛分手行為,是否與被害人精神傷害的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刑法意義上的因果關係?
  • 張明楷:客觀歸責理論的10個經典案例
    學生:西班牙教授在講座中表示,如果不用客觀歸責理論,第一個案例中因為侄兒有謀害叔叔的意圖,他的行為可以構成殺人罪。  張明楷:我覺得即使不用客觀歸責理論,這個案例中侄兒的行為也不構成犯罪。倘若認為只有使用客觀歸責理論才能解決這個案件,說明之前的理論有兩個問題:第一,不是從客觀到主觀來認定犯罪。例如,在分析這個案件時,竟然會首先分析侄子想要殺害叔叔這一點。第二,缺乏對實行行為定型性的分析。以前,刑法中因果關係理論採取的是條件說,那麼,只要行為是引起結果的條件,就當然肯定了因果關係的存在。
  • 環境侵權歸責原則客觀化探討
    環境侵權歸責原則的客觀化,表現為一個從過錯到過錯推定,再到無過錯責任原則確立的十分複雜的過程。  關鍵詞:環境侵權 歸責原則 過錯責任 無過錯責任  一、傳統侵權行為歸責的一般理論  在侵權行為法的發展歷史上,曾經長期實行加害責任原則,即一個人只要被確認為造成損害發生的人,加害事實本身即足以構成使他承擔責任的充足理由。
  • 《國家賠償法》:違法亂紀不能作為歸責原則
    國家賠償是從民事賠償理論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責任承擔形式,在大陸法系國家由於有公私法之區分,故在理論上與實踐中都嚴格區分了國家賠償與民事賠償。在英美普通法國家,國家賠償的歷史沒有大陸法國家那樣悠久,受到「國家豁免」的保護,國家拒絕承擔賠償責任,直到20世紀中期才開始有國家賠償,但在國家賠償中國家是當作與個人一樣的主體來承擔責任的。
  • 德國刑法中的客觀歸責研究
    時間:2007-05-25  作者:  新聞來源:正義網 作者:吳玉梅出版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7年3月客觀歸責被讚譽為精湛的德國刑法中最具挑戰智力的理論之一
  • 劉憲權:涉人工智慧犯罪中的歸因與歸責標準探析
    因此,筆者在本文論述對涉人工智慧犯罪行為歸因問題的部分,探討刑法中客觀歸責理論,意在吸取客觀歸責理論的合理之處,完善涉人工智慧犯罪行為歸因的法則。3.吸收客觀歸責理論的合理因素進行雙重篩選筆者認為,可以吸收客觀歸責理論的合理因素來對危害行為、危害結果進行雙重篩選,以實現上述雙重篩選流程的規範化、定型化。廣義的客觀歸責理論如筆者在上文所述,既包括對事實上因果關係的認定,也包括對結果歸屬的判斷;狹義的客觀歸責理論只包括對結果歸屬的判斷。
  • 淺析混合過錯的歸責原則
    但在我國,由於立法的缺位和理論的滯後,導致了司法實踐中的舉措不定,類似的案件常常得不到類似的處理。因此,立足於我國的本土法治資源環境,圍繞混合過錯歸責原則展開富有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精神的研究,無論在理論意義上還是在實踐意義上都具有現實必要性。本文在窺探混合過錯歸責原則的基礎上,對我國司法實踐中混合過錯的歸責原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