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偽科學雜誌遍地開花:論文付錢就發 不管質量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7月23日電 據外媒報導,在德國,有意欺騙的科研人員數量或許有限,但很多人可能是出於無知或不夠謹慎而上了那些偽出版社的當,最終後悔莫及。

根據德廣聯和《南德意志報》一個共同調查項目獲得的結果,5000名以上德國科研人員在偽冒科學出版社和網際網路站發表文章及專著,而這些所謂的出版社無視保障作品質量的基本規則。

調查報告指出,偽冒科學出版社的存在若干年來已為人所知,但其規模和急速上升的數量卻屬新發展。還有,所謂「治癌」藥物的生產商或氣候變化懷疑論者紛紛利用這些偽科學雜誌發聲。調查顯示,全球範圍受到牽涉的科研人士數量不下40萬。

專業文章發表得越多,對個人前程就越有利。偽科學雜誌開出的條件十分誘人:只要付錢,肯定發表,不作嚴格審定,質量如何決不計較。

海德堡大學教授豐克(Joachim Funke)指出,這對科學的危害性極大:「倘若真假難辨,對科學的信任便無從談起」。

在德國,有意欺騙的科研人員數量或許有限,但很多人可能是出於無知或不夠謹慎而上了那些偽出版社的當,最終後悔莫及。

而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看到這一問題。某些上當者不願承認錯誤,而是找理由辯解、推託。另一些人則感覺難堪,對之保持沉默而不是向同行示警,導致同行們未來可能同樣上當。

相關焦點

  • 什麼叫做偽科學?生活中的偽科學用什麼方法來識別?
    初聽之下好像還真覺得這些都是一些很難得的備述,但是不是科學這個事兒,不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都不是領導說了算,也不是名人說了算,甚至也不是某一個或某幾個科學家說了算的,想證明一個理論是科學的,其實只要去給那個領域美譽度最高的期刊投稿就行了,甚至像自然科學細胞這樣的雜誌都是跨領域的雜誌,你只要有一篇文章在這樣級別的雜誌登出了,什麼領導的來信倍速都不需要,科學家的同行們就會認可你,這就不是偽科學。
  • 為什麼論文免費出版並不可行:學術服務理應有人付錢
    和大多數科學家一樣,我更喜歡把學術成果免費開放(open-access),實際上我所有的論文都可以在網上免費查看。但是那些希望學術出版巨頭們關門大吉的人可能從來都沒有考慮過這樣做的後果如何。首先我列舉一些客觀事實。出版商們提供了切切實實的服務。
  • 國際數學頂尖雜誌《數學學報》再發大陸學者論文—新聞—科學網
    時隔十餘年之後,瑞典皇家科學院出版的國際數學頂尖雜誌《數學學報》(《Acta Mathematica》)再次刊登了大陸學者的論文。
  • 曝光:黑龍江一學術期刊,給錢就能發論文
    說起《黑龍江史志》,在場同學不約而同笑了起來,「這本雜誌論文特別好發,給錢就行。」  研三學生小春給記者講述了一次發論文的經歷。2014年8月,他把一門課程的作業發給了《黑龍江史志》投稿郵箱,第二天就收到了「用稿通知」郵件,被告知論文被採用,但需要將640元版面費匯到一個銀行帳號。「我交錢後,稿子一個多月後被刊發了,幾乎沒有改動。」小春說。
  • 北中醫校長在《科學》雜誌發論文被指「花錢買版」
    緣起  北中醫校長在《科學》雜誌發論文被指「花錢買版」  近日,一則「美國《科學》雜誌專門為中醫出專刊」的消息引發熱議,不少人認為這是國際頂尖學術界對中醫的認可,但也有聲音質疑,所謂專刊只是由贊助商花錢出版的廣告宣傳小冊子而已,與專業的學術論文毫無關係。
  • 現在還說相對論是偽科學的人才是真正的偽科學或科盲
    令人堪憂的是至今還有為數不少的人對相對論充滿了質疑和貶損,認為相對論是偽科學,這說明中國科普任務還任重道遠。下面就來談談我對相對論一點淺薄的認識。我認為現在還說相對論是偽科學的人恰恰給自己畫了一張像,不是愚蠢無知裝聰明,就是一個真正的偽科學騙子。
  • 《自然》雜誌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最新一期發表2篇,10年間增加7倍
    長江日報-長江網12月26日訊 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也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中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了106篇,也是1881年以來首次破百。
  • 教育類發表論文比較好的期刊雜誌推薦
    發表論文的作者在有許多是教育系統的,那麼教育類的比較好的發表論文的期刊雜誌有哪些呢,聚刊網的金牌客服郝老師給大家推薦一下。目前衡量一本雜誌質量高低的有這樣幾個標準,一是權威部門對雜誌的評選,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評選的北大核心期刊,南京大學圖書館評選的南大核心期刊。
  • 「修改人類胚胎基因」論文,發還是不發?
    據稱,研究團隊最初將論文投給世界知名學術期刊《自然》與《科學》雜誌,但遭到拒絕。這篇科研論文最終在中國教育部主管的英文學術刊物《蛋白質與細胞》上發表。  爭議——倫理道德仍是難邁的「坎兒」  黃軍就說,論文遭到《自然》和《科學》雜誌的拒絕,部分原因在於相關技術存在倫理道德方面的爭議。
  • 科學網—饒毅:中國論文數量充足而質量不足
    對此說法,科研界「名嘴」、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教授昨天(6月2日)表示,國內論文數量激增,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自然》系列期刊推出了《自然通訊》這本雜誌,「只要不造假的論文都能發」。 「有些發在《自然通訊》的中國論文,只能說是『垃圾文章』。」饒毅昨在「文匯講堂」上公開表示,《自然通訊》不是《自然》正刊,恰好迎合了中國以論文數量為指標的科研需求,吸引了國內大批投稿者,發行這份子刊「賺足中國科研的錢」。 另一種「水分」來自引用率。
  • 仿冒知名雜誌製作假刊「發論文」 一詐騙集團在蚌埠受審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仿冒知名醫學雜誌製作假刊,5年間以幫發論文為名騙取全國各地醫護人員173萬餘元版面費。2015年12月,被告人李軍軍入股北京眾禾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為該公司股東,並將代寫代發論文業務帶入該公司。法院經審理查明,李軍軍等被告人經營的公司成員分工明確,有人專門負責招聘、培訓業務員,製作詐騙話術;有人負責郵寄假冒的論文錄用通知書、提取匯款;有人聯繫「槍手」代寫、修改論文。
  • 中介包發論文 核心期刊一萬二起步
    「與400餘家雜誌社常年籤約合作,代寫各類專業論文,醫學類、經濟類、管理類、教育類等都可以實力操作。」東方今報記者在多日的走訪中發現,論文代寫代發已經形成一個地下產業,從招聘寫手,到論文交稿,以及後期刊發,隱匿著一條完整而成熟的利益鏈條。
  • 《德國應用化學》發歧視詆毀文章,中國化學會強烈譴責
    6月6日,中國化學會發表鄭重聲明稱:《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雜誌於6月4日在線發表(just accepted)作者Tomas Hudlicky的觀點文章。文章中多處涉及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不當言論,作為化學領域學術團體,中國化學會堅決反對作者觀點。
  • 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 有外國雜誌靠中國投稿費養活
    僅7個月,百餘篇來自中國的國際論文先後被期刊、出版社撤下。這一反常現象引起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機構關注。  今年3月,英國現代生物出版社撤銷43篇論文,其中41篇來自中國。8月,德國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旗下10本學術期刊上發表的64篇論文,絕大部分來自中國。
  • 如何讓「偽科學」露出真容
    如果知道了星座僅僅是一種命名,和出生年月沒關係,那麼你就不會認可星座決定命運和性格的說法;如果知道了病理,知道了用科學方法才能治病,那麼你就不會相信氣功、巫術包治百病;如果知道了電閃雷鳴的原理,就不會認為這是因某個人幹了壞事而得的報應——   近年來,關於李一、王林、張必清等打著醫學科學的名義,利用偽科學牟利的新聞報導層出不窮,偽科學養生、星座命理、玄幻學說等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第一,呂克・蒙塔尼發表論文超級不喜歡用 email 作為通訊方式,用他的 Hotmail 郵箱來檢索 PubMed 資料庫只能檢索到兩篇論文;第二,呂克超級喜歡當論文的第一作者;第三,我能查到的、他是通訊作者並且研究的是他本行 HIV 的論文,最後一篇於 1997 年發表在《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報導了一位血清學檢測呈陰性的 HIV
  • 《自然》雜誌:中國科研論文領跑亞太
    新華網上海3月26日電(記者王琳琳)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對外公布了《2015亞太自然指數》,結果顯示:2014年中國科研論文總量繼續領跑亞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進入亞太地區產出高質量科研論文的機構十強,中國科學院位居亞太首位。
  • 不強制發論文,讀博變容易了嗎?
    其「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實施學位論文質量見證「123計劃」;落實「破五唯」精神,合理制定符合本學科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多元化創新科研成果要求等。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引入SCI期刊體系,中國已成為不折不扣的「論文大國」。在「破唯」的大趨勢之下,高校迎來一個「新的時代」,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改革也在加快推進。
  • SCI論文和頂尖科研雜誌一次搞清是什麼
    02影響因子影響因子與SCI論文緊密相關,你的論文在什麼水平的期刊上發表,便具有什麼水平的價值。而評價期刊的指標,就是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簡稱IF),它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
  • 代理中介自揭論文發表期刊「版面買賣」內幕
    論文「生產」後期刊「尋租」滬上某知名高校碩士生小鄭正為如何才能在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干著急。「要發篇文章真不容易」,小鄭無奈地告訴記者,「看來還是要找點路子。」小鄭回憶,她在本科時曾以千元以上價格在某期刊上發表過一篇論文,「價格實在太高了,但不付錢我的論文根本輪不到發。」其實,小鄭所說的「路子」是目前一些高校學生常用的論文「尋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