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3日電 據外媒報導,在德國,有意欺騙的科研人員數量或許有限,但很多人可能是出於無知或不夠謹慎而上了那些偽出版社的當,最終後悔莫及。
根據德廣聯和《南德意志報》一個共同調查項目獲得的結果,5000名以上德國科研人員在偽冒科學出版社和網際網路站發表文章及專著,而這些所謂的出版社無視保障作品質量的基本規則。
調查報告指出,偽冒科學出版社的存在若干年來已為人所知,但其規模和急速上升的數量卻屬新發展。還有,所謂「治癌」藥物的生產商或氣候變化懷疑論者紛紛利用這些偽科學雜誌發聲。調查顯示,全球範圍受到牽涉的科研人士數量不下40萬。
專業文章發表得越多,對個人前程就越有利。偽科學雜誌開出的條件十分誘人:只要付錢,肯定發表,不作嚴格審定,質量如何決不計較。
海德堡大學教授豐克(Joachim Funke)指出,這對科學的危害性極大:「倘若真假難辨,對科學的信任便無從談起」。
在德國,有意欺騙的科研人員數量或許有限,但很多人可能是出於無知或不夠謹慎而上了那些偽出版社的當,最終後悔莫及。
而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看到這一問題。某些上當者不願承認錯誤,而是找理由辯解、推託。另一些人則感覺難堪,對之保持沉默而不是向同行示警,導致同行們未來可能同樣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