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織科技和產業的「連體衣」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20-11-29 經濟日報

12年前,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還是一家國家撥款的事業單位。如今,它已發展成為集研究、生產、科技服務和經貿為一體的高科技企業。

12年間,作為我國有色金屬行業技術創新的「搖籃」,有研總院完成了從科研事業單位到科技企業的變身,經歷了走向市場的「陣痛」,同時也在不斷探索研發和產業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發展路徑。在這一探求過程中,稀土材料業務板塊成為有研總院改革發展的「急先鋒」。

從稀土冶金及材料研究所到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再到2001年組建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有研稀土已經從研究所轉制時的48個人,發展成為擁有3家子公司、550人的現代高科技企業。努力將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織成「連體衣」,是其成功的秘訣。

堅守研發優勢

有研稀土的生產基地與有研總院的距離很近,只有50公裡。在有研總院位於河北燕郊的產業基地內,佔地面積不大的工廠從外表上看毫不起眼,但卻是「內有乾坤」。

「別小看這些形態功能不一的爐子,雖然數量不多,但這些自主開發的設備和技術,多數在國內乃至全球同行業中領先,是我們打開國際市場的鑰匙。」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紅衛說起各個車間的裝備如數家珍。

在合金車間,李紅衛指著一臺釹鐵硼速凝薄片生產爐對記者講述了它背後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憑藉自主開發的釹鐵硼速凝薄片製備技術,日本釹鐵硼磁體一直領先於世界。為保持競爭優勢,當時日本不對外轉讓這項技術。為了突破技術封鎖,形成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速凝薄片生產技術和裝備,在沒有任何產業化技術經驗可借鑑的情況下,有研總院開始科技攻關。

「冒著夏天的高溫,守著1300多攝氏度的爐子,研究人員一次次做試驗,經過近300爐的試驗後,終於在熔體恆流、鑄帶、導熱和冷卻控制等問題上實現突破,達到高性能的要求。」李紅衛介紹說,有3個代表產業化技術水平的參數值得關注:速凝薄片的帶寬達到可控300至400毫米以上;帶厚偏差少於0.03毫米;設備單爐產能達到300公斤。產業化核心技術的突破,促成有研稀土的速凝薄片2006年開始實施工業化生產,並逐步批量進入市場,現在已經形成穩定銷量。

「這項技術的突破,不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迫使國外企業轉移到中國生產,而且促進了中國稀土釹鐵硼磁體技術的更新換代。目前,我國釹鐵硼速凝薄片產能已經接近每年10萬噸,預計2011年將佔據40%的國際市場。同時,正因為速凝薄片的發展,近幾年我國稀土磁體的性能穩步提高,進入了曾被國外壟斷的高新技術領域。」有研總院新聞發言人張世榮說,有研稀土的技術突破在打開國際市場大門的同時,對於國內稀土材料行業的促進作用和技術輻射引領作用也不容小覷。這再次凸顯出有研總院在科技研發方面的獨特優勢。

緊盯市場做研發

「市場教會我們很多」,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宗安也是經歷過有研稀土轉制的48個人之一,在最初走出實驗室、全國跑銷售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市場需求的「妙用」。

「在和很多釹鐵硼生產企業接觸過程中,他們提出希望降低稀土金屬的價格。我們發現,如果將以前提供的金屬鏑改為鏑鐵合金,可以使加工成本每公斤減少80%,而這種改變通過後端生產企業工藝的改進,可以保證最終產品的品質不變。」李宗安說,類似這樣的工藝改進,在沒有「親密接觸」市場的時候是無法想到的。

「以前作為事業性科研單位,課題下達後,研究人員最終拿出研究報告或是發表論文、申請專利即可,而真正對產業發展有沒有用,大家對此意識較為淡薄。」張世榮說,直面市場之後,這種技術與產業結合不夠緊密的狀況迅速改變。

市場的力量促使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緊盯市場做研發,研發成果迅速轉化,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加速產業發展獲得利潤後,反過來加大投入,增強研發實力,擴大生產規模。

稀土螢光粉實驗室主任胡運生是轉制後來到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雖然才30多歲,但獲得博士學位的他已經主持和參加了很多研發項目。他說,大家都不願做無用功,很關心研發成果是否有用,希望為國家為企業多做貢獻。

「企業現在非常關注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李紅衛說,從科研立項時就通過充分的論證,篩選出符合行業發展方向、具有前瞻性的課題項目;成果出來後,迅速配套專業團隊來孵化,進行相應的產業管理體系設計和生產線建設。

目前,有研稀土70%到80%的項目都能成功轉化。

生產一線搞研發

有研稀土有個傳統——挑選普通工人參加研發討論。現任金屬車間主任楊啟山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有研稀土剛剛組建時,楊啟山還是個普通工人。他平時就喜歡仔細觀察。一次發現金屬釤蒸餾裝置出現洩漏問題,他根據自己的操作經驗,提出了通過改進冷凝器的結構和選材來解決漏氣問題的意見。意見被採納了,愛動腦子的楊啟山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工程化技術開發的項目中,並且成長為車間主任。他說,「我們希望幹得好的工人可以參與研發和工藝改進,因為在工程化產業化的過程中,首先發現問題的往往是身處一線的工人。」

碩士畢業的合金車間主任李世鵬覺得,從事稀土材料冶煉加工這種很難從國外獲取經驗、必須依靠自主研發的高科技企業,需要生產管理環節的人具備研發素質。既懂技術,又懂生產,可以在產業化過程中迅速發現並解決問題,同時更順暢地與研發對接,縮短新產品研發成果實現產業化的時間。

找準自己的用武之地,做自己善於做的事情,有研稀土就是在不斷摸索中發現自己的企業特質,發揮雄厚的研發優勢,鎖定具有行業發展前瞻性、高附加值的稀土產品。12年中,有研總院不斷尋找著自己的市場定位。「十二五」時期,有研總院將圍繞建設一流的工程技術創新基地和價值型高科技企業的戰略目標,努力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大力發展高盈利能力、適度經濟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開展技術成果的輻射轉化。

在高科技產業不斷發展,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興起的今天,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顯得愈加迫切。但這是個長期工程,期待著像有研總院這樣的高科技企業,儘快將科技和產業織成更完美的「連體衣」。

相關焦點

  • 新材料:業績源於科技和產業融合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 本報記者 王 璐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代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方向,新材料行業尤為如此。  隨著上半年業績的相繼披露,新材料行業的上市公司備受矚目。受益於政策傾斜和市場需求,行業的「科技」和「產業」融合正在加速,這也成為行業高速發展的「助推器」,今年上半年多家公司實現了業績翻番。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14年,尹建敏開啟了產業扶貧攻堅計劃,將天然氣公司的全部利潤投入農業發展項目,她先後投資3500萬元,建成佔地200畝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引導村民吃上「技術飯」,走上脫貧路。她還在科技示範園區設立電教室,成立農民田間學校,長期開展肉羊養殖、果蔬及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助力農戶成為技術能手。
  • 超級計算機能算「天地人」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在近年來從外部引進的科技創新平臺中,天津濱海新區軍民融合創新研究院、中英生物醫藥技術轉化與產業化基地等8個科研機所被譽為「八大金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 「最初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找到了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談技術合作,沒想到的是,竟然開啟了一段不尋常的研發之路。」中昇創舉(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 發揮區域創新的輻射帶動作用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充分發揮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的龍頭示範作用,按照高端引領、產業提升、先行先試、輻射帶動的要求,廣泛集聚各類創新要素,努力多出科技成果、產業成果、改革成果和人才成果,走出一條以應用開發為主的創新之路。「十二五」時期,全社會研發投入、專利授權量、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創新對經濟社會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 華羅庚、陳景潤在數學領域的成就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他寫成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複變函數論》於1957年1月獲國家發明一等獎,並先後出版了中、俄、英文版專著;1957年出版《數論導引》;1959年萊比錫首先用德文出版了《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又先後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他和他的學生萬哲先合寫的《典型群》一書出版。他發起創建了我國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也是我國最早主張研製電子計算機的科學家之一。
  • 德耀中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2014年,尹建敏開啟了產業扶貧攻堅計劃,將天然氣公司的全部利潤投入農業發展項目,她先後投資3500萬元,建成佔地200畝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引導村民吃上「技術飯」,走上脫貧路。她還在科技示範園區設立電教室,成立農民田間學校,長期開展肉羊養殖、果蔬及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助力農戶成為技術能手。
  • 在「城市礦山」中尋珍覓寶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一枚枚廢舊電池,經過分解、分離、提純和還原,生產出鎳、鈷、銅等有色金屬粉末。這些粉末在性能上與原礦產品相當,其售價不菲,同時可以有效緩解國內原礦石的不足。對廢棄物進行「吃幹榨盡」的綠色處理,有效避免廢棄物的二次汙染,一直以來是格林美公司對待廢棄物再利用的理念。
  • 世界屋脊上的「吉祥天路」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雪域高原見證了4年來的非凡歷程,青藏高原各族人民見證了4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青藏鐵路告訴世界,一流高原鐵路實現了「安全持續穩定、運輸暢通無阻、服務優質高效、環保全面達標」的目標,為青藏兩省區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可靠的運力保證,被沿線各族人民譽為「經濟路、團結路、生態路、幸福路」。
  • 廣東佛山啟動「暖化企業」行動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日前,廣東省佛山市美家生活電器公司總經理高興地告訴記者,現在他每天都會收到佛山市順德區經濟發展促進局「政企通」平臺發來的服務簡訊。 「這只是我們目前開展的『暖化企業』春天特別行動的一個例子。」佛山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悅倫介紹說,針對當前企業經營壓力加大、成本上升、融資困難、稅費負擔偏重等情況,佛山市從3月2日開始啟動「暖化企業」春天特別行動,多措並舉助力企業發展。
  • 想辦法破解紡織原料瓶頸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近一年來棉價的大幅波動,讓不少紡織企業深切體會到「原料之痛」帶來的生產和經營風險。如果說提升品牌競爭力和提高產品附加值是紡織業發展需長期堅持的方向,在破解原料難題的過程中,棉替代纖維開發和廢舊紡織纖維回收再利用「上下兩端」的用力,或許能為紡織業帶來一些啟示和破解良方。 我國紡織行業既是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同時又是一個資源依賴型和環境敏感型的產業。
  • 國內原料奶生產布局持續優化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奶業是現代農業的標誌性產業,也是健康中國不可或缺的產業。當前,我國奶業發展情況如何?各主要奶源地的區域分布和變化情況怎樣,寧夏又有何優勢和潛力?對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室主任劉長全。他長期從事奶業經濟研究,也是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 記者:今年我國奶業總體情況如何?
  • 甲醇制烯烴技術開闢「以煤代油」新途徑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多年來不斷研發甲醇制烯烴技術,並積極推動其產業化,相關研究被列為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課題。8月8日,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烴工業裝置在包頭投料試車一次成功;10月26日,新一代甲醇製取低碳烯烴工業化技術許可合同籤訂,67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啟動,這些成果奠定了我國在世界煤基烯烴工業化產業中的領先地位,對於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 人造地球衛星的種類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1、通信衛星  通信衛星具有通信距離遠、容量大、信號質量好、可靠性高和機動靈活等優點,在遠距離通信、數據網絡、數據採集、應急救災、遠程醫療、航海通信、個人行動電話等各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一顆在赤道上空定點的地球同步衛星可覆蓋地球表面40%強,數顆同步通信衛星和地面站即可組成全球衛星通信系統。
  • 解開伊波拉病毒感染的密碼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高福開玩笑說,自己開了一個專做「表面文章」的實驗室。 在動物細胞表面,有一層細胞膜,它是生命的防線,阻擋病毒的進入。但細胞膜上也有「帶路黨」,它們被稱作受體,是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分子。聰明的病毒會利用細胞表面分子的包裹,給自己穿上「迷彩服」,突入細胞防線並增殖產生新的病毒蛋白。
  • 風雨彩虹二十年 資本市場擔重任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如今,資本市場正在幫助我國經濟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績優、藍籌、新經濟、新能源、新興產業股票的高股價,使資金人才等儘可能地流向社會最需要的產業與企業,這種作用將明顯加快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使有發展有希望的新興產業總是能得到投資者的青睞,獲得社會資金,並能吸引優秀人才,最後實現企業與產業的蓬勃發展。
  • 反「四風」決不能做表面文章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編者按 1月29日至31日,本報連續刊發記者採訪札記《說說基層幹部的煩心事》,在讀者和網友中引起強烈反響。讀者和網友紛紛來函、留言,訴說自己的「煩心事」,希望這些問題能夠引起有關部門重視,推動反「四風」取得實效。現輯錄部分讀者來函和網友留言,刊載如下。 完善基層考核制度 雲南會澤劉志波:《不能讓形式主義捆住手腳》說出了基層幹部的心聲。
  • 為蘭西城市群發展架起數字產業「走廊」
    青海日報記者 羋嶠 攝農林牧商品交易平臺培育的直播主播正在為觀眾演唱花兒。青海日報記者 羋嶠 攝海東旭格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顯示屏生產線。 青海日報記者 羋嶠 攝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正在進入信息革命。
  • 魯錦,當是彩虹落人間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魯錦是山東省獨有的一種民間純棉手工紡織品,它採用傳統紡織工具和天然染料,通過不同顏色經緯線的規律搭配,織出花樣繁複的幾何圖案,絢麗多彩、古樸典雅,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如今,以魯錦為原料生產的手工藝品和生活用品深受顧客青睞,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2008年,魯錦織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自然災害造成全球發展滯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日內瓦電 記者陳建報導: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天氣、氣候以及與水相關的自然災害正在全球範圍內呈上升趨勢,並造成大量生命損失,使經濟和社會發展滯後數年乃至數十年。從1972年到2012年,全球共發生了8835次自然災害,造成194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2.4萬億美元。
  • 兩化融合:求實創新才有深度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導讀:今年4月,工信部、科技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見》,對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工業轉型升級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措施。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和9省市日前共同開展了「兩化融合深度行」活動,以促進信息通信技術在工業體系中的充分運用,建立起資訊時代的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