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還是一家國家撥款的事業單位。如今,它已發展成為集研究、生產、科技服務和經貿為一體的高科技企業。
12年間,作為我國有色金屬行業技術創新的「搖籃」,有研總院完成了從科研事業單位到科技企業的變身,經歷了走向市場的「陣痛」,同時也在不斷探索研發和產業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發展路徑。在這一探求過程中,稀土材料業務板塊成為有研總院改革發展的「急先鋒」。
從稀土冶金及材料研究所到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再到2001年組建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有研稀土已經從研究所轉制時的48個人,發展成為擁有3家子公司、550人的現代高科技企業。努力將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織成「連體衣」,是其成功的秘訣。
堅守研發優勢
有研稀土的生產基地與有研總院的距離很近,只有50公裡。在有研總院位於河北燕郊的產業基地內,佔地面積不大的工廠從外表上看毫不起眼,但卻是「內有乾坤」。
「別小看這些形態功能不一的爐子,雖然數量不多,但這些自主開發的設備和技術,多數在國內乃至全球同行業中領先,是我們打開國際市場的鑰匙。」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紅衛說起各個車間的裝備如數家珍。
在合金車間,李紅衛指著一臺釹鐵硼速凝薄片生產爐對記者講述了它背後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憑藉自主開發的釹鐵硼速凝薄片製備技術,日本釹鐵硼磁體一直領先於世界。為保持競爭優勢,當時日本不對外轉讓這項技術。為了突破技術封鎖,形成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速凝薄片生產技術和裝備,在沒有任何產業化技術經驗可借鑑的情況下,有研總院開始科技攻關。
「冒著夏天的高溫,守著1300多攝氏度的爐子,研究人員一次次做試驗,經過近300爐的試驗後,終於在熔體恆流、鑄帶、導熱和冷卻控制等問題上實現突破,達到高性能的要求。」李紅衛介紹說,有3個代表產業化技術水平的參數值得關注:速凝薄片的帶寬達到可控300至400毫米以上;帶厚偏差少於0.03毫米;設備單爐產能達到300公斤。產業化核心技術的突破,促成有研稀土的速凝薄片2006年開始實施工業化生產,並逐步批量進入市場,現在已經形成穩定銷量。
「這項技術的突破,不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迫使國外企業轉移到中國生產,而且促進了中國稀土釹鐵硼磁體技術的更新換代。目前,我國釹鐵硼速凝薄片產能已經接近每年10萬噸,預計2011年將佔據40%的國際市場。同時,正因為速凝薄片的發展,近幾年我國稀土磁體的性能穩步提高,進入了曾被國外壟斷的高新技術領域。」有研總院新聞發言人張世榮說,有研稀土的技術突破在打開國際市場大門的同時,對於國內稀土材料行業的促進作用和技術輻射引領作用也不容小覷。這再次凸顯出有研總院在科技研發方面的獨特優勢。
緊盯市場做研發
「市場教會我們很多」,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宗安也是經歷過有研稀土轉制的48個人之一,在最初走出實驗室、全國跑銷售的過程中,他發現了市場需求的「妙用」。
「在和很多釹鐵硼生產企業接觸過程中,他們提出希望降低稀土金屬的價格。我們發現,如果將以前提供的金屬鏑改為鏑鐵合金,可以使加工成本每公斤減少80%,而這種改變通過後端生產企業工藝的改進,可以保證最終產品的品質不變。」李宗安說,類似這樣的工藝改進,在沒有「親密接觸」市場的時候是無法想到的。
「以前作為事業性科研單位,課題下達後,研究人員最終拿出研究報告或是發表論文、申請專利即可,而真正對產業發展有沒有用,大家對此意識較為淡薄。」張世榮說,直面市場之後,這種技術與產業結合不夠緊密的狀況迅速改變。
市場的力量促使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緊盯市場做研發,研發成果迅速轉化,並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加速產業發展獲得利潤後,反過來加大投入,增強研發實力,擴大生產規模。
稀土螢光粉實驗室主任胡運生是轉制後來到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雖然才30多歲,但獲得博士學位的他已經主持和參加了很多研發項目。他說,大家都不願做無用功,很關心研發成果是否有用,希望為國家為企業多做貢獻。
「企業現在非常關注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李紅衛說,從科研立項時就通過充分的論證,篩選出符合行業發展方向、具有前瞻性的課題項目;成果出來後,迅速配套專業團隊來孵化,進行相應的產業管理體系設計和生產線建設。
目前,有研稀土70%到80%的項目都能成功轉化。
生產一線搞研發
有研稀土有個傳統——挑選普通工人參加研發討論。現任金屬車間主任楊啟山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
有研稀土剛剛組建時,楊啟山還是個普通工人。他平時就喜歡仔細觀察。一次發現金屬釤蒸餾裝置出現洩漏問題,他根據自己的操作經驗,提出了通過改進冷凝器的結構和選材來解決漏氣問題的意見。意見被採納了,愛動腦子的楊啟山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工程化技術開發的項目中,並且成長為車間主任。他說,「我們希望幹得好的工人可以參與研發和工藝改進,因為在工程化產業化的過程中,首先發現問題的往往是身處一線的工人。」
碩士畢業的合金車間主任李世鵬覺得,從事稀土材料冶煉加工這種很難從國外獲取經驗、必須依靠自主研發的高科技企業,需要生產管理環節的人具備研發素質。既懂技術,又懂生產,可以在產業化過程中迅速發現並解決問題,同時更順暢地與研發對接,縮短新產品研發成果實現產業化的時間。
找準自己的用武之地,做自己善於做的事情,有研稀土就是在不斷摸索中發現自己的企業特質,發揮雄厚的研發優勢,鎖定具有行業發展前瞻性、高附加值的稀土產品。12年中,有研總院不斷尋找著自己的市場定位。「十二五」時期,有研總院將圍繞建設一流的工程技術創新基地和價值型高科技企業的戰略目標,努力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大力發展高盈利能力、適度經濟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開展技術成果的輻射轉化。
在高科技產業不斷發展,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興起的今天,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顯得愈加迫切。但這是個長期工程,期待著像有研總院這樣的高科技企業,儘快將科技和產業織成更完美的「連體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