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與中國傳統時間制度的現代轉換

2020-12-05 東方網

  原標題:春節與中國傳統時間制度的現代轉換

  農曆新年——春節,俗稱「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年」的概念,最初的含義來自農業,《說文·禾部》中將「年」解釋為「谷熟也」,華夏先民將穀物的生長周期命名為「年」,據記載,春節自誕生之日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關於春節的起源,現今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舜繼天子位時祭拜天地,從那時起,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然而,中國歷代春節的日期最初並不一致:夏朝以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以臘月即十二月為正月,周代的正月又提前至十一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為正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古代曆法尚不完善的因素,有各王朝疆域的實際管轄版圖不斷擴張的緣故,同時遠古時期氣候變遷不穩定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它使得穀物的生長周期隨之波動。到了漢朝,隨著統一管轄疆域的需要、曆法的進步以及氣候和穀物生長周期的穩定,漢武帝頒行了《太初曆》,恢復了夏朝以正月初一為「歲首」(即農曆新年)的曆法,此後我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在民間,西周初年就已經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春節活動,祭天祈年逐漸成了新春習俗的主要內容。我國各民族春節期間都要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這些活動主要有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等。其中漢族、滿族和朝鮮族的春節風俗習慣較為接近,比如全家團圓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宴席,或是張燈結彩、燃放鞭炮並互送祝福。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被稱為「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則過藏曆新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將新年稱為「古爾邦節」,春節同時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的盛大節日。

  由於傳統中華文明的廣闊輻射範圍,亞洲各國在古代也大都以我國的曆法為標準,有著過年的習俗。春節在日本、朝鮮、韓國、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都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19世紀以來,現代世界體系逐步形成,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全世界所有國家,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傳統文明古國,都不得不推行和適應以陽曆、公曆為代表的現代時間制度。因此,能否協調好原有文化制度下的紀年曆法觀念與現代時間制度的衝突,考驗著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發展中國家。

  我們今天的「春節」也正是回應這一歷史挑戰的產物。1912年,國民政府頒令廢除通行了4000多年的夏曆,改行格列高利歷(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陽曆、公曆),並以此為國曆,廢除了傳統春節。當時明文規定,1912年1月1日至4日為新年假,12月31日為除夕,舉行夜宴;1月1日為新年正日,舉行春宴;1月15日為元宵節,「打年鑼鼓,遊市上燈」。為確保法令實施,還提出了「過一個革命化新年」的口號,強調「黨政軍各機關工作人員,更要以身作則,為全民倡」,如有違犯,將予處罰。無疑,這種違背中華兒女基本文化情感和文化身份認同的倒行逆施受到了全國範圍內的廣泛反對和抵制。

  1913年7月,袁世凱利用了當時全國人民的強烈牴觸情緒,頒令:「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假一日。」同意春節例行放假,並於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將農曆新年命名為「春節」,現代春節也由此發端,但也從那時候起經歷了一個並不短暫的摸索過程。

  袁世凱復闢以及北洋軍閥的種種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奮起反抗。國民黨北伐統一中國後,並沒有吸取辛亥革命以來的教訓,也沒有反思為何會給袁世凱等反動勢力以可乘之機,繼續頒布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國使用公曆,同時廢除舊曆和禁過舊年。當時一些地方政府幹脆採取了暴力,強行禁止春節中的一切慶祝遊樂活動。為此,1930年12月28日,國民黨政府還特地舉行了「推行國曆演講大會」,甚至請出了學術泰鬥蔡元培,發表「國曆遠勝陰曆,各界應切實奉行」的演講。直到1933年之後,這種有組織的活動才漸漸銷聲匿跡,民間新春慶祝活動又逐漸恢復了常態。

  中國共產黨高度尊重中國人民在幾千年來形成的文化傳統,將春節視為在現代社會重新整合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頂層設計問題,並將農曆新年文化中祭天祈年的節日因素賦予了現代文化內涵,激發了中國人民現代意識的覺醒,歌劇《白毛女》等一系列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指引的文藝經典就是那個時代最好的明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同時,因為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好在農曆新年前後,故將陽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而農曆正月初一被正式改稱「春節」。這就有效的區分了陽曆和陰曆兩種時間觀念下的「年」,困擾了現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過年」問題,經過全體中國人民的不斷抗爭和摸索,終於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迅速增長,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現代春節所凝結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有效依託,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快捷途徑,同時也是我國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現代春節已經發展成為全球中華兒女情感歸屬和身份認同的核心載體,它既根源於我國幾千年來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也代表著進入現代世界以來中國人民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抗爭求索,不僅僅是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要求,還直接關係到我國各民族大團結的長期和諧、穩定,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頂層設計中最為關鍵的核心問題。因此,為在世界範圍內更充分的推行中華文化和諧共生的文化價值理念,大力弘揚已被重新整合為中華文化身份認同的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節日文化,將是一項繼往開來的長期文化歷史使命。

相關焦點

  • 春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國春節過年傳統習俗介紹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蜡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 ,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為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 資源、制度與情境:現代社會中時間意涵的理論流變
    在時間體系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社會的時間體系由一種具有相對固定邊界的剛性制度變得日益情境化和靈活化,行動者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反思性實踐過程和社會時間結構成為一種互構的連續統,時間的單一制度意義逐漸被消解並代之為更為豐富和靈活的情境意義。
  • 2020年春節為何來得「早」?陽曆和農曆轉換所致
    新華社天津1月12日電(記者周潤健)1月25日,將迎來2020年春節。「今年過年真是早啊!」翻著日曆牌,很多人發出這樣的感慨。天文專家告訴記者,2020年春節確實來得比較早,但還不是最早的。出現這種「早春節」現象是陽曆和農曆轉換所致。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在這裡遇見中國的傳統和現代
    從文物切入貫通古今《中國的寶藏》每集呈現中國現代生活的一個側面,包括家族、漢字、都會、製造、科技和飲食。每集都從館藏文物珍品切入,探索中華文明的特徵,把古代歷史的一個知識點如何對應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聯繫及對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影響,進行貫通古今的描述,從側面反映當代中國人的風貌。
  •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現代思考
    內容提要:本文首先綜合文化、政治價值以及統治制度三個方面推導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即傳統政治思想,並進一步得出傳統政治思想的精髓為統治上的外儒內法,劑之以道。然後在理解中國傳統思想特色的基礎上,分別對儒法道等三家政治思想做一簡單介紹並加以自己的評說,從中找出積極與消極的成分。
  • 特稿:中國時間 世界時刻——春節文化的全球共鳴
    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 特稿:中國時間 世界時刻——春節文化的全球共鳴  新華社記者丁宜  金犬報福,大地回春。在狗年春節的「中國時間」,全球迎來歡樂祥和的「世界時刻」。春節,這一煥發出強大生命力的中國古老節日,在世界範圍內丈量出更大的「朋友圈」,積攢出更高的「人氣」。  全球視野下,同一時間、不同地域,「春節嘉年華」規模越來越大,活動形式越來越新穎,交流內容越來越深入。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在沿線國家展開,春節文化漸漸沁入當地民心。
  • 小小故事屋——《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之春節的故事
    小小故事屋——《中國傳統節日故事》之春節的故事 2020-01-25 19: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文化是國人精神宗教
    核心提示: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生活有著怎樣的意義?西方現代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卻未能改變中國文化的價值核心部分。文章從中國人內傾的文化精神入手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其現代意義在人與天地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對於自己的態度、對生死的看法四個領域內的具體表現。
  • 澳大利亞進入「春節時間」
    國際在線消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李大勇):當地時間2月1日,亞洲以外規模最大的春節賀歲活動———雪梨農曆新年慶典在雪梨大橋喜慶的中國紅燈光映襯下,正式拉開了帷幕。今年春節期間,雪梨、墨爾本、布裡斯班等澳大利亞主要城市,將舉行多場豐富多彩的節日,慶祝春節這一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
  • BBC《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展現當代美麗中國
    《中國春節——全球最大的盛會》:  詮釋傳統文化魅力 展現當代美麗中國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作為中國人集體遵循的習俗和心靈歸宿,春節已成為一種固有的文化現象,一場特定的文化盛宴。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國國家制度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基礎,包含著豐富且系統化的優秀傳統社會治理思想資源。
  • 日本人為什麼不過中國春節?為了學習歐美,居然把春節時間改了
    值此新春佳節,中國人民正在開開心心的同家人吃團圓飯,看春晚。與此同時,中國的春節也受到了國外人民的熱切關注,其中,許多日本人也為中國的春節送上了自己的祝福。然而,日本人到底過不過春節呢?實際上,日本的"春節"早在公曆1月1日至1月3日(相當於我們的元旦)就已經過完了。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取消了原來的農曆"春節",改為過元旦這個年。
  • 黨建工作是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本質特徵
    「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國有企業改革首要一條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否則就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把國企黨的建設堅決抓緊抓實抓好。」「黨建工作始終是國有企業的獨特政治資源,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現企業科學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建立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一個本質特徵」。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現代服飾文化,現代服飾的環保觀
    本文乃作者小姐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環保觀,在雲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中的環保觀處處可見,雲南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他們常常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沒有外界的幹擾和誘惑
  • 傳統生產模式在轉換:轉型當有新思維
    文/蘇 北  適應新常態,轉換新動能,發展新經濟,這是當下中國發展轉型的主旋律。唱響這主旋律,我看,重在踐行新理念,開拓新視野,解放新思維。  中國經濟的深刻轉型,催促著人們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創新發展,突破既有的思維定式,革除頑固的路徑依賴,在更開放、更深刻、更靈活的層面上,為轉型的順利推進貫注思維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活力。  傳統的生產模式在轉換,個性化製造已是企業界的市場自覺。
  • 齊魯大地:動能轉換風鵬正舉
    2月22日,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山東隆重召開了全面展開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省委書記劉家義作動員報告強調:「落實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山東工作的希望和要求,關鍵要抓住新舊動能轉換這個『牛鼻子』,在轉方式調結構上下功夫。」  記者在齊魯大地近一個月的採訪中,幹部群眾充滿緊迫感、爭先恐後的幹事創業場面,隨處可見。
  •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轉換
    至此,以制度建構的方式確保國家權力為人民服務成為有志於過上現代社會生活的人們的共享知識,徹底清算了傳統的專制和獨裁的觀念根源。以人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或許是「現代」面對強大的「傳統」依然能夠取得正當和優位並鑄就新傳統的根本緣由。但也要注意到,儘管都受惠於共享的知識資源和價值體系,從現實政治制度確立的路徑和結果來看,英國和法國的現代國家建構卻有天壤之別。
  • 2020年春節為何來得「早」?
    新華社天津1月12日電(記者周潤健)1月25日,將迎來2020年春節。「今年過年真是早啊!」翻著日曆牌,很多人發出這樣的感慨。
  • 2020年春節,為何來得「早」?
    天文專家告訴記者,2020年春節確實來得比較早,但還不是最早的。出現這種「早春節」現象是陽曆和農曆轉換所致。  春節固定在農曆的正月初一,但它在陽曆中的日期卻「飄忽不定」。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在陽曆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個回歸年,平年365天,閏年有366天。
  • 2020北京春節免費展覽大盤點(時間+地點)
    時間:2019/12/25 - 2021/1/3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11展廳  門票:免費  》》相關推薦:國家博物館國色初光—甘肅彩陶藝術展(時間+地點+介紹)  【只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  展覽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中國紅樓夢學會和北京曹雪芹學會學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