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年伊始,元旦在家休息,我抽出時間把早已在書桌上擺放一段時間的一本《讀者》雜誌再次打開。
我鍾愛的《讀者》雜誌2020年22期有一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失獨家庭的故事,一對年輕夫妻在失去女兒後的打擊和遭遇讓我產生共鳴:
剛剛過去的2020年,自己在哈爾濱、南京、雞西等地實地接觸那些失獨家庭,在線上與北京、浙江、山東、新疆、陝西、安徽等地失獨家庭網上互動交流,這其中有經過心理疏導、一對一交友互助後很快走出來的失獨家庭,也有自從孩子離去後一直走不出陰影走不出悲傷的家庭。
《讀者》雜誌2020年22期這篇文章有這樣一句話:痛苦不是對孩子最好的紀念,敢於活得有力量、有分量才是!
這句話就像給身邊的一些失獨家庭說的,特別是還在煎熬中的不幸家庭說的!
好文章需要分享、好文章需要傳播、好文章需要呈現給最需要的人,我把這篇文章濃縮、精煉(稍加改動)後奉獻給大家,也算是新年呈上一份遲到的禮物吧。
《愛的拯救》 讀者 2020年22期
瀋河和他愛人陳曦是這個故事的主角,2015年,他們小學四年級9歲的女兒在上體育課時突發急性心肌炎離開人間。
瀋河是個IT男,女兒是他的心尖尖,沒有了女兒,瀋河的世界塌了他也失去了理智,他把愛人陳曦也隔絕在自己的世界之外。
瀋河不許陳曦收拾女兒的東西,更不許愛人進女兒的房間,瀋河找不到任何出口,只能把責任都推到愛人陳曦身上。
陳曦以為他需要時間,可是,時間並不能撫平他的傷口,只會增加新的悲傷,瀋河將陳曦從家裡攆走陳曦只能租住離家不遠的陳曦賓館,每天夜裡瀋河都會給陳曦發女兒生前的照片,瀋河睡不著,也必須讓愛人失眠。
陳曦問瀋河到底想怎樣,瀋河說離婚,女兒不在了女兒沒了,瀋河他們的家也沒了。
離婚後陳曦每天像平常一樣上班下班,周末加入義工團隊,有時去海邊撿垃圾,有時去福利院幫忙,忙碌會讓她顯得充實而有用一點。
一年後,陳曦在義工團隊裡遇到瀋河,他看上去就像紙片人一樣,兩人打了招呼不知道說什麼。
活動結束後瀋河默默離開了,陳曦緊緊地跟著他眼淚滴滴答答地往下流,後來陳曦哭著跑上前去從後面抱住了瀋河。
自女兒離開後,他們從來就沒有擁抱過,更沒有抱頭痛哭過。陳曦哀求瀋河:我們復婚吧,我一個人真的承受不住了,哪怕你繼續怪我,我也認了,至少這世界上,還有一個人,讓我可以跟他聊聊我們的女兒……
瀋河摟抱著陳曦嗚咽著說:老婆,對不起,在你最難過的時候,我卻只顧著自己傷心,我對不起你,更對不起女兒,我才是最不配做她爸爸的人……
那天,他們在街上哭得像一對傻子。那天,也是他們第一次真正接受女兒的離去,第一次看向對方心裡那苦痛的深淵。此時,距女兒離開他們已經兩年了。
那天晚上,一向訥言的瀋河說了許多。他們離婚後很長一段時間,瀋河靠翻看女兒的相片度日。
直到有一天,他走路時撞到一位阿姨。那時的瀋河內心只有自己的不幸,覺得全世界都欠他的,連一句「對不起」都不肯說。 而那位阿姨也沒跟他計較,一直說,沒事沒事。可是,跟阿姨同行的人卻不樂意了。
爭執之間,有一個人扯著瀋河的衣服領子吼道:「別以為她沒了老伴、沒了兒子就好欺負,今天你如果不道歉,就別想走。」
那句話,似乎把始終處於盛怒狀態的瀋河驚醒了。大街上人頭攢動,你永遠不知道別人有著怎樣刻骨銘心的遭遇。
原來,這世上,從來就不缺少不幸。也就在那一天,瀋河決定走出仇恨的玻璃罩。
說來像是天意,當天晚上,他回家第一次認真整理女兒的遺物時,在女兒的摘抄本上,看到這樣一段話:「即使說了那麼多喪氣的話,也一直在努力生活啊,表面洩氣就好啦,一定要偷偷給自己鼓勁兒。」而這居然是女兒摘抄本上的最後一條。瀋河甚至認為,這是在天國的女兒寫給他的留言。
之後,瀋河開始出去找工作。幾經輾轉,他還是回到了原來的單位。瀋河曾經想去找陳曦,可他覺得傷她太深無顏見她。
後來,瀋河報名參加了義工團隊,沒想到會再次遇見陳曦。
那晚,他們坐在女兒的房間裡,一邊整理,一邊說話。回憶起女兒生前的點點滴滴,仿佛他們的孩子沒有離開,只是去遠行了。而他們也似乎從未分開過,只是一對懷念遠行兒女的空巢父母。
瀋河、陳曦復婚後他們自駕遊了一次。這也是兩年來,他們第一次真正打開心門,走向外面的世界。
在內蒙古庫倫旗的沙漠,他們看到了一片綠洲。那不是普通的沙漠綠洲,而是一個叫易解放的母親,在失獨後,用整整15年的時間,在27000畝沙漠中,種下的500萬棵樹。她來時,黃沙滾滾;如今,鬱鬱蔥蔥。
無邊無際的樹林,讓陳曦和瀋河流連忘返。原來,人還可以這樣去面對痛苦!跟這位失獨母親相比,他們對女兒的愛,太狹隘、太侷促。痛苦不是對孩子最好的紀念,敢於活得有力量、有分量才是。
從內蒙古歸來,陳曦和瀋河每天除了工作,還開始練習跑步,修復他們被憂傷透支的身體。每個周末,他們依然會去做義工。瀋河還找了一家少年培訓中心,每周義務給孩子們上一節編程課。瀋河上課時陳曦就在附近的公園遛彎;下課後,他們一起散步回家。
很多朋友見瀋河、陳曦和好如初,紛紛勸他們趁年齡和身體還允許,再生個孩子。對此,陳曦和瀋河的態度無比一致:順其自然。
木心說,生活的最佳狀態就是,冷冷清清地風風火火。
現在的陳曦和瀋河好像就在這樣活。歷盡劫數,嘗遍百味,努力讓彼此活得乾淨、生動、有愛。儘量與孤獨達成一個體面的約定。只有這樣,每次想起女兒,他們才覺得,還配當她的爸爸媽媽。
發生在瀋河、陳曦夫婦身上的不幸,很多失獨家庭都有這樣的經歷,幸運的是瀋河、陳曦夫婦已經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開始重新生活,故事最後的結局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和有了一絲欣慰,我們多麼希望有更多的失獨家庭有這種希望和欣慰。
這對失去女兒的青年夫婦在他們最痛苦、最悲傷的日子之後他們重新走到了一起,這應該感謝愛!後來的一切都緣於愛!
如果沒有兩人在義工活動中再次相遇,如果沒有兩人因為愛而參與愛心活動,這兩顆飽受創傷的心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相遇、才能癒合!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衷心的希望還在低谷中徘徊的失獨家庭能像瀋河、陳曦夫婦這樣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因為,痛苦不是對孩子最好的紀念,敢於活得有力量、有分量才是。
(文章來源:記錄者阿福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