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個人組成的「形上學俱樂部」改變了美國人的思考方式

2020-12-03 瀟湘晨報

近日,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譯文紀實」系列新作《形上學俱樂部:美國思想的故事》。該作品可謂對於美國思想的一次精彩探索,從內戰的陰霾到平權運動和冷戰,追溯實用主義思潮的興起。它用生動的筆墨刻畫了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和杜威的群像,正是這四個人改變了美國人的思考方式。

美國經歷了一場內戰,其政府形態卻沒有遭遇變革。內戰期間,美國沒有拋棄憲法,沒有暫停選舉,也沒有發生政變。但從其他幾乎所有方面來看,美國變成了另一個國家。戰爭本身沒有讓美國變得現代,但戰爭標誌著現代美國的誕生。

對於親歷內戰的那一代人來說,戰爭似乎不只是民主的失敗,也是文化的失敗,思想的失敗。創痛深沉的內戰使戰前的信仰和期望轟然崩塌。在戰後的新世界,這些信仰顯得極為過時。內戰掃除了南方的奴隸制文明,隨之也幾乎完全掃除了北方的知識分子文化。美國花了幾乎半個世紀才發展出可以取而代之的文化,找到一整套理念、一種思考方式,來幫助國人應對現代生活的種種情形。這場上下求索就是本書的主題。

回顧這個故事有很多路徑。《形上學俱樂部:美國思想的故事》會帶領讀者路經四個人的生活: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威廉·詹姆斯、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和約翰·杜威。

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形上學俱樂部成員

威廉·詹姆斯,「美國心理學之父」,形上學俱樂部成員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形上學俱樂部成員

約翰·杜威,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

總的來看,他們在驅動美國思想進入現代世界上,比任何別的團體的作用都要大。他們不僅對其他作家和思想家有無與倫比的影響,也極大影響了美國人的生活。他們的思想改變了美國人的思考方式,讓他們繼續思考教育、民主、自由、正義和寬容。因此,他們也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學習、表達自己觀點、理解自身的方式,以及他們對待跟自己不同的人的方式。

該書作者路易斯·梅南(Louis Menand)為哈佛大學英文系教授,《紐約客》特約撰稿人。2002年,他的第一本面向大眾的著作《形上學俱樂部》榮獲普立茲獎最佳歷史類圖書,以及美國歷史學會的帕克曼獎。2016年,梅南獲得了歐巴馬總統授予的美國國家人文勳章。

《紐約時報》評論說:「《形上學俱樂部》並不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一本四人傳記,一個奇妙的思想故事,通過把這些思想家變成活生生的人來講述它。梅南德通過形上學俱樂部把他們聯繫起來,這是1872年在麻薩諸塞州劍橋成立的一個非正式俱樂部,只持續了九個月。他們的思想遺產是學術自由和文化多元,這也是非意識形態時代民主的關鍵。」

前言

作者:路易斯·梅南

美國經歷了一場內戰,其政府形態卻沒有遭遇變革,這一事實引人注目。內戰期間,美國沒有拋棄憲法,沒有暫停選舉,也沒有發生政變。人們是為了保護在建國時就已建立起來的政府治理制度而戰,實際上也是為了證明這一制度值得保護,民主的理念並沒有失敗。這是葛底斯堡演說的意義所在,也是北方偉大的戰鬥口號「聯邦」的意義所在。制度被保護下來,聯邦也確實得以倖存。但從其他幾乎所有方面來看,美國變成了另一個國家。戰爭本身沒有讓美國變得現代,但戰爭標誌著現代美國的誕生。

作為政治和經濟事件,這一轉變不難看清,也不難說明。分裂讓北方在這四年裡可以在沒有南方介入的情況下制定國家擴張政策,戰時國會也沒有讓這樣的機會溜走。這個國會是美國歷史上最活躍的國會之一,支持科學訓練和研究,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稅務系統,發行了第一種真正全國通行的貨幣,使建設公立大學和完成太平洋鐵路成為可能。這個國會還使聯邦政府成為有立法權的社會和經濟進步的引擎,並幫助贏得了戰爭。邦聯的軍事失利讓共和黨於1865年之後在國家政治上居於主導地位,同時共和黨也是商業的擁護者。三十多年間,強大的中央政府保護並促進了工業資本主義的上升勢頭,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我們稱之為「現代」的生活方式。

就這一點而言,內戰的結果正如林肯期望的那樣,是對美國試驗的肯定。除了一件事,就是生活在民主社會的人不應當用相互殺伐來解決分歧。對於親歷內戰的那一代人來說,戰爭是可怕的痛苦的經歷,在他們的生命中掏了一個窟窿。對其中一些人而言,戰爭似乎不只是民主的失敗,也是文化的失敗、思想的失敗。創巨痛深的內戰——就像六十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於歐洲人,以及一百年後的越南戰爭之於美國人——使戰前的信仰和期望轟然崩塌。這些信仰沒能阻止國家走向戰爭,也沒有讓這個國家準備好面對戰爭釋放的驚人暴力。在戰後的新世界,這些信仰顯得極為過時。內戰掃除了南方的奴隸制文明,隨之也幾乎完全掃除了北方的知識分子文化。美國花了幾乎半個世紀才發展出可以取而代之的文化,找到一整套理念,一種思考方式,來幫助國人應對現代生活的種種情形。這場上下求索就是本書的主題。

回顧這個故事有很多路徑。這裡我們要走的路,會途經四個人的生活: 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Charles S. Peirce)和約翰·杜威(John Dewey)。他們個性鮮明,並不總能彼此認同,但其職業生涯在很多方面相互交織,總的來看,他們在驅動美國思想進入現代世界時,起到的作用比任何別的團體都要大。他們不僅對其他作家和思想家有無與倫比的影響,也極大影響了美國人的生活。他們的思想改變了美國人的思考方式,讓他們繼續思考教育、民主、自由、正義和寬容。因此,他們也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他們學習、表達自己的觀點、理解自身的方式,以及他們對待跟自己不同的人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仍然生活在這些思想家幫助建設起來的國家當中。

我們說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和杜威以及他們的工作十分重要,也是在提出關於知識分子文化本質的一種觀點,這個觀點實際上正是他們遺產的一部分。思想和意識形態是有區別的。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和杜威是美國最早的現代思想家——他們幫助美國人與現代生活境況建立了更好的關係;這種提法,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思想就構成了對這些境況的合理解釋。並不是。但同樣也不能說他們的思想與這些境況根本對立。如果想要了解內戰後幾十年美國生活的其他願景,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和杜威就不是我們要找的人。毫無疑問,這跟他們的性格和政治見解有關,但也是他們對於思想的態度所帶來的。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如果我們去掉他們彼此在個性和哲學見解上的差異,可以說這四位思想家共有的不是一組思想,而是一種思想——關於思想的思想。他們都相信,思想並非「在外面」等著被發現,而是人們設計發明的工具——就像是刀叉、晶片——用來應對他們所處的世界。他們相信思想並非產生於個體,而是產生於由個體組成的群體——思想是社會性的。他們相信思想並非根據其內在的某種邏輯變化發展,而是像細菌一樣完全依賴於宿主和環境。他們還相信,由於思想是對特定且不可複製的環境的臨時反應,因此思想的存活並不取決於亙古不變,而是有賴於靈活變通。

認為思想永遠不應該成為意識形態——後者要麼為現狀辯解,要麼為否認現狀而強加一些超驗的律令——的信念,就是他們教導的精髓。從很多方面來看,這都是一種解放的態度,這解釋了霍姆斯、詹姆斯和杜威(皮爾士是個特例)終其一生享有的盛名,也解釋了他們對整整一代法官、教師、新聞記者、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法學教授乃至詩人的影響。他們教導的是一種懷疑態度,幫助人們應付異質的、工業化的、大眾市場社會中的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習俗和社區的老舊人際關係似乎已經式微,並被冷冰冰的義務和權威的網絡所取代。但懷疑態度也是讓這樣的社會運轉起來的一種品質。是懷疑態度讓資本主義得以興盛的持續劇變狀態成為可能。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和杜威幫助思想擺脫束縛,以免成為教會、國家乃至學術界的官方意識形態。他們也在字裡行間含蓄地承認,在提升人類幸福的努力中,思想有其局限。

本書力圖將這些思想以本來的精神面貌呈現出來——即試圖將思想視為通常浸潤在我們發現這些思想的個人狀況和社會環境中。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和杜威都是哲學家,他們的工作也是抽象思想歷史的一部分,其哲學價值在當時就受到質疑,今天仍爭訟不斷。不過,本書並非是哲學論辯,而是歷史闡述,是通過考察美國知識分子設想的變化來描述美國生活的變化。這些設想之所以會變化,是因為這個國家變成了另一個國家。每一次變化有得就有失,這裡也一樣。這個故事,如果講好了,應該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衡量個中得失。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四位思想家如何改變了美國人的思考方式
    四位思想家如何改變了美國人的思考方式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7.11 星期六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李 魏    有四個人改變了美國人的思考方式。
  • 所有的哲學思考都由「形上學」引發的嗎
    所有的哲學思考都由「形上學」引發的嗎?這裡我僅代表我個人的意見,不具備普遍性和必然性意義。我這裡所說的形上學與我們平常在馬哲裡面學到的不一樣。讀到了這裡引發我們應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形上學在我們的教科書中被定義為與辯證法相對的、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觀察事物的思維方式,形上學在馬克思看來就是世俗的,形上學是「靜止,孤立,片面的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當然咯馬克思發現了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並從中歸納出了辯證法三大原則,這也是他的偉大之處。
  • 什麼是「形上學」?
    今天路上聽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才知道原來是的他提出來的。這裡順便說一下什麼是「形上學」?因為這概念很多人不太清楚,「第一推動力」也跟它有關係。一、形上學「形上學「英文單詞叫「Metaphysics」,是由兩個詞「meta(在什麼之後) 」和「physics(物理學)」組成的,連在一起就是「在物理學之後」的意思。這是在後來學者整理亞里斯多德的一些手稿時,發現它們很難被歸入「自然之學」或「物理學」的類別中,是更抽象更根本更基礎的東西,就把它歸為新類。
  • 形上學,究竟什麼是形上學
    我們在聊天的時候,經常靈光一現脫口而出某些大家都一知半解的詞語或句子,比如有人在批評別人的言論的時候也常常說「你這是形上學記得我在學校學習馬哲的時候,對「形上學」的解釋是:「形上學就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方式看待問題。」但它實際上是後來的引申義。
  • 理性主義的形上學,以及道德、政治和宗教
    笛卡爾以一種直接的方式相信靈魂的存在:每個人都是由一個質料的(material)身體和一個非質料的(immaterial)靈魂組成的混合體,兩個分離的實體結合在某種神秘的形上學統一體中。即便身體死去,靈魂也能繼續存在,並且升入天堂(或者其它地方)。萊布尼茨也相信人類心靈是非質料的,儘管(正如我所看到的)他不相信靈魂不再與一些物理事物的結合之後還能獨立存在。
  • 邏輯思維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
    什麼是先驗性呢,那即是形而上的東西,也就是對事物本質的思考。事物的本質,一定包含人對它的認識。於是,這不可避免的會變成「是」與「真」的考量。所以,從泰勒斯之後,一直到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尤其體現在巴門尼德,哲學家們在討論中發現了一些線索,它與認識相關,與真相相關。
  • 伊夫-夏爾·扎卡《霍布斯的形上學決斷:政治學的條件》
    然而本書旨在揭示,霍布斯的思考並不止於政治哲學,要為其倫理-政治哲學的諸多論述找到一個更為終極的「道」,必須返歸霍布斯的形上學,這一方向的研究,在整個霍布斯研究當中相當欠缺。本書作者富有洞見地揭明,《利維坦》《論公民》《論人》等作品討論的倫理-政治問題,其實是以霍布斯獨特的分離的形上學為基礎——分離的形上學關涉人與世界關係的新定義,涵蓋從感覺理論到對語言推理的高層次論述的所有內容。
  • 「形上學」到底是個什麼學?
    中國普通老百姓口中的「形上學」與其命名起始定義雖然有關聯,但其實相去甚遠。「形上學」作為一個哲學詞彙,算是一個非常有意思、貼切的舶來品翻譯。哲學詞彙的翻譯相對於那些一般國內沒有的物品,如「jeep」翻成吉普的音譯,要麻煩許多。因為哲學本來就是概念、定義、思考的學問,如果詞彙不能精準,很容易導致思緒混亂,所以哲學詞彙的翻譯應該是更注重「信達雅」的一類。
  • 怎樣看待形上學,及其它與哲學、自然科學三者關係淺談
    有人混淆了這個概念,老用哲學來解釋具體事物,甚至搬出千年古人的某句話,就認為古人早就洞悉了具體科學的特殊規律,現在科學研究只是進一步證明了古人的道理,這就是本末倒置、形上學了。世界對「形上學」定義本身也還有爭議。
  • 宋惠昌:打破形上學的思維怪圈
    形上學概念的這個用法,在現代的學術文獻中,經常見到;但是,在哲學思想的發展過程中,形上學概念的原來含義,逐漸改變了。比如說,在近代以來的哲學著作中,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著作中,形上學概念的含義,與上面所說的已經不同了,它經常是作為與辯證法相對立的概念來使用的。
  • 中西形上學復興面臨的挑戰
    一、中西形上學的相似起源  如同「哲學」「科學」「神學」等舶來的名稱一樣,中國古代原本也沒有「形上學」這一名稱。當然,這是古希臘文明之外其他文明古國的通行情況,不足為奇。讓人詫異的是,古希臘文明為什麼會在基本滿足了非認知需要的前提下形成如此獨樹一幟的純粹科學旨趣。  在此,以古希臘有關水火氣土的四元素說與先秦哲學有關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說稍做比較,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發。
  • 「我思故我在」與「形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
    「我思故我在」與「形上學」什麼關係?這句話竟然是錯的?今天我決定嘗試一下新的問題,一個哲學問題。有一位童鞋是這樣提問的:康德對「我思故我在」的反駁真的成立嗎?相信大家對「我思故我在」這句話一定很熟悉,也經常看到各場合有人引用它,那麼既然被反駁了,說明它可能是錯的,現在我們想知道的是,這句話難道不對嗎?「我」即上帝其實哲學上的話常常不是它表面的意思,一般人會理解「我能思考當然證明我還活著,我死了就不能思考了,當然我思故我在」。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則強調,馬克思哲學真正「顛倒了柏拉圖主義」並「完成了對形上學的終結」。這見解凸顯了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而且與馬克思哲學的「文本」相符。「縱觀整個哲學史,柏拉圖的思想以有所變化的形態始終起著決定性作用。形上學就是柏拉圖主義」,而馬克思哲學從一開始就批判柏拉圖主義並拒斥「形上學」。
  • 形上學的繪畫及建築影響
    Aldo rossi, San Cataldo Cemete 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形上學可能是通過主席,或者通過高中課本。形上學體現的就是這種「刨根問底」的精神,追求問題的最根源,最抽象的答案。 形上學對於藝術的影響
  • 謝耘:從辯證唯物主義到老鼠哲學、庸俗哲學與唯心主義形上學
    她來自一個舊中國的底層家庭,共產黨的勝利徹底改變了她一家的命運,所以她對共產黨感恩戴德。她在遼寧某大學讀書期間積極要求入黨。在她申請入黨的過程中,她所在的黨支部反覆幫助她提高認識,告訴她共產黨不是建立在個人恩仇、利益交換基礎上的幫派,而是由為了惠及天下的崇高理想走到一起來的人構成的先鋒隊;組織要求她要超越狹隘的個人報恩思想,建立起堅定的革命理想與信念。
  • 亞里斯多德與形上學的存在—神—學構造問題
    儘管如此,海德格爾的「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是存在—神—學」的主張卻對當代亞里斯多德研究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許多重要的亞里斯多德研究者都在這一主張的引領下試圖將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解釋成存在—神—學⑦。針對這一問題背景,本文試圖完成的任務就是在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研究的視角下回答如下問題: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是否如海德格爾所說是一種存在—神—學?
  • 日常對象:從科學主義形上學到常識本體論
    對於這些論證的爭論如今方興未艾,其中的主要質疑是這些論證往往基於研究形上學的科學主義立場,而這一立場值得商榷。本文嘗試梳理這一爭論,並進而試圖不基於科學主義立場來提出一個拒斥日常對象存在的論證。比如,我身前的桌子存在,因為:我可以看到它,我可以摸到它,如果我把電腦放桌子上則電腦不會掉下去……但是,近些年來的形上學研究卻表明,上述證據可能並非是判定性的。  近二十多年來,關於日常對象是否存在,哲學家們已經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爭論,這一爭論的觸角已經延伸至元形上學中。
  • 【轉載】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上學基礎...
    康德的道德哲學在這方面也不例外。然而,康德曾明確表示,早年由於受到盧梭的影響,他對哲學的看法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即要提供一種對普通人有用的哲學。 正是出於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上學基礎》[3]中將全部正文的內容分為三章:一、「從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識向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二、「從通俗的道德哲學到道德形上學過渡」;三、「從道德形上學到實踐理性批判過渡」。在這裡,康德的道德哲學明顯表現出有三個不同的、從低級到高級的層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學」、「道德形上學」和「實踐理性批判」。
  • 南哲思享|代玉民:邏輯分析可以取消形上學麼——論馮友蘭對邏輯...
    句子1b在形式上和句子1a有相同主語,看似也指稱玫瑰花,但從內容上看,它卻不能使人獲得有關玫瑰花的知識,反而僅通過考察「玫瑰花」這個詞就可知它是一個事物詞,無需觀察任何玫瑰花,即可知句子1b為真。可見,句子1b是介乎句子1a和1c之間的假對象句子。在邏輯句法理論中,假對象句子是說話的實質方式的句子,句法句子是說話的形式方式的句子。
  • 《天道》形上學唯物主義不能揭示事物本身發展規律和背後的邏輯
    觀點和看法沒有正確和錯誤,在正常生產活動中,有房租、人工、期間費用和管理費用,這是工業生產的邏輯,加工生產銷售,成本定價,這都是無可厚非的。但這個大前提就是王廟村以同樣的方式生產。一切價值判斷的詞都是中性詞,詞本身沒有屬性,是用的人給這個詞賦予了力量和情緒,就好比林雨峰告訴媒體,敗訴就跳樓云云,沒有天理云云,人心就是天理,存在即合理。林雨峰形上學唯物主義讓他陷入已經編好的怪圈裡,丁元英給他設個套子他鑽,律師設個套子他鑽,就連自己給自己設個套子也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