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考考知識,大考考品質,疫情是場大考,成功地檢驗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家庭教育成效以及教師的信息化水平與反思能力。復學兩周,對學生的學情已有清晰把握,更需要精細規劃:這段時間,高年級數學課怎麼上?#小學數學#
經過這個長長的「假期」,學生目前呈現以下狀況:
知識上,學生似懂非懂,老師霧裡看花。通過網課學的零零散散,一些學生甚至都沒怎麼學,但是又缺少了對新知識的好奇感,覺得是在複習,對課堂少一分敬畏。老師也在摸索:按照複習課來上,課後測發現,很多學生還是不會,按照新課來上,一些學生學過了,是一種時間浪費,更何況沒那麼多時間來上新課。
心態上,師生和家長都有焦慮,學生心態不穩定。開學小測摸學情,學生成績讓人驚,家長焦慮上棍棒,學生焦慮更叛逆,老師維穩兩頭哄,內心揣摩咋樣才行。
通過這兩周的摸索,有以下思考,共勉:
1. 構建良好師生關係,是讓學生正視自己的最佳途徑。
學生叛逆、抄作業、不能正視自己的不懂,除了年齡階段自帶的心理特徵之外,還有內心不安全。他不願意讓老師了解到自己不足一面,因此陷入惡性循環。就像高年級的親子關係,部分學生與家長無法正常溝通,班裡有學生還讓我幫著他騙他的爸爸,為了少挨一頓打,我確實幫他了,不過我也沒騙他家長,只是保密了而已。親其師則信其道,學生願意面對真實的自己,課堂就更有生機。師生、生生互動絕對是課堂的保鮮劑,靈動的課堂無論是新課、複習課都能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從而提升課堂效果。
2. 單元整體教學,是目前效率最高的上課思路。
對於單元整體教學,目前我也不是非常透徹。個人的理解是:以數學明線(知識)為載體,以暗線(數學思想方法)為核心,強化知識聯繫與遷移,建立知識系統。單元整體教學並不是一次講了一個單元的內容,而是在單元系列下,抓住聯繫,突出遷移與對比。以五年級下冊的《分數加減法》為例,五年級的分數加減法包括: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與解決問題。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習過同分母分數加減,而且學過加減混合運算,本單元的算法與算理其實都是不變的,只是異分母通分,計算結果要約分。我們就就要在對比中整合,在遷移中建立架構:同分母、異分母的對比,約分與沒約分的對比;算理的統一與算法的遷移。這樣一來可以把例1和例2放到一起,節時提效。
3. 分層教學,生生互助。
復學後,學生呈現兩極分化,要想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我嘗試實施分層教學。採取的方法是:每節課上課前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比如本節課要複習真分數、假分數與帶分數的相關知識,首先以自己喜歡的形式的整理這一板塊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翻閱課本、回憶等方法來整理;在課堂上小組交流、建立知識聯繫;最後結合具體的題目,提升知識運用能力。以上安排是將知識進行了整合,對於網課沒上好的孩子來說,不能遊刃有餘。所以在每節課的最後15分鐘左右,我們會讓學生自己去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並選擇下一步學習內容:覺得自己已經學會的,老師布置額外的作業,自己去做,下課交給老師,自己覺得還不會的,可以自己跟老師說,老師選擇性講解。高年級的學生大部分都能對自己做出恰當的自我評價,當然,也有個別對自我定位不準的,並不影響大局,老師也會通過課堂表現單獨溝通。
我會在在每次測試後,評講卷子結束,留出20分鐘左右的時間,小組互助,解決遺留問題。
4. 布置常規作業,助力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高年級的孩子,按理應該已經有了較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因為疫情,一些學習習慣被打碎。一些常規的練習:比如口算、計算要堅持。這短時間,為了鞏固基礎知識,我堅持每天給學生留2道課本上的題,我每天批改併集中講解,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日日清,不怕千萬事。後疫情時期,學生的問題有很多,我們要相信:學生學習之路很長,危與機總是並存,挖掘不同時期的教學策略,成就更好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