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民航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由於防疫需要,世界各國都開始了不同程度的「閉關鎖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下,全球出行與旅遊市場需求降至冰點,航空企業已經成為破產法院的「常客」。
據旅遊數據公司Cirium統計,自今年1月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已有43家商業航司申請破產或倒閉,範圍覆蓋全球各大洲。更多的航司仍在困境中苦苦掙扎,試圖通過節省開支,縮減經營來維持運營。
世界機場宛如「飛機墳場」
而在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中國民航的恢復步伐處於全球前列,預計2020年中國民航旅客運輸量大概率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那麼相較於國際同行,為什麼國內的航司普遍復甦更快,韌性更強,並且依舊保持著持續發展壯大的步伐?
不愁現金流,擁有靈活的貨幣政策
其實在這些倒閉了的航司裡不乏共性,那就是現金流的斷裂。
在疫情的衝擊下,航班基本上都被攔腰砍斷,旅客大幅度減少,航司的收入也大幅度降低。並且面對著大量的疫情期間的退改票需求,航司的現金流遭到了巨大的斷裂。
無錢可退,無航班可改,成為了每個航司的痛點。而許多國外航司想要獲得政府的援助資金,不僅條件苛刻、周期漫長,而且要接受政府指導與管制,很難放開手腳構建長遠的戰略發展。最終資金鍊斷裂成為壓倒國外許多航司的「最後一根稻草」。
相較之下,今年3月起,中國民航局就陸續出臺包括發放專項補貼、免徵航空公司民航發展基金、延長虧損結轉年限等16項政策為民航企業紓困減負,銀行和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要求,以及銀監部門提出的「對受疫情衝擊較大的企業,金融機構不抽貸、不停貸、不壓貸,努力做到應續盡續、能續快續」要求,給予了航司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理論上,這些救助政策、措施形成合力,能夠解決2020年年內主要民航企業的生存問題。
防控得到控制,國內航空在復甦
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是,我國疫情防控形勢較好。雖然偶爾出現一些局部疫情,但全國形勢是持續向好的。
從旅客運輸量來看:2月份的數據為834萬人次,目前已經上升到9月份的4793萬人次,增長了近6倍,恢復至去年同期的87.5%,值得注意的是,國內航線完成旅客運輸量4775萬人次,已恢復至去年同期的98.0%。
2020年1-9月我國民航旅客運輸量統計表
從貨郵運輸量來看:2月份的數據為29.7萬噸,目前已經上升到9月份的66.5萬噸,恢復至去年同期的96.4%,其中,全貨機貨郵運輸量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共完成25.1萬噸,同比增長29.9%。
2020年1-9月我國民航貨郵運輸量統計表
受益於這種回升趨勢,中國的機場和航司也得以階段性地在全球民航業中居於領跑之位。雖然海外疫情嚴峻,國際航線依舊艱難,但只要能活下去,未來或許就是自己的。
航司多舉措開展「自救」
資金方面,各航司積極自主融資。以三大航為例,財報數據顯示,南航和國航一季度發行債券收到的現金分別為225億元和90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87.5%和57.89%;為維持現金流穩定,東航也加快了融資步伐,籌資活動現金流淨額同比增長了446.46%。
航空運輸方面,隨著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航司目前將運力主要投放至國內線。此外,中國航司還紛紛推出各種自救營銷活動,但要論民航市場上影響力最大的一次營銷活動,當屬東航在「6·18」購物節推出的「周末隨心飛」。
之後,其他航司也不甘落後地紛紛推出屬於自己的「隨心飛」產品。這些不斷創新的產品不僅幫助航司在疫情恢復初期回籠了不少資金,還同時調動了國內旅遊、消費的熱情,航司藉此可謂是「名利雙收」,也點燃了各大航司之間的「戰火」,讓民航業顯得分外熱鬧。
東航「周末隨心飛」
從各大航司發布「隨心飛」之後的營銷效果來看,國內仍然有大量的航空消費需求。可大量的「隨心飛」及目前全球疫情的此起彼伏,國內航司大量寬體機運力的溢出,幾乎無限量的航空座位供給。在這種格局之下,即使國內運輸量全面恢復,平均低票價也必然會引致並始終壓制國內航司的利潤空間。
疫情的出現毫無疑問將重塑全球和中國的民航業,航司在價格、營銷和服務等方面的競爭正在加速到來,唯有做好基本運營,繼而做好做強自身品牌,並全面利用好品牌進行靈活和廣泛的延伸運營,才能跑在隊伍的前列,在疫情的洗禮下更好的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