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告訴你:違背「生物鐘」的後果有多嚴重!

2021-01-17 即眠文章

年輕人強迫症似的晚睡,都快成社會問題了。明明痛苦、焦慮、自我厭棄,習慣性晚睡卻像上癮一樣,難以戒除。

最滑稽的真相是,因為努力上進而熬夜的人,只是極少數。

大多數人的熬夜,和努力無關,不過是放縱和不自律的結果,是逃避內心空虛焦慮的手段。

其實很多晚睡者也是與生物鐘背道而馳,總是會因為許多事過上日夜顛倒的生活,但大部分並沒有自由自在,隨心所欲。

生物鐘到底是什麼?

生物鐘,它好比我們身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鐘」,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

生物鐘控制著我們的晝夜作息,控制著我們的生理狀態適應個環境。生物鐘預期並調控我們的生理以適應日常中的不同階段。

既然晚上沒辦法早睡,那就白天多睡一會,睡夠8小時不就好了嗎?

可事實證明:只要違反了生物鐘規律,8小時睡眠論也是無效的。

生物鐘又叫晝夜節律,它內置在每個人的體內,它要求身體像我們的祖先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它的存在已經被科學研究所證明,晝夜節律就寫在我們的基因裡的,基因所攜帶的蛋白分子控制著我們的活動。

2017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就是頒給三位發現生物體中控制晝夜節律分子機制的科學家。

遵守晝夜節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該睡的時候睡,該醒的時候醒。

違背晝夜節律後果很嚴重,該睡的時候不睡覺,缺失的睡眠再也無法補回來,身體會受到疾病的懲罰。

可是在這件事上,我們很難聽進勸。

偶然熬夜猝死的新聞,只會引起我們短暫的恐慌,熬夜是癌症的好朋友,也只是讓我們略感憂心。

猝死得癌畢竟是少數,熬夜晚睡,更像是不動聲色的慢性殺手,一點一點折損我們的健康。

既然我們擊敗不了生物鐘,那我們可以和生物鐘做朋友呀!

下面幾條沾床就睡的技巧,不妨試試:

1、培養「見床就困」的習慣

想要沾床就能睡著,首先要建立床和睡眠之間的「條件反射」,做到見床就想睡。

在床上不要做與睡眠無關的事,如看手機、看電視、看書等

不困的時候不上床,等有困意時,立刻上床睡覺。

如果躺了20分鐘,還是睡不著,就起來做一些放鬆的事情,如冥想,等困了再躺回床上。通過反覆訓練,你看到床的時候,就會有困意

2、4個7秒鐘」呼吸法

睡前冥想可幫助消除負面情緒,大家可以試試「4個7秒鐘」呼吸法。

第一個7秒鐘吸氣,同時去感受自己的身體,從腳趾到膝蓋,再到跨部、腹部、肩膀、雙臂、頭部,想像每一個部位都充滿活力

第二個7秒鐘屏住呼吸,想像身體逐漸安靜、放鬆……

第三個7秒鐘呼氣,想像身體在慢慢釋放掉所有的負面情緒

第四個7秒鐘屏住呼吸,然後重複總共重複做7遍。

3、輔助即眠睡眠儀

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兒,身體才不會為你的放縱買單。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得主告訴你:違背「生物鐘」的後果有多嚴重
    其實很多晚睡者也是與生物鐘背道而馳,總是會因為許多事過上日夜顛倒的生活,但大部分並沒有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生物鐘到底是什麼?生物鐘,它好比我們身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鐘」,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
  • 前瞻丨從失眠到夜貓子,科學家告訴你晝夜規律究竟有多重要
    前瞻丨從失眠到夜貓子,科學家告訴你晝夜規律究竟有多重要 澎湃新聞記者 王心馨 2020-10-29 07:28 來源:
  • 快睡吧,熬夜看手機不好丨諾獎科學家告訴你生物鐘的秘密
    快睡吧,熬夜看手機不好丨諾獎科學家告訴你生物鐘的秘密 2020-12-22 13: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貝爾獎得主指出更可怕後果
    作者:書南/編輯:弘文 全文880字,閱讀約需2分鐘 新冠疫情給世界各國都帶來了深重災難,特別像印度這樣的重災區,疫情已經失控了,這不僅關係到民眾的生命健康問題,還涉及到經濟民生問題,很多窮人不得不賣兒賣女來維持生活,諾貝爾獎得主也指出了更可怕的後果
  • 破解生物鐘密碼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為什麼是他們 託馬斯在發布會上告訴記者,羅斯巴什在被告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時,先沉默了一會,然後說「你在開玩笑吧」。有這樣的反應並不奇怪。20世紀60年代末,霍爾的博士後導師、紐約出生的波蘭裔科學家本哲決定用果蠅模型開啟自己的神經生物學研究時,就被同事嘲笑——研究腦袋愚蠢的果蠅,是不是研究者腦袋有毛病?
  • 人體內有一座生物鐘,打亂它的後果,你該知道有多嚴重
    生物鐘,又叫生物節律或生物節。據說,科學家們已發現人體生物鐘百餘種,「生物鐘」的觀念我國周代已有之,並已運用於中醫臨床。生物鐘運轉的紊亂是疾病、衰老、短壽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應該順應生物鐘,形成「動力定型」,每天固定的時間工作、起居、進餐、大便、沐浴,而使生物鐘「準點」,不要隨意打亂。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圖|Rasmus Bjørk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Rasmus Bjørk01意氣風發奎洛茲:我29歲就有了重大發現!他還是懷疑自己搞錯了,焦慮萬分地將他可能搞了個大新聞的消息告訴了導師馬約爾(Michel Mayor)。 奎洛茲笑著回憶,當時馬約爾非常淡定地安撫了他,給了他很多的信心。馬約爾對他說:「哦,是嗎,也許你是對的呢,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吧。」馬約爾來實驗室和奎洛茲一起研究數據,並且找到了紮實的證據論證了奎洛茲的觀點:這真的是一顆行星。
  • 諾貝爾獎得主麥可·羅斯巴什來蘇 分享「成功學」
    諾獎實用派:「晚睡不可怕,只要有規律」  人們很早就知道,動植物和人類都有生物鐘,這種周期性的適應能力被稱為生物的「晝夜節律」。但是,這個生物鐘內部是如何工作的,一直是一個謎。  近年,這個謎底由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楊三位美國科學家解開了。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去年4月,Nature Index 刊登了丹麥技術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的物理學家拉斯姆斯·比約克(Rasmus Bjørk)關於諾貝爾獎得主年齡的調查結果
  • 諾獎得主麥可·楊教授訪華 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再度啟航
    中國日報12月4日電(記者 馬振寰)近日,2017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麥可·楊(Michael Young)教授到訪浙江大學,正式拉開2018年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NPII)序幕。隨後,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還將走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是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第六次登陸中國,自2011年以來,成千上萬的來自中國頂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有志科學家和學生從諾貝爾獎創新啟迪項目中獲益。該項目旨在增進諾貝爾獎得主與全球科學界人士的聯繫,特別是促進與年輕科學家的互動,通過諾貝爾獎得主分享他們的勵志故事與洞察,點燃年輕一代對科學的熱情與追求。
  • 生物鐘的秘密被揭示 今年諾獎提醒你:熬夜是在玩命!
    據長期關注睡眠、生物鐘紊亂問題的南方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張斌介紹,通過這次諾貝爾獎,我們可以了解生物鐘的奧秘在於,光照可以影響我們的生物鐘,但同時人類在進化中形成了固有的一個生物鐘,「白天活動、夜間睏倦」的基本運轉深植於DNA中。  黑白顛倒的熬夜是在與自然規律唱反調,對自己的身體奏哀樂。
  • 發現「生物鐘基因」使這三個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但是多虧了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這個領域已經發生了爆炸式的發展,我們現在知道,我們所有的身體器官——肝臟、腸道、肺裡都有生物鐘——我們的生理機能是有節律的。我們的血壓和體溫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會上升和下降。現在,Sehgal自己的研究涉及到睡眠似乎是如何被生物鐘控制的,因為儘管我們晚上睡覺,我們對睡眠的需求似乎是獨立於時鐘的。
  • 【果殼網專訪】新科諾獎得主阿齊茲·桑賈爾:修理DNA的人
    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擁有美國和土耳其雙重國籍的桑賈爾是土耳其歷史上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果殼網科學人邀請到了他實驗室的博士後胡晉川,委託他對桑賈爾進行深度專訪。諾獎得主也愁拿不到offer? 研究生涯中有哪些苦與樂?有沒有想到自己會得獎,獎金打算怎麼花?對發表論文的影響因子有什麼看法?接下來,我們就與大家分享他的故事。「五點打電話來是幾個意思?!」
  • 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晚節不保|大象公會
    很少有人意識到,有多少諾獎得主在獲獎後轉投邪路,搞偽科學、偽理論,為保健品微商站臺,乃至加盟傳銷公司,收割全球韭菜智商稅。文|徐子銘中國大眾往往對科研工作者高看一眼,更是把諾貝爾獎及其得主奉為權威。出於這樣崇敬的心理,去年北京通州出臺政策,諾獎得主可以獲得最高 100 平米的人才公寓租金補貼,每月約 2000 多元,引來一片笑聲。
  • 諾貝爾獎得主的健康忠告:只有四個字!價值700萬
    畢竟……誰都想多活幾年。諾貝爾獎年年頒,要說老百姓最關心的,或許就是文學獎 和生理學或醫學 獎 了。▲屠呦呦是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而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則是下面這三位學者:(圖via nobelprize.org)三人因為在生理學/醫學上的巨大發現,一共獲得了900萬瑞典克朗的諾貝爾獎金——相當於人民幣700
  • 搞笑諾貝爾獎:讓這個笨賊告訴你答案
    開篇小故事——告訴你「世界上最笨的賊」1995年4月19日,在美國匹茲堡,一個名叫惠勒的中年男子,連續搶劫了兩家銀行。由於他在搶劫時沒有戴頭套或面具,警察很快通過監控看清了他的長相,並迅速進行了逮捕。因為這一發現,鄧寧和克魯格被授予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要知道這個獎項雖不如諾貝爾獎,但分量也不輕。搞笑諾貝爾獎並不是用來搞笑的,而是頒給那些「看上去好笑,但實則非常深刻」的研究的,頒獎嘉賓也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
  • 文道非常道:諾貝爾獎得主不一定是好貨
    梁文道:對,其實中國是嚴格講,我們可以說中國有不少人,華人是拿過諾貝爾獎,有的就是他拿獎的時候不是拿中國護照,不是中國身份,有的就我們不大方便去談論他。可是你現在像錢永健這回,我覺得特別有趣。就他拿了獎之後,他就告訴自己說,我不是中國人,我是美國人,那麼這句話在大陸網友裡面也有一些人去討論說,這人怎麼可以。
  • 「生物鐘」得了諾貝爾獎,所以熬夜真會致癌嗎?
    2017年的諾貝爾獎給了生物鐘的研究,獲獎者是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Michael W. Young,獲獎的原因是他們的研究揭示了生物鐘的分子機理。可以預料的是,各種人體器官排毒時間表的文章也要滿天飛。
  • 諾貝爾獎得主署名支持轉基因123人 轉基因有哪些危害
    原標題:署名支持轉基因的諾獎得主升至123人,中國兩院士籤名支持  「百餘名諾貝爾獎得主聯合籤名支持轉基因作物」事件又現新進展。  截至2017年1月18日,在「挺轉」請願網站supportprecisionagriculture.org上公開署名支持轉基因技術應用於農業領域、支持轉基因農作物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上升至123人。
  • 為什麼少有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
    2020年10月4日開始,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 中國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少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 1、前幾年本土的社會風氣相對浮躁,科學家、學者較難靜下心來進行基礎學科研究; 2、本土的學術氛圍較傳統,沒有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