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因長期低劑量輻射得白血病,在一次高劑量輻射暴露後誘發,最後死於感染或出血。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國慶期間,朋友圈被《我和我的祖國》刷屏了,好評如潮。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拖著剛結束晚班的疲憊身體,我一頭扎進了電影院。整部電影,一個字「燃」!
在小片段《相遇》中,從事原子彈研究的高遠,在處理一次緊急事故後出現流鼻血,最終被送入醫院搶救。
高遠到底是何種疾病:白血病VS再障?
鏡頭下的高遠臉色、嘴唇慘白,這是貧血的表現;他必須時刻帶著口罩避免感染,肯定是白細胞不高;多次流鼻血的鏡頭,血小板數量下降;綜合考慮高遠三系減少,首先要考慮高遠是再障和白血病,畢竟這兩個疾病都與輻射相關。
醫生一句話其實告訴了我們高遠就是白血病,他說高遠血小板數量下降,幼稚細胞活躍,因為再障骨髓細胞造血是低下的。
輻射與癌症的關係
輻射與癌症像極了孿生兄弟,在大眾眼裡,提及輻射就會想到致癌。
高遠從事的原子彈研究,的確與輻射息息相關。這個要從核燃料說起,核燃料棒主要由「鈾」組成。天然鈾礦——經過「水冶法」變成重鈾酸銨——濃縮加工成六氟化鈾——燒結成二氧化鈾陶瓷芯塊,最終製成進行「核燃燒」的燃料棒。在這整套流程中,輻射都是很低的,就像鏡頭下的高遠,只需要穿特製的衣服和口罩,即可擋住鈾釋放的輻射(α射線)。但將燃料棒丟入核反應堆後,它的輻射也被點燃,燒得通紅的燃料棒放射性最強。
電影中其實高遠進行了一次事故搶救,其實這是一次高劑量輻射暴露,他處理完立馬出現流鼻血不適。一般而言,如果人體接受1Gy(一個輻射劑量單位)以上的照射,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病,比如高遠流鼻血可能就是骨髓系統受到損傷的表現。
按照電影劇情走向,高遠的確是死於白血病,畢竟長期接受低劑量輻射會誘發白血病、皮膚癌等癌症的發生。
所以高遠的病情具體分析或許是:因長期低劑量輻射得白血病,在一次高劑量輻射暴露後誘發,最後死於感染或出血。
高遠的原型——鄧稼先?
網絡上有很多文章分析,高遠的原型正是兩彈一星、著名物理學家鄧稼先。
他與妻子結婚的33年,真正在一起相處的日子只有5年。鄧稼先離開的第一年,辦公地點離家並不是很遠,但工作性質必須高度保密,在路上偶遇過妻子,但什麼也不敢說。這與電影中高遠在公交車偶遇愛人橋段如出一轍,看著讓人揪心淚目。
鄧稼先最終的確是因癌症去世,享年62歲。與高遠不同的是,他罹患的其實是直腸癌。骨瘦如柴的他,最後病逝在妻子許鹿希的懷中。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仍在持續發酵,每段小電影基本都是普通人的不普通事跡。一個小家的命運,與國家這個大家命運是緊密相關,沒有大國哪有小家!
再次感謝像鄧稼先這樣的偉人的犧牲,才換來祖國的繁榮昌盛。
(本文純屬個人分析,不周全之處盡請諒解,部分內容參考於《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背後的十件事》)
(作者:周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