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瓊林
古之孩童啟蒙讀《幼學瓊林》,今之職場青蔥成長找瓊林。
職場不易,且行且珍惜。我願陪你走一程,創造屬於你自己的精彩職場。
01成為大牛,每天需要工作多長時間?
最近,美國《環球科學》(Scientific America)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 題目是《這些科學家都是「懶蟲」,成為大牛每天只需工作四小時》。文章稱,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和亨利·龐加萊(Henri Poincare) 這些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人都滿懷雄心壯志,對工作充滿熱情,擁有超人的專注力。
然而,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他們通常每天只花幾個小時去做那些被後世認為最重要的工作,其餘的時間,他們爬山徒步、睡午覺、和朋友一起散步,或者坐著思考。
換句話說,他們的創造力和生產力並不來自無休止的工作。他們卓越的創造來自「適度」的工作。
達爾文也是一個「懶蟲」,他一天的作息是這樣的:早餐之後,會晨練一段時間,然後8點開始進行一個半小時的學習和工作,9點半閱讀郵件和寫信,10點半後繼續回到工作中,有時也會來到他的鳥舍、溫室或其他屋子裡去做實驗。
到了中午,他會表示:「我今天結結實實地工作了一上午呢」,並在自家的步道上散步,然後在散步回來一個多小時後吃午餐,並再寫一些回信。3點的時候會小睡一會。一個小時醒來後,會再出去散會步,然後回來繼續做研究。
到了下午5點30分,他會和妻子及家人一起吃晚飯。遵循這樣的作息節奏,達爾文一生竟寫出了20多本書,包括《人類的由來》和《物種起源》,提出了偉大的進化論。
所以,很多時候,勞動並不就意味著要一刻不息地工作,那樣只會把自己變成拉磨的驢,轉了一輩子,也很辛勞,卻只不過在原地踏步,並未為人類做出多大的貢獻。
02休閒是創造性成果產生的源泉
不少企業嚴格限制員工的身心自由,嚴格遵循上下班打卡制度,員工離開工位超過半個小時就需要向主管打報告……這樣的做法造就的員工,可能最後就是那拉磨的驢。
如果員工渴望工作,根本就不用束縛他的工作時間。3M公司的前研發領導威廉·科恩( William Coyne)講述了人力資源經理如何威脅要開除在長椅上打瞌睡的科學家的事情。科恩把人力資源經理帶到3M的專利牆讓他看看那個打瞌睡的科學家為3M開發了許多最賺錢的產品。
科恩建議:「下次如果你看到他睡著的時候,請給他一個枕頭。」所以,請站在內在動機理念上去使能員工產出更高績效,而非用「管理」的方式去強迫員工輸出績效。
真正的創造性勞動,是靠培育和使能出來的,而非「管理」出來的。
李白的詩歌我們都覺得很豪邁,充滿創意和想像,但李白的詩歌並不是唐玄宗給他下KPI指標讓他寫出來的,而是在自由奔放的時代「喝酒喝出來的」。
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一書中說,「休閒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是哲學、藝術和科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
他舉例說:「知識最先出現於人們有閒暇的地方。數學所以先興於埃及,就因為那裡的僧侶階級特許有閒暇。」
03茶和咖啡是靈感的促進劑
英國劍橋大學自17世紀以來,在校園一直保持著「下午茶」的傳統,以這種休閒方式,讓人們在自由、放鬆、隨意、平等的氛圍中進行交流,激勵師生們迸發靈感、產生思想的火花。
所以有人說,是「下午茶」喝出了劍橋大學6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不無道理。
谷歌深諳此道,在其辦公園區大量修建能便利員工交流的小空間,滿足員工隨時聊天的訴求,谷歌能如此具有創造性,和這也有一定的關係。
華為任正非也時常鼓勵員工要多和外部客戶、外部大師、外部學生廣泛地「喝咖啡」。他說:「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並不是咖啡因有什麼神奇作用。而是利用西方的一些習慣,表達開放、溝通與交流。」
法國的花神咖啡館是幾百年來文人作家的交流場所;摩洛哥裡可咖啡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間謀的交流場所,不是有《北非諜影》那樣描述的嗎?老舍茶館、成都的寬窄巷,是用品位吸引人們去交流,你約不到人,咖啡館就是可被動獲得機會的邂逅,不僅僅是學術。
希望在未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能意識到這一點,創造出一種自由和安全的內部環境,才能讓創造力進發出來。
04適用於所有的公司和人嗎?
適度工作、休閒、茶或咖啡,是我們每一個職場人所嚮往的。但是,能夠實現嗎?
可以肯定的是一般的公司不會實現這麼寬鬆的工作條件。
因為,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人來做的,所有的辦法和制度都是針對人來設計的。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人決定了採用什麼樣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人性、興趣、價值追求、個人能力水平等要素決定了對一個人需要用什麼樣的「管理」的方式,一個公司招聘員工的性質決定了公司需要用什麼樣的「管理」的方式。
適度工作、休閒、茶或咖啡,並不適用於所有的人。
以上內容來源於《績效使能:超越OKR》一書。
持續不斷的學習是這個時代最有競爭力的武器。
如果你覺得文章有啟發,請分享給你關心的人。分享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