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珍 我想表達感恩和愧疚
近日,社會各界對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非中國院士」李愛珍格外關注,引發了媒體和公眾的廣泛關注。昨天,記者聯繫到晚上7點還在辦公室工作的李愛珍。這位71歲的老科學家通過本報表達了自己的兩層意思:「一,沒有國家創造的平臺、項目經費、科研環境等各項支持就不會有我的今天;第二,我非常感謝那些推薦我的院士,對他們我感到非常愧疚。」
前沿領域
研究成果突破西方禁運 貝爾實驗室曾發賀信稱讚
李愛珍這個名字不為公眾所熟悉,可能與她的研究領域有關。
她研究的主要領域是信息科學領域的「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方向。她所研究的分子束外延設備在國防、環保、醫療、經濟等領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一直對中國禁運這種設備。李愛珍和她的夥伴硬是搞了一套中國自己的設備。這一行動讓西方不得不取消了對中國的禁運。
量子級聯雷射器這一世界前沿領域,美國人早在1971年就提出了物理思想,而中國人比他們晚了20多年。儘管如此,李愛珍及其團隊進行了革命性的開拓,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1998年,這一領域的翹楚——美國貝爾實驗室給中科院路甬祥院長寫來了賀信,稱這是當時「國際上極少數實驗室才能做出來的工作」。
該領域國際會議首次落戶
在李愛珍所研究的領域中,有一個國際會議是國際頂尖級的——「中紅外光電材料和器件國際會議」,哪個國家能舉辦這一會議,就表明這個國家的研究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重視和認可。到目前為止,會址還一直在歐洲、美國「轉悠」。
李愛珍從1999年開始每次都提交給大會兩篇以上的報告,介紹我國的進展。2005年,李愛珍作為亞洲唯一的委員,她申請會議在中國召開一次。在了解其團隊所做的成績後,科學委員會決定——2010召開的第十屆國際會議移師中國上海。
對話李愛珍
地圖上的那個標記讓我自豪
晨報:您如何看待自己的成就?
李愛珍: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學研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是我作為科技工作者非常樂意看到的事,通過我們的努力能為我們的國家爭得一席之地,是我們上了年紀的科學家應該盡的責任。
晨報:您的開拓性工作為我國帶來哪些進展?
李愛珍:貝爾實驗室畫了一張世界地圖,上面用紅筆標出國際上誰有量子級聯雷射器,除了美國和歐洲以外,地圖上只有中國是紅筆標註的,我感到非常自豪。
晨報:您為什麼一定要把這一會議拉到中國?
李愛珍:這標誌著我國的科研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水準。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我是華僑家庭,1980年公派留美時能否回國是一些同事的顧慮,我的恩師鄒元 頂著很大的政治風險把我推薦出去,兩年後我回來了。而他生前一直希望這樣的國際會議能在中國召開一次,我完成了他的夙願。他對我有恩情,而我是個記恩的人。
(責任編輯: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