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揭示治療性抗體結合人體CD20機制

2020-11-24 騰訊網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免疫療法一直是抗擊淋巴瘤的一線治療方法,即利用合成抗體阻止癌變白細胞增殖。然而,在這種療法開始使用的20多年裡,人們對它的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巴斯德研究所和波爾多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觀察到治療性抗體與其靶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描述了這些分子機制,從而為開發新的治療方法開闢了道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8月14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Binding mechanisms of therapeutic antibodies to human CD20」。

圖片來自Nicolas Reyes。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影響全球近150萬人。它們導致B淋巴細胞(一種白細胞)不受控制地增殖,從而損害健康細胞。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利用合成抗體靶向B淋巴細胞表面上的一種稱為CD20的蛋白的免疫療法一直是一線治療方法。人體的防禦系統將被這些抗體結合的細胞識別為病原體,並將它們消滅。

目前,根據治療性抗體與CD20分子結合的數量以及它們引發的免疫反應,它們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治療性抗體(1型治療性抗體)與CD20分子的相互作用能力是第二類治療性抗體(2型治療性抗體)的兩倍,可以引發一種稱為「補體途徑」的級聯免疫反應。在此之前,這兩類治療性抗體之間存在差異的分子機制還不清楚。

通過使用低溫電鏡技術,這些研究人員首次能夠在原子水平上觀察到這兩類治療性抗體與其靶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發現,由於空間的可用性,CD20蛋白可以與兩個1型治療性抗體結合,但只能與一個2型治療性抗體結合。由於1型治療性抗體在B淋巴細胞表面上的數量較大,它們可以形成簇。他們證實這些簇會觸發補體途徑,從而導致靶B淋巴細胞受到破壞。另一方面,2型治療性抗體稀疏地分散在B淋巴細胞表面上,因此不會引發這種級聯免疫反應。其他獨立的免疫反應仍能破壞這些細胞。

以前從未如此精確地描述過治療性抗體的作用機制。這項研究可能會導致人們開發能夠控制患者體內免疫反應的新型合成抗體。此外,對激活補體途徑的分子機制的描述,為了解免疫防禦系統的工作原理開闢了新的研究可能性。

參考資料:

1.Anand Kumar et al. Binding mechanisms of therapeutic antibodies to human CD20.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8008.

2.The behavior of therapeutic antibodies in immunotherapy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8-behavior-therapeutic-antibodies-immunotherapy.html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揭示PD-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藥物nivolumab作用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PD-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藥物nivolumab作用機制 來源:微生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2-09   今日/總瀏覽
  • 研究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之前的黃病毒治療靶標和疫苗設計主要聚焦在病毒囊膜表面的E蛋白,高福團隊於2016年解析了靶向E蛋白且能交叉保護寨卡病毒的單克隆抗體2A10G6的作用機制,並從中國寨卡康復病人體內鑑定出高效、特異的靶向寨卡病毒E蛋白的單克隆抗體。
  • ...從結構上揭示一種強效的治療性抗體中和SARS-CoV-2和SARS-CoV機制
    在這種小鼠模型中,由於hACE2在肺細胞表面上的表達,SARS-CoV-2進入肺部,並像在人體中一樣複製,在感染5天後表現出肺部病變。肺部病理分析顯示,SARS-CoV-2在磷酸鹽緩衝液(PBS)處理後引起輕度間質性肺炎,其特點是炎性細胞浸潤、肺泡間隔增厚和明顯的血管系統損傷。相比之下,在接受H014治療的小鼠的肺切片上未觀察到明顯的肺泡上皮細胞病變或局灶性出血(圖1E),這表明H014在治療COVID-19方面具有潛在的治療作用。SARS-CoV-2 S蛋白三聚體的整體結構與SARS-CoV和其他冠狀病毒相似。
  • 聊聊治療性抗體藥物的優化
    導語:   自1986年FDA批准了首例抗體Orthoclone OKT3,已有70多種重組抗體被FDA批准了,目前還有幾百種治療用抗體在進行臨床研究,抗體領域的競爭愈發得激烈。因此,有必要對治療性抗體進行深度優化,這裡,小編總結了一些可用於抗體優化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4:02:3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組、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Paul R.
  • 治療多種疾病的抗體療法研究新進展!
    【2】Science:揭示超強效的合成納米抗體中和新冠病毒機制doi:10.1126/science.abe3255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篩選酵母表面展示文庫(含有大於2×109種合成納米抗體序列)中與S蛋白胞外結構域(ectodomain)結合的納米抗體序列,分離出中和SARS-CoV
  • 腦科學日報: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源於腸道;浪漫愛情的神經機制
    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來源:轉化醫學網先前人們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是免疫功能低下的脆弱部位,而近幾年的研究顯示,大腦受到了腦膜的特殊保護,可以抵禦細菌和病毒入侵,但是其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近日,由劍橋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那些腦膜內漿細胞分泌的,用於保護大腦的抗體「衛士」居然源於腸道。
  • 『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
    關於『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新冠病毒抗體,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的信息
  • 癌症治療的概念性突破!這些在研三特異性抗體你知道嗎?
    ▲三特異性抗體作用機制(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賽諾菲開發的三特異性T細胞銜接蛋白除了與CD3受體結合,還攜帶了與共刺激受體CD28結合的蛋白域,同時激活CD28信號通路可以促進激活後T細胞的生存以及產生「T細胞記憶」。基於這一技術平臺開發的SAR442257是一款靶向CD38的三特異性抗體。
  • Allergy:電鏡技術幫助揭示過敏反應的分子機制
    根據最近一項研究,科學家們揭示了過敏性疾病的關鍵分子——IgE抗體的分子結構。這項科學突破可為過敏反應的基本機制提供重要見解,並可能為開發更有效的抗過敏療法鋪平道路。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Allergy》雜誌上。抗體是人類免疫系統的基本分子。
  • 高福院士團隊揭示PD-L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的作用機制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腫瘤治療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以PD-1/PD-L1「免疫檢查點」抗體阻斷療法為代表的免疫治療在治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實體瘤的臨床應用中獲得了重大成功,顯著延長了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多個抗體藥物已經獲得美國
  • 癌細胞逃避巨噬細胞的第二種方法揭示,特定抗體進入臨床試驗
    癌細胞逃避巨噬細胞的第二種方法揭示,特定抗體進入臨床試驗 房琳琳/科技日報 2017-11-29 10:18
  • 自免新方向:CD25偏向性IL2結合抗體有效呈遞激活Treg細胞
    如上圖,UFKA-30和UFKA-40具有更強CD25偏向性,但不能解離呈遞IL-2與三聚體IL-2R的結合,而UFKA-20的CD25偏向性稍弱,但具備解離呈遞IL2  與三聚體IL-2R結合的這種屬性,兼具這兩種特性在小鼠體內是激活Treg細胞的關鍵。如下圖所示,IL-2/UFKA-20cx展現了良好的激活特性,而其它抗體相對較弱。
  • 腫瘤治療之雙特異性抗體—結構、優勢、製備、研究現狀
    :√ 介導免疫細胞對腫瘤的殺傷:雙特異性抗體的一個重要作用機制是介導免疫細胞殺傷,雙特異性抗體有兩條抗原結合臂,其中一條與靶抗原結合,另一條與效應細胞上的標記抗原結合,後者可以激活效應細胞,使其靶向殺傷腫瘤細胞。
  • Nature子刊:治療性B肝疫苗新進展,淋巴結靶向納米疫苗免疫新機制
    儘管預防性B肝疫苗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迄今為止,尚無有效的治療性B肝疫苗上市。這其中最具挑戰的重大問題是如何突破慢性B肝感染患者體內長期建立起來的免疫耐受,誘導有效、持續的免疫應答,獲得功能性治癒,甚至完全清除cccDNA。HBVpreS1作為治療性B肝疫苗的新功能靶點,最近獲得了概念性驗證。
  •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感染抗體 人源單克隆抗體是什麼?
    據新華社,中國科研團隊近日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了兩種可有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有望用於抗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發。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多家單位參與這項研究。
  • 雙特異性抗體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作用機制多樣化「圖」
    一、雙特異性抗體定義及分類雙特異性抗體,又稱為功能抗體或雙價抗體,雙特異性抗體在自然狀態下不存在,只能通過人工製備,其開發是通過共表達兩條不同的H鏈和兩條不同的L鏈,雙特異性抗體可同時特異性結合2個不同的抗原。
  • Nature:詳細繪製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的結合位點,有助開發新的治療策略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描述了針對這種病毒的多種抗體的特徵,並鑑定出那些最有效地中和這種病毒的抗體。抗體是人體為應對感染而產生的蛋白。最終,他們希望像這項研究中描述的強效抗體可以作為治療或預防COVID-19的藥物。
  • 免疫治療失效原因揭秘:抗體被巨噬細胞吞噬
    巨噬細胞竟然把抗癌藥吃了,難怪有那麼多患者對PD-1/L1抗體不響應。如果不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的MikaelJ.Pittet教授團隊親眼看到,任誰也不會想到,作為人體安全衛士的巨噬細胞,竟然會把好不容易結合到T細胞上的抗癌藥物PD-1抗體吞噬掉。今天,Pittet教授團隊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以封面的形式刊登在《科學轉化醫學》上(1)。
  • 兩篇Nature揭示SARS-CoV-2結合ACE2受體的晶體結構
    2020年4月1日訊 /生物谷BIOON /——一種新型高致病性冠狀病毒(SARS-CoV-2)自2019年12月以來肆掠全球,應對這一疫情的關鍵是了解病毒的受體識別機制,調節其感染性、發病機制和宿主範圍。而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了解SARS-CoV-2如何感染細胞有利於科學家們更快開發出更有效地預防或者治療性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