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ta的新作:各泛函在開殼層過渡金屬體系的測評

2021-01-20 Rita是美少女

兩天前提到的新作,ChemRxiv上線了。

沒有創造力,沒有新思想的文章,沒有太多發推送講的欲望,簡單介紹幾句好了。(回頭發現這推送還是寫了一大堆)


進行有機金屬機理研究時幾乎總是會碰到開殼層過渡金屬體系。過去針對過渡金屬體系的測評工作一般是針對閉殼層體系,或是主要呈現低自旋特徵的後過渡金屬體系,例如2006年J Martin關於Pd催化反應的測評(以耦合簇為標準),以貼近真實體系著稱的WCCR10測試集,2018年S Grimme的測評等。開殼層過渡金屬體系,特別是第一過渡系金屬化合物,的電子結構與第二,第三過渡系閉殼層化合物有很大差別,很難想像閉殼層測試集上的表現能遷移到開殼層化合物中。另一方面,目前已有的開殼層測試工作,主要是D Truhlar在其開發新泛函的過程中發展的測試集。這些測試集主要包含一系列第一過渡系雙原子分子等簡單化合物的鍵解離能。此外還有一些人也進行過類似的測試,使用的仍然是第一過渡系簡單化合物的鍵解離能作為指標。由於鍵解離能同時被用於泛函的開發和測評,基於這些簡單化合物的鍵解離能來評價泛函的性能是有風險的,需要一類新的,從未被納入過泛函擬合考慮的測試集,這也是這篇工作的主要內容。


測試集的構成(表中手癌已提交修改版本),包含12個單金屬配合物絕熱電子親和能,1個垂直電子親和能,2個配體解離能(一共15個單金屬測試案例),以及4個雙金屬絕熱電子親和能。涉及的所有物種都呈現出開殼層基態(除了部分低HF成分的泛函會對Co(CO)2NO預言為閉殼層單重態),最高自旋多重度為7重態。這些測試案例的標準值都為氣相實驗值,大部分通過光電子能譜測出,也有用質譜手段測得的,不確定度不超過正負2.3 kcal/mol。標準值的數值也與通常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尺度相近。此外,由於第一過渡系配合物在化學反應中往往表現出單電子轉移特徵,可以推測,雖然大部分測試案例體系都很小,泛函在其上的表現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實體系的情況。


接下來是測試結果。以下各泛函,除了MN15, MN15L和加了w調控的泛函外,能加D3BJ的都加D3BJ,不能加D3BJ的都加D3。wB97xD指wB97x-D3,B3LYP指ORCA的版本。


能量

使用各泛函結合def2-TZVP優化結構,在aug-cc-pVTZ下算單點,以零點能與實驗值做比,誤差列於上表。由於ORCA對它們有解析梯度,首先測試一批GGA, meta-GGA和雜化泛函。儘管PBE和BP86都是經典的算配合物的泛函,它們的表現明顯差於更高階泛函。TPSS, M06, M06L, SCAN表現平平,PBE0和B3LYP在單金屬案例中表現甚好,雙金屬案例中誤差明顯增大。總體來說,以整個測試集的MUE論英雄,則PBE0, B3LYP, MN15, MN15L最好。此外還用誤差的方差STDEV來評價泛函的robustness, 同樣是上述四者勝出。

再將誤差分解為單金屬和雙金屬測試集,大部分泛函對雙金屬翻車嚴重,而MN15, MN15L則表現均衡,雙金屬不差,單金屬也不太好。這兩者在整個測試集中較小的MUE也主要是由於其均衡性。雖然S Gorelsky指出雜化泛函在描述金屬-金屬鍵的場合很不可靠,這裡的結果表明實際上除了MN15L以外的GGA和metaGGA也都不好,描述雙金屬體系還是推薦使用MN15L

2. 構型

以測試集中的雙原子分子為例,加上DLPNO-CCSD(T),對優化構型與實驗值進行比較。耦合簇構型是通過剛性掃描插值得到的。SCAN問題很大,除此之外,meta-GGA和雜化得到的構型與實驗值的偏差都比較接近,其中MN15L, PBE0, B3LYP表現較好。CCSD(T)並不比DFT好,事實上這些體系的UHF計算表現出很大的自旋汙染,可能提示它們有較強的多參考態性質,不能單參考態耦合簇很好地描述。

Table4. Energetic errors for DLPNO-CCSD(T)/aug-cc-pVTZ.

Reaction Number

Error (kcal/mol)

4

-2.21

5

-7.52

6

2.56

7

-0.32

9

2.18

11

5.18

12

7.44

DLPNO-CCSD(T)對這些例子給出的誤差。構型採取CCSD(T)構型,而零點能校正採用MN15的數值(零點能校正在總反應能中貢獻極小),可見耦合簇在這些開殼層過渡金屬例子中表現很糟糕,完全不能將其視為金標準。這類測試集必須採納實驗值。

其他note1: SCAN對Cu(H2O)2複合物給出了錯誤的構型,兩個水分子解離開了;CoH-的基態,所有泛函都給出四重態基態,二重態能量要高2到20 kcal/mol,但DLPNO-CCSD(T)認為是二重態基態,四重態自發解離。

其他note2: DLPNO-CCSD(T)比較接近ROCCSD(T)。

3. 基組收斂性

在三種基組下比較了不同泛函在總測試集(上圖),單金屬測試集(下圖)的基組收斂性。構型均採用def2-TZVP下優化的結果。實際上基組的區別主要在彌散,雖然aug-cc-pvtz系列比def2-tzvp的GTO多不少,但事實上可能最好還是再測一個4zeta。但由於耗時和SCF收斂性的關係,不考慮對4zeta基組進行測評。有趣的是大部分明尼蘇達系泛函隨著基組擴大誤差都不是減少的,一方面可能與構型和單點的誤差相消有關,另一方面可能與其擬合過程有關。

4. 高級泛函

在MN15L/def2-TZVP構型下,用一些範圍分離泛函和雙雜化泛函算單點,比較它們的表現。這些泛函基本都不是為表現金屬體系而設計,來看它們的表現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結果令人大跌眼鏡,所有這些泛函表現都奇差無比,完全不能用。考慮到雙雜化在4zeta下可能才最能發揮威力,又選取了幾個例子在aug-cc-pvqz下重新檢查,結果與3zeta幾乎沒有差別。

Table6. Selected errors (in kcal/mol) for doubly-hybrid functionals with aug-cc-pVQZbasis set.

Reaction Number

B2PLYP

B2GPPLYP

DSDPBEP86

wB2GPPLYP

PWPB95

7

3.11

0.91

-1.15

1.67

3.97

8

1.10

2.66

4.94

4.00

1.99

9

6.23

6.94

8.92

7.42

6.07

16

-5.87

-5.28

-4.97

-3.85

-3.72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雙雜化的結果對初猜的敏感程度很高,稍微不同的初猜(比如用B2PLYP收斂波函數作為初猜和用DSD-PBEP86收斂的波函數做初猜)都會給結果帶來顯著的不同,而這些波函數都是穩定的。類似的現象同樣能在普通泛函中見到,對同一個結構,ORCA讀取不同的初猜,會最終收斂到大量不同的波函數去,這些波函數都能通過穩定性測試,但能量各不相同。因此使用ORCA研究電子結構複雜的化合物時,請務必注意嘗試不同的初猜方式(最保險的方式就是用Gaussian做檢驗),以求得到正確的波函數!

而根據在這一工作中積累的經驗,雙雜化對初猜方式的敏感程度遠甚於普通泛函。這可能是由於雙雜化泛函依賴於MP2, HF和純泛函部分三者的誤差相消,這個精緻的系統可能會大大減弱其robustness。由於這一複雜性,儘管付出了許多努力以確保得到的波函數都是正確的,仍然無法做出「雙雜化不適用於開殼層過渡金屬體系」的結論,但顯然,用雙雜化或範圍分離泛函以研究開殼層過渡金屬體系有巨大的風險。此外實際上在Grimme的閉殼層過渡金屬測評中展示的數據也可以看出,雙雜化相比於較好的雜化,沒有明顯改進,而耗時還明顯增長,因此Rita始終認為雙雜化沒有使用的必要。

總結

對於本工作中使用的開殼層測試集,單金屬體系PBE0-D3BJ和B3LYP-D3BJ表現很好,而MN15和MN15L則在單金屬和雙金屬中表現相對平衡。理論派泛函的高嶺之花SCAN,以及範圍分離泛函和雙雜化泛函均遭遇了大型車禍現場。M06, M06L, TPSS系等表現平平,而GGA都不好用。總結起來,單金屬體系推薦用PBE0-D3BJ,雙金屬(特別是有金屬-金屬鍵的情形)MN15L較好。


DOI: 10.26434/chemrxiv.11888838.v1





相關焦點

  • 過渡金屬催化的C-H鍵活化簡介
    傳統的過渡態金屬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可以非常高效可靠的形成Csp2-Csp2鍵,比如Suzuki,Negishi,Stille,Kumada,Heck反應等。但是傳統的過渡金屬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的缺點非常明顯,比如過渡金屬催化劑不可獲得性,價格比較昂貴;反應的副產物金屬鹽對環境的不利;需要轉金屬這一步驟將芳烴連接到金屬上等等。
  • 特約報告:密度泛函理論
    密度泛函之所以成為理論,其基礎在於Hohenberg- Kohn定理嚴格證明了體系的基態密度和體系的能量之間有一一對應的關係,並可以通過以許可的密度函數為搜索變量,使體系的能量泛函極小化以尋找體系的基態密度並由此得到體系的基態能量及其他性質。遺憾的是,能量泛函的精確形式迄今未知。因此尋找越來越精確的近似泛函是密度泛函理論研究最基本的問題。
  • 綜述 | 新型等離激元光學和過渡金屬二硫化物複合體系
    為了優化TMDs原子層狀材料的光捕獲能力以及自身響應頻譜可調諧能力,人們將其與微腔、超構表面、金屬納米結構等光學體系組合起來,定製一個特定的外部光學環境,實現其光學性能的調控。其中,構建金屬等離激元光學納米結構和TMDs的複合體系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之一。
  • 碳與過渡金屬作用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理論催化研究組與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碳與過渡金屬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
  • 密度泛函理論(二)
    我們介紹了Kohn-Sham將多電子體系中的能量進行分解重組,最終建立了能量泛函。Kohn-Sham方程下面我們需要求解能量泛函的最小值,也就是體系的基態,在求解能量最小值的時候,需要注意到系統的波函數需要滿足正交關係
  •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王要兵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吳克琛組副研究員李巧紅近期通過過渡金屬異質結構界面調控,促進了對水及有機小分子電催化氧化過程。密度泛函理論計算揭示該異質結構材料中,鄰近界面的Fe活性位點可極大地促進羥基自由基向吸附態氧轉化,從而提高析氧活性。
  • 光催化全解水:借鑑光合系統II的稀土-過渡金屬簇合物|NSR
    廈門大學孔祥建團隊借鑑植物中光合系統II催化中心的結構,設計了一種四核稀土-過渡金屬簇合物PSII酶的核心結構是由四個錳離子和一個鈣離子通過多個氧離子組成的立方烷構型簇合物(下圖c d),其中的多金屬協同催化作用是PSII酶具有高催化活性的關鍵。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者報導了一種仿生四核稀土-過渡金屬簇合物LnCo3(Ln= Nd, Eu, Ce),其內核金屬氧結構與團簇類似(下圖a b)。
  • 湖南大學在過渡金屬碳化物電催化水分解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在眾多非貴過渡金屬(例如:Ni、V、Mo、Fe、Cr和W)及其化合物中,過渡金屬碳化物(TMCs)因其具有類似貴金屬Pt的電子結構和催化特性而備受關注。但是,TMCs表面的氫結合能(∆GH *)負值較大,Hads脫附受到限制,需要進一步優化其電子結構。
  • 過渡金屬催化劑難以實現的偶聯反應,它做到了!
    過渡金屬催化芳基C-C鍵的偶聯反應通常涉及(擬)滷代芳香烴對過渡金屬中心氧化加成,隨後與芳基硼酸、芳基金屬試劑(如芳基格氏試劑、芳基鋅試劑、芳基錫試劑)等發生轉金屬化,形成雙芳基配位的過渡金屬配合物,最終還原消除得到聯芳香烴產物,與此同時重生催化劑活性物種。儘管這一催化循環過程廣為人知,且發展已較為成熟,但用於設計芳基C-C鍵的形成反應時底物適用範圍仍舊存在一定的局限。
  • O2在Cu2O表面分解的密度泛函理論研究:Ru助劑的影響
    氧氣在Cu2O(111)表面的分解效率是影響銅催化丙烯環氧化反應的關鍵步驟, 而過渡金屬Ru的摻雜對其分解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但影響本質還不是十分清楚。
  • :類過渡金屬碳催化劑
    020-17909-8全文速覽本文報導一類由石墨氮組裝而成的無金屬氮雜碳催化劑(Nitrogen Assembly Carbons, NACs),該特殊結構具備活化H2和催化斷裂強化學共價鍵(如H-H、C-O、C-H等),表現出類過渡金屬
  • 密度泛函理論(五):實際計算中的問題
    然後,本文將簡要介紹密度泛函理論在實際計算中的算法和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方法。截斷能的具體取值與計算的系統有關,一般來說,我們需要重複計算越來越大的截斷能,知道體系的能量趨於穩定,進而確定一個體系的截斷能。截斷能的取值與密度泛函理論的計算量有直接關係,根據截斷能的定義,我們可以估算展開波函數所需要的平面波與體系大小和截斷能的關係,如下式所示:
  • 關於密度泛函理論(DFT)的基本假設和理論
    什麼是密度泛函理論?簡短的回答:密度指電子數密度;泛函是說能量是電子密度的函數,而電子密度又是空間坐標的函數;函數的函數,是為泛函(Functional)。密度泛函理論是一種通過電子密度研究多電子體系電子結構的方法。
  • 過渡金屬元素構造出二維原子晶體材料
    過渡元素二維蜂窩狀結構的實現,對於研究過渡元素電子、自旋和催化性質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過渡金屬元素中的鉿是當今半導體科學和技術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製備出鉿的類石墨烯結構對於未來電子學發展極其重要。然而,由d電子過渡金屬元素單質構成的二維蜂窩狀結構至今未見報導。 此次研究人員通過分子束外延生長方法,獲得了d電子過渡金屬元素的單層平面二維蜂窩狀結構。
  • 讓甲殼蟲的歡樂之聲《lovely.rita》帶走你的煩惱
    無獨有偶,今天我想給諸位推薦的也是這麼一首旋律很歡快的歌曲,甲殼蟲樂隊的《lovely.rita》。各位,那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你煩躁不堪,心情鬱悶,為何不作出改變呢,那就讓我們從一首歡快的音樂開始,好不好。《lovely.rita》這首歌曲是專輯《佩伯軍士的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 中的其中一首。發行於1967年。
  • ​通過過渡金屬電催化駕馭自由基化學
    ​通過過渡金屬電催化駕馭自由基化學 2021-01-13 2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科學報】過渡金屬元素構造出二維原子晶體材料
    過渡元素二維蜂窩狀結構的實現,對於研究過渡元素電子、自旋和催化性質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過渡金屬元素中的鉿是當今半導體科學和技術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製備出鉿的類石墨烯結構對於未來電子學發展極其重要。然而,由d電子過渡金屬元素單質構成的二維蜂窩狀結構至今未見報導。  此次研究人員通過分子束外延生長方法,獲得了d電子過渡金屬元素的單層平面二維蜂窩狀結構。
  • 物理學院王雷教授在雙層轉角過渡金屬硫化物輸運測量...
    物理學院王雷教授在雙層轉角過渡金屬硫化物輸運測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7-10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