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以「民主」之名掩飾其極權統治,美國是最不民主的國家

2020-12-05 IT自學

美國因為弗洛伊德之死,多地掀起聲勢浩大的抗議,在美國可看到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這場抗議「種族歧視」的運動,實質是「階級分化」導致的結果。美國底層民眾借這次抗議宣洩對社會,對國家的不滿!

美國的貧富差距懸殊,貧富的差距導致了教育的差距,美國的大學、美國的私立中學(教育資源甩公立學校幾條街),學費高昂,是許多家庭所無法承受的。在美國,不要相信「努力可改變命運」,在美國只要你父母有錢有勢,你就能上一個好大學。

教育的差距導致了工作的差距,導致了貧富差距。如此惡性循環。階級分化越來越嚴重,比如黑人階級,經過百年努力,仍然與白人有相當大的差距,且差距正逐步拉大!「種族歧視」只不過是美國「階級分化」的一個縮影。

「美國夢」對於如今的美國只不過是一個笑話。川普,這樣一個毫無政治經驗的商人,一個建議「喝消毒液治療新冠」的人,正是發現了美國社會巨大問題,以此為競選中心,獲得了大量底層人民的支持,才當上美國總統。然而他當選後,並沒有兌現諾言。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曾表示「在中國最富的一百個人無法撼動中央政治局的一個決定,而在美國最富的五十個人即可左右白宮」

2010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對公司的捐款對團體的捐款對競選的捐款不設上限,隨後在201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又裁定個人競選也不設上限。對此,張教授表示「我想這個後來連美國一個已故的極右翼的參議員麥克恩也看不下去,他當時這樣說「美國今後將醜聞不斷」」。

數以千計的說客,平均每位國會議員有超過20名的說客,讓立法過程變得冗長複雜,讓特殊利益團體更有機會參與其中。美國的國會,美國的白宮逐漸成為富人統治國家的工具,美國白宮總是會有幾個有華爾街背景的官員。

資本主義的國家很像一個封建社會,一開始,一個王朝從破碎中成立,貧富差距很小,地權平均,對每個人來說,機會均等,「美國夢」是客觀存在的。然後,經過土地兼併,富人越富,窮人越窮,階級分化逐漸嚴重。最後,矛盾爆發,農民起義推翻王朝(對應金融危機),國家社會破碎,然後,一個新王朝從破碎中崛起,如此循環往復。

如今美國的政客,為尋求競選資金,抱富人大腿,以富人利益為中心制定政策法律。最諷刺的是,美國政客到處以「人權,民主」的大旗,幹預他國內政,發動戰爭,為軍火商謀求利益。

相關焦點

  • 民粹主義與「民主的悖論」
    隨著討論的深入,在這些誘發民粹主義的民主難題中,人們越來越關注民主的悖論這一最具挑戰性的問題。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民主悖論成為民粹主義興起的深層根源?依卡農範之見,這一悖論常被人指為現代民主本身的複合式結構,其中的兩大支柱——自由主義和人民主權——的張力始終存在。在當代法國思想家羅桑瓦龍看來,這種對峙性衝突早在現代民主肇始之初就已經存在。
  • 任劍濤:留美政治學博士對民主的拒斥
    分析的焦點,集中於留美政治學博士在美國的國家價值確定之後,教育走向技術化取向的情況下的留學生活,何以導致他們對民主的失望、反感,而在申論他們關乎中國國家建構問題答案的時候,對現代主流民主制度發出拒斥之聲,對專制體制懷抱遮遮掩掩或不加掩飾的期待之情。
  • 拉丁美洲脆弱的民主
    徐世澄介紹說,現在,軍人獨裁的路基本已經被堵死,主要原因是,從各國內部情況看,軍政府統治早已不得人心;而且,從外部環境,美國和拉美一體化機構對軍事政變也有明確規定。去年,美洲國家組織曾通過《美洲民主憲章》,其中一條規定,一旦拉美國家發生中止憲制秩序的情況,其他國家有權以適當的形式進行幹涉。
  • 美媒:美國及其民主制度成了笑柄
    《紐約時報》12日刊文稱,該事件不僅暴露美國民主的危機,也顯示出美國權力的危機,「美國及其民主制度成了笑柄」。 文章摘編如下: 川普政府承諾讓世界尊重和敬畏美國,最終這兩項都沒有實現,美國及其民主制度成了笑柄。
  • 帕拉格·康納:為什麼中國人看待民主印度時帶著憐憫?
    根據民調顯示,從墨西哥到義大利,今天的許多民主國家恰恰是政治家最得不到民眾信任與尊重的地方。在伊朗和俄羅斯等國,選舉只是安撫民心、釋放民怨的工具,其存在目的在於為政權爭取呼吸空間。(學者史蒂文·列維茨基和盧肯·威恰如其分地將這個現象稱為「競爭性威權主義」,即由民主選舉產生的政權利用權力削弱反對黨,鞏固自身統治。)
  • 民粹主義者都對民主做了些什麼?
    如今,世界上有四個人口眾多的民主國家由民粹主義者統治:印度的莫迪、美國的川普、印度尼西亞的佐科·維多多,以及巴西的波索那羅。所以,弄明白到底哪位學者說得對就顯得非常重要:這究竟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倒退呢,還是說,人們終於發現,他們之所以失敗,其罪魁禍首就是那些精英們,並因而開始撥亂反正?(亦或是,像弗格森所說的那樣,這一切都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 歐洲頭條丨「民主燈塔」崩塌 美國危機遠未結束
    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的歐洲盟友也紛紛譴責這場暴亂,美國「民主燈塔」形象正變得黯淡無光。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指出,國會事件反映出美國長期以來的分裂與衰落。美國政治亂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次危機由來已久,且遠未結束。
  • 歐巴馬:網際網路是「美國民主的最大威脅」
    :網際網路是「美國民主的最大威脅」》 歐巴馬最近一次發表此類言論是在一個訪談節目中,他對提問者《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編輯傑弗裡·戈德伯格(Jeffrey Goldberg)指出:如今美國的輿論生態不僅受到臉書的強烈影響,而且福克斯新聞也在發揮強大影響力,這導致美國民眾在媒體上看到的都是被歪曲的事實。
  • 烏總統誇美國國會是「世界上最古老民主機制」 俄議員懟:太無知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發表聲明,一方面稱這是一起「史無前例的針對美國國會的暴力事件」,另一方面又吹捧說,「世界上最古老、最偉大的民主體制」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堅韌性——在抗議集會數小時之後,美國國會便對總統大選的結果「蓋棺定論」。美式民主的這種堅韌性,讓烏克蘭的國民備受鼓舞。
  • 臺灣族群對立:「國家認同」取代民主主題
    「臺獨」訴求的基本思路:獨立優先民主   現代國家的政治發展,一般以政治民主化為核心。民主作為多數權力的體現,朝野政黨競爭主要體現在公共政策和施政層面上,爭取多數民眾的支持,有時涉及對外政策,但不可能涉及國家認同之爭。不太可能冒著社會分裂和對立的風險,倡導分離意識。
  • 一國倆總統,到底民不民主?
    (古有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今有兩個總統同時上任)當然,50多個歐美國家就此宣布,認可未經選舉的瓜伊多為委內瑞拉的「合法總統」,瓜伊多當他們的民主鬥士當了好久。結果,就在幾天前,歐盟27個成員國達成一致意見,不再從法律上承認瓜伊多為委內瑞拉合法「臨時總統」,改口稱其為「即將離任的議會代表」、「最重要的民主人物之一」。
  • 「民主燈塔」熄燈了,天道好輪迴!川普成最大的背鍋俠
    「國會山慘案」本質上是美國統治階層內部權力鬥爭的外延,當統治階層內部達成妥協時,「勤王之師」就掀不起大浪。只能說建制派精英玩陰謀技高一籌,而不是美國社會撕裂已被彌合。這場鬥爭有一些問題需要思考:一、「勤王之師」與「黑命貴」兩股力量衝擊方向有什麼區別?前者包圍了國會,後者包圍了白宮。這種差別難道真是自發的?
  • 民主也是長牙齒的
    恰在不久前,最新007電影《天幕降落》在中國公映,為觀眾重現了好萊塢背景下一個似乎與時代脫節的軍情六局(MI6),但這多少有助於國人了解,民主體制原來如此倚重情報和反間機構。在當今民主國家,對間諜與政治極端主義的監控,往往才是現實政治和民主生活中最有先行權的政治實踐。然而在學術領域,這些與民主安全相關的題目通常被忽視。學者們似乎不了解,民主也是長牙齒的。
  • 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
    現代政治是「民主政治」「透明政治」「妥協政治」,現代政治一定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現代政治一定是運用透明手段運行公共政策程序,實施公共政策;現代政治一定是運用協商代替暴力、商量代替威脅、討論代替武斷。沒有妥協,就沒有和平,也沒有民主,美國學者科恩指出,「民主社會是一個講話的社會」「妥協是民主程序的核心」。
  • 俞可平:馬克思論民主的普遍性
    考察馬克思對民主的一般概念、普遍價值和共同形式的論述,將有利於人們更加完整地理解馬克思的民主理論。   一、作為一般概念的民主     民主最基本的意義始終是「人民的統治」,或「主權在民」、「人民當家作主」。儘管馬克思反對抽象地談論民主,但他同樣不否認一般的民主概念。
  • 選舉亂象折射美式民主制度之殤
    這種傳統沿襲下來,選舉人制度把選舉人票的分配自動與各州在參眾兩院的議席分配重疊,比如懷俄明州選民選票比加利福尼亞州權重高4倍,這樣的現象成為美國民主制度的常態。  第二,美國是一個精英民主的國家,自製憲會議時就鼓吹「反對多數人暴政」。漢密爾頓、傑斐遜和麥迪遜等人不相信公眾真的能有效行使民主權利,所以要各州選擇一些「最優秀的人」組成選舉人團來選出「最優秀的總統」。
  • 「2020美國亂象始末」移民和民主是其內因,九運關口是其外因
    美國亂象始未美國亂象從何時起,又將在何時止,這是歷史之懸疑。無論是2016年的美國大選,選出特立獨行的川普或是精緻的希拉蕊,都不可能阻止美國的滑落。從歷史演變的進程看,2020年的美國正好處在一個風口之上。1、移民之國。美國的建立以犧牲原始土族印第安人為代價,從1820年開始統計移民以來,美國從立國時320萬人口逐年遞增,其中80%都是移民者或其後裔。
  • 西風不相識︱西方民主制度下為什麼有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的崛起是西方民主在過去30年最突出的特徵。及至英國公投脫歐、川普勝選美國總統、勒龐險成法國領導人,民粹主義在西方已達至近年頂峰。西方主流學者看民粹主義,通常抱批判眼光,最多中立,鮮有說好話。民粹主義為何不受待見?既然民主是「世界上最不壞的制度」,為什麼民主制度下還會出現民粹主義?
  • 楊光斌:從國際政治比較看「治理民主」的優勢
    而在理論上,財產權即資本權力在自由主義民主那裡被「懸置」了,只有大家都喜歡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和競爭性選舉。在語言哲學上,將資本主義民主置換為自由主義民主,絕對是西方最偉大的理論成就。西方打贏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即冷戰,主要功勞不是美國的軍事和經濟優勢,而是話語權優勢——話語就是一種權力關係。
  • 人們常常並提的「民主」和「共和」是同義詞嗎?
    而更大的問題是,雅典輪番而治的民主制度導致政務與案件處理中缺乏專業性,在裹挾多數民意的方式下甚至成為了孕育「多數暴政」的溫床。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蘇格拉底審判。公元前399年,哲學家蘇格拉底被以「不敬神」和「敗壞青年」兩條罪名遭到起訴,案件交到了由500名雅典公民組成的陪審法庭上。「不敬神」和「敗壞青年」兩條罪名是息息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