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4部電影,帶你搞懂11個心理治療學派

2021-01-09 澎湃新聞

壓力反應是一種生理與情緒方面的交互作用,

讓您的心靈休息一下,

將會有助於放鬆身體。

文章來源:pansci泛科學-海苔熊的專欄 | 圖:BAIDU

編輯整理 | 田藝苗的田

一、古典精神分析

「性與攻擊,是生命的兩大驅力。」

【理論簡介】

現在的科學心理學家大多不太喜歡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因為他總是把所有事情都跟「性」掛勾在一起,而且他的潛意識理論幾乎可以解釋所有東西,包括正的反的,甚至可以對相反的行為做出同一的解釋。例如:

你那天之所以「遲到」,是因為你不想要變成第一個到,卻又要等大家的人,晚到,其實是一種童年被母親丟下的恐懼

你那天之所以「早到」,是因為你想抗拒心中對母親的懷念,所以藉由提早半小時到,你終於可以不去想起當年母親是如何把你丟下。

||影片推薦01【瑪麗公主】 :這是一部會讓你對佛洛依德改觀的電影!

「孩子們對我來說,一半是我自己,一半是枷鎖。」──瑪麗公主【瑪麗公主】

「有一個角色我們永遠也扮演不好,那就是為人父母。」──佛洛依德【瑪麗公主】

不過,如果你仔細看完《瑪麗公主》這部電影,你會發現」佛洛依德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固執」。這部片主要描述佛洛依德與個案瑪麗公主進行精神分析的過程,很多畫面流露出佛洛依德的真感情,更多的對話會讓你倒吸一口氣。

有一天你會了解到,那些我們生命中的愛恨情仇,不過是早期與父母經驗的再現,你對父母的愛與恨,也會轉移到自己的伴侶與治療師身上(當代的依戀理論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談這個議題)。想知道為什麼嗎?請繼續往下讀客體關係與克萊恩學派。

二、自我心理學、人際精神分析、當代克萊恩學派

「那個佔據你心中最多恨的人,往往也夾雜著你最多的愛。」

【理論簡介】

讀到這裡,你有沒有發現一件很弔詭的事情:既然佛洛依德說我們是「驅樂避苦」的,為什麼我們會傷害自己?從克萊恩(Melanie Klein)的客體關係(object relations)的角度來看,不論你的人生經驗多複雜,生命中第一段人際關係一定是母親。小時候我們對媽媽形成了兩種印象「好媽媽」與「壞媽媽」,其實這兩個媽媽也會住進我們的心裡,所以你內在也有一個「好的」與「壞的」自己。當你乖乖不哭、考試都考一百分的時候,媽媽鼓勵你,這時候就是「好媽媽─好我」的連結;當你大哭大鬧、破壞東西、搶兄弟姊妹玩具、表現不好的時候、媽媽責罵你,這就是「壞媽媽─壞我」的連結。

如果你小時候總是充滿各種「壞媽媽─壞我」的經驗,你也很容易「處罰自己」。藉由傷害自己去消除一些不可以被那個「內在媽媽」接受的部份,藉由讓自己流血,切割掉不好的部份、不讓它感染到你身上其他好的部份。甚至,你對母親會有一些隱藏的怨恨,心想:如果媽媽是「好」的,她為什麼沒有把這些「好」傳給我?如果媽媽是「不好」的,又為什麼要把這個「不好」傳給我?

「有的人雖然離開了父母,卻一直渴求一個能替代父母的人。」──岡田尊司《母親這種病》。

母親,究竟是什麼?其實,我們對於母親有很多「看不見的擔心」,一方面害怕她會丟下我們離自己而去,另一方面又不能忍受世界上竟然有一個如此強大的存在(畢竟她支配著年幼的我們的生死),而這些擔心,也變成日後你戀愛或生活的無形阻礙。換言之,憂鬱、上癮症、自殘、繭居、虐待、離婚、完美主義等諸多問題,其實都與母親的態度或相處模式有關──甚至,與你的伴侶選擇有關。

||影片推薦02【鋼琴教師】:沒有鬼、沒有殺人魔,但堪稱 是14部影片中最讓人屏息戰慄的電影!

你有一個不想被看見的、傷害自己的壞習慣嗎?你曾經摳掉傷口的結痂、咬手指到流血、用指甲刀剪腳皮嗎?如果你曾經有「讓自己流血的經驗」,那些你所壓抑的自己,究竟代表那些欲望呢?

【鋼琴教師】La Pianiste)描述一位將近 40歲的女鋼琴老師 Erika與男學生 Klemmer的師生戀,整部片描述 Erika與母親支配─服從的關係,母女間對話與行為間的不一致,並將這樣的關係,複製到她與學生 Klemmer的關係裡。一幕幕的自我傷害,或是攻擊別人、其實只是一種欲望的宣洩,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攻擊。

三、英國客體關係學派、身分心理學、自體心理學

「有些人之所以你受傷難過,卻又難以讓你放下,是因為他們提供的那些負面安撫,讓你感到安心與熟悉。」

【理論簡介】

為什麼你總是愛上某種「型」的人?可能是外表、個性、對待你的方式等等。或者,那些「曾經是你最愛的特質」,到後來都變成你最討厭的特質?為什麼會這樣?

關於愛與被愛,另一個弔詭的問題是──既然佛洛依德說我們是「驅樂避苦」的,可是為什麼我們常常自討苦吃?英國客體關係學者費爾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可能會跟你說:「因為我們在感情裡面索求的從來不是』愛』或』快樂』本身,而是尋求』客體』。這個客體可能會讓你痛苦(負面安撫),但有安撫總比沒有安撫好,所以我們會飛蛾撲火、把受虐當成愉快。」

||影片推薦03【雙面誘惑】:推薦給童年總是被忽略、總是活在別人期待下的你!

【雙面誘惑】描述一個表現差強人意的戲劇系女孩約瑟芬,有一個身心障礙、需要照顧的妹妹,也因為這樣母親都把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忽略了約瑟芬其實也要被照顧、被在乎。約瑟芬透過傷害自己讓母親在乎,透過在現實生活中去扮演浪蕩女「卡蜜兒」來獲得導演對他的青睞、勾搭上一位隧道工程師。其實,那些她對愛的渴求、對於被關注的期待、為了戲的犧牲與改變,都是因為她想要被看見、被珍惜。你心裡,是否也有一個想要被好好珍惜的自己?

四、新精神分析理論評述

「有時候你將一個人推開,是因為你無法接受或相信他對你的好是』真的』。」

【理論反思】

什麼是瘋狂?心理治療真的有用嗎?在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等相關理論告一段落之前,老師預留了一堂課讓我們回顧這些理論的學者與相關的個案。例如,有個個孩子在遊戲治療時一直攻擊治療師,治療師只是跟他說「如果你選擇繼續攻擊我,你就會選擇停止遊戲喔。」但是治療師還是忍耐他攻擊直達18次之後,孩子才終於停下來,靜靜坐在一個娃娃旁邊。因為他只知道用攻擊的方式,來和世界互動。每次他只要攻擊別人,別人都離開(並驗證他的假設:你看吧!果然連你都會離開我。)可是治療師這樣的等待,反而讓他失去控制感(怎麼不靈了?)

只是,不是所有的治療都會帶來「改變」。

「……你的個案走多深,絕對跟你自己曾經走過的路有關係啦,因為沒有走過的人來看,就算走到了你也看不到啦……但是這件事絕對不是只有時間的問題啦。」一個資深心理分析師曾這樣說,這讓我開始反省到治療師的有限性,而且是「很大」的有限性。因為改變本就是困難的,它意味著你必須放棄那些你所熟悉和擁有的一切──退一步來說,或許我們某種程度上都是有「有病」的、渴望改變的,只是我們還沒有勇氣,那這樣的我們,又何德何能去「治療」個案?

||影片推薦`04【女生向前走】:14部影片中我最愛的一部!

「發瘋並不是一時失常,或是咽下一個黑暗的秘密,而是你我的人格鮮明化。」──蘇珊娜《女生向前走》

我們真的比「精神病院」裡面的人「正常」嗎?《女生向前走》嘗試挑戰與顛覆這個問題,主角蘇珊娜因為自傷、大量吞安眠藥、和朋友的父親發生關係被診斷出邊緣性人格疾患(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送進精神病院,試圖逃跑、目睹病友Daisy自殺、被病友背叛等等的過程。出院的那些病友不見得真正好了,留在病院裡面的也不見得比外面的人糟糕,就象是長期住院、語言刻薄的Lisa所說的:「我有說錯什麼嗎?我只是比外面的人誠實而已,不像他們一樣虛偽!」

「世上一觸即發的事情實在太多了,真的太多了。那些事情都等著被引爆,等著我們去引爆。你知道嗎?那些都等著我們去引爆。不禁讓我覺得奇怪,這我他媽的摸不找頭腦⋯⋯為什麼沒有人來引爆我的炸彈?為什麼大家都忽略我?為什麼沒有人勇敢的說出我的真面目,說我是個該死的婊子,說我父母希望我死?」──Lisa【女生向前走】

「因為你早就死了,Lisa!沒有人在乎你死不死,因為你早就死了。你的心早就冷了!所以你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回來(療養院),你才不自由。你需要這裡,你就回來才會覺得自己活著,真可悲。」

蘇珊娜反擊,對她來說,她寧可選擇虛偽但是情緒起伏較少的院外生活,也不願意真實與殘酷地與Lisa一起度過餘生。

五、榮格心理分析治療

「我寧可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好人。」──Carl Jung

「我很抱歉對你施行如此殘忍又殘酷的詛咒,我當時被偌大的恨意給衝昏了頭,我發誓只要你還活著,我一定會好好守護著你,不讓任何人傷害你;你偷走了我僅剩不多的感情,而我如今永遠失去了你。」──梅菲瑟《黑魔女:沉睡魔咒》

【理論簡介】

你心裏面有沒有一塊發臭的、灰暗的、潮溼的、被你遺忘又不願意去面對的地方?在前面許多的學派都要我們去看見、辨識自己陰暗的一面之時,榮格(Carl Jung)要我們把那些好的、壞的、自私的、溫暖的、光明的、黑暗的、接納的、抗拒的都「認」回來,因為它們都是自己的一部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往往會遇到自己討厭,但又深愛的人──因為在他們身上,你看見那些不願意承認,卻又百般渴望的自己。

很多人看見自己的傷痛之後都想要逃跑。但是我們真的可以逃走嗎?有的人花一輩子去想盡辦法逃跑,卻還是同樣活在他的循環當中,遇到類似的爛人、在差不多的地方跌倒。榮格認為,這些你想逃走的部份,都是不想接納的陰影(Shadow)、黑暗中的自我、不允許成為的「那個人」。象是【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神隱少女】中的錢婆婆,其實都是主角的陰影。為了不變成這樣的人,我們很努力地讓自己戴上面具(Persona),不去碰觸黑暗的那塊。

||影片推薦05【黑魔女:沉睡魔咒】:搞笑歡樂又寓意深長的動畫片,合家適宜,大小朋友一起看!

所有的光明都是伴隨黑暗而存在的。在【黑魔女:沉睡魔咒】中,男子史蒂芬為了王位奪走魔女梅菲瑟的翅膀,還娶了漂亮的公主、生下奧蘿拉公主。梅菲瑟被背叛後由悲轉恨,於是詛咒奧蘿拉公主在16歲成年之時會陷入長眠,除非得到真愛之吻,不然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喚醒她。沒想到,魔女梅菲瑟卻在最後顯露出母性溫柔的一面……。

走過灰暗的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之後,榮格提供一個更完整的觀點,讓我們看到一個「全部的人」。就象是前面所說的,那些讓你最恨的人,也曾經負載著很大的愛;而那些「曾經覺得已經跌到谷地無法再去愛的自己」,可能仍然有再愛、再擁抱的能力。

六、阿德勒心理治療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被討厭的勇氣》

【理論簡介】

2015上半年掀起阿德勒(Alfred Adler)風潮,光是阿德勒的書就出了5本以上,不過,你真的了解阿德勒嗎?

你之所以會是現在的你,其實都是早期經驗(Early Experiences,ERs)在你身上留下的「生活風格」(Life Style),所以阿德勒要大家去想想:小時候印象最深的3個記憶是什麼?你在家中的手足排行是什麼(家庭星座 Family constellation)?小時候你跟誰最好?爸爸比較疼誰?媽媽又跟誰比較親呢?

這些過去的經驗形塑現在的你,你身邊那些靠撒嬌來獲得別人幫助的人,或許是因為小時候他在家裡面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來從父母身上討愛的;那些厭惡跟別人太過親近的人,或許是因為父母比較照顧弟妹,而訓練成「獨立」的技能所留下來的「副作用」;而你之所以會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吃飯你都吃很慢、或是在家裡面總是被罵、被打,所以你習得了「察顏觀色」的能力,免去皮肉之苦。套句電玩用語:在人際關係中,所有不需要CD時間的自動化「技能」,都是你小時候學會的!

||影片推薦06【心中的小星星】:給心裏面住著一個不被看好又從不屈服的你!

「關心啊,是真的非常重要,它擁有治療的力量,是痛苦的慰藉,讓孩子覺得是被需要的。」──尼康。《心中的小星星》

我們雖然知道教養很重要,但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我們又要如何陪伴孩子,尤其是你的孩子和別人「很不一樣」的時候?《心中的小星星》描述八歲有學習障礙的伊翔,數學算一題好多遍都算不對,花了一整節課很努力地用「想像力」解數學才解出一題。調皮的他喝奶茶、走路甚至連罰站都可以和牆上的海報玩,和品學兼優的哥哥相較之下,他更顯得「異常」。在家人老師的辱罵、轉到高壓的私立小學之下,他漸漸失去了自信、變得鬱鬱寡歡,直到美術老師尼康出現與鼓勵,才讓他漸漸找回自己。

不過,如果阿德勒只講到這裡大概也和佛洛依德差不了多少,又是一個只負責解釋不負責解決的人啊!幸好,《被討厭的勇氣》裡面有個核心概念「虛構的目的論」把阿德勒從「過去」帶向「未來」:你的不幸,是自己選擇的。與其被過去的悲傷、與父母的關係、與舊愛的糾葛綁住,阿德勒更相信我們不但要回顧過去,更展望未來。

問題是,如果你和伊翔一樣缺乏自信(例如數學從來沒考超過60分),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好,「展望未來」會不會只是一種口號?正因為這樣,他人的陪伴與鼓勵就更為重要,象是尼康與予伊翔的關係,就是一種對他的「接納」。當你不再希望從別人身上獲得評價,而是看見「自己的存在」本來就有意義,自信也會慢慢長出來。

七、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最害怕死亡的人,是那些從來沒有好好活著的人。」

【理論簡介】

「他們要你做什麼就做,只要活著就有希望!」當年納粹把傅蘭柯(Viktor E. Frankl)和老婆抓進集中營,這是傅蘭柯和老婆分開之前說的最後一句話。傅蘭柯每天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好幾次都到崩潰邊緣很想乾脆自我了結死死免了米,但想到要活著出去和老婆重逢,就咬著牙撐下來──但等到他重獲自由之後,他老婆並沒有挺過來……你可以想見這樣的失落與絕望有多大?不過,在朋友的協助下,他又重回醫院工作,利用心理治療協助其他人,並在他建構的理論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

如果你有過像傅蘭柯一樣跌落生命低谷的經驗,你一定問過自己這幾個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為什麼要活著?如果我們終將一死,如果每段關係、每件事情都不是永久的,那還有什麼事情是有意義的?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一件殘酷的事實:孤獨是無所不在的,不論是誰的手臂緊擁、不論是誰用雙唇溫熱你的寂寞、不論是誰的胸膛讓你倚靠失落,你終將無法逃脫生命的牢籠。當寂寞亮了你,你終於要面對存在本身就是孤獨的課題。但也正因為這樣,你才可以自由選擇如何生活、為你的生命與選擇負責。如果你在孤獨的時候都無法容忍自己,又如何期待別人會因為我們的相伴而感到充實?

存在主義嘗試去碰觸上述自由、死亡、責任、意義、孤獨等等「魔王級」的問題,當你看到這些威脅之後你會發現,活著本身就充滿焦慮,而焦慮同時也是前進的動力。其中,激起我們最大焦慮的就是,死亡。

||影片推薦07【一路玩到掛】:笑中帶淚,推薦給曾經失落、結束、告別一段關係的你!

「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問題是:你有沒有找到在生命中的喜悅?你的生命中有沒有為別人帶來喜悅?」──艾德華‧柯爾( Edward Cole)

你一定被問過這個問題:如果只剩下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活,那你最想要做的一件事是什麼?

如果我問的是30件事呢?你真的會有勇氣拋下家人、拔掉管子去實踐它們嗎?《一路玩到掛》描述兩個加起來超過一百歲男人,為了夢想在死前完成他們「願望清單」的過程,整部影片真的是讓人又哭又笑,面臨著老男人的執拗、心中過不去的結、個性迥異的相處方式,他們要怎麼在生命的最後冒險看看那些即將來不及看的世界?又要如何去修復與重要的人的關係?

我們經常把死亡想得很遙遠,轉身才發現,原來它就在最近的「不要搔還不會癢的地方」──Adolph Meyer。其實面對死亡,也就是面對生命意義的過程。當你願意去想想死亡對你來說是什麼的時候,你也可以去看見生命對你來說是什麼,什麼是你最重要、最在乎的東西。

原標題:《這14部電影,帶你搞懂11個心理治療學派!》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心理十大學派之——人本主義心理學派
    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猛烈衝擊著當代西方心理學體系,衝擊著在美國很有勢力的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派,代表了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新方向,從而形成了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在它之前的精神分析學派為"第一思潮",行為主義學派為"第二思潮")。    人本主義心理學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明顯。
  • 心理十大學派之——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研究,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對行為的突出強調,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而且使人們看到新的希望。    20世紀初,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已進入壟斷階段,壟斷資本主義迫切要求充分利用人的全部潛力來提高生產效率。行為主義心理學否定意識,認為心理學應該探索行為規律,從而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
  • 認知心理學派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U.Neisser)的《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誌著這一學派理論的成熟。二十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在心理學研究對象上,認知心理學則把研究重點是內部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在研究方法上,認知心理學則既重視實驗室實驗,也重視主觀經驗的報告。
  • 長期做這件事,不僅能治癒抑鬱,還能實踐許多心理學派的療愈方法
    由於對人性觀的假設不同、哲學背景、對環境及時空發展的立場不同,各學派之間的理論經常會「吵架」,甚至同一學派之間也會出現不和諧。最有名的恐怕是弗洛伊德和榮格兩人因意見不和而分道揚鑣吧。然而通過一年的畫畫畫,我倒是發現畫畫在心理各學派的共通之處,也是蠻有意思的。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番。
  • 繪畫心理治療帶你走進自己
    繪畫心理治療帶你走進自己 2021-01-11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韓國電影《電話》,時間軸彩蛋解析,5個時間線分歧你搞懂了嗎?
    《電話》是2020年網飛原創韓國電影,播出後就獲得極高評價與討論,複雜時間軸讓人大呼過癮,結局片尾彩蛋更是驚呼連連,樸信惠到底最後有沒有死?大魔王結局全鍾瑞死了嗎?故事劇情時間軸到底怎麼理解呢?文章將仔細分析劇透《電話》所有彩蛋細節,幫助你一秒搞懂整個劇情結局!
  • 心理諮詢的各大流派和治療方法概述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縱觀心理學發展的百年歷史,前後有10個流派產生:內容心理學派、意動心理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機能主義心理學派、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格式塔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派、日內瓦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目前在現代心理學特別是心理諮詢中廣泛使用的是: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認知心理學以及精神分析。
  • 弗洛伊德自由聯想法對抑鬱症、焦慮症患者自我心理治療的啟示!
    作者:周雲騫,心理社工,綜融心理與社會學者,心理學院研究生,致力於心理學讀書公益和關愛抑鬱症公益。我將餘生獻給中國的心理社工、心理治療事業,離我正式執業還剩5800個小時!我帶你用3年時間學完心理學本科到研究生的全部課程。催眠是一種深度的放鬆和高度體認的表現。
  • 網絡電影11月備案情況:規划過審365部,上線備案51部
    51部,不多,但這已經是「重點網絡影視劇信息備案系統」啟用以來,上線過審數量最多的一次。產能釋放:規划過審365部,上線過審51部規劃備案過審365部,上線備案過審51部,不管是規劃備案還是上線備案,11月份都穩中有升。
  • 心理十大學派之——認知主義心理學派
    2、主要觀點:    該學派反對行為主義,認為應承認人的主觀東西--意識,並認定,人的行為主要決定於認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人的意識支配人的行為。強調人是進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機體,人對外界的認知實際就是一種信息的接受、編碼、操作、提取和使用的過程。為此認為,認知心理學就是要研究人類認識的信息加工的過程,提供信息加工的模型。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Ⅱ:客體關係/中間學派
    原創 萬千心理 萬千心理圖書 收錄於話題#新書上架之精神分析動力取向22個掃碼進入官方書店克萊茵學派即將出版(202012)閱讀克萊茵(美)Margaret了解克萊茵學派的必備讀物。 本書首次從臨床與歷史的視角對克萊茵學派的思想進行了全面的闡述。精神分析的理論大多來源於分析與治療的臨床工作,本書展示的正是梅蘭妮·克萊茵以及她的追隨者如何通過治療個案的經驗發展出一套完整的臨床理論。無論是想了解克萊茵學派精彩的歷史,還是作為臨床訓練的教材,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讀物。
  • 電影|「帶你深度思考」精選十五部經典哲學電影
    經典的美國恐怖電影,第一部於1984年11月9日在美國上映,成功地營造出劇中的主角-變態夢中殺手弗萊迪與一眾演員的鬥智鬥力血腥遊戲,往後更拍出七部續篇,成為一系列電影作品。
  • 2018年最期待的6部動畫電影,第一部盼了14年!
    2018年,又一波製作精良的動畫電影來了,精選最期待的6部新片,每一部都不容錯過。玩具總動員出了3部,海底總動員出了2部,而可憐的《超人總動員》驚豔亮相之後,等了14年,才盼來了續集。如今,終於能夠在大銀幕看到《超人總動員2》,這部無疑是今年最期待的動畫電影。
  • 11個點測你的心理健康程度
    你對自己的心理健康是否能完全掌控?本期大講堂,北京安定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郭紅利給大家詳細講解了健康心理的行為標準,並提出相應指導。上圖是心理健康的常態分布曲線圖,曲線的中間或高峰部,代表的是平均心理健康水平,大多數人都處於這個位置。他們相對而言,沒有心理疾患。
  • 不經意的錯誤,讓這11部電影海報,再次翻紅
    可能你和「環球G」一樣,看過不少電影,卻很少注意到海報。但不能否認,這11部電影海報,不是因為電影而走紅,而是因為當人們翻回來再看時,發現了其中一些不經意的錯誤。嗯,沒錯,這些海報因為這些小錯誤而爆紅了。
  • 盤點40部經典的心理學電影,看過一半以上的都不是一般人!
    心理學電影很多,特別是關於夢、潛意識、精神分析、人格障礙、精神分裂、記憶障礙、變態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主題的電影,更是數不勝數。本期,我就為大家盤點一些非常經典的心理學電影!,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5、催眠大師看點:心理諮詢,精神分析6、蘇菲的世界看點: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學7、心理遊戲看點:人格/性格測試
  • 10部作品帶你了解泰國電影!
    大多數影迷提起泰國電影,首先想到的便是同志純愛電影和恐怖電影,而造成這種刻板印象的原因無疑和泰國電影工業起步較晚有關。泰國電影從上世紀20年代起步,30年代才迎來第一部有聲電影和第一部彩色電影。二戰後泰國電影人開始採用非影院規格的16毫米膠片進行電影拍攝,一直到1972年,16毫米膠片依舊是泰國電影的工業標配。
  • 拯救你的無聊假期 五部暗黑系電影推薦
    拯救你的無聊假期 五部暗黑系電影推薦 2016年10月07日 00:07作者:李佳輝編輯:李佳輝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而暗黑系的電影則不然,好人的好法都是一樣的,而壞蛋卻有千百種不同的壞法,更有完全不一樣的演繹方式。今天來給大家推薦一些暗黑系電影,拯救你無聊的假期。
  • 拯救抑鬱症、焦慮症的《敘事心理治療》,你的生命將被重新點燃!
    ——周雲騫敘事,重新激活生命力量當你痛苦難當躺在床上,無聊焦慮翻看手機,無意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你的生命可能會被這篇文章重新激活!你可以一邊聽這首《山野幽居》,一邊開啟這趟心靈激蕩之旅。《敘事療法》或《敘事心理治療》這個流派的心理治療書籍,是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反反覆覆講授的,是心理諮詢師密不可宣的「吃飯的傢伙」之一。
  • 心理剖析電影推薦(中)
    2002-01-04(美國) 片長: 135分鐘又名: 有你終生美麗(港) / 美麗境界(臺) / 完美大腦心理學看點: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以及愛在精分治療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在納什發現幻想中的人物是假的以後,羅森醫生要求他再次入院接受治療,此時有一個納什手部的特寫鏡頭,他在絞動他與艾西麗亞第一次約會時,艾西麗亞放在他口袋中的手帕,這一細節動作體現出納什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