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配體,破解數十年困局:Science報導Beller團隊共軛二烯選擇性雙羰基化突破

2021-01-21 X-MOL資訊

目前,全世界每年生產各類羰基化合物(例如醛、酸、酯)超過1000萬噸,大多是通過烯烴與CO的羰基化反應製備而成,這表明羰基化反應是工業催化上最重要的應用之一。然而,儘管均相催化羰基化反應已經走過了80多年的歲月,但1,3-丁二烯的直接雙羰基化反應仍然是歷史難題。一旦該問題得以解決,無疑將為社會提供一個環境友好、原子經濟性的己二酸二酯的合成方法,而後者可以應用在增塑劑、香水、潤滑劑、溶劑、尼龍、醫藥中間體以及年產數百萬噸的聚醯胺和聚酯等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上。目前工業上生產己二酸二酯的主要方法是將環己醇或環己酮在過量硝酸作用下氧化成己二酸後再酯化,該過程不僅需要耐腐蝕的特種設備,還會產生比CO2吸熱能力強300倍且破壞臭氧層的N2O。因此,從環保和經濟角度出發,世界上各大化工企業和研究機構(如BASF、Dupont、Shell、Dow、Kuraray和中國石化)都在不遺餘力地研究如何實現丁二烯直接雙羰基化來製備己二酸二酯,可惜數十年來進展並不大,並沒有開發出在工業上可行的成果,最多是需要多步操作的小規模試驗並且產生線性己二酸二酯的選擇性差強人意(60-80%)。為何均相催化1,3-丁二烯的高選擇性雙羰基化工藝開發如此困難?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挑戰:(一)同一種催化劑必須能促進兩種不同的羰基化過程,這在此前無法實現;(二)丁二烯在單羰基化後必須將雙鍵異構化到末端才能形成線性二羰基化產物,這一過程在熱力學上是不利的;(三)必須抑制反應過程中的副反應,如調節聚合、氫烷氧基化和(共)聚合等。

1,3-丁二烯製備己二酸酯中可能的反應。圖片來源:Science在烯烴羰基化研究領域,德國羅斯託克大學萊布尼茨催化研究所(LIKAT Rostock)的Matthias Beller教授課題組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豐碩的成果。2017年,該團隊就發現含鹼性雙吡啶取代基的雙齒膦配體可以顯著加速鈀催化烯烴與一氧化碳(CO)的烷氧羰基化反應(Nat. Commun., 2017, 8, 14117-14127)。在此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的配體篩選,他們發現吡啶取代的雙齒膦配體(HeMaRaphos)與鈀配位後,可催化1,3-丁二烯和CO發生選擇性雙羰基化反應,在丁醇存在下直接合成己二酸二酯,在工業上可行的條件下具有高達97%的選擇性和100%的原子經濟性,轉化數(TON)超過60000,並且能夠實現200 g規模的合成。該催化劑體系還支持由其他一系列1,2-二烯和1,3-二烯來合成二酯和三酯。相關結果發表在Science 上。

Beller教授及本工作放大反應示例。圖片來源:LIKAT Rostock官網和Science根據之前的研究經驗,他們認為實現該轉化的關鍵在於配體。作者首先嘗試使用大規模製備異丁烯酸甲酯的常用配體1,2-雙[(二叔丁基膦)甲基]苯(L1,dtbpx),儘管產率較低(18%),但是選擇性很高(97%)。其衍生物L2L3對反應也沒有任何促進效果。結合之前的研究工作,他們認為在特定配體的主鏈上引入合適的鹼性基團或許能夠提高催化劑的反應活性。值得注意的是,當使用雙吡啶取代的衍生物L4時,能夠大幅度地提高反應的收率(77%),雖然選擇性一般(48%)。這就意味著或許可以利用L1上大位阻和富電子的二叔丁基膦基團促進C-C雙鍵的快速異構化來實現高選擇性,同時又保留L4上的叔丁基-2-吡啶基膦基團對鈀物種的活化作用進而加速醇解過程實現高反應性。果然,單吡啶取代的配體L5(HeMaRaphos)能夠以85%的收率和97%的選擇性實現1,3-丁二烯的雙羰基化反應。雖然X-ray結果中並未發現吡啶上N原子與鈀中心的配位作用,這表明在溶液狀態下存在某種半穩定結合模式(hemilabile binding)可以提高催化劑的穩定性。此外,作者還篩選了其他70餘種配體,但效果均不如L5

為了探究為何鈀催化劑和HeMaRaphos能高選擇性高收率的合成己二酸二酯,作者進行了動力學監控實驗。他們發現,在最初的半小時內,Pd(TFA)2、L5和對甲苯磺酸(PTSA)原位形成活性氫化鈀複合物;然後對1,3-丁二烯進行羰基化反應生成3-戊烯酸正丁酯3a,並在1.5小時達到最大產率(50%),此時若停止反應就可分離出3a,該中間體可以繼續異構化為高活性物種3c(檢測不到),後者則快速發生羰基化反應得到己二酸二酯4a

通過對鈀催化劑、酸、溫度和壓力進行條件優化,作者找到了最優條件並進行了底物擴展。除了前文所述的催化劑轉換數(TON > 60000),在低催化劑負載量(< 0.05 mol%)和克級規模(> 200 g)上也能實現1,3-丁二烯的雙羰基化反應,且能夠以88%-95%的收率和> 97%的高選擇性得到目標產物己二酸二正丁酯。此外,作者還考察了15種不同二烯和30多種不同醇的反應,結果顯示收率和區域選擇性均非常好,其中包括非端烯(如1b-1f)、大位阻的烯烴(如1g-1k)和1,2-二烯(如1n1o),三烯化合物月桂烯1m也能轉化為相應的三羧酸正丁酯。另外,含有不同取代基(滷素、吸電子基、供電子基或雜環)的脂肪醇也都能順利實現該轉化。


毫無疑問,該工作改變了以前過程繁瑣、使用腐蝕性硝酸和溫室氣體的合成路線,提供了一種高效製備己二酸及其酯的新策略,該方法原子經濟性高並且綠色環保——「一步到位」。為此,德國有機合成化學家Thomas Schaub在Science 上發表了名為「Producing adipic acid without the nitrous oxide」的評論文章[1]。除了讚賞之外,Thomas Schaub還指出該研究離真正的工業化還有一段距離,比如配體的合成成本較高(需要7步,且總收率< 20%)、催化劑的長期穩定性和可回收性需要評估以及得到高轉化數的代價是犧牲收率(64%)和時間(120小時)等等。Direct synthesis of adipic acid esters via palladium-catalyzed carbonylation of 1,3-dienesJi Yang, Jiawang Liu, Helfried Neumann, Robert Franke, Ralf Jackstell, Matthias BellerScience, 2019, 366, 1514-1517, DOI: 10.1126/science.aaz1293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7814


1. Producing adipic acid without the nitrous oxide. Science, 2019, 366, 1447, DOI: 10.1126/science.aaz6459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72/1447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Chem Sci:選擇性合成手性高烯丙基叔醇?配體是關鍵
    與該方法相似的另一個強大策略是在碳親電試劑存在下進行1,3-二烯的硼烷基化。然而,涉及酮類親電試劑的反應很少。據文獻調研,通過硼化偶聯策略製備高烯丙基叔醇的例子屈指可數。Morken等人報導了鎳催化的1,3-二烯、雙(頻哪醇合)二硼和酮的三組分偶聯(外消旋反應)(圖1)。
  • 葛少中Angew:鉻催化單取代聯烯的選擇性二聚硼氫化反應
    該反應採用廉價的CrCl2作為催化劑,mesPDI作為配體,具有良好的底物普適性和官能團兼容性。反應機理研究表明該反應可能經歷一價(L)Cr(I)‒H物種,為探索氫化功能化反應提供了新的思路。背景介紹非共軛二烯烴分子骨架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中,也是有機合成中十分重要的中間體(圖1A)。
  • Trost 團隊 Nature Chem:Pd催化環化策略實現萜烯的全合成
    近期,Trost團隊報導了一種簡化萜烯合成的策略,通過顛倒自然的兩相生物合成路線的順序,應用是鈀催化的聚烯環異構化關鍵反應,實現萜烯的合成。該成果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DOI: 10.1038/s41557-020-0439-y)。
  • Science Nature大爆發,催化領域迎來哪些新突破?
    在化學領域各子學科中,催化相關研究在Science/Nature相關研究報導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分量。無論各種催化「聖杯」還是熱點、難點催化反應,相關催化研究一直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其中主要集中於相關催化新材料、新方法的發展以及催化反應機理的認識等。近日來,無論是均相催化還是異相催化,催化相關研究報導在Science/Nature中迎來「大爆發」,下文對相關文章逐一解讀,以饗讀者。
  •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
    Angew:鎳催化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區域和對映選擇性烯基化反應近日,南京大學朱少林教授課題組與上海大學龔和貴教授課題組共同合作在Angew. Chem. Int. Ed.上發表論文,報導了NiH催化的烯烴與烯基溴化物的遷移性加氫烯基化反應(hydroalkenylation),以高收率和優異的化學選擇性獲得苄位烯基衍生物。
  • 上海有機所手性烯烴配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手性雙烯配體用於不對稱催化反應中手性烯烴配體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類新型手性配體。與傳統的雜原子手性配體不同,手性烯烴配體通過烯烴的雙鍵與過渡金屬絡合,並通過烯烴配體的手性來誘導反應產物的手性。在某些不對稱反應中,手性烯烴配體表現出了比傳統配體更高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因此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 南科大張緒穆研究團隊CCS Chem. 新型氧雜螺環雙膦配體在不對稱...
    導讀  南方科技大學張緒穆研究團隊開發了一類結構新穎獨特的氧雜螺環雙膦配體(O-SDP)。該配體在釕催化的α,β-不飽和羧酸的不對稱氫化中表現出優異的活性和對映選擇性(up to 99% yield, up to >99% ee),可應用於重大藥物沙庫必曲和青蒿素的關鍵中間體的不對稱合成。
  • ...正/郭寅龍團隊三劍合璧,實現Co催化聯烯的區域及立體選擇性硼氫化
    Co配合物(tBuPCNNiPr)CoCl2(2b)作為催化劑,實現了一系列單取代及1,1-二取代聯烯的高效硼氫化,最終以優異的區域及立體選擇性得到Z構型的烯丙基硼酸酯產物。Roush教授研究團隊設計了一種手性的氫化硼烷,這種硼氫化試劑與TMSCl混合後可產生10-三甲基矽基-9-硼雙環[3.3.2]癸烷活性物種,其進一步對末端聯烯硼氫化可以得到常規方法難以構建的Z構型的烯丙基硼烷,隨後再加入醛類化合物與之反應,最終通過一鍋兩步法形成高烯丙醇產物。不過,反應具有良好的區域選擇性,但立體選擇性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夠理想,並需使用化學計量的手性硼氫化試劑。
  • 上海有機所手性烯烴配體研究取得新進展(圖)
    手性雙烯配體用於不對稱催化反應中  手性烯烴配體是近幾年來出現的一類新型手性配體。與傳統的雜原子手性配體不同,手性烯烴配體通過烯烴的雙鍵與過渡金屬絡合,並通過烯烴配體的手性來誘導反應產物的手性。在某些不對稱反應中,手性烯烴配體表現出了比傳統配體更高的反應活性和選擇性,因此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天然產物有機合成化學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成功地合成一類基於雙環[3,3,0]辛二烯骨架的手性二烯配體,首次將並環結構引入配體設計中,並以簡單的脂酶拆分作為獲得手性烯烴配體的關鍵合成步驟。
  • 鎳催化烯基溴化物與烯烴的區域選擇性和對映選擇性苄基烯基化反應
    在還原過程中,選擇性官能化取決於以下假設:交叉偶聯底物可以選擇性地捕獲烯烴加氫金屬化生成的烷基鎳中間體,隨後進行鏈行走。然而使用經典的交叉偶聯底物烯基溴化物時,這種策略是否可以擴展到遠程烯基化(圖1b)。基於此,南京大學朱少林教授課題組報告了遷移的加氫烯基化策略,並證明了通過使用手性雙惡唑啉配體,還可以實現對映選擇性氫化烯基化反應。
  • 《Science》子刊:選擇性乙烯齊聚機理研究獲重大突破!
    據報導,2012年全球LAOs產量為350萬噸,以每年3.3%的速度遞增,到2025年全球LAOs產值將達到115億美元。最早,人們採用老祖宗留下來的齊格勒工藝通過乙烯低聚來生產偶數碳的LAOs,這種工藝本就是用來合成大分子量聚乙烯的,現在非要用它來製備只有數個碳原子的LAOs,實在是勉為其難。雖然經過各種改造,也難免會在低聚過程中生成高聚合度的聚乙烯產物,嚴重影響了工藝的連續生產。
  • 周其林和朱守非團隊《Science》發文:脂肪胺N-H鍵的高對映選擇性...
    解決了半個多世紀的難題  該論文報導了基於兩種催化劑協同催化的卡賓高對映選擇性插入脂肪胺N-H鍵合成手性胺基酸的策略。此項研究不僅解決了對映選擇性卡賓插入反應的長期挑戰,為手性胺基酸的合成提供了高效方法,而且為涉及強配位底物的過渡金屬催化的不對稱轉化提供了潛在的通用策略。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設計共軛配體分子實現高效穩定鈣鈦礦光伏器件
    目前,如何進一步提升器件效率和穩定性是鈣鈦礦電池面臨產業應用發展的重要問題,而解決活性層和界面的缺陷複合是突破效率瓶頸和電池長期穩定性的關鍵。 電信學院吳朝新教授團隊長期專注於反型平面異質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活性的成膜動力學機制研究。最近,該課題組提出一種有效的功能性界面鈍化技術,通過共軛配體「橋梁」,同時實現雙功能的體/界面界面缺陷鈍化,促進了電荷在活性層和界面的傳輸與交換。
  • 上海有機所在鎳催化吡啶選擇性C-H官能團化反應方面取得進展
    此外,吡啶是一種重要的合成中間體以及配體設計的重要結構單元。因此,對吡啶類化合物構建和修飾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吡啶的不對稱C-H鍵官能團化是合成手性吡啶類化合物最直接的方法,具備高度的原子經濟性和步驟經濟性。但目前該方面的研究鮮有報導,主要難點在於缺乏能同時控制活性和選擇性的配體。
  • 南開周其林院士團隊Nat. Catal.:二烷基酮的對映選擇性氫化
    ., 1986, 108, 162–169),該酶活性位點的大小和形狀賦予其在酮的還原反應中具有較高的底物特異性和優異的立體選擇性。受此啟發,南開大學周其林院士(點擊查看介紹)團隊設想能否通過具有擁擠且狹窄的手性口袋的催化劑來精確區分二烷基酮的兩個非常相似的烷基(圖1b)。
  • 《Science》子刊:選擇性乙烯齊聚機理研究獲...
    據報導,2012年全球LAOs產量為350萬噸,以每年3.3%的速度遞增,到2025年全球LAOs產值將達到115億美元。  最早,人們採用老祖宗留下來的齊格勒工藝通過乙烯低聚來生產偶數碳的LAOs,這種工藝本就是用來合成大分子量聚乙烯的,現在非要用它來製備只有數個碳原子的LAOs,實在是勉為其難。
  • 配體控制Suzuki偶聯反應位點的選擇性
    製備它們的最一般方法是1,3-二羰基化合物與肼衍生物或重氮烷烴與炔烴的環加成。儘管這些方法可靠且直接,但必須製備帶有所需取代基的前體用於縮合或環加成反應。由於這些原因,人們越來越關注新的合成方法,新的合成方法需允許從普通中間體有效合成聚取代的吡唑衍生物。
  • 2020年3月6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020年3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20年3月6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4.Science突破:開發新技術對免疫細胞微環境進行成像doi:10.1126/science.aay4106為了開發針對特定細胞表面蛋白的藥物,了解它附近的其他蛋白是很有幫助的。許多疾病的病理可以通過闡明局部的生物分子網絡或微環境來理解。
  • 蘭州化物所在光/鎳協同催化醛與1,3-二烯的還原偶聯研究中取得進展
    金屬鎳催化的醛與1,3-丁二烯的還原偶聯反應,得到的全部是線性區域選擇性的烯丙基化或高烯丙基化產物。然而,目前鎳催化的該類反應多數需要有毒和易燃的有機金屬試劑(Et2Zn/Et3B)或矽烷作為還原劑,尚未有支鏈選擇性產物的報導。由此可見,發展新的鎳催化體系實現支鏈選擇性可以大大拓展醛-二烯還原偶聯的合成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