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丨新一代多基因模型預測亞裔早期激素敏感型乳腺癌患者術...

2020-11-30 健康界

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12月14日,在第42屆美國聖安東尼奧乳腺研討會(SABCS)上,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乳腺內科王曉稼主任團隊聯合臺灣和信治癌中心鄭鴻鈞教授團隊,繼今年ASCO會議壁報展示18基因組表達模型能夠用於預測早期乳腺癌術後復發的研究成果後,該模型用於早期激素敏感型乳腺癌患者的預測遠處轉移最新成果,在日前SABCS會議上受邀展示壁報(P6-10-14:  A New Model To Predict 10-year Distant Recurrence Risk For Operable Endocrine- responsive Breast Cancer Population)。

這是全球首次在大樣本的亞裔乳腺癌患者中,尤其是50歲以前的病人,驗證了多基因表達技術對不同淋巴結轉移早期激素敏感型乳腺癌患者,術後發生遠處轉移和死亡風險的預測能力。

雷蕾醫生、鄭鴻鈞教授在會議現場和壁報合影留念

背 景

目前對於淋巴結陽性早期激素敏感型乳腺癌患者,如何準確評估手術後發生遠處轉移風險,是臨床尚未被滿足的需求之一。而今常見各種商業化多基因表達模型,主要根據歐美人群的50歲以上的病人基因表達結果統計而成,對於亞洲人群且為停經前的婦女的適用性問題仍有爭議。關於中國女性乳腺癌多基因檢測的大型臨床研究仍然很少,尚未積累足夠臨床證據支持多基因檢測在我國的應用標準。

我們研究團隊所提出的DGM-CM6(Distant Genetic Model-Clinical variable Model 6)是一種新型多基因表達預測模型,以全亞裔基因為基礎,並結合基因信息與臨床因子。   該模型主要由本研究合作團隊先前開發的18基因預測模型發展而成。   方 法 本研究中,我們回顧性收集了2005年~2014年間收治的752例I-III期可手術乳腺癌患者,中位隨訪時間為94.1個月。   以DGM-CM6模型評分<33或≥33分為低危和高危復發組,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比較DGM-CM6對不同分型方法、不同淋巴結轉移狀態下的乳腺癌患者,在10年無遠處轉移復發生存(DRFS)和總生存(OS)的預測能力。  

結 果

我們將752名患者分別通過ER / PR / HER2蛋白表達的免疫組化方法(IHC)和特異基因表達的PAM50內在分子分型方法進行分類。分類後,按IHC分型方法確認激素敏感型乳腺癌患者為490例;按PAM50分型方法確認激素敏感型乳腺癌患者為404例。結果發現,不同淋巴結轉移患者的臨床病理及治療相關因素存在顯著差異,其中DGM-CM6風險分級(以下皆稱RI-DR評分)也與淋巴結轉移狀態明顯相關。

所有患者分別按ER/PR/HER2蛋白表達的免疫組化方法(IHC)和特異基因表達的PAM50分子分型方法進行分類(IHC: 490例; PAM50: 404例),在不同分子分型分類和不同淋巴結轉移狀態下,RI-DR評分均能對患者進行風險分級。

 

同時,通過Log-rank檢驗,RI-DR評分能夠預測IHC法確定激素敏感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術後10年發生遠處轉移及死亡風險;  無論是否同時伴有淋巴結轉移,RI-DR評分能夠預測患者術後10年發生無遠處轉移的風險(by IHC, LN-: P = 0.011; LN+: P = 0.015)。

對於按PAM50分型法確定激素敏感型早期乳腺癌患者,RI-DR評分也能預測術後10年的遠處轉移和死亡風險。觀察不同淋巴結狀態患者群,該評分同樣可以預測術後10年無遠處轉移風險(LN-: P < 0.0001; LN+: P = 0.019); 值得注意的是,在淋巴結陰性患者中,RI-DR評分較PAM50預後分型展現出更好的風險預測能力。

此外,我們在對其他臨床常規變量進行校正後,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RI-DR評分是早期激素敏感型乳腺癌患者的無遠處復發(DR,P = 0.005)和總生存(OS,P = 0.01)的獨立預後因素;  是否接受化療與風險分級之間未見明顯的交互作用(DR:  P = 0.163;   OS:  P = 0.195)。

結 論

這個研究初步驗證了對亞裔早期激素敏感型乳腺癌患者來說,RI-DR評分能夠預測術後10年遠處復發及死亡風險,該結果為後續進一步開展大規模的前瞻性臨床研究奠定了必要研究基礎,我們期待今後在國內積累更多相關研究數據,構建專屬我們華人女性乳腺癌患者的多基因組風險預測平臺。

參考文獻:

1. Cheng SH, Tsai SY, Yu BL, et al: Validating a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 for postmastectomy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in breast cancer.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85:953-8, 2013

2. Cheng SH, Horng CF, West M, et al: Genomic prediction of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after mastectomy in breast cancer. J Clin Oncol 24:4594-602, 2006

3. Cheng SH, Horng CF, Huang TT, et al: An Eighteen-Gene Classifier Predicts Locoregional Recurrence in Post-Mastectomy Breast Cancer Patients. EBioMedicine 5:74-81, 2016

相關焦點

  • 「乳腺癌」P53基因突變導致亞裔乳腺癌患者預後不佳
    目前推薦的乳腺癌預測分子檢測亞洲乳腺癌患者的差異論文摘要乳腺癌的分子譜分析已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強大的分子預後特徵和治療選擇。但是,非高加索人口仍未得到充分研究。最近對187例亞洲早髮乳腺癌的基因組分析表明,P53突變的患病率更高,免疫信號豐富。此外,對中國女性的465種三陰性乳腺癌的分析表明,在亞洲和白人女性中,同一亞型的腫瘤具有廣泛的相似性,儘管中國患者相對於TNBC的管腔雄激素受體(LAR)比例要高得多給白人或非裔美國人患者。
  • 江澤飛教授:乳腺癌分子分型對治療的影響
    在2007年St.Gallen國際會議上,首次將靶向治療歸入系統性輔助治療範疇,提出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 (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需要接受曲妥珠單抗靶向治療,並強調系統性治療應首先明確腫瘤內分泌治療反應性,即屬於內分泌治療高反應型、不完全反應型還是無反應型,分子分型指導分類治療有了初步的模型。
  • DCE-MRI定量增強參數對乳腺癌分子分型預測的研究進展
    2000年史丹福大學的Perou等率先提出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概念:採用包含8102個基因的cDNA晶片來分析42個不同個體的65個乳腺癌標本基因表達特徵,發現不同標本的基因表達存在差異,篩選出內在固有基因亞群,將乳腺癌分為管腔型、基底細胞樣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過表達型、正常乳腺樣型4種亞型。Sorlie等又將管腔型分為A型、B型、C型,而C型在後來的研究中未經證實。
  • 乳腺癌21基因檢測的研究進展
    近幾年,我們開發了多種評估腫瘤基因譜或分子生物標誌物的多基因檢測方法,以更準確的預測患者預後並更好的制定全身治療方案。21基因檢測從中脫穎而出,成為美國臨床腫瘤協會(ASCO)、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中推薦使用的基因檢測項目。本文就乳腺癌21基因檢測內容及其研究進展進行論述。
  • 早期乳腺癌St. Gallen專家共識2017全文翻譯
    提倡基於最新國際指南的規範化治療,注重手術與美觀的結合,重視在治療疾病的同時給予患者人文關懷。摘要於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第15屆2017 St. Gallen國際乳腺癌會議回顧了早期乳腺癌局部區域治療和系統治療的大量的新的證據。
  • 晚期乳腺癌患者,未來之路如何走?
    當面對一個晚期HER2陽性乳腺癌患者,藥物這麼多究竟該怎麼選?目前國內外指南對於HER2陽性晚期乳腺癌一線治療均推薦曲妥珠單抗、帕妥珠單抗聯合化療的雙靶方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乳腺內科嚴穎教授提出一個理念:分層管理。
  • 晚期乳腺癌患者,未來之路如何走?|內分泌治療|陽性乳腺癌|HER2|...
    ◎ 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新組合靶點約70%的乳腺癌為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後續需要長達5~10年的內分泌治療。當患者發展為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該怎麼組合?正如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郝春芳教授所說:「晚期乳腺癌內分泌治療已經進入靶向治療新時代!」
  • 現狀與展望,基因檢測指導下的乳腺癌精準醫療
    哪些乳腺癌患者適合做NGS檢測?曾毅教授:對於耐藥變異及新靶點的挖掘、預測靶分子變異的檢測、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腫瘤突變負荷(TMB)的檢測、遺傳風險的篩查以及預測腫瘤復發風險等方面,NGS檢測具有潛在的優點。
  • 我國年輕乳腺癌患者治療有哪些要點?
    作者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腫瘤科 青青子衿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2018年本屆CSCO年會上,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陸勁松教授結合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介紹了目前中國年輕乳腺癌的特點和治療要點
  • 劉蔭華:有關St.Gallen共識中乳腺癌病理分型的思考
    2011年,《共識》確定了以腫瘤組織病理免疫組化檢查為基礎的乳腺癌臨床亞型,即通過檢測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 (HER2)基因過表達和(或)基因擴增,以及作為細胞增殖標誌的Ki-67指數來區分乳腺癌臨床亞型。
  • ...開啟CSCO年會下個金色二十年】專場衛星會譜寫乳腺癌基因檢測...
    胡夕春教授指出,「在精準治療領域,cfDNA、CTC的檢測非常有意義,一個復發轉移的病人,尤其是乳腺癌為延長患者壽命,提高患者生命質量,只靠腫瘤的原發灶做檢測不能反應復發轉移後身體突變的情況和基因的狀態。使用cfDNA、CTC檢測做伴隨診斷和用藥指導是非常好的策略,並且國內已經做的非常成功了。」
  • 前沿研究丨COVID-19患者臨床結局改善可能性的預測列線圖模型
    導語近日,浙江大學李蘭娟院士課題組基於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數據,科學地構建了一個可用於早期預測新冠肺炎患者預後的、定量的列線圖模型。作為臨床決策工具之一,列線圖模型的構建對於臨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這項成果能夠將成功抗擊新冠肺炎的診療經驗準確、有效地分享給其他國家,助力抗擊疫情。
  • 最最全面的乳腺癌2018年度學術盤點來了!| HR+早期乳腺癌篇
    核心提示: 新舊交替之際,《醫學界》特邀請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馬飛教授對2018年乳腺癌領域的重要臨床研究進行了回顧,主要包括HR+早期乳腺癌、HER2+早期乳腺癌和晚期乳腺癌。今天首先來了解下2018年HR+早期乳腺癌有哪些治療進展,並請持續期待精彩續篇~   文丨馬飛  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來源丨醫學界腫瘤頻道  我國乳腺癌發病率仍在快速增加中
  • 晚期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患者,搭配CDK4/6抑制劑治療可獲更長生存期
    據統計,在我國每年約有30.4萬的女性被確診患上乳腺癌,儘管市民目前對乳腺疾病的早期防治意識有所提高,但她們中依然有3%-10%在初次確診時即發生遠處轉移,形勢更為嚴峻的是,即便初診時處在乳腺癌早期,再之後的漫長治療過程中,也會有30%-40%可發展為晚期乳腺癌,這意味著五年的生存率將驟降到20%,更多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時間僅2-3年。
  • JCO:標誌物鑑定出對它莫西芬響應的乳腺癌患者
    傑佛遜凱末爾腫瘤中心的癌症研究人員和國際小組的合作人員已經發現一種乳腺癌生物標誌物,這種標誌物有助於鑑定對抗雌激素治療響應的女性,這項研究發表在5月16日在線《臨床腫瘤學雜誌》上。抗雌激素藥物,最著名的它莫西芬(三苯氧胺),廣泛用於治療雌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病人。但是,約三分之一的它莫西芬治療患者對其不響應。
  • ...乳腺癌指數高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需延長內分泌治療時間|腫瘤情報
    2.CCR:乳腺癌指數高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需延長內分泌治療時間  3.CCR:新型PD-L1抗體LY3300054,單藥或聯合靶向治療實體瘤安全有效  4.BJC:格拉斯哥微環境評分可預測I-III期結直腸癌患者FOLFOX獲益  01  Ann Oncol
  • 王樹森教授:HR陽性早期乳腺癌的AI治療要點
    然後點右上角「…」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編者按: 芳香化酶抑制劑(AI)是HR陽性乳腺癌患者內分泌治療的常用藥物,尤其是早期乳腺癌患者可能需要經歷長達5~10年的AI治療。
  • 【SABCS2013】TILs預測曲妥珠單抗治療HER2+乳腺癌的療效
    根據正在召開的2013年聖安東尼奧乳腺癌研討會上的一項結果表明,HER2陽性乳腺癌女性如果腫瘤免疫細胞為最高濃度,她們可能會從術前使用化療和曲妥珠單抗聯合治療中受益。這項研究由歐盟第七框架計劃RESPONSIFY項目(編號:278659),乳腺癌研究基金會資助,J.C. Heuson. Loi宣稱沒有利益衝突。
  • Nat Commun:DNA的表觀遺傳學修飾竟會促進乳腺癌對激素療法產生...
    2020年2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對激素療法產生耐受性的乳腺癌細胞中的DNA常常會發生表觀遺傳學的改變,激素療法是一種治療ER+乳腺癌的有效療法,而ER+乳腺癌在所有診斷的乳腺癌患者中佔到了70%的比例;逆轉這些表觀遺傳學改變或許有望幫助降低乳腺癌患者的復發率。
  • 術前內分泌治療和檢測可簡便預測乳腺癌復發風險
    《柳葉刀-腫瘤學》最新上線11月刊中,發表了一項來自英國癌症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的大規模研究,回答了激素受體陽性早期乳腺癌治療策略中的兩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