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節能減排成為行業準則,排放法規日益嚴苛的今天,尋求新能源和燃料上的突破已經成為不少車企和學者不斷努力奮鬥的目標。但在近日,一則《水氫發動機正式下線,市委書記點讚!》的報導,卻成為熱議焦點,那麼究竟所謂的「水氫發電機」是真是假?這齣行業鬧劇,又該如何收場?
加水就能行駛,堪比永動機器
從南陽日報頭版文章《水氫發動機正式下線,市委書記點讚!》中我們能夠看到這樣的描述:「水氫發動機在南陽市正式下線,這意味著車載水可以實時製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實際上如果稍微有點物理常識就應該明白,這樣的描述其實就屬於第一類永動機,已經違背了熱力學第一定律。
不少網友的評論也都非常貼切,質疑這是「水變油技術」的老騙局,同時也有專家認為報導可能存在錯漏或者偏差,有標題黨吸引眼球的嫌疑。但如果仔細閱讀這篇文章的話就不難發現兩個疑點:第一,就是其刻意忽略了中間的催化和反應過程,只是用所謂的「特殊催化劑」字眼帶過,第二,就是宣稱的低成本無汙染。那麼,究竟這兩者是否屬實呢?
忽略反應過程,可能涉嫌騙補
答案自然是不可能的。特殊催化劑催化水分解制氫,氫燃燒發電驅動汽車行駛。看似非常合理,但仔細推敲的話不難發現,催化劑只能改變化學反應動力學(過程進行的速率),不能改變化學反應熱力學(過程進行的方向和限度)。也就是說催化劑再厲害,也不可能在不消耗能源的情況下完成這一過程。然而,據報導,在南陽水氫汽車項目83.16億元的總投資中,南陽市政府平臺出資40億元。
想要達到加水就能行駛的目的,那麼其加入的催化劑很有可能是鋁(僅為猜測),鋁通過和水反應生成氫氣和氫氧化鋁,這個反應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進行的,但仍舊需要消耗能量,並非如報導所宣稱的低成本無汙染。綜上所述,這場「水氫發電機」就是一個鬧劇,加上40億的投資,其背後很有可能是一場粗心策劃的騙局。
創新值得鼓勵,不該成為手段
國家通過補貼的方式鼓勵科技創新,探索新能源出路的方式值得肯定,但卻不應該成為某些投機者謀取收入的手段。其實,這次事件之所以備受關注,還有另外兩個原因,一個就是當地的市委書記為其點讚,其次,就是明顯的物理漏洞。這些荒唐的舉動,直接引發了網友和廣大民眾的不滿。
特別是納稅人的40億資金並非小數,這種過分誇大的所謂「科技創新」,理應有更加合理和嚴格的審查方式,應該防患於未然,而不是等到今天成為一場鬧劇的時候,才開始行動。也難怪有網友直呼:腦洞夠大!雖然目前涉事企業青年汽車集團董事長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稱:水氫燃料汽車技術已成熟,不會延緩南陽項目進程,並聲稱「事實擺在這裡,不是瞎編的」。但面對外界的質疑,到底應該如何收場仍有待後續事件的進一步發展。
總結:汽車行業涉及到公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能源方面,我國近幾年來開始主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這本身應該是一件好事。希望在未來有關部門能夠加強監管,減少諸如此類的鬧劇和事件,讓科技創新回到其本質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