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研學課堂教小學生認知溼地鳥類

2020-11-24 騰訊網

你印象中的鴨子是什麼樣的?如何分辨鴨子的雌雄?小黃鴨長大後怎麼就變色了呢?11月18日,2020年武漢市中小學生自然生態研學活動走進漢口輔仁小學,研學導師以「我和溼地水鳥有個約會」為主題,給學生上了一堂妙趣橫生的研學課。

溼地水鳥是指在生態上依賴於溼地,即某一生活階段依賴溼地,且在形態和行為上對溼地形成適應特徵的鳥類。它們是溼地野生動物中最具代表性的類群,是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靈敏和深刻地反映著溼地環境的變遷。

課堂上,研學導師以常見的溼地水鳥鴨子為切入口進行科普,她首先給每位學生發了一張導學圖,讓他們畫出自己印象中的鴨子。隨著畫筆的塗鴉,一隻只五顏六色的鴨子躍然紙上,綠頭鴨、青頭鴨、還有彩色鴨,但其中最多的還是小黃鴨。

「各位小朋友們畫的為什麼都是黃色的鴨子呢?是因為你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小時候的鴨子,而所有的鴨子在小時候基本上全是黃色的。」研學導師告訴同學們:「為什麼鴨子長大了會有顏色變化呢?因為環境的影響,隨著鴨子慢慢長大,它的羽毛就會褪色、煥羽,雄性要吸引雌性,所以它在繁殖羽的時候會把羽毛褪得特別漂亮,雌性因為要去養育寶寶,所以它需要保護色,這樣才會躲避敵人的攻擊。」

隨後,研學導師給學生介紹了一種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遷徙性鳥類——青頭潛鴨,它被列入世界極危物種,全球僅存400隻左右。

「可是在我們武漢青頭潛鴨就有300多隻,因為府河這個地方環境非常適合它們生存、繁衍,還有非常多的魚蝦貝和藻類供它們食用。」

每個同學認真地將新認識的溼地水鳥用畫筆在自然筆記本上描繪出來,並將其習性、特點等內容進行了簡短的記載。

「我現在畫的是青頭潛鴨,之前在老家見過幾隻,沒有太過多的了解它,現在就知道了雄鳥顏色要鮮豔一些,雌鳥就是黑不溜秋的,小的時候它頭上有一塊深顏色的,毛特別蓬鬆,而且身上很多地方都是淺黃色的,感覺很可愛。」學校五年級學生劉霖霏說:「這節課讓我知道了有很多鴨子都是候鳥,他們可以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去。」

五年級學生劉子涵表示:「我才知道鴨子是可以飛的,不過它要飛一下休息一下,有很多鴨子飛到武漢來過冬。」

2020年武漢市中小學生自然生態研學活動由市教育局和市園林與林業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聯合舉辦,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動植物,增加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讓學生在研學活動中促進其身心、思想和意志品質等方面的發展,幫助中小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並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近年來,漢口輔仁小學的自然筆記社團活動開得如火如荼,專業老師每周都會以不同主題帶領學生進行專題學習,學校還會不定期組織學生走進各種生態公園和科普展館,去拓寬學生眼界和知識面,培養學生好奇心、想像力、創造力和科研精神。

責編:喻春山 記者:吳攀 李奇

通訊員:潘偉 製作:江丹

覺得「好看」請點

相關焦點

  • 自然教育研學,為什麼不能錯過騰衝北海溼地?
    那接下來,我們就說說——自然教育研學,為什麼不能錯過騰衝北海溼地?,植被類型豐富,物種多樣化程度高,有重要的國家級水生保護植物5種、國家級保護樹種9種,28 種鳥類被分別列入中國和全球重要鳥類保護名錄,是雲南稀有瀕臨絕種植物和遷徙鳥類的重要棲息地。
  • 山東 煙臺 小學生實踐基地 小學生中學生研學基地 自然教育
    山東 煙臺 小學生實踐基地 小學生中學生研學基地 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受教育者是操作的主體,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打實的勞動,精細理解掌握生產工藝或科學實驗的每一個細節及科學原理。
  • 自然研學課,走進漢陽晴川初級中學,教中學生認知鳥類
    近日,2020年武漢市中小學生自然生態研學活動走進漢陽晴川初級中學,研學導師以「溼地—鳥類的天堂」為題,給學生上了一堂妙趣橫生的研學課。李俊皞用生動的語言教授同學們如何通過觀察鳥類的喙、爪、腿、翅膀等特徵判斷其所屬種類,並鼓勵大家用肢體動作模仿不同的鳥類。有的同學還輔以道具表演,形象逼真的動作引發臺下陣陣掌聲。隨後,李老師帶領同學們走進蓮花湖公園,並發給大家一本觀鳥手冊,要求大家對照照片在公園裡尋找喜鵲、斑鳩、棕背伯勞等棲息鳥類。
  • 木雕殿堂變成研學課堂 中國木雕博物館木雕實踐研學走紅
    昨日,中國木雕博物館負責人李洪峰興奮地說,該館的研學項目組敏銳地抓住盛會舉辦之機,利用博物館緊挨會展中心的地利之便,推出了「遊博物館+逛會展」的獨家研學套餐,吸引了近千名小學生參與。這也意味著——這座位於「世界木雕之都」的藝術殿堂,在「館校融合」工作上先行一步,通過深入淺出、生動有趣的傳播方式,把木雕藝術殿堂嬗變成中小學生學習木雕知識的課堂。
  • 自然教育:保護從教育開始
    杭州植物園每年制定第二課堂工作計劃,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設置植物認知、藝術壓花、農耕體驗、園藝盆栽、昆蟲標本製作等多樣化的第二課堂項目,年接待30餘家學校近5000名青少年來園參加第二課堂自然教育活動。
  • 小溼地長們探秘溼地有驚喜
    「小溼地長」們觀察野生鳥類。佩琪 攝長江網1月11日訊(記者詹麗)溼地是地球之腎,作為百湖之市的武漢擁有著豐富的溼地資源,無數的生靈在此棲息繁衍。9日、10日,來自惠濟路小學、武漢市第十九中學的共29位「小溼地長」,分別走進藏龍島國際溼地公園、金銀湖溼地公園,深入學習了溼地公園的淨化水源、宣傳教育等功能,並開展溼地生物多樣性調查。藏龍尋蹤小學生解鎖溼地公園的意義9日下午2時,來自惠濟路小學的17名「小溼地長」,跟隨著湖北博得自然生態中心講師佩琪,在藏龍島國際溼地公園開啟了溼地之旅。
  • 奚志農:人類是大自然的小學生
    *研學營路上風景 此次「三江併流生態研學營」,由自然保護領域最強導師團隊組成:「野性中國」創始人奚志農老師和「三江主人」彭建生老師,以最專業的方式帶領孩子們打開了一扇了解自然,學習自然和研究自然的大門。
  • 走進高黎貢山,探索「世界物種基因庫」|親子特色研學冬令營
    研學簡介研學主題:大理+高黎貢山行走的課堂親子研學營研學內容:①重走滇緬路:參觀公路博物館,了解滇緬公路抗戰歷史,珍愛和平!DAY3 高黎貢山自然課堂自然教育研學課堂徒步前往基地觀鳥,學會觀鳥、識別鳥類,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同時在研學手冊上做好記錄!
  • 「華羅庚金杯研學旅行」——知行合一 傾力打造「行走的數學課堂」
    「華杯賽」從一問世就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和認可,自1994年7月國家教委頒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競賽、評獎活動管理的通知》(教基[1994]13號)後,「華杯賽」即被納入國家教委批准的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的全國性競賽、讀書、評獎等活動項目。
  • 溼地驛站鳥類天堂
    為了保護溼地,人們找到了很多溼地對於人類社會的效益來說明保護的重要性。在自然世界裡,溼地生態系統對於鳥類的重要性就如同衣食住行等對於人類社會的意義。但大自然並不會這樣安排,自然生態系統安排一部分鳥類留在固定的地方,成為留鳥;讓一部分鳥類將旅行遷徙作為生活方式,成為候鳥。在遷徙過程中,鳥類會接觸更多的資源,不同地球生態系統的資源得以更有效地利用。        每年春天,北方天氣在逐漸轉暖,食物資源在不斷恢復,數以百萬計的鳥類遷徙到這些地區來利用豐富的食物資源。當秋季食物供應減少時,它們會回到氣候比較溫暖的地區。
  • 山東螢火蟲水洞發力研學旅行不到半年接待2萬多人次
    近日,來自日照的300多名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山東沂水的螢火蟲水洞景區。山東龍岡旅遊集團副總裁孔傑說:「研學旅行不是從一個課堂到另一個課堂,也不是把課堂僅僅從室內搬到室外,而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到課堂上和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對自然、社會、家庭、情感有更多的認知。」據了解,為了做好研學旅行,景區在課程設置、人員配備以及後勤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 236 透物見史——小學生博物館研學課程
    活動現場 產品簡介:南京博物院《透物見史——小學生博物館研學課程》共計3天,學習內容涵蓋人文和科技兩個方面,共包括五個子課程:學習《睹物思「禮」——傳統禮儀學習與體驗》、《古樂悠悠——古代樂器賞析與體驗》課程,透過文物背後的文化因素,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禮」的認知,促進小學生規範自己的行為,努力成為有教養有情懷、知書達理的人;《書香墨韻——中國古代文房雅具》、《國家寶藏——竹林七賢磚畫拓印體驗》,體驗文人墨客的日常風雅和胸襟抱負,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光陰的故事——中國古代計時器探秘》則為學生補充了科學方面的知識
  • 遊中有學,行中有思 洋湖沃野自然學校為秋季研學帶來全新體驗
    洋湖·沃野自然學校將秋遊與科普教育緊密結合,溼地小衛士、溼地觀察員、溼地藝術者系列課程,讓學生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的親近感,增加閱歷、增長知識、增進合作,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洋湖·沃野自然學校是由洋湖溼地公園與湖南沃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的開放式自然教育科普基地,致力於傳遞溼地保護與生態文明,打造綜合性城市溼地教育基地。
  • 「生態文明@溼地」天津溼地 鳥類天堂
    溼地,是自然饋贈給人類的豐富營養能夠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徑流,改善水質。溼地,也是候鳥長途遷徙中棲息的地方。土壤浸泡在水中,孕育了豐富的魚蝦,成為鳥類能量補給的來源。許多水生植物,又成為了鳥類天然的遮蔽所。因此,這些位於遷徙路線上的溼地,又被譽為「鳥類的樂園」。
  • 對觀鳥營以溼地鳥類保育為主題構想的建議
    其次,從生態學的角度看,鳥類是具有環境指示意義的物種,其中溼地鳥類的指示性更加突出。某一溼地的鳥類的多樣性程度、對環境的選擇、其行為改變的情況都深刻反映著該溼地環境的狀況。再次,在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人類的認知過程是一個求真的過程,也是一個證偽的過程。有鳥固然很好,可以滿足物種觀察的需要。但無鳥也許更重要,更能反映深刻的生態問題。
  • 探索鳥類知識,感受快樂研學
    11月19日,東營市勝利河口第一小學四年級全體師生走出校園,走進黃河三角洲鳥類博物館,開展了此次校外研學課程。活動中,同學們好奇的眼神以及井然有序的隊伍,大大激發了講解員的講解熱情,對於同學們提出的,如「全世界有多少種鳥類,其中候鳥有多少只」、「東方白鸛的三高指的什麼」、「清朝一品文官補服上所繡的是哪一種鳥類」等問題,講解員一一進行了解答。
  • 研學旅行是如何實現教育目標的
    於是情境認知得以出現。 情境認知理論則將「情境」因素帶到大眾視野,它認為情境在人的認知和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境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基礎。而研學旅行迅速發展以後,研學旅行產品良莠不齊,有些「只遊不學」成為春秋遊產品,有些「只學不遊」成為校外的「教學課堂」。
  • 開展研學旅行,選擇目的地很重要
    情境認知理論則將「情境」因素帶到大眾視野,它認為情境在人的認知和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境是一切認知活動的基礎。而研學旅行迅速發展以後,研學旅行產品良莠不齊,有些「只遊不學」成為春秋遊產品,有些「只學不遊」成為校外的「教學課堂」。
  • 共建有溫度的家庭教育生態圈 | 北湖公園的大自然研學周末課程開搶...
    2019-12-25 18:02 來源: 澎湃新聞 成華姐妹 以下文章來源於雲上田園 ,作者雲上田園 雲上田園自然教育、自然研學、都市休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