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鴨子是什麼樣的?如何分辨鴨子的雌雄?小黃鴨長大後怎麼就變色了呢?11月18日,2020年武漢市中小學生自然生態研學活動走進漢口輔仁小學,研學導師以「我和溼地水鳥有個約會」為主題,給學生上了一堂妙趣橫生的研學課。
溼地水鳥是指在生態上依賴於溼地,即某一生活階段依賴溼地,且在形態和行為上對溼地形成適應特徵的鳥類。它們是溼地野生動物中最具代表性的類群,是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靈敏和深刻地反映著溼地環境的變遷。
課堂上,研學導師以常見的溼地水鳥鴨子為切入口進行科普,她首先給每位學生發了一張導學圖,讓他們畫出自己印象中的鴨子。隨著畫筆的塗鴉,一隻只五顏六色的鴨子躍然紙上,綠頭鴨、青頭鴨、還有彩色鴨,但其中最多的還是小黃鴨。
「各位小朋友們畫的為什麼都是黃色的鴨子呢?是因為你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小時候的鴨子,而所有的鴨子在小時候基本上全是黃色的。」研學導師告訴同學們:「為什麼鴨子長大了會有顏色變化呢?因為環境的影響,隨著鴨子慢慢長大,它的羽毛就會褪色、煥羽,雄性要吸引雌性,所以它在繁殖羽的時候會把羽毛褪得特別漂亮,雌性因為要去養育寶寶,所以它需要保護色,這樣才會躲避敵人的攻擊。」
隨後,研學導師給學生介紹了一種比大熊貓還珍稀的遷徙性鳥類——青頭潛鴨,它被列入世界極危物種,全球僅存400隻左右。
「可是在我們武漢青頭潛鴨就有300多隻,因為府河這個地方環境非常適合它們生存、繁衍,還有非常多的魚蝦貝和藻類供它們食用。」
每個同學認真地將新認識的溼地水鳥用畫筆在自然筆記本上描繪出來,並將其習性、特點等內容進行了簡短的記載。
「我現在畫的是青頭潛鴨,之前在老家見過幾隻,沒有太過多的了解它,現在就知道了雄鳥顏色要鮮豔一些,雌鳥就是黑不溜秋的,小的時候它頭上有一塊深顏色的,毛特別蓬鬆,而且身上很多地方都是淺黃色的,感覺很可愛。」學校五年級學生劉霖霏說:「這節課讓我知道了有很多鴨子都是候鳥,他們可以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去。」
五年級學生劉子涵表示:「我才知道鴨子是可以飛的,不過它要飛一下休息一下,有很多鴨子飛到武漢來過冬。」
2020年武漢市中小學生自然生態研學活動由市教育局和市園林與林業局、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聯合舉辦,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動植物,增加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讓學生在研學活動中促進其身心、思想和意志品質等方面的發展,幫助中小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並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近年來,漢口輔仁小學的自然筆記社團活動開得如火如荼,專業老師每周都會以不同主題帶領學生進行專題學習,學校還會不定期組織學生走進各種生態公園和科普展館,去拓寬學生眼界和知識面,培養學生好奇心、想像力、創造力和科研精神。
責編:喻春山 記者:吳攀 李奇
通訊員:潘偉 製作:江丹
覺得「好看」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