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的思想的人很多,這種思想具體表現為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論的人很少,這種理論多數表現為為人處世的方法,以及解決工作中具體問題的方法。
思想維護的是利益,理論遵循的是邏輯。我們幹什麼事情都是從利益出發,但是,能否成功還是得看事情是否符合邏輯,符合客觀規律。所以,實際上思想決定了我們前進的方向,而理論只能決定我們前進的動力,哪怕前進的方向在理論上應該是由理論來決定,但是,實際情況往往並不容許。
我們前進的方向來自我們自身利益的指引,我們前進的動力來自物質世界客觀規律的推動。我們追求利益沒錯,但是,得不到自然力量的響應,全憑主觀願望無法實現我們的理想。
思想是感性的,理論是理性的。如果我們感覺到你的思想符合我們的利益,那麼,我們就會接受你的思想。如果我們認識到你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克服很多阻力,那麼,我們就會接受你的理論。
理論之所以可以給予我們發展的動力,是因為理論是一種規範約束力,它可以把物質內在的發展動力約束到我們需要的地方釋放出來。比如自來水通過水管的規範約束力,讓水流得更高更遠。更重要的是 ,自來水還可以根據我們的需要流向我們希望它去的地方。
理論就是根據客觀規律形成的思維規範。沒有理論我們可以憑感覺往前走,走遍所有可以走到的地方,總有一個地方是我們的目的地。沒有理論的指導,能夠走到目的地是必然,走到目的地是偶然。
失敗是成功之母,理論是成功之父。因為有了失敗,所以就有了約束力;因為有了偶然的成功,所以就有了不被約束的角落。如果我們試圖離開這個角落,那麼,規範約束力就會讓我們感覺到阻力的存在。規範約束力就是這樣的一種力:如果你不主動給予它作用力,那麼,它也不會產生一種阻止你反抗的反作用力。也就是說,沒有作用力也就沒有反作用力。這很符合牛頓力學。
所以,如果規範約束力存在於我們的內心深處,那麼,我們就是自由的,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受到與之對應的外在規範約束力的作用。在這裡,內在規範約束力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外在規範約束力是我們的行為規範。兩者不衝突,我們會很幸福。
但是,所有的幸福都是走過痛苦以後才實現的。如果走過痛苦是我們後天的經歷,那麼,我們經歷失敗、經歷痛苦,我們才能在內心深處形成規範約束力。如果走過痛苦是我們先天的經歷,那麼,失敗和痛苦是我們的母體在承受,然後母體在無意識中把成功和幸福的能力遺傳給了我們。失敗走向成功的捷徑就是理論,有了理論的指導,失敗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失敗和理論的結合可以孕育成功。成功是兒子,失敗是成功之母,理論是成功之父。
思想、文化和理論的傳承有兩條線路,一條是明線,一條是暗線。我們的教育系統是明線的養路工,我們的父母是暗線的生產者。不僅我們的身體來自父母的給予,而且我們的潛意識也是來自父母的給予,但是,父母無法在有意識中決定給予我們什麼。所以,我們先天得到的東西必然是父母已經擁有的東西,具體得到什麼只能是偶然的結果。我們的有意識是後天慢慢形成的,所以和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是一個人成長的兩種基本環境。
感性的思想更多的是由一個人的先天因素決定,理性的理論知識是由接受教育這種後天因素決定。所以,先入為主的利益從一個人一出生就開始孕育思想。
先有不成熟的思想,然後再用理論和實踐去不斷地修正思想。因為思想需要理論去論證,沒有理論論證的思想難以得到不同利益主體的認同。
普進峰 20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