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的結腸鏡檢查後結直腸癌可以避免!做好這4點是關鍵

2020-11-25 39健康網

  第28屆歐洲消化疾病周(UEGW)於10月11-13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如期召開,會議匯集了全球消化病學領域專家學者,是歐洲胃腸病學聯合組織(UEG)主辦的歐洲首屈一指的會議,也是世界領先的胃腸病學術活動之一。會議議題涵蓋廣泛的消化系統疾病領域,並帶來出色的教學課程和胃腸病學論文。「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特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晏玉玲醫生為我們帶來精彩的會議報導。

  1 這5種結腸鏡檢查質量控制指標可降低PCCRC風險

  結腸鏡檢查後結直腸癌(PCCRC)定義為結腸鏡檢陰性結果後6-36個月診斷出結直腸癌的情況,是指在結腸鏡檢查時未發現癌細胞,而後診斷為結直腸癌(CRC),可能是由於漏診癌症,漏診或未切除的良性病變引起的。

  結腸鏡檢查質量控制指標如:腺瘤檢出率(ADR)、息肉檢測率(PDR)、高級腺瘤(≥10mm/高度不典型增生)檢出率(AADR)、結腸鏡腺瘤檢出數量(nADR)和結腸鏡檢查≥1個腺瘤的腺瘤檢出數量(nADR+)有可能降低PCCRC的發生風險。然而,到目前為止,只有腺瘤檢出率(ADR)與PCCRC的發生風險有關被報導。

  結腸鏡檢查其他質量控制指標是否與PCCRC發生風險有關?內鏡醫生在進行結腸鏡檢查前應注意什麼?如何保證結腸鏡檢查質量?

  在UEGW會議上,來自波蘭的P. Wieszczy教授分享了其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使用2000-2011年波蘭CRC篩查計劃的數據,分析ADR、PDR、AADR、nADR與PCCRC發生風險之間的關聯。

  該研究統計了所有≥100次/年結腸鏡檢查的內鏡醫生的結腸鏡檢查質量控制指標,並通過國家癌症登記處跟蹤這些醫生的患者直至2017年12月31日。納入262名內鏡醫生的192067名患者,其中,18780(10%)患者在篩查過程中被診斷為結直腸癌(1%)[不完整的結腸鏡檢查(4%)、腸道準備差(5%)被排除]。

  最終,173287名患者納入統計分析,年齡為56(40-66)歲,38%為男性。在1407416人-年的隨訪中,確診347例PCCRC(25/1000000人-年)。研究人員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對質量控制指標分級(五分位數),估計PCCRC的風險比率(HR)和95%置信區間(CI),並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CRC家族史和結腸鏡檢查年份對HR進行調整。

  結果顯示,以上所有的質量控制指標均與PCCRC的發生風險相關。當ADR、PDR和nADR≥第四分位時,PCCRC發生風險可以降低50%-70%;ADR、PDR、NADR和 nADR+的PCCRC發生風險相似;AADR≥第四分位時,PCCRC發生風險明顯高於ADR和nADR。

  因此,ADR、PDR、nADR和nADR可以相對和絕對地降低PCCRC風險。如果無法獲得組織學結果,PDR可以作為ADR的替代方案。雖然高AADR檢出率的PCCRC風險相對降低,但PCCRC發生的絕對風險仍然很高,表明AADR預測PCCRC的發生風險能力差。

  2 近九成的PCCRC可以避免,做好這4點是關鍵

  既往的研究表明近九成的PCCRC是可以避免的。結腸鏡檢查是診斷和預防結直腸癌最有力的武器之一,隨著我國消化內鏡技術的普及,結腸鏡的檢查數量日益增多。為了讓一次結腸鏡檢查最優化,使患者得到最大獲益,結腸鏡的質量控制工作至關重要。

  我們要做的是:

  1、術前與患者充分的溝通,尤其是告知患者如何做好腸道準備。

  2、規範的腸道準備,包括去泡劑的使用、解痙劑的使用。

  3、充分而細緻的觀察,退鏡時間不少於6分鐘、儘量做到不遺漏病灶。

  4、使用NBI、FICE對每個病灶進行鑑別觀察。

  參考來源:

  [1]Kaminski MF, Regula J, Kraszewska E, Polkowski M, Wojciechowska U, Didkowska J, et al. Quality indicators for colonoscopy and the risk of interv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10;362(19):1795-803.

  [2]Corley DA, Jensen CD, Marks AR, Zhao WK, Lee JK, Doubeni CA, et al. Adenoma Detection Rate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nd Death. N Engl J Med. 2014;370(14):1298-306.

  [3]Winawer SJ, Zauber AG, Fletcher RH, Stillman JS, O′Brien MJ, Levin B, et al. Guidelines for colonoscopy surveillance after polypectomy: a consensus update by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and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Gastroenterology. 2006;130(6):1872-85.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結腸鏡檢查正常,結直腸癌的長期風險如何?
    現行指南建議在結腸鏡檢查結果正常(陰性結腸鏡檢查結果)後,間隔10年重新進行篩查,但支持該建議的證據有限,證據質量為「適度」。為了評估正常結腸鏡檢查後結直腸癌及其相關死亡的長期風險,該研究在大型社區環境中,對結腸鏡檢查結果陰性的個體與未篩查的個體進行了比較。
  • NEJM:結直腸癌篩查,結腸鏡 PK 糞便免疫化學試驗
    NEJM:結直腸癌篩查,結腸鏡 PK 糞便免疫化學試驗
  • 出現結直腸癌症狀或篩查發現異常,還可以做哪些檢查進行診斷?
    診斷性結腸鏡檢查 診斷性結腸鏡檢查就像篩查性結腸鏡檢查一樣,但這樣做是因為一個人有症狀,或者因為在另一種類型的篩查測試中發現了異常。 對於這項檢查,醫生用結腸鏡觀察結腸和直腸的全程,結腸鏡是一個薄而柔韌的發光管,末端帶有一個小型攝像機。
  • 別等到「有感覺」再做腸道篩查|結直腸癌|大腸癌|腸道|檢查|檢測|...
    85%以上的大腸癌來自未經治療的腺瘤性息肉,這是個漫長的過程,過程大致如下:(圖片來自於網絡)可以看出,部分大腸癌的癌變過程長達10-15年,只要我們能在良性階段做好篩查目前絕大部分醫院都採用纖維結腸鏡,適用於檢查原因不明的大便習慣改變、便血、腹痛、消化不良等。結腸鏡通過對腸道的直視檢查,可以清楚地發現腸道病變,是診斷大腸疾病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 45歲,結直腸癌篩查年齡要提前了
    在40-44歲和45-49歲之間息肉的平均數(如果未經治療可以癌變的結腸內層生長物)和腺瘤檢出率(檢測到一個或多個腺瘤的結腸鏡患者的比例)也分別增加了95.8%和95.4%。這比45-49歲和50-54歲年齡組之間的增長幅度要大得多,分別為19.1%和11.5%。
  • 直腸癌自檢方法,當大便出現這4個情況,趕緊看醫生檢查
    1、便血 便血是直腸癌的典型症狀之一,但常被誤認為痔瘡引起的,事實上痔瘡和直腸癌引起的便血是有區別的,前者是排便後出血,後者是血和糞便混在一起排出。 2、結腸鏡檢查 肛門觸診時如果沒有碰到腫瘤,但指腹有血跡,需要進行結腸鏡檢查,明確腫瘤是否發生病變。 3、B超檢查 當直腸有腫瘤時,應在直腸腔內進行B超檢查,了解直腸腫瘤的範圍。
  • 結直腸癌篩查:過度診斷有危害
    在我國,結直腸癌(CRC)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結直腸癌發病數為37.0萬例,居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第3位。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來我國結直腸的發病率將會逐年提高。  開展結直腸癌篩查工作對結直腸癌前病變及早期結直腸癌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 45歲以上應做個結腸鏡檢查
    11月29日,在「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結直腸癌轉移治療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會議」上,該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蔡建強告訴記者,結直腸癌肝轉移成為影響患者生命長短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治療成敗的關鍵。而現在,已有手術、放化療等多種手段應對該問題。
  • 杭州市重點人群結直腸癌篩查工作正在進行...
    40歲後,其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也逐漸上升,2019年杭州市結直腸癌報告死亡率位居惡性腫瘤的第二位。結直腸癌已成為威脅生命健康和引發社會負擔的重要惡性腫瘤之一。   ★篩查是指運用快速簡便的實驗檢查或其他手段,從表面健康的人群中去發現那些未被識別的可疑病人。篩查能夠有效的降低結直腸癌疾病負擔。   浙江省2020年民生實事項目——   重點人群結直腸癌篩查   為降低我省結直腸癌的死亡率和發病率,浙江省政府將重點人群結直腸癌篩查列為2020年民生實事項目。
  • 大便變細變扁、次數增多可能是直腸癌 排便習慣改變要留心(圖)
    大腸癌早發現治癒率可達九成   行病學數據中,全球結直腸癌新病例約120萬,死亡63萬。在新增病例中我國就佔40萬,達到總數的1/3。而且,發病年齡明顯提前,平均在45歲左右,其中很多是30~40歲的中青年,比西方國家提早12~18年。
  • 腸鏡檢查正常後,仍可發生結腸癌,研究發現其原因
    根據一項回顧性的基於人群的168例結直腸癌成年人的研究結果,結腸鏡檢查後的結直腸癌更有可能在近端結腸中出現,並且顯示微衛星不穩定性(MSI)。研究報告說,總共有64%的結腸鏡檢查後的大腸癌位於近端結腸,而檢出的大腸癌為44%(P = .016)。此外,在結腸鏡檢查後的結直腸癌中有32%檢測到微衛星不穩定性(MSI),而在檢測到的結直腸癌中則有13%(P = .005)。這些發現可能表明結腸鏡檢查後結腸直腸癌和檢測到的結直腸癌的潛在生物學差異。
  • 鹿城開展結直腸癌免費篩查了!陽性對象將獲「500元財政補助」
    溫州網訊 近日,鹿城區對結直腸癌免費篩查工作再次加碼,針對鹿城戶籍居民推出「500元財政補助」,用於支持篩查陽性對象的結腸鏡檢查。自今年6月省級民生實事——結直腸癌免費篩查工作啟動以來,鹿城區共引導適齡老人21437人參加篩查,並動員187例陽性對象做進一步的結腸鏡檢查,檢出結腸癌和癌前病變29例,癌症和癌前病變檢出率達15.5%,超過全省平均值。
  • 醫生提醒:得結直腸癌的人,一般會有這些共性!年過40都對照下
    在惡性腫瘤中,必須說結直腸癌,結直腸癌的發病率是惡性腫瘤中的第二高。不幸的是,人們對結腸直腸癌的關注遠遠低於肺癌,在臨床上,大腸癌的早期診斷率偏低,其原因主要是人們對該病的早期信號沒有足夠的重視。而我國結直腸癌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大約有6成的大腸癌都長在直腸,其中有60%-75%的直腸癌都在指檢範圍內,即很容易通過直腸指檢就能夠早期發現。
  • 最新研究:這種在家就能做的大腸癌檢測,效果媲美結腸鏡
    01 糞便免疫化學檢測大腸癌,準確率近100% 結直腸癌(CRC)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診斷對結直腸癌的治療以及預後十分重要。
  • 結直腸癌篩查(Hb+Tf)開啟聯檢+定量檢測新時代
    結直腸癌的現狀結直腸癌(CRC)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過去幾十年裡,由於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變化,我國城鄉居民的結直腸癌發病率呈持續性升高。CRC目前已成為我國發病率前5的惡性腫瘤[1]。CRC的症狀常表現為腹痛、便血、黑便,大便習慣改變及貧血等。
  • 結直腸癌篩查的檢測方法有哪些?
    可以使用幾種檢查來篩選結直腸癌。這些檢查可分為兩大類: · 基於糞便的檢測:這些檢測檢查糞便是否有癌症跡象。這些測試的侵入性更小,更容易完成,但需要更頻繁地完成。 · 視覺(結構)檢查:這些檢查可以查看任何異常區域的結腸和直腸結構。
  • 結直腸癌的檢測方法有哪些?結直腸癌的檢測需要注意哪些事?
    這個檢測是使用一個標本盒完成的,您可以在自己家中使用,可以檢查多個糞便樣本。在醫生辦公室行直腸指檢時同時查的FOBT(僅檢查一個糞便樣本)不足以進行適當的篩查,因為它可能會錯過大多數結直腸癌。  如果測試結果為陽性(即,如果檢測到隱藏的血液),則需要進行結腸鏡檢查以找出出血的原因。僅僅重複這個試驗或者進行除結腸鏡檢查以外的檢測是不夠的。  試驗前:某些食物或藥物會影響試驗結果,因此在試驗前可能會指示您避免以下情況:    1.
  • 《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範(2017版)》發布!
    結直腸癌患者在診斷、治療前、評價療效、隨訪時必須檢測CEA、CA19-9;有肝轉移患者建議檢測AFP;疑有腹膜、卵巢轉移患者建議檢測CA125。五、內鏡檢查直腸鏡和乙狀結腸鏡適用於病變位置較低的結直腸病變。
  • 新冠肺炎期間結直腸癌患者個體化治療的就醫流程
    結直腸癌的患者的就醫應該注意些什麼呢?以下我們分享一下新冠肺炎期間結直腸癌患者接受個體化治療的就醫流程。 1初診患者 建議在地方醫院完善診斷需要的相關檢查(如腸鏡、病理檢查等)後,可通過網絡問診的方式諮詢病情,明確後續治療方案後,再根據醫院診療安排決定行程,減少長途奔波的勞累、檢查等待時間等,降低感染風險。
  • 2020結直腸癌免疫療法大盤點
    結直腸癌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影響程度較大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在惡性腫瘤中排名第三,死亡率排名第四。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第4位,死亡率位居第5位。但是近年來,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範圍內均呈上升趨勢。 目前,臨床治療結直腸癌仍以手術、放化療、靶向藥為主,但總體效果差強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