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如何既學得有趣,又拿到高分,一線教師這樣說。
普遍害怕數學的現象
數學,對於多數中學生、小學生來說都是害怕的一門學科,為什麼呢?因為數學是一門極具拉分的科目,總分120分的試卷,成績好的學生數學可以考100多分,而學習差的同學只能考幾十分。通俗的說,僅僅這一門科目就可以區分開人們眼中的學霸與學渣。
再者,很多同學在上數學課的時候還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當上課的鈴聲響起,數學老師嚴肅地說一句,我們今天開始講某某內容的時候。其實,聽到這樣的,話此時下面已經有一小部分同學開始覺得這堂課真難受,覺得又要開始數學的煎熬了。伴隨著課程的進行,會有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這個隊伍,覺得數學枯燥無趣,從而關注力越來越低,吸收能力越來越差,最後導致覺得數學越來越難學。
關於如何讓孩子愛上數學的思考
小編一直覺得,數學應該是一門有趣的學科。怎麼樣才能把數學講得通俗有趣且深入淺出呢?怎麼樣才能夠讓學生在數學的樂趣中當中獲得高分呢?疫情待在家的一段時間裡,思考中的我偶然間看到了數學史,數學史有趣的,繼而又思考著,怎麼把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相結合,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與思維。讀過華東師範大學汪曉勤教授的《數學史與數學教育》,其中有一點小編很認同,學生的學習難點是具有高度的歷史相似性。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也就是這樣的。在數學史的發展過程中,那些困擾著數學家的難題同樣也很有可能會困擾著學生。例如,以介紹二次根式的內容為例,小編自己設計了這樣一段教學引入。
以初二的二次根式內容為例
在數學的發展歷程中,發生過這樣一件殺人的事件。一位學生發現了他老師的理論是有問題的,老師為了維護的他自己的權威與榮譽,居然將他的學生殺害了。這個老師就是古希臘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當時,畢達哥拉斯學派主張的是「萬物皆數」。通俗的來說,也就是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可以由有理數來表示。而他的學徒希帕索斯卻發現,邊長為1的正方形,對角線長度是根號2,根號2是個什麼東西呢?是一個無理數,(學生此時無理數已學過)這也自然就推翻了他老師的理論。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裡的根號2是怎麼來的呢?由勾股定理c等於根號下的a方加b方得到的。而勾股定理又是什麼呢/不明白對不對,不明白就對了,明白那同學你就是個天才了。這些長得這麼奇怪的式子究竟是個什麼東西?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二次根式的內容,觀察根號2、根號下的a方加b方,我們把這些式子抽象化,就得到二次根式的概念,我們把形如根號a(a>=0)這樣的式子叫作為二次根式。並且 對於這個概念我們有以下3點要把握。
1 有根號這個符號。
2 a要大於或等於0。
3 a既可以是一個數,也可以是一個字母,還可以是一個式子……
透過知識點的理論從數學史引入,孩子會覺得好奇,會覺得很有趣,而不是厭倦。同樣,我們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例如,通過介紹根號的數學發展史,解釋為什麼手機上的根號沒有上面一槓。
數學思維轉化數學方法
對於有了一定數學基礎後,基礎分就可以拿到了。那這時候那就得講方法,中難等題目要得分。而數學方法是數學思維的具體形式,所以構建數學思維是非常重要的。小編曾嘗試著總結中初中數學中的所有常見幾何模型,查了很多資料,發現有許多種不同的版本,有什麼常見20種,常見42種,甚至還有更多的。這讓學生看到,會崩潰的,要總結嗎?我覺得要。但只需要熟悉一下即可,重點應該是在數學思維上,做輔助線是按題目的需求來的,不應該是按模型套來的,否則的話就學死了。學習數學一定要有思維,而不能蠻橫地刷題。
結語
直接蠻橫地給學生灌輸高度抽象的數學概念是不可行的,例如介紹負數、虛數,與我們上面介紹的二次根式,蠻橫的教學很有可能適得其反,使得孩子更加厭倦數學。要結合數學史,結合生活實際。
針對這樣的痛點,數學之父華羅庚先生、數學王子陳景潤先生,曾經也給我們的孩子推薦了這樣一套書-給孩子的數學四書《學數學原來這麼簡單》。這套書融入了數學的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這本書可以在極大的程度上提高孩子的數學思維,數學興趣。點擊以下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