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亞歷山大的丟番圖發表了《算術》,意思是「關於數的科學」。這本古代的著作成為數論(對整數的研究)的主要裡程碑。
《算術》一書包含了130個方程,這些人們稱之為「丟番圖方程」。丟番圖方程的變量僅允許是整數。用現代術語來說,丟番圖方程是一組(widerset of)多項式或代數方程組。(多項式是由2個或多個代數項組成的表達式,包含至少一個未知變量,通常用x表示。)丟番圖被稱為「代數之父」,雖然代數這個詞,其基於字母的記數法,以及與其相關的眾多概念都是若干世紀之後才出現的。
丟番圖方程一般會問如下這樣的問題:「父親的年齡是兒子年齡的2倍減去1歲父親的年齡如果可以用字母AB來表示,則和兒子的正好相反。父親和兒子分別有多大?」唯一可能的答案是父親73歲而兒子37歲。在許多這樣的問題裡,答案是通過不斷嘗試和犯錯求出的,但是作者往往在得出答案之後,事後諸葛亮般給出數學證明。
丟番圖總是小心翼翼,他給出的問題他認為都是有解的,而且都是唯一解。他總是尋找整數解,而對負數解則不予考慮。結果,丟番圖方程有時會被當成謎題一樣解開,但是也有很多個世紀也沒有解開。皮埃爾·德·費馬是著名的「費馬大定理」的提出者,當他於1637年研究這些謎題的時候,他發現有一個丟番圖方程是沒有解的。他在他的《算術》抄本第85頁空白處做筆記說:「若整數n>2,則方程xn+yn=zn」沒有整數解。(註:其實沒有解,但是三個變量中必然有一個為0,即xyz=0)」費馬沒有給出證明方法,直到1994年才被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