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數學】丟番圖方程

2021-02-23 菁英初中

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亞歷山大的丟番圖發表了《算術》,意思是「關於數的科學」。這本古代的著作成為數論(對整數的研究)的主要裡程碑。

《算術》一書包含了130個方程,這些人們稱之為「丟番圖方程」。丟番圖方程的變量僅允許是整數。用現代術語來說,丟番圖方程是一組(widerset of)多項式或代數方程組。(多項式是由2個或多個代數項組成的表達式,包含至少一個未知變量,通常用x表示。)丟番圖被稱為「代數之父」,雖然代數這個詞,其基於字母的記數法,以及與其相關的眾多概念都是若干世紀之後才出現的。

丟番圖方程一般會問如下這樣的問題:「父親的年齡是兒子年齡的2倍減去1歲父親的年齡如果可以用字母AB來表示,則和兒子的正好相反。父親和兒子分別有多大?」唯一可能的答案是父親73歲而兒子37歲。在許多這樣的問題裡,答案是通過不斷嘗試和犯錯求出的,但是作者往往在得出答案之後,事後諸葛亮般給出數學證明。

丟番圖總是小心翼翼,他給出的問題他認為都是有解的,而且都是唯一解。他總是尋找整數解,而對負數解則不予考慮。結果,丟番圖方程有時會被當成謎題一樣解開,但是也有很多個世紀也沒有解開。皮埃爾·德·費馬是著名的「費馬大定理」的提出者,當他於1637年研究這些謎題的時候,他發現有一個丟番圖方程是沒有解的。他在他的《算術》抄本第85頁空白處做筆記說:「若整數n>2,則方程xn+yn=zn」沒有整數解。(註:其實沒有解,但是三個變量中必然有一個為0,即xyz=0)」費馬沒有給出證明方法,直到1994年才被證明。

相關焦點

  • 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
    終於告別數學,離開了人世。       我們可以去試著計算下丟番圖具體活了多少年,他當爸爸的年齡,兒子死時丟番圖的年齡。       丟番圖被認為是代數學的創始人之一,對算術理論有深入研究,他完全脫離了幾何形式,在希臘數學中獨樹一幟。丟番圖有幾種著作,最重要的是《算術》,還有一部是《多角數》,另外一些已遺失。
  • 丟番圖---代數學之父
    《算術》的序中說,全書共分13卷.可是現在見到的希臘文本只有6卷.1973年,G.圖默(Toomer)在馬什哈德聖地(Mashhad Shrine)圖書館研究一本阿拉伯文手抄本,確認是《算術》的另外4卷阿拉伯文本.丟番圖的《算術》是講數論的,它討論了一次、二次以及個別的三次方程,還有大量的不定方程。對於具有整數係數的不定方程,如果只考慮其整數解,這類方程就叫做丟番圖方程,它是數論的一個分支。
  • 小瓜瓜陪你聊數學 第10集 《古希臘代數學之父——丟番圖》
    小瓜瓜陪你聊數學第10集 古希臘代數學之父——丟番圖大家好!他們是古希臘數學最後的兩位大家。丟番圖的生平我們知道的很少,只知道他生活在公元280年前後。古希臘數學發端於泰勒斯,從畢達哥拉斯學派開始,研究興趣的中心在幾何學。
  • 數學家解決了42的丟番圖難題,順便回答了生命的意義
    2019年,兩位數學家使用了一個由50萬臺計算機組成的全球網絡來解決一個百年前的數學難題,這個難題恰好包含了最關鍵的數字:42。這個問題至少可以追溯到1955年,並且可能早在公元三世紀希臘思想家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這個問題是:你怎麼把1到100之間的每一個數字表示為三個整數的立方的總和?
  • 數學趣聞之墓碑上的數學題
    本期數學趣聞,小編姐姐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位創造了「墓碑之謎」的數學家——丟番圖~墓碑上的數學題          古希臘大數學家丟番圖去世後,給人們留下了一個謎,它的墓碑上刻有一道數學題,讓紀念他的人們根據墓碑上的題目,算出他的壽命。碑文是這樣寫的:這裡是一座公墓,裡面安葬著丟番圖。他生命的1/6是童年。再活了壽命的1/12,頰上長出了細細的鬍鬚。
  • 數學家破解困擾了人們64年的數學難題
    雖然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它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數字理論難題,它至少可追溯至1955年,早在3世紀,希臘思想家就可能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這是要解的方程:x^3+y^3+z^3=k。這是丟番圖方程的一個例子,丟番圖方程是以埃及古代數學家丟番圖(生卒時間約246-330年),大約1800年前丟番圖提出一串含有多個未知變量的類似方程。
  • 七年級上冊數學,算式與四大實際問題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精講精練
    七年級上冊數學,算式與四大實際問題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精講精練本課程適用於七年級以及以上的學生。特別適合2019年即將參加中考的學生以及見到應用題就無法下手的學生。說明:文中的數學符號:*表示乘法運算。文中加黑字體部分的內容為重點掌握內容和技巧。1 算式什麼是算式?
  • 數學老師整理:五年級下冊數學100道列方程應用題,90%學生都丟分
    數學老師整理:五年級下冊數學100道列方程應用題,90%學生都丟分列方程解應用題是小學五年級階段的一個重難點,它不但要靈活運用方程式,更考查同學的思維邏輯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孩子稍不注意就會丟分,而且這也是孩子在五年級數學不能考滿分的一個原因
  • 數學簡史之「數學的符號化」
    數學符號的產生或發明,是數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必然的事情。那麼,數學符號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數學符號不是數學家主觀臆造的,也不是開會達成的協議;數學符號既不先於文字產生,也不早於數學產生,而是隨著數學發展的需要同時產生的。
  • 數學史之希臘的數學
    事實上得到和三種圓錐曲線方程等價的幾何關係式,並事實上證明了曲線性質在坐標變化下的不變性。系統討論了圓錐曲線的各種性質。全書有嚴密的公理演繹體系,是《幾何原本》之後又一登峰造極之作。 (2)《圓錐曲線》與現代解析幾何的實質區別:阿波羅尼斯是用幾何方法研究幾何性質的,他的「方程」是用幾何語言表達的。
  • 數學星空下的「千年謎題」
    這一猜想的解決很可能打開一扇宏偉的大門,將數學和物理以前所未有的形式連接在一起,從而有可能讓當代文明受益於2000年來數論研究的傑出成就。在此之前,數論一直作為最純粹的數學工具而與現實世界深度隔離。■謎題二:楊-米爾斯理論和質量缺口假設1954年,物理學家楊振寧和米爾斯提出了一個方程,旨在使用非阿貝爾李群描述基本粒子的行為。
  • 2020| 回顧2019年十大數學突破
    這是一些嚴肅的古代數學。丟番圖方程以 3 世紀數學家亞歷山大城的丟番圖命名。直到 2019 年,數學家才迴避了兩個特殊的丟番圖方程,其中包括這張照片中所見的方程。是藉助共享計算機功能的最新技術實現的。相關閱讀:平方和問題簡史3柯拉茲猜想
  • 2019年十大數學突破
    原文 | 大眾力學[1]翻譯 | 蔣迅從回答古老的問題到發現新的創新,這些都是一年中宏偉的數學亮點。在 2019 年,數學似乎有很多主流時刻——而這還不包括導致我們想擺脫困境的病毒性問題[2]。2、三個立方數之和這是一些嚴肅的古代數學。丟番圖方程以 3 世紀數學家亞歷山大城的丟番圖命名。直到 2019 年,數學家才迴避了兩個特殊的丟番圖方程,其中包括這張照片中所見的方程。該突破[4]是藉助共享計算機功能的最新技術實現的。
  • 張壽武:方程無解,求之不得
    而塔塔裡亞不只把所有的錢都輸光了,職務也丟了。所以,那時候做數學是很不容易的,前面丟了命,後面這工作都沒了。到今天,我們有了正數、負數,這個解其實不複雜,稍微懂一點中學數學,方程就能求解了。但在那個年代不容易。不可解方程現在我講不可解方程。
  • 專訪數學家張壽武:在數學殿堂裡,依然懷抱小學四年級的夢想
    張壽武 資料圖數學家張壽武去普林斯頓大學上班的時候,辦公室通常會開著門。任何學生都可步入交流。他相信,數學是一門與人的關係尤為密切的學問。不過,張壽武只上一半時間的班,像這樣跟所有人打交道。走進數學殿堂如果說是陳景潤這個名字把張壽武帶進數論的大門,那令他敲開代數幾何這個房間的,則是法爾廷斯。張壽武在1983年聽到了這個名字。那一年,他考上了中科院數學所的研究生。剛從國外回來的王元院士作了一個報告,介紹德國青年數學家法爾廷斯對莫德爾猜想的證明。
  • 計算機助力數學研究 今後成果會越來越多
    雖然它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這個問題是一個持久的數論難題,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而且早在公元3世紀古希臘數學家就可能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這是要解的方程:x^3+y^3+z^3=k。這是丟番圖方程的一個例子,該方程以古希臘數學家丟番圖命名,他曾經提出過一系列具有多個未知變量的方程。而x^3+y^3+z^3=k是這樣的:選擇1和無窮大之間的任何一個整數k。
  • 一元一次方程教學設計
    2.內容解析 方程是初中數學的核心內容,是算術法到代數法思維轉變的重要標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重要的數學模型。方程的出現是實踐的需要,它使得實際問題中的已知數與未知數通過等式連接起來。找出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係,並用代數式表示其中的數量關係,進而列出方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
  • 孫斌勇:朗蘭茲綱領是一項偉大的數學工程
    我們先介紹數論,我們認識數學從數數開始的,12345等等這些都是整數,數論是一個研究整數的學問,這是最古老的數學分子。在數論裡面有兩類最主要的問題,一類叫做數字分布,素數分布,一類是丟番圖方程。  我們知道素數有2357這些都是屬於素數,有一個特點,除了1和它自己以外,不能被其他的正整數整除這樣是素數,首先素數到底有多少個呢?
  • 「數學中的女皇」,既簡單得小學生都懂,又難倒無數天才
    在歐幾裡得之後,另一位數學家丟番圖,為初等數論開拓了一片新領域——不定方程問題。 丟番圖將自己的研究寫成了一本書——《算術》,而這本書也開啟了中世紀的初等數論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在丟番圖提出不定方程問題的同時期,中國也挖掘了數論的另一個領域——同餘理論。《孫子算經》裡面記載的「物不知數」問題,就涉及到了同餘理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