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代起,中國就有大量的橋梁建設,如盧溝橋、廣濟橋、趙州橋等。這座橋橫跨山川,方便交通,裝點山川,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在中國的基礎上,「逢山開道,遇水架橋」成為了人們的目標,甚至連外國朋友也對中國的橋梁讚嘆不已,稱中國是「基建狂人」!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基建狂人」的稱號並非空穴來風,在近代創造了無數的基建奇蹟,如港珠澳大橋、三峽工程、哈爾濱大劇院等。永無止境的發展,再次點燃了中國的基建!修築一座長2.1公裡的大橋,不料卻成為印度的心病。
在馬爾地夫歷史上,中馬友誼大橋是第一座跨海大橋,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在深海無遮蔽環境和地質珊瑚礁上建造的特大型跨海橋梁。從那時起,這個由1200多個珊瑚小島組成的國家終於擁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橋,這不僅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也推動了馬爾地夫的經濟發展。
據悉,這座大橋的名稱由來意義重大,是馬方為了感謝中方的幫助,特別提出將其命名為「中馬友誼大橋」。此外,位於馬爾地夫北部馬累環礁的中馬友誼大橋,與馬爾地夫馬累島、機場島和胡魯馬累島成功相連,線路長2.1公裡,橋長1.39千米,雙向四車道,時速60千米。
此外,大橋的建設完全採用中國標準、規範、技術和管理,將中馬兩國的文化與建築風格融為一體。在建設過程中,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開創了深海無遮蔽環境和珊瑚礁地質條件下超大型橋梁建設的先河,為世界同類橋梁建設提供了示範,積累了寶貴經驗。
如此偉大的工程,如果能給中馬兩國帶來巨大的利益,為什麼會成為印度的「心病」?大家都知道,中馬友誼大橋的最初設計,就是為了解決馬爾地夫首都馬累的交通壓力,多年來,馬爾地夫往返馬累和胡魯馬累的唯一通道就是渡輪,在上下班高峰期,人們可能要排上好幾個小時的隊才能到達首都馬累,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
因此,馬爾地夫才會求助於中國基建隊伍,為其建造跨海通道,以解決民眾的出行困難。為什麼大橋會成為印度的「心病」?就印度而言,中國已經佔據了其在馬爾地夫的影響力,另外,印度80%的能源進口和外貿需要通過靠近馬爾地夫的海上通道。因此,長久以來,印度視馬爾地夫為自己的「後花園」,自然不願意與其他國家插手。
印度可能會把中國在印度洋的經濟建設項目看作是一種威脅,認為這些項目削弱了印度的影響力,其實這不過是一種虛榮。作為一個主權國家,馬爾地夫不能對其指手畫腳,因為它們願意和誰合作就跟誰合作。您認為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