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動物之間的距離就是衡量生態文明的標尺

2020-11-22 騰訊網

趙序茅

蘭州大學青年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國際靈長類協會會員

人世間但凡能用物質和利益衡量的事情

用進化論大多能解釋得清楚

人性的光輝閃耀在

用進化論無法解釋的地方

比如養老助殘

……

我碩士期間主要研究鳥類,博士期間改行主要研究獸類,因此我生命當中最美好的青春都獻給了禽獸。

很多人不屑與禽獸為伍,我卻發現它們的世界很精彩。我到過咱們中國很多的保護區,也看到過很多的珍禽異獸,我發現無論何種動物,它們對待人類的態度都是一樣的,就是看到人類就跑。

在咱們國內,人與動物之間的距離,它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今天談綠水青山,談生態文明,那麼什麼是綠水青山,什麼是生態文明?

為求偶而遭天敵獵殺

2013年的時候,我在新疆木壘縣荒漠草原觀察一種鳥,這種鳥它叫波斑鴇。它們的身上有一種天然的保護色,可以和環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也給我們平時的發現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但是到了繁殖期的時候,我們卻很容易發現這種鳥。我們只要注意到草原上那一團飛舞的白色羽毛,一定能找到波斑鴇。

這是為何?原來在繁殖期的時候,雄性波斑鴇為了吸引異性的注意,它會進行炫耀,會將胸前白色的羽毛盡情地展示。白色在野外穿透力很強,這樣它就會把周圍的雌性波斑鴇給吸引過來。

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不僅周圍的雌性波斑鴇可以注意到它,天敵也能注意到它。因此每當求偶期的時候,都會有很多的雄性波斑鴇被天敵所獵殺。這也驗證了我們人類當中的一句話,叫做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很多時候動物它們的求偶,並不像我們人類理解的那麼簡單,它們有時候也需要為愛情付出,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要做愛,不要戰爭

求偶之後,動物就開始進行一生當中最為重大的時刻——交配。交配在人類當中被賦予更多的社會和文化意義。比如我們人類說,行周公之禮,赴巫山雲雨。

在人類當中,交配那不僅僅是為了繁殖,據說還能帶來很多快樂。難道動物的交配僅僅是為了繁殖嗎?

我們看這種猴子,它叫藏酋猴。我前段時間到四川白水河國家級保護區去尋找這種猴子。我在一個河壩裡看到了這一群猴子,它們正在交配。這群猴子,它不僅在這個時節交配,它一年四季都可以交配,但是它們只能在一月到八月份才能進行生育、產仔。

這就意味著藏酋猴,它的交配不僅僅是為了繁殖,還有其它的目的。

在藏酋猴的社會當中,雌猴它會通過性關係和群體內的高等級雄猴建立一種友誼,給自己尋找一個靠山。

在猴群裡高等級的雄性和低等級的雌性之間交配的機率,要遠遠地大於低等級的雄性和高等級的雌性交配的機率。這可能有些拗口,換句我們人類的話說,就是富家子和窮家女在一起的機會要遠遠地大於窮家子和富家女在一起的機會。

這種事情不僅在猴子當中出現,在我身上也曾經出現過。我上大學時候,有一個同學是校長的兒子,他每過幾天就可以換一個女朋友,而我追一個女生,苦苦地追了三年也沒有追上。

說到交配,更為神奇的是倭黑猩猩,在倭黑猩猩的世界當中,它們的交配更加隨意,更加的具有社會性。

在倭黑猩猩的世界當中,它們通過性關係來表示慰問、表示道歉、來表示獲取食物,也就是說在它們的世界當中,奉行一個原則:要做愛、不要戰爭。

母愛不分物種

動物交配完之後,有些動物就要成為母親了。我們人世間母親是偉大的,母愛是偉大的,那麼動物它有母愛嗎?它的母愛是不是也偉大呢?

滇金絲猴生活在中國的雲南和西藏地區。這是兩隻青年猴,在冬季的時候它們抱團取暖。我們組從2008年開始主要研究滇金絲猴。

2012年的時候,我們發現有一位滇金絲猴母親,剛產下的孩子不久後夭折了,而這隻母猴它抱著死去的嬰猴,不肯放棄、不肯遺棄,一直在攜帶。

不僅我們難以理解這種行為,就連這隻母猴的家庭也難以明白,因為這種行為不具備多少生態和行為上的意義。攜帶死去的嬰猴會額外消耗母猴的能量,並且死去的嬰猴還有可能在種群內傳播疾病。

那它為何還會有攜帶死嬰這種行為?其實這僅僅是母猴在產後激素刺激下的一種單純的母親的行為。此刻我明白了,母愛的偉大是不分物種的。

如何區分人性和獸性?

滇金絲猴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我們還有一次觀察到有一隻八個月大的小嬰猴離開了自己的家庭,跑到別人家庭去了。而沒過多久,這個家庭接納了新來的小嬰猴,並且這個家庭裡邊的母猴還會親自給新來的小嬰猴餵奶。

這讓我想起了孟子的一句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想說動物界它們也擁有人性,人類當中的幾乎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在動物當中找到原型,這是有進化依據的。那麼同樣人類也有獸性。

那麼如何區分人性和獸性,一句話可以解釋得很清楚。人世間但凡能用物質和利益衡量的事情,用進化論大多數能解釋得清楚。也就是說這種行為在動物上也可能發生。

人性的光輝就閃耀在那些用進化論無法解釋的地方。比如說尊老敬老,比如說關愛殘疾人,這種現象在動物當中很少能夠找得到。人類社會當中,如果老人倒下都不去扶,這種行為不屬於人性的光輝。

貓頭鷹會帶來厄運?

動物擁有人性,而人類由於自己的高傲不能去正確地認識動物,對動物充滿無知,這是造成人與動物距離的一個原因。人類不僅對動物充滿了無知,還對動物充滿著誤解。

在中國受誤解最深的幾種動物中肯定有貓頭鷹。時至今日,在一些偏遠落後的地區還流傳著貓頭鷹是害鳥的謠言,認為貓頭鷹是不祥的兇兆,貓頭鷹只要進家,就沒有什麼好的事情。關鍵是這種謠傳,這種不科學的認識,對貓頭鷹的生存正在帶來巨大的傷害。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非常愛護鳥類,有一隻貓頭鷹在他家裡築巢已經三年了。但是迫於周圍鄰居的壓力,他不得不將這隻貓頭鷹趕走。這也就是說,對動物的誤解已經深深地傷害到了動物。人對動物的誤解是造成人與動物之間距離的又一原因。

很多時候動物它不會說話,無法給自己辯解,因此作為研究動物的人,我要為它們說話,為它們去代言。

就為了貪圖那一口肉?

如果說人類對動物無知和誤解會造成傷害,但是還不會產生大規模地屠殺,但是人類還千方百計地去利用動物,去消費動物。

看我們圖片當中,這是一隻穿山甲。在古代缺衣少藥的年代,古人就把穿山甲當做一種藥材,尚可以理解。那麼時至今日,國人對穿山甲的迫害、食用已經到達令人髮指的地步。

中國境內的穿山甲已經幾乎被吃絕了,現在國人開始轉向去吃東南亞的穿山甲,去吃非洲的穿山甲,也給那些地區的穿山甲帶來了滅頂之災。

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不能因為自己的一己之私給萬千生靈造成傷害。藥用價值不是選擇殺戮的藉口,並且現代醫藥發展的今天,有很多藥物可以作為一個替代品。

和穿山甲共同命運的是這隻黃色的鳥,它叫禾花雀,學名叫黃胸鵐。

早在2000年的時候禾花雀是南方很常見的一種鳥類,到了2004年的時候,它就成為了近危物種。到2008年的時候又成為易危物種,易危物種什麼概念呢?我們的國寶大熊貓就屬於易危等級。到了2017年的時候,禾花雀直接成為極危物種。極危物種什麼概念,再往前走一小步,那就是野外滅絕。

人類僅僅因為貪食這一口肉就將上百萬年來進化的物種即將吃絕,想想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這是一種怎樣的諷刺!人對動物無限制地利用和消費是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距離。

動物尚且懂得與環境和諧相處

人與動物存在距離,很多時候動物也不願意與人類為伍。動物有很多智慧,很多時候它的表現遠遠超過人類。動物的一大智慧在於它懂得與環境和諧相處。我們組常年在白馬雪山研究滇金絲猴,畫紅圈的地方就是滇金絲猴。

滇金絲猴很懂得與環境的和諧相處。滇金絲猴的主要食物是松蘿,松蘿寄生在冷杉和雲杉之上,如果松蘿增長過快,它會對樹木、對森林造成危害。如果滇金絲猴把這一塊區域的松蘿全部吃光,那麼就會影響它下一輪的食物。

因此在常年的進化當中,滇金絲猴會定期地遊走,就類似於人類的搬家。它不等到在這一塊地區的食物吃光,就會遷到下一塊地方,這樣既能滿足自己的食物需求,又可以保護森林,真正地實現與環境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

很多人可能會提出疑問,你是不是有選擇地報導物種,據我們所知,像蝗蟲、老鼠、旱獺這些所謂的害獸也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其實在自然界當中,這些無論蝗蟲、老鼠、旱獺由於受到複雜的食物網和環境因素的控制,它們很難為害。

我們以旱獺為例,旱獺它是幾十種猛禽和猛獸的食物,它處在一個複雜的食物網控制下,它很難對環境帶來破壞。反而是由於人類進入草原之後開始大規模地投毒滅鼠,間接地將旱獺的天敵,猛禽、猛獸驅逐殺害,造成了旱獺的繁殖失去了天敵的控制,無限期地繁殖,破壞了草場、傳播了鼠疫,人類反過來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怎樣找準自己的生態位?

動物不僅懂得與環境相處,它們還懂得如何找準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在遙遠的新疆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叫做卡拉麥裡。在卡拉麥裡有一塊美麗的紅山,我們研究猛禽的時候稱它為鷹山。

2013年的時候,我到達這塊地方,讓我很驚奇。我發現這一塊小小的鷹山是幾十種猛禽的巢穴,這裡邊有金雕,有棕尾鵟,有大型猛禽,也有小型猛禽,那麼這麼多猛禽,如何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生存的呢?

在長期的進化當中,每一種猛禽都能找準自己的生態位,大致地等同於人類當中根據自己的喜好、性格特點去找工作。大型猛禽像金雕,它偏愛一些大中型的獸類,比如說鵝喉羚,比如說旱獺。

那麼像棕尾鵟偏愛於像田鼠之類的;像再小一些的紅隼、黃爪隼,它們偏愛一些蜥蜴,一些爬行動物。即便是同一種猛禽,比如說像金雕,雌金雕要比雄金雕體型略大,因此雌金雕它的食物比雄金雕也略大。動物就是通過精準地選中自己的生態位而錯開這種惡性競爭。

反觀我們人類社會,由於找不準自己的生態位,眾多學子選擇專業不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不是根據自己的能力,而是盲目地追崇社會熱點。

平時還好,一到了畢業季,往往會產生惡性競爭,受社會所尊崇的一些熱點行業,幾千人趨之若鶩。一些真正社會需要的冷門行業,比如像我們動物保護,就很少有人來問津。

如果綠水青山裡沒有動物

動物這麼聰明,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能夠找準自己的生態位置,那麼作為高智慧的人類,他難道不知道嗎?其實不然,人類也知道如何與自然相處。

早在古代,中國的古人們就堅持天人合一的觀念,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只是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強了,人類開始狂妄自大,開始崇尚人定勝天,開始無節制地破壞自然、利用自然。

前面的鷹山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2014年的時候就已經被夷為平地。利益讓人類蒙蔽了智慧的雙眼,正如聖雄甘地所言:「大自然可以滿足人類的一切需求,卻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時至今日,人類也開始慢慢地反省,也開始知道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倡導綠水青山,我們倡導生態文明。那麼什麼是綠水青山?什麼是生態文明?綠水青山是人和動物共同的追求。如果綠水青山裡邊沒有動物,那只是一片綠色的荒漠。如果人類滿腦子裡想著金山、銀山,那也不可能擁有綠水青山。

人與動物的距離是衡量生態文明的標尺,時至今日,如果人類依舊不能平等地看待動物,依舊對動物充滿無知和誤解,依舊想著去消費動物,去利用動物,那麼生態文明也就無從談起。

相關焦點

  • 3.長度的單位—衡量萬物的標尺
    長度的測量,衡量萬物的標尺
  • 星雲大師:什麼是「三法印」——衡量正法邪法的標尺
    星雲大師:什麼是「三法印」——衡量正法邪法的標尺本平臺每天分享公認祖師大德開示,權威實用,歡迎關注,歡迎分享,自利利他!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壞空,事物有興衰成敗,世間法就是這樣。了解無常就有厭離心,有厭離心就有道心,有道心就可以斷貪,這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法沒有我體,沒有不變的我體。我有人我、有法我。人是五蘊身合起來的,是假的。
  • 「科學味兒」大講堂之「身邊的野生動物」主題講座在京開講
    為了提高公眾保護生態環境和野生動物的意識,22日,「科學味兒」大講堂之「身邊的野生動物」主題講座在新華網開講。中國貓科動物保護聯盟(貓盟CFCA)CEO黃巧雯、愛加自然創始人高向宇、人文地理攝影師陳婷、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趙序茅等參加活動並帶來精彩演講,分享他們與野生動物的故事。
  • 你衡量自己人生價值的標尺是什麼?種瓜故事
    我終於了解,上帝用以衡量我人生的標尺,不是金錢,而是每一個生命因我而改變的人。」被確診癌症,並死裡逃生後,顛覆性創新理論提出者——克萊頓·克裡斯坦森,講出上述這段話。今天,為大家帶來兩位志願者的家書。關於人生價值,他們有著怎樣的思考與體會?周慧蘭 家書「尋找人生的價值」我是一名在金融部門工作了38年的銀行工作者。
  • 為什麼科學家要用光年來衡量宇宙天體之間的距離
    在地球上最大的距離莫過於地球的赤道周長40075公裡。我們用公裡表示地球赤道的周長距離數字也不是很大。然而當我們放眼浩瀚的宇宙,就會發現如果再使用公裡來衡量宇宙中天體之間的距離就有些力不從心了。地球上最大的距離就是赤道的周長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就是地球的衛星月球。
  • 建設生態文明環境倫理正當其時
    ,這種矛盾一方面表現為人與自然關係的惡化,「生態危機」已經不是一種象徵性符號或預言性讖語,而是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直接接觸到、感受到的事實:安全的食品、乾淨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煦的陽光、適宜的氣候、充足的能源、可愛的動物等都離我們越來越遠,人類變得越來越孤獨,生命變得越來越脆弱。
  • 與野生動物該保持何種距離?我們有大量教訓,和一點點經驗
    A:人和野生動物、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一直隨著時間、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而發生改變。比如說在美國,在開發西部的在大移民時期,他們對於自然資源的使用也是非常的直接而兇猛的。他們到處開礦,然後汙染水源,也有重金屬的汙染,然後大量地去砍樹和殺野生動物。
  • 是什麼讓馬雲敢公開談論外星文明?-馬雲,外星,文明 ——快科技...
    正如胡曉明在Fast合作的演講上說,未來,每個人所擁有的計算能力在被進一步釋放的時候,人類的文明,我們的產業和社會都會發生深刻變化。」計算,人類文明的標尺計算是人類文明的標尺,計算方法與計算能力的進步推動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
  • 周晉峰以生態文明解讀-動物福祉: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的連結
    原標題:中國綠髮會主辦 | 周晉峰以生態文明解讀「動物福祉: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的連結」 | 江漢大學12月21日,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 衡量人類進步又添新指數
    把環境因素納入衡量發展與進步維度報告建議各國領導人立即做出取捨與決策:立刻採取積極大膽的舉措,減少人類生活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否則人類的發展與進步將停滯不前。該報告新增了一項衡量人類進步的指數:「地球壓力調整後的人類發展指數」(PHDI),該指數納入了各國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和「物質足跡」的概念。
  • 全國人大代表莫照蘭:將GEP納入生態文明考核
      全國人大代表、黃海水產研究所海洋動物病害控制與病理生理學實驗室研究員莫照蘭  □文/圖 半島特派記者 徐傑 李曉哲  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有序推進海洋保護和開發;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健全生態文明體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 人和大自然有著什麼關係?
    人和大自然有什麼關係,其實這個關係是挺難說的,如果非要把關係確定一下的話,那麼我認為這應該就是準同級相互作用的關係吧。 我們都聽說過人與自然,這話在字面上應該是將人與自然之間的那種等級給平等化了吧,雖然人類的存在始終都比大自然的低一點點
  • 動物的權利和福利
    其中比較偏激的布道者,比如2003年在臺灣一些動物解放運動的倡導者,竟然把「人獸戀」乃至「人獸交」視為動物解放運動的一個方面,強烈地衝擊了傳統的道德觀。動物的權利和福利並非可用某種固定標尺衡量不過,從允許獸交到禁止獸交,讓動物不再成為人類發洩淫慾的工具,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
  • 新農人和返鄉青年:以一己之力呵護生態文明之根
    「中國應該選擇合適的生活方式,支持小戶農民在中國的生存和繁榮,呵護鄉村文明,因為他們是生態文明之根。」
  • 中國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
    人民網2月11日電 (記者 李文雲) 在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倫敦國際會議召開前夕,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10日在使館應約會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遷徙物種公約大使瑞蒙德及動物保護、「環保外交」等組織負責人,闡述中國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政策。
  • 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嶽: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生態社會主義今天給我們的最大啟示主要在思想文化方面,即社會主義的內在本質要求它必須領導全世界從工業文明向新型文明的偉大轉型。我們正處於一個新型文明的前夜。這就是生態文明。    三、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誌。
  • 水準儀標尺讀數方法!!!
    標尺又稱塔尺,通常情況下有正反面兩種讀數,一面為精確讀數,刻度精確到毫米,直接讀出就行,一般在距離比較近的狀態下使用!另一面毫米為估讀,尺面顯示的是一個格為5毫米,讀數時需要估讀出毫米,這種也就在距離較遠,精確刻度看不清下使用!接下來為您介紹水準儀標尺讀數方法。TITLE水準儀 (level)1、望遠鏡 (telescope) ——由物鏡、目鏡和十字絲(上、中、下絲)三部分組成。
  • 宇宙中最遠的距離不是宇宙的盡頭,不同維度之間的距離才是最遠
    然而科學家表示,這並非宇宙最遙遠的距離,最遙遠的距離是維度之間的差距。人類探索宇宙已經長達一百多年了,到目前為止我們都還不能探索到宇宙的邊界,因此很多人認為宇宙是漫無邊際的。根據科學家的介紹,宇宙目前的範圍大約是930億光年,因為人類只能夠探索到這麼大範圍的宇宙了。因此我們也常常用宇宙的盡頭來比喻一些遙不可及的事物,那麼宇宙真的有盡頭嗎?如果有,宇宙的盡頭是宇宙最遠的距離嗎?
  • 王林亞︱解放動物何以可能?從人類中心主義到生態中心主義
    甚而,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觀認為,人與自然以及自然界的動植物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倫理關係,倫理關係僅存在於人與人之間,任何談及人與自然界之間倫理關係的論斷都毫無任何意義。在這種觀念指導下,徵服和開發自然環境一度成為掌權者的主流話語,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如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圈地運動、美國歷史上眾所周知的西部開發等。
  • 雲報頭條丨蒙自:構建生態文明體系 綠色發展前景可期
    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好壞,是衡量該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也直接反映著該地區的文明程度。近年來,蒙自市以最高的標準、最嚴的制度、最實的舉措,打響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通過不懈努力,一座具有「林果鄉村、生態家園」的特色城市已漸漸呈現於世人面前,為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交出自己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