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內地人第一次來到香港,一定會被經常看見街道上的賣房海報驚到,動輒幾千萬上億港幣,簡直驚呆!儘管內地的房價已經讓人目瞪口呆了,不過香港的房價更是讓人不忍直視。
既然香港房價如此恐怖,那為什麼還有很多內地人不停地奔赴香港,而香港人也都安居住在本地,為什麼不選擇來內地買個大點的房子呢?
2020年香港人的工資中位數是15,500港幣就算每個月存10,000港幣也要將近40至50年才能存夠買房子的錢,但香港新樓盤層出不窮,房價只漲不跌,香港人到底是怎麼買得起房子的?
其實我們經常會把香港房價「極端化」,注意力不是在100萬/㎡的維港景觀大平層,就是在不足10平/㎡的臨時劏房、「棺材房」當中,很少去反映真實香港老百姓的住房情況,
真實的情況是在香港,有兩類人買房沒有太大的負擔,一類自然是有錢的富豪,而另一類卻是中低收入階層。
原因在於跟內地有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區別一樣,香港的房屋也有不同的類型,大概分為以下幾種:
一 公營房屋
公營房屋相當於內地的廉租房。是政府以便宜的價格租給低收入人群的。到2020年,香港大概有75萬套公營房屋,為205萬人提供住房(約佔全港人口三成)。
公營房屋的平均面積約40平方米,月租金2,000港幣以下,但申請條件也很嚴格,從申請登記到配屋一般要等上5—3年。
香港公共房屋主要分為兩種,租地和買的:租賃型公屋的租金很低,可以一直住到你收入超過標準為止;可售型居屋則以市價5-7折銷售,入住10年後可向政府補差價賣到市場。
不過這種公屋和居屋的制度也有很大的缺點,就是因為申請公共住房有收入水平限制,很多家庭為了獲得公屋的申請資格,故意去找輕鬆閒適的工作,甚至其中一方不工作來壓低家庭收入,在有些公共住房的配套可能好於商品房的背景下,這樣並不利於社會公平。
二、資助房屋
香港的資助房屋相當於內地的經濟適用房,以低於市場30%-40%的價格出售給中低收入人群。房子大約40-80平方米,售價2、300萬港幣左右。我們常聽說的「居屋」和「夾屋」都是資助房屋的一種。
居屋不同於公屋,購買者擁有房屋產權,但是有轉讓限制。據統計香港有約15%的人居住在居屋。居屋作為一個社會福利、公民權利,只有香港永久居民才可以申請,而且收入和資產不能超過一定限額。
而居屋又分為綠表和白表兩個組別,兩個組別的要求也不甚相同,綠表相較於白表的條件要更苛刻一點。
相比公屋,居屋的輪候時間要更長,平均達5.1年,而且居屋有轉讓限制,業主如果想轉讓的話,需要等待轉讓期限過去、繳付補價(補地價)給房委會、或者滿足特殊情況(破產、離婚、財產繼承等),這也使得居屋的二手市場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私人房屋
私人房屋就是商業地產建的房屋了。也是我們常常在新聞種中看到的「高價房子」潛意識裡很多人覺得香港遍地都是這種房子,其實是錯誤的。但香港的實際居住情況卻是:並不是人人都要住私人房屋。
而且很多私人房屋是用來投資並不是用來居住的,香港本來就人多地少,加上近年來不少人來港買房投資,把香港樓價節節拔高。
政府還是本著「港人優先」的原則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斷絕通過買房途徑投資移民的富人;2012年開始對非香港永久居民買房,加收15%的印花稅(一套400萬港幣的房子莫名多出60萬港幣),所以想要赴港投資有一個香港永居身份至關重要,可以節省很多錢.
這三種房屋中,前兩種都是政府提供,統稱公共房屋,價格要便宜很多。例如新界的公營房屋租金均價是49港幣/平方米,而同區域哪怕是村屋租金也要140港幣/平方米,租金相差近3倍,而第三種則是富豪的專屬!
香港是全球公共房屋住房比例最高的地區,所以在買房這個問題上,香港的中低收入階層並沒有那麼痛苦(有46%的政府自住房屋,有最低工資保障),將近一半香港人不用買房(租公營房屋),或者買了很便宜的房(資助房屋)!
所以許多人印象中逼仄無光、寸步難行的香港居住環境並不可觀,實際上,劏房、籠屋只是低收入香港居民排公屋過渡時期的臨時居所,而且隨著公共房屋的不斷增加和非法劏房的整治,劏房之類的房屋數量仍在減少。
還在劏房中掙扎的人們,堅持幾年便可住上公共房屋。據香港房屋委員會統計,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有超過58歲長者的家庭則為3年。並且,政府會為與家人同住的長者提供院舍式住屋,很人性化。
林鄭月娥也在《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中作出承諾:目前香港公屋的輪候時間較長,未來十年我們會把公私營房屋新供應比例由6:4調整至7:3,表示已全數覓得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330公頃土地,可以滿足未來十年約301,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
同時亦宣布資助非政府組織租用合適和入住率偏低的酒店和賓館單位作過渡性房屋用途。全香港已經有330萬(45%)的人住公共房屋了,其保障房覆蓋面之廣,堪稱兩岸三地之最,可以說香港的住房生活尤其是保障房方面並不差。
儘管也有香港人也會時常感慨,為了供房幾乎一生的積蓄都用在這個上面了,但完善的保障政策、超高的工資收入,發達的醫療教育水平,還有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讓他們並不願意離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