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 ?一般解釋是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是對已知世界通過大眾可理解的數據計算、文字解釋、語言說明、形象展示的一種總結、歸納和認證;科學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渠道,可其具有公允性與一致性,其為探索客觀世界最可靠的實踐方法。
但科學絕對不等同於真理。簡單來說科學只不過是我們研究和描述世界的一種思維模型。除了科學以外,還有很多的思維模型。比如,星座就是一個思維模型。但是星座和科學的區別在哪呢?科學具有可證偽性,有被推翻的可能性,可以驗證。而星座或者算命不管怎麼說看似都有點道理,但根本無法設計一個實驗,把它切實地推翻。所以說它們最多只是玄學。
然而科學最有價值的地方,就在於它的這個可被證偽性。科學精神首先是一種懷疑精神,如果說一個人具有科學精神,那麼他首先就要具備懷疑精神,然而這只是最最基本的前提。並且一個人具有科學精神,他也最不應該把是否科學作為判斷事物的唯一標準。儘管這在大部分的時候很好用,但這反而不是科學精神,而是對科學的迷信。
眾所周知,科學在歷史上被推翻的次數數不勝數,甚至可以說科學的進步史就是舊科學不斷在被新科學不斷推翻的一部歷史。最早大家覺得牛頓是最對的,結果愛因斯坦一來,發現「牛頓」有的時候不頂用了。後來提出了廣義相對論,那廣義相對論總該對了吧?那也不一定,因為很多大尺度的宇宙問題,它也無法解釋,就算是解釋出來了也不一定對。所以,科學的可證偽性就足以看出科學的價值。
那麼什麼是偽科學呢?偽科學不是科學,卻用「科學」的外表和「科學」的語言來說服、迷惑和誤導人們認為它是科學可信的,它們經不起真正的科學的檢驗。
例如,「用磁化杯喝水很健康」。這種標準模糊,打著科學的旗號,宣傳的時候還要寫上某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並且無法被證偽的就是偽科學。
有人說,《本草綱目》是偽科學,那麼我們用可證偽性來看看。很明顯《本草綱目》至少在統計意義上是可證偽的。它裡面的什麼病要吃什麼等結論,原則上可以找大量的臨床病例來實驗,統計上可以去驗證《本草綱目》的裡的結果。並且李時珍也並不是瞎寫,很多都是他經過大量實驗的,以及以身試藥什麼的。怎麼拿小白鼠試藥就是是科學,人家拿自己試藥就不是科學了呢?
只不過這裡用的是歸納法,不是演繹法,無法像西醫那樣找到藥和病之間的邏輯推演關係,純粹是從統計上得出一定的規律。因此《本草綱目》當然不是偽科學,最多它只是經驗科學。
所以,科學的東西不一定對,不科學的東西不一定不好用,科學也遠沒有你想像的這麼強大,這麼萬能。通常感受學科學的感受就是學得越多發現自己知道的越少。但恰恰科學的缺陷和不足,是它最具有價值的地方。永遠可以驗證,永遠有進步空間。這才是我們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真正原因。它幫助我們指向真理,但它絕不是給我們提供真理的假象的安慰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