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科學?科學一定是萬能的嗎?

2021-01-17 星光探索號

什麼是科學 ?一般解釋是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是對已知世界通過大眾可理解的數據計算、文字解釋、語言說明、形象展示的一種總結、歸納和認證;科學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渠道,可其具有公允性與一致性,其為探索客觀世界最可靠的實踐方法。

但科學絕對不等同於真理。簡單來說科學只不過是我們研究和描述世界的一種思維模型。除了科學以外,還有很多的思維模型。比如,星座就是一個思維模型。但是星座和科學的區別在哪呢?科學具有可證偽性,有被推翻的可能性,可以驗證。而星座或者算命不管怎麼說看似都有點道理,但根本無法設計一個實驗,把它切實地推翻。所以說它們最多只是玄學。

然而科學最有價值的地方,就在於它的這個可被證偽性。科學精神首先是一種懷疑精神,如果說一個人具有科學精神,那麼他首先就要具備懷疑精神,然而這只是最最基本的前提。並且一個人具有科學精神,他也最不應該把是否科學作為判斷事物的唯一標準。儘管這在大部分的時候很好用,但這反而不是科學精神,而是對科學的迷信。

眾所周知,科學在歷史上被推翻的次數數不勝數,甚至可以說科學的進步史就是舊科學不斷在被新科學不斷推翻的一部歷史。最早大家覺得牛頓是最對的,結果愛因斯坦一來,發現「牛頓」有的時候不頂用了。後來提出了廣義相對論,那廣義相對論總該對了吧?那也不一定,因為很多大尺度的宇宙問題,它也無法解釋,就算是解釋出來了也不一定對。所以,科學的可證偽性就足以看出科學的價值。

那麼什麼是偽科學呢?偽科學不是科學,卻用「科學」的外表和「科學」的語言來說服、迷惑和誤導人們認為它是科學可信的,它們經不起真正的科學的檢驗。

例如,「用磁化杯喝水很健康」。這種標準模糊,打著科學的旗號,宣傳的時候還要寫上某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並且無法被證偽的就是偽科學。

有人說,《本草綱目》是偽科學,那麼我們用可證偽性來看看。很明顯《本草綱目》至少在統計意義上是可證偽的。它裡面的什麼病要吃什麼等結論,原則上可以找大量的臨床病例來實驗,統計上可以去驗證《本草綱目》的裡的結果。並且李時珍也並不是瞎寫,很多都是他經過大量實驗的,以及以身試藥什麼的。怎麼拿小白鼠試藥就是是科學,人家拿自己試藥就不是科學了呢?

只不過這裡用的是歸納法,不是演繹法,無法像西醫那樣找到藥和病之間的邏輯推演關係,純粹是從統計上得出一定的規律。因此《本草綱目》當然不是偽科學,最多它只是經驗科學。

所以,科學的東西不一定對,不科學的東西不一定不好用,科學也遠沒有你想像的這麼強大,這麼萬能。通常感受學科學的感受就是學得越多發現自己知道的越少。但恰恰科學的缺陷和不足,是它最具有價值的地方。永遠可以驗證,永遠有進步空間。這才是我們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真正原因。它幫助我們指向真理,但它絕不是給我們提供真理的假象的安慰劑。

相關焦點

  • 何為科學?
    曹小旦:就科學脫胎於形上學而言,由於中國並無形上學之傳統,是可判定中國沒有科學;但在同時,形上學之發展為科學,而科學的精神是現世的,這又可以契合於中國文化的精神。科學一定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一剪閒愁:已經落根了吧?曹小旦:是的。
  • 科學是萬能的麼?那科學解釋不了的事算什麼呢?
    首先,無論你是不是有信仰,或者是不是相信宗教,或者科學。這其實都是你的自由。並沒有人要求某個人,你一定要相信什麼。其次,很多人總是要把科學和萬能聯繫起來。如果你仔細去思考這個問題,你就會發現「萬能」的思維模式其實是神學的。
  • 薩米爾·奧卡沙:何為科學? 通識讀本
    回顧我們開始時提出的問題:什麼是科學?作為20世紀一位頗有影響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認為科學理論的基本特徵是它應具有可證偽性。稱一個理論是可證偽的並不是說它是錯的。而是說,它意味著該理論能夠作出一些可以用經驗進行檢驗的特定預測。如果這些預測被發現是錯誤的,這一理論就被證偽了,或者說被否證了。因此一個可證偽的理論是指我們能夠發現它是錯的——它不能和每一個可能的經驗過程相容。
  • 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就一定不科學嗎
    問:尊敬的醫生,我想請問,目前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就一定不是科學了嗎?答:不是的。但科學是以客觀可驗證為基礎的,不是我們自己想出一種理論,然後就說:這是科學還無法解釋的理論,不代表不科學。人是細胞組成的,現代醫學對細胞所組成的骨骼、肌肉、神經的位置、走向、功能的解釋,都是可重複驗證的,這是科學的解釋。在已經有明確科學解釋的情況下,你仍堅持說人是氣、血、津液、神組成,人體內有溼氣、熱氣、寒氣,但這些東西和仙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測不到,這不是科學無法解釋,而是和科學無關。
  • 科學有盡頭嗎?科學的盡頭是什麼?
    常常聽到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那麼這句話對嗎?在展開討論之間,我們需先對這三者進行定義。何為科學?而神學則是完全偏向於感性,神學是以宗教信仰為基礎,其研究對象基本上是脫離了理論和實踐的。為什麼會存在科學、哲學和神學呢?
  • 哲學與科學之間有何區別
    毫不誇張地講,哲學和科學是這個時代的主力,求生存,謀發展,就這兩個領域研究好,不需要多麼專業,多麼博學,最起碼得有一些了解吧。那哲學是什麼?科學又是什麼呢?哲學是一門研究萬物本質的學科,這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結合。世界觀去解釋這個這個世界,方法論把解釋的問題解決掉,為我們日常生活提供幫助。
  • 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的定義是什麼?
    網上有很多人在提問: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的定義是什麼?網上也有很多人在回答。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東拉西扯不得要領。有人說,吳國盛寫的《什麼是科學》,也沒有直接地回答科學是什麼,而是講了一大堆從古到今的科學發展史。
  • 科學實踐有什麼用?過時的科學還是科學嗎?
    這方面的原因很多,有科學自身的原因,有科學實施的技術上的原因(技術上難以實現,比如計算能力),有經濟成本的原因,等等等等,所有的這一切,都說明了,科學的運用是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的,不可生搬硬套。所以任何理論,都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律與之相對應。所謂錯誤,是指理論的應用不對,應用場合不對,並不是理論本身的絕對錯誤。任何理論體系的核心基礎都是數學,數學永遠不會被自身證偽。(當然有偽證,偽證是另一回事兒,是一個邏輯沒走完。)
  • 生活中有哪些科學解釋不了的事情?
    2019-08-16 21:44:02 來源: 宇宙時空 舉報   科學不是萬能的
  • 科學的限度:社會科學是科學嗎?
    我們似乎默認了「科學」的含義,但它具體所指為何,似乎並不清楚:中醫是科學嗎?鍊金術是不是科學?與之密切相關的是,科學對於我們意味著什麼?科學能夠解決我們的人生困惑嗎?答案也不清楚。蒂姆·盧恩斯(Tim Lewens)《科學的意義》一書就從科學哲學的角度,試圖回應這些問題。
  • 科學也會有錯誤嗎?如何科學地認識科學?
    在現今,目前被認同的科學都是「在一定範圍內」是「正確」的,如果它不是「正確」的,那它就不能叫科學了。但是科學的這種「正確」卻是有範圍和時效的!也就是說,它既不是在所有情況下正確,也不是永遠正確的。這是為什麼呢?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種說法從何而來?牛頓真的在晚年研究神學?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這種說法從何而來?牛頓真的在晚年研究神學?有人說,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那麼這種說法真的正確嗎?愛因斯坦、牛頓這兩位科學家,可謂是科學界中響噹噹的大佬。研究神學的說法從何而來?坊間對兩位科學家晚年研究神學的說法,一直存在很多爭議。有人認為是無稽之談,是別有用心之人胡亂編造的輿論。也有人認為他們的確開始研究神學,總之,眾說紛紜。相信很多人都曾聽說過,愛因斯坦認為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他只是先行一步。那麼這句話為何在愛因斯坦的相關資料中,從未出現記載?當時愛因斯坦是在什麼情況下說出的這句話?又是跟誰說的?
  • 何為論文抄襲應有科學標準
    對此,教育部出臺了學位條例、《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對學位論文的原創性進行規範,對遏制學位論文抄襲有一定效果。但是何種情形構成包括學位論文在內的論文抄襲,目前具體的認定標準基本交由高校自己決定,沒有上位統一規則,不僅導致認定方法不同,而且標準差別較大,認定結果截然不同。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以科學為畫筆 為上海著色
    本月底,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又將如約而至,科學家「天團」將再次以科學為畫筆,繪出最美的申城秋景。這場橫跨四大洲、11個時區、25個國家和地區、100個城市的全球聯動,進入倒計時!以好奇打量未知如果好奇有顏色,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天體物理學家喬治·斯穆特三世會告訴你,那一定是深空的顏色。
  • 科學傳播的科學,真的科學嗎?
    既然用科學這樣的知識門類來給科學傳播蓋棺定論,為啥還質問它是否科學(合理)?我對此的回答是,雖然科學界多年來強調傳播科學(科普)的重要性,雖然科學家們每天都在與科學打交道、滿腦子都在質問科學意義,但他們和很多科普工作者,其實並不一定在以科學的手段傳播科學。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別鬧,科學的盡頭只能是科學
    類似的言論還有多個版本,比如:「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哪那麼多盡頭……科學有盡頭嗎?看到這種言論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科學有盡頭嗎?」我看到很多人在面對這種略微反智的「科學的盡頭是xx」言論時都會說科學沒有盡頭。但科學真的沒有盡頭嗎?我個人並不認同這種觀點。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還是哲學?你怎麼看?
    科學與哲學的關係其實是很密切的,可以簡單認為哲學就是科學的「鼻祖」,科學研究的是具體的事物,而哲學研究的是抽象的事物,哲學為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而科學(自然科學)是哲學發展的基礎。科學與哲學是具體與一般,實踐與理論的關係。
  • 小丫丫(旭程)教育何英:科學評估走進孩子的世界
    廣州小丫丫(旭程)教育總校長、韋氏智力測試主試、家庭教育專家何英告訴記者,而是我們家長沒有科學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沒有走進孩子的世界。 何英從廣州醫科大學畢業後從事醫學工作13年,2019年底放棄正式編制,從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一院離職全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來。
  • 科學與探索
    研究領域是宇宙學,集中在引力透鏡數值模擬、引力透鏡限制星系及星系團的質量分布、機器學習以及公眾科學在天體物理中的應用等課題。李楠告誡人們:我相信,未來科學探索不再只是科學家獨享的「遊戲」,也將成為大眾快樂的源泉。大家一起來探索科學奧妙麼!科學需要人民大眾廣泛的參與,因為科學的進步是全人類的事情!
  • 為何「怪事層出不窮」,能用科學解釋嗎?
    如果未來的人類回望整個人類發展史的話,那麼2020年一定是與眾不同的一年,很多人認為今年的不平凡甚至可以載入史冊了。眾所周知,今年發生了太多不愉快的事情,肆虐全球的疫情,極端氣候的產生,持續燃燒的森林大火,這些災害都在考驗著人類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