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式各樣電子產品的普及,我們的日常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網絡在手,天下我有!
只要有網絡,想看什麼有什麼,以至於從早上睜眼至晚上睡覺,感覺一天很快就結束了。
刷手機過一天,我曾經體驗過,感覺非常糟糕,什麼都沒有做,什麼收穫都沒有,卻丟失了一天的時間……
雖然將時間的流逝歸結在網絡身上不合適,但是這種變相拖延症也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隨著生活越來越忙碌,時間不夠用成為焦躁的原因,那麼,該如何解決呢?
看到一本好書,恰好能解決我的困境——《再也不見,拖延症》,不僅從原理上進行闡述,更是從實際出發,講出了為什麼和怎麼做,讓我大受啟發。
《再也不見,拖延症》是由帕梅拉·S.威加茨(Pamela S. Wiegartz)和凱文·L.焦爾科(Kevin L. Gyoerkoe)共同編撰的,看過二人簡歷就知道,帕梅拉·S.威加茨是伊利諾斯大學芝加哥分校教授、臨床心理學家,凱文·L.焦爾科是芝加哥職業心理學校教授,由此二人編撰本書,看來拖延症不僅是一種心理症狀,更是一種焦慮症的延伸。如若不加以重視和改變,會逐漸侵蝕我們的生活。
是什麼
任何人都會受到拖延的誘惑。
由拖延導致的事情沒做、任務沒完成,就會轉變成焦慮,影響心情,更會直接導致破罐破摔、自暴自棄。
讀了《再也不見,拖延症》,我才了解到,拖延症分行為拖延和決策拖延、主動拖延和被動拖延。
經過書中的選項解答,會明確意識到自己到底是行為拖延還是決策拖延,是主動拖延還是被動拖延,只有明確了自己的問題所在,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為什麼
拖延和焦慮是分不開的。
拖延十有八九是因為焦慮。
那麼,為什麼焦慮會導致拖延?為什麼拖延和焦慮升級會形成惡性循環?是什麼又導致了焦慮呢?
通過自測,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會找到自身的原因。如果能將問題歸類清楚,那麼,離解決就不遠了。
怎麼辦
知道了什麼是拖延症,並且找到了產生拖延心理的原因,現在,我們就要努力改變自身的問題,將焦慮與拖延之間的惡性循環減少甚至停止,改變那些引發焦慮與拖延的消極思維模式,找到逃避行為背後的對失敗(或成功)的恐懼,提升完成任務的信心;或通過挑戰自己的完美主義信念,來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確定性。
《再也不見,拖延症》針對不同原因導致的拖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與應對講解,帶領我們通過改變行為、朝著目標前進的策略,來達到我們對抗拖延症的目的。
讀完《再也不見,拖延症》,我感受到了時間管理和理性規劃的偉大,認識到了人的成長,一定要通過學習他人的經典而改變自己,使自己通過不斷設定有效的目標以提高工作效率,並更加高效地管理時間、管理人生。
人生不易,時間不返,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裡,感受無限挑戰帶來的滿足感,也是一件非常自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