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娛小報|翟天臨與《流浪地球》陪吃瓜群眾度過春假

2020-12-04 澎湃新聞

過去一周,翟天臨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頂級流量」,以一己之力與一部破票房紀錄的電影《流浪地球》以及IP大劇《知否》平分秋色。

翟天臨

翟天臨「糊了」:折射了哪些社會焦慮?

一個在春晚小品中飾演警察的演員,成為了全民學術打假的對象,不可謂不諷刺。翟天臨「學歷門」事件的來龍去脈已由澎湃新聞輿論場

全面梳理

如今,翟天臨的學術不端基本坐實,輿論的態度也相當一致,不僅要求處置翟天臨,還要徹查背後的學術腐敗。教育部發言人表示: 「調查不光是涉及到(翟天臨)本人是否涉嫌學術不端,也涉及到了工作的其他各個環節是否有問題,」並繼續指出:「絕對不能允許出現無視學術規矩破壞學術規範,損害教育公平的事。」

翟天臨事件也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影響,2月15日,BBC刊文報導了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的始末。另有網友在微博上反映,疑受翟生事件影響,自己的留學申請也新添了變數,部分國外大學計劃重新評估中國的學術環境。

翟天臨的學術不端醜聞,一方面暴露出了妄稱公平的高等學府為名人開綠色通道;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國高校藝術教育中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界限模糊,以及藝術博士培養體制的問題。

普通人尤其是寒門學子當然對這種名校名人的利益交換問題充滿焦慮。翟天臨同屆的電影學博士灰狼在《

作為翟天臨同屆的電影學博士,我有話要說

》一文中指出,輕而易舉佔去寒門學子博士名額的人,分布在各行各業,實在為數不少,速成+跨界+名校就是贏家通吃的法則,「這讓我們弱勢學術群體異常無力,因為那些食物鏈高端的人完全不在意。」

澎湃新聞此前在

評論

中也指出,該事件的重點已不在於翟天臨個人如何,而是關乎整個學術圈層的整潔和尊嚴。論者曹林曾表示,對多數真正讀博的普通人而言,讀博不僅僅是一份養家的工作,更是向上流動的機會,被視為為生民立命的志業。真正讀博的人需要經歷數不盡的辛苦掙扎,而以學位營造人設的明星,不僅玷汙了學術,更是對兢兢業業的演員們的折辱。

就在翟天臨發信致歉的當天下午,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導演謝飛在社交網絡上撰寫長文反思了博士培養體制。謝飛在長文《

大學藝術創作專業需要開設理論研究型的博士學位教學嗎?

》中建議應該以藝術作品而非理論水平來要求藝術領域的博士生。謝飛指出「像我們電影學院以培養史論研究的『電影學系』可以設立博生研究生教學,其他以專業知識技能培訓的編、導、演、攝、錄、美、制、動畫等專業是不適合的,也沒必要開展這樣的純理論研究型的博士研究生教學!」同時提出改革思路,在藝術高校設立「創作型的博士學位」教學,要求學生通過三年學習拿出更高質量的、能公映公演的藝術作品畢業,而不是十萬字的論文。

據報導,計劃於2月21日在央視播出的由翟天臨出演的電視劇《老中醫》,將刪去所有翟天臨參演的片段。這個結果也是導演謝飛所擔心的,在他看來:「對犯過錯誤、有汙點的人,特別是年輕人不要一棍子打死」。

騰訊《大家》在《

從翟天臨事件,講講學術評價這池水有多深

》一文中也分析了現有學術評價體系所存在的問題,作者賈冥指出,現有唯指標論的學術評價體系,「逼迫高校管理者和教師們把主要精力用來拼指標,而不是用來提高學術和教學水平」。學者取得「帽子」的高低往往並不能代表其學術水平,賈冥稱,那些獲得「帽子」以後還繼續在一線開展學術研究的學者,堪稱「高度自律」。

電影《流浪地球》中,由於木星引力的增強,地木距離逼近洛希極限,地球面臨即將被引力差撕碎的危險。這本是原著小說中地球在逃離太陽系的過程中遇到的一個插曲,但在電影改編中被創造性地用於災難概念的設定,「掙脫木星引力」即成為影片的核心故事線。

《流浪地球》:「科幻元年」還是「災難元年」

於大年初一上映的科幻/災難電影《流浪地球》,截至2月14日下午一時,累計票房已超過30億元,豆瓣評分7.9分,好於86%科幻片、88%災難片,口碑與票房成績俱佳。但作為被賦予開啟所謂「中國科幻元年」重任的電影,《流浪地球》從劇情邏輯到技術細節乃至原著作者劉慈欣的道德相對主義觀念,都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激烈混戰。圍繞電影及電影之外的元素的爭論,已然成為節日期間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

美國科幻類文藝評論網站ScienceFiction上,有作者刊文指出,《流浪地球》稱不上是偉大的科幻作品。文章表示,假如在地下500米深處建造容納數十億人的地下城還算是勉強說得通的科幻暢想,那在地球加速逃逸過程中地面上自由行進的車輛則稱得上是對基本物理學定律的突破(此時地表溫度應為絕對零度)。同時,優秀的科幻作品往往聚焦極端情境下人類的心靈狀況,但在本片中,主要角色的成長往往在幾個鏡頭的切換間瞬間完成。例如,始終都展現出羸弱的初中生形象的韓朵朵,下一刻突然就開始發表演講號召全人類拯救地球。此外,吳京飾演的劉培強與兒子歷經十幾年的分隔,影片卻幾乎沒有具體描繪他們在這場漫長分隔中各自的感受。作者表達了對影片大膽的核心故事線與恢弘布景的欣賞,但也認為僅靠宏大敘事和華麗的視覺效果難以撐起一部優秀的科幻電影。

在公眾號反派影評的討論中,影評人波米則更進一步,質疑該片的「科幻」定位。他認為《流浪地球》作為災難片的屬性大於科幻片,影片符合早期美國災難片的宏大設定,並在災難概念上極具創新和想像力,完成度較好,但「科幻」的一面則難以自恰,因此是「準一流的災難片,三流的科幻片」。參與討論的嘉賓靳錦和雷普利也表示,科幻作品的力量在於促使觀者審視自我,思考宏大的宇宙哲學,但《流浪地球》則是靠快節奏反覆地轉場糊弄觀眾,製造爽感(雷普利認為這是該片取得成功的原因),背離了科幻作品的內核。

科幻譯者劉冉在《在汙泥中描繪星空》一文中則明確表示了對《流浪地球》的欣賞。劉冉指出,劉慈欣作品中常常出現輕視人文主義價值,但電影《流浪地球》則是對人們眼中的劉慈欣的反叛。拯救全人類的劉培強、劉啟與韓朵朵們都有著「不顧大局」、感情用事的非理性行為。放棄保全人類文明「火種」,駕駛飛船點燃木星的劉培強堪稱是孤勇與感性的集中體現。並且,與宣揚個人英雄主義與美國救世主義的好萊塢科幻大片不同,該片強調的是全人類應對末世的合作努力和國際主義精神,片中對中國元素的運用則是成功在地化和文化多元性的表現。

劉冉進一步指出,在以往的好萊塢科幻電影中,中國等非西方世界往往作為邊緣點綴、異域奇觀或政治想像中的他者而存在,並且好萊塢並不在乎這種呈現的準確與否。中國科幻迷們一直都期待著能有一部成功的本土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電影所取得的佳績,無疑是令人振奮的驚喜。

電影之外的探討:「流浪地球現象」

不同於以上主要聚焦於電影本身的解讀,微信公眾號」新潮沉思錄」則列舉了一些網絡上對該片的「語無倫次的謾罵和毫無邏輯的嘲諷」。作者貓騎士以1996年的美國科幻電影《獨立日》為例,分析了這一世界觀的形態。他指出,該片是單極化時代美式意識形態輸出的代表作——誇張的視覺效果、兒戲般的劇情、被邊緣化的其他國家與不可戰勝的美國——美國的敵人儘管看似不可戰勝,但實際上都是泥足巨人。但當這一想像面對《流浪地球》中「符合邏輯的不可戰勝的強大存在」這一災難設定——自然時,就失去了解釋力,電影中的「理性犧牲」與集體精神是這一世界觀所無法評價的。因為這部1996年的電影所代表的世界觀「需要的不是思辨者,而是信徒」。

同樣關注影片掀起的輿論波瀾,知識類播客翻轉電臺則進行了更深度的闡釋。主播李厚辰注意到,這場論戰已經激化到,許多不滿於《流浪地球》在豆瓣上遭到惡意差評的觀眾,轉而去給美國科幻名作《星際穿越》打一星甚至在應用商店內給豆瓣App打差評。他以葛蘭西的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理論來分析「流浪地球現象」,認為喜歡/厭惡《流浪地球》並參與論戰的雙方是在爭奪誰身上的枷鎖更有正當性。李厚辰認為,這場論戰實際上與電影審美關聯不大,由此產生的論戰乃至網絡暴力,都是這兩種文化霸權爭奪話語權的體現。

李厚辰還以此前在國外影評網站IMDb上電影《教父》與《蝙蝠俠:黑暗騎士》的粉絲之間爆發的同樣以網絡論戰和惡意差評為主的衝突為例(他認為這體現的是清教徒保守主義與文化多元主義的衝突),說明此類衝突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建制化的結果。即當文化成為產業,有了獎項、評分、票房、排行榜,這種無處不在的制度環境更增添了人們擺脫文化霸權影響的難度。在前網際網路時代或者說一個沒有豆瓣評分的時代,針對文藝作品的論戰大多僅局限在報紙上,但今天,人們卻可能會以惡意差評等技術手段來互相詆毀。

知否熱播:究竟有沒有樹立起獨立自強的「大女主」形象?

2月12日,由關心則亂同名小說改編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下簡稱《知否》)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落下帷幕。《知否》通過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蘭的成長、愛情、婚姻故事,展開了一幅由閨閣少女到侯門主母的生活畫卷,講述一個家宅的興榮,古代禮教制度下的女性奮鬥傳奇。《知否》作為馮紹峰趙麗穎婚後首作,男二又是《鎮魂》播出後爆紅的朱一龍,在播出前就被期待成為年度大戲。去年12月28日首播的《知否》前期雖慢熱,中後期收視率卻一路飄紅,漸入佳境的劇情和社交媒體上的相關討論陪伴中國老百姓過了整個春節假期。

《知否》播放初期,劇情展開緩慢,並且劇中演員臺詞出現多處病句,被網友吐槽不注意臺詞細節,導致口碑收視都不盡如人意,豆瓣評分從開播時的8.2分持續下跌至7.6分。隨著劇集的播放,網友又開始花式誇讚《知否》中場景搭建和道具選用、配樂等非常用心,熱度開始穩健上升。最後《知否》從湖南衛視得到了熱播劇的認證,湖南衛視為了宣傳新劇,將《知否》最後一集分為兩天播放。只有真的熱劇,才能擔負起湖南衛視套播的重任。套播行為引得眾網友一齊發聲討伐,使得《知否》和湖南衛視再次迅速成為網絡熱點。

《知否》熱播的原因:製作公司原著改編成功,還是在宮鬥劇寒冬中僥倖突圍?

《知否》除了演員陣營豪華,製作過《琅琊榜》和《歡樂頌》等熱播劇的公司「正午陽光」也是廣為人知的團隊。澎湃新聞刊文《

<知否>:「向陽而生」的女性成長史

》中提到,《知否》原著是個難改的故事,正好適合經驗豐富的製作公司正午陽光,正午陽光有相當適合做此類原著改編的編劇團隊。電視劇《知否》對原著的改編中有幾個難點:一、從原著百萬字中的幾百號人物中篩選情節和角色;二、女主在原著中是法院書記員穿越到古代,在影視劇中並沒有穿越;三、將同名原著小說中的架空背景落實到北宋年間。《知否》編劇將原著打碎後重新建立了框架,對人物、劇情、感情線的塑造都很到位,這成為了電視劇走紅的重要原因。

澎湃新聞刊登的另外一篇文章《

知否?知否?離吧女人,放手

》則認為電視劇《知否》改編欠妥,並沒有將背景設定恰當。作者戴桃疆認為,電視劇《知否》多處情節設定不符合宋代社會制度,例如電視劇設定,女子被休影響家門名譽,女方執意離婚,男方以休妻為要挾索要錢財,這個情節放在宋代是不成立的。

戴桃疆在《

知否,知否,誰能熱播紅透

》文中還表示《知否》是對原著小說的顛覆性再創作,劇中朝堂戲如同鬧劇一般,電視劇幾乎沒有一個成形像樣的高潮。「儘管整部劇零高潮,在家庭倫理外殼下,《知否》的內容反映的還是人際鬥爭問題,在宮鬥劇的寒武紀裡《知否》仍然勉強算是為宣洩人際關係壓力提供了一個出口。」《知否》的劇情安排雖「毛病不少」,但是在宮鬥劇寒冬中,其成功讓觀眾宣洩了情緒,所以成了熱播劇。

《知否》是否樹立起了大女主形象?

公眾號Vista看天下的文章《

被群嘲的<知否>,有個難得的優點

》中寫道,「不少觀眾認為,比起之前風靡的很多大女主劇,《知否》劇裡的盛明蘭才該是現代女孩們會高看一眼的『大女主』」。當時正統的說法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劇中卻有一幕:盛明蘭在老太太面前表明態度:「讀書無用論」就是希望女人們一輩子渾噩愚昧、乖巧聽話好擺布的騙局。諸如此類的情節還有很多,這些表現出了盛明蘭所擁有的區別於當時封建社會下傳統女子的女性獨立思想。

《知否,知否,誰能熱播紅透》中則提出,「電視劇《知否》想迎合現代觀眾,不得不抬出倡導女性讀書、獨立的旗幟來」,女主角盛明蘭並沒有做到真正的獨立自強。文章以劇終前的部分情節為例,「叛軍殺入顧府,女主角安頓好家中多數女眷後帶著婢女小桃出門迎敵;敵軍本就是衝著她去的,她又無力自衛,上陣只能添亂,可就在千鈞一髮之際,男主角顧廷燁出場,英雄救美」,用以佐證了提出的觀點——《知否》在試圖彰顯女性的獨立自強的同時,又表現出了對男性的強烈依賴,人物行動邏輯混亂,沒有真正樹立起獨立自強的「大女主」形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抽檢碩博論文,不妨發動吃瓜群眾
    (2月23日《羊城晚報》)近段時間以來,著名青年演員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爭議,也引起了人們對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抄襲現象和碩士博士培養問題的高度關注。學術不端行為的社會危害不言而喻,直接敗壞了學術道德、社會道德,導致誠信缺失,破壞了教育公平、社會公平,汙染了學術風氣,滋長了學術界、科研人士的浮躁之風和功利之心,阻礙了學術發展和科技進步。
  • 「吃瓜群眾」英文準確說法,沒有「瓜」也沒有「群眾」?
    不明真相の吃瓜群眾 回想2018年,我們吃了時政圈,金融圈,娛樂圈...多少瓜,還能數的過來麼 吃瓜群眾用英語該怎麼說呢?
  • 「吃瓜群眾」的英語怎麼說?
    不知從何時起,「吃瓜群眾」這個在字典裡找不到的詞彙火了,甚至成了「霸屏」的常客。但「吃瓜群眾」到底所指何為,英文世界的歪果仁們又是怎麼翻譯的呢?咱們一起聊聊「吃瓜群眾」。【「吃瓜群眾」吃的是什麼瓜?】「吃瓜群眾」中的「瓜」,最初實際上是「瓜子」的意思。
  • 夏天是屬於吃瓜群眾的
    一切八卦軼聞,凡有談資者,吃瓜群眾永不會遲到,更不會缺席全民吃瓜的時代,「吃瓜群眾」一詞的起源卻模糊不清。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在一則電視新聞中,一位接受採訪的老伯說「我什麼也不知道,我當時在吃西瓜」。遂演化為「吃瓜群眾」。但認真考證的話,這個說法破綻甚多。
  • 一瓜未平一瓜又起,「吃瓜」「吃瓜群眾」用英語該怎麼說
    這幾天網上出現了一個新名詞一瓜未平一瓜又起,形容的是上一個瓜還沒有吃乾淨弄明白,結果馬上又來了一個瓜讓你應接不暇。集美們這幾天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在不停吃瓜呢?那我們平時所說的「吃瓜」用英語該怎麼表達呢?一起來看看吧。1、spill the tea 吃瓜一起吃瓜就是一起分享八卦的意思,與英語流行語spill the tea意思相近。
  • 吃瓜群眾最愛的 「瓜」
    吃瓜群眾最愛的 「瓜」 2020-12-01 20: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吃瓜群眾」用英語怎麼說?
    不知道何時起,「吃瓜群眾」這個在字典裡面找不到的詞火了,甚至成了霸屏的常客。但是,「吃慣群眾」用英語怎麼說呢?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Netizens=Internet citizens網絡公民我們談論的「吃瓜群眾」多是活躍的網民,因此我們可以簡單翻譯成「netizens」或是「internet users」。
  • 每日一詞 | 別光顧著吃瓜,「吃瓜群眾」英語怎麼說
    對吃瓜群眾而言,這兩天就像是在過年蔣勁夫被抓,陳羽凡吸毒李雨桐深夜爆料薛之謙……連老胡都發文上了熱搜嚇得渣浪程序猿都不敢下班了>「吃瓜群眾」最初叫「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是網絡上網友們回帖、聊天常用語,表示對事情不了解,對討論、發言以及各種聲音持「圍觀」態度的人。
  • 新東方:「吃瓜群眾」幾種英文說法
    時至今日,國人喜歡看熱鬧的心態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形形色色的看客在網絡空間和各大社交媒體上異常活躍,而且在娛樂文化橫掃一切的今天,他們有了一個全新的、炙手可熱的名字,叫「吃瓜群眾」。今天我們就談談「吃瓜群眾」的翻譯。
  • 翟天臨論文抄襲,卻襯出他才是北影真學霸,論文被20多個碩士引用
    前段時間身為博士的翟天臨因在直播中說不知道知網被網友質疑,後來經調查證實了其抄襲博士論文事件引發了軒然大波,然而近日他又被曝光碩士論文居然也是抄的,這下可是給吃瓜群眾們一個大西瓜,可謂是一瓜未「平」一瓜又「起」呀。最讓人震驚的是,翟天臨碩士論文居然是抄襲同為北影的陳坤的本科論文。
  • 從羅志祥到李國慶,瓜一個接一個,吃瓜群眾用英語怎麼說?
    世界讀書日,本來想著好好聊聊閱讀,誰知道,娛樂圈一個大瓜砸了下來:周楊青發文;羅志祥回應、道歉等登上了熱搜,搶佔了讀書日話題榜第一的位置。吃瓜群眾表示,這一天的瓜太多,吃的有點撐。那麼,吃瓜群眾的英文表達是什麼呢?
  • 一周文娛小報|文藝青年們的「精準相親」
    年初熱映的《流浪地球》與《瘋狂的外星人》則分別改編自劉慈欣的短篇小說《流浪地球》與《鄉村教師》。而即便《流浪地球》原著故事為:未來時空下,由於懼怕太陽氦閃爆發引起的災難,人類決定組成聯合政府,並給地球裝上發動機,通過動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在宇宙中實施時間長達兩千五百年的流浪計劃,找尋新的星系作為人類的家園。
  • 《流浪地球》離好萊塢仍有差距,被外籍CTO批:英文字幕錯誤太多
    《流浪地球》離好萊塢仍有差距,被外籍CTO批:英文字幕錯誤太多每年的春節賀歲檔的電影都會特別的令人期待,2019開年,電影圈再次為大家帶來了充滿驚喜的賀歲大片。大年初一當天,《流浪地球》、《飛馳人生》、《瘋狂的外星人》等優秀影片驚喜登場,陪伴大家度過了一個別樣的新春佳節。特別是青年導演郭帆的力作《流浪地球》,徹底刷新了大家對中國科幻片的印象。只是在專業人士眼中,這部票房已超20億的中國科幻大片,離好萊塢仍有差距。
  • 摩根英語趣壇:「吃瓜」英語怎麼說?「吃瓜群眾」如何表述?
    一 「吃瓜」英語怎麼說? 按字面意思翻譯很容易誤認為是"eat watermelon","watermelon"是「西瓜」呀,但是這個是我們在夏天的時候,吃的大西瓜
  • 吃瓜群眾請看門徒會的「果子」
    吃瓜群眾請看門徒會的「果子」時間:2016-12-08 14:54:35來源:新陝網作者:華陽礁編輯:實質上,在門徒會內部傳教時沒有人承認是門徒會,都打著基督教的名義來蠱惑那些吃瓜群眾(不明真相的群眾)。讓我們來看看打著基督教名義的門徒會這顆「壞樹」結的「果子」,就知道「三贖基督」的真面目。   偷梁換柱的「果子」。
  • 每天上網衝浪的你,知道「吃瓜群眾」用英語怎麼說嗎?
    受疫情影響,各大公共娛樂場所一直處於停擺狀態,大家的線下娛樂活動也減少了很多,但相信U粉兒們在線吃瓜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特別是近期娛樂圈的瓜簡直層出不窮,廣大吃瓜群眾也是看得津津有味。吃瓜群眾們一般對事實真相保持圍觀的態度,對網絡八卦極其敏感,積極參與熱點新聞的傳播和評論過程。
  • 翟天臨再被扒!碩士論文靠複製陳坤論文?三萬字論文竟有上萬重合
    近日,翟天臨的學術事件,稱得上是娛樂圈中讓不少吃瓜群眾圍觀的大瓜了。此次學術事件的開端,是身為博士畢業生的翟天臨,曾經在自己的直播活動中,稱自己不知著名學術網站知網為何物,在當時讓不少網友對於其學術成就有了質疑。
  • 吃瓜群眾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全世界最忙的人了解一下
    吃瓜群眾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全世界最忙的人了解一下時間:2019-08-19 15:59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吃瓜群眾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全世界最忙的人了解一下 全世界最忙的人。
  • 翟天臨博士論文原文哪裡看 翟天臨問知網是什麼博士論文遭質疑
    #翟天臨論文##翟天臨問知網是什麼#的瓜大家吃了嗎。我來詳細總結一下吧。網友對翟天臨的質疑主要是:1,在直播裡,翟天臨第一次讀到「知網」時明顯斷點卡殼,這種遲鈍是不熟悉的自然反應。粉絲認為是翟不願意回答,所以故意裝傻。但問他的學術作品,和問他的影視作品一樣,本質是捧他,找不出不願意回答的理由。
  • 吃瓜群眾必備:「嚷嚷啥呢?」用英語怎麼說?So easy!
    小夥伴們,這一期咱們來說一說吃瓜群眾必備的一個英語表達。首先我們說說「吃瓜群眾」,吃瓜群眾就是所謂的,嗑著瓜子吃著西瓜,然後完全看熱鬧的旁觀者,我們可以直接用一個英語單詞onlooker表示。那吃瓜群眾必備:「嚷嚷啥呢?」用英語怎麼說?So easy!你只要先了解一個單詞——fuss,就可以完美掌握了。1. FussFuss表示unnecessary excitement,worry or 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