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月22日公布2019年工作要點,提出六個方面34項重點工作。其中高等教育方面,強化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督查處,今年要開展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抽檢等工作。(2月23日《羊城晚報》)
近段時間以來,著名青年演員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爭議,也引起了人們對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抄襲現象和碩士博士培養問題的高度關注。
學術不端行為的社會危害不言而喻,直接敗壞了學術道德、社會道德,導致誠信缺失,破壞了教育公平、社會公平,汙染了學術風氣,滋長了學術界、科研人士的浮躁之風和功利之心,阻礙了學術發展和科技進步。所以,長期以來,學術不端行為飽受社會公平,特別是廣大憑藉真本事辛苦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對那些靠抄襲拿到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人強烈不滿和憤慨。
淨化學術風氣和學術道德,確保教育公平、社會公平,就必須強化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監督查處,及時淘汰那些學位論文靠抄襲等學術不端手段過關的碩士博士畢業生。開展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的抽檢非常有必要,很顯然,有助於剷除一些碩士生、博士生心中的僥倖心理,倒逼碩士生、博士生在寫學位論文時嚴格遵守學術規範,還能倒逼碩導、博導和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的專家學者嚴格把關碩士生、博士生的學位論文,不在答辯等環節放水。
但是,目前我國每年研究生畢業生規模已經高達70萬人。這相當於每年「生產」出來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就超過70萬篇,面對如此龐大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只是依靠教育主管部門組織有限的人力抽檢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意味著有學術不端行為的學位論文被抽檢到的概率非常低,恐怕很難徹底打消碩士生、博士生的僥倖心理。
要徹底剷除碩士生、博士生的僥倖心理,就必須儘可能讓每一篇碩士、博士學位論文都接受檢驗。因此,除了組織專家學者抽檢碩士、博士學位論文之外,還應當以獎勵政策發動廣大吃瓜群眾一起來給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找茬,鼓勵有興趣、有空閒時間的在校和已經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以及媒體人參與到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的抽檢工作中來。
一方面,在網際網路時代,抽檢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是否涉嫌抄襲,這在技術層面已經不是一件難事。因為現在有很多查重系統,只需要花點錢,就能得出一篇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是否涉嫌抄襲、學術不端的結論。另一方面,吃瓜群眾抽檢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有經驗。近幾年來,多位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因為學位論文涉嫌學術不端而被查處,其中大多不是母校自己查出來的,而是由吃瓜群眾先發現,經過媒體曝光引起社會關注後才被母校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