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蟲感染怎麼治?Nature子刊給出新思路

2020-12-06 騰訊網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世界約有20億人感染蠕蟲,並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生長障礙、認知缺陷和慢性免疫系統疾病。其治療方案多為驅蟲治療,但治療後幾個月的再感染率較高。當前,人們普遍認為Ⅱ型免疫反應可促進寄生蟲免疫並啟動組織的修復。但是,由於我們對Ⅱ型免疫應答及宿主保護機制不夠了解,臨床上尚無持久的免疫治療方法。

2020年7月14日,《Nature Immu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 Mark C. Siracusa研究組題為「Basophils prime group2 innate lymphoid cells for neuropeptide-mediated inhibition」的研究。該研究指出,Ⅱ型固有淋巴樣細胞(ILC2)參與神經肽神經調節素B(NMB)介導的免疫抑制作用

為明確嗜鹼性粒細胞在Ⅱ型炎症反應中的調節作用,研究人員使用巴西日圓線蟲感染小鼠以誘導嗜鹼粒細胞在肺組織中積累。結果顯示,嗜鹼性粒細胞負向調控肺ILC2

嗜鹼性粒細胞減少後炎症反應增強

進一步研究表明,在沒有嗜鹼性粒細胞的情況下,巴西日圓線蟲誘導的ILC2反應增強,進而導致炎症反應增加、肺功能降低。更重要的是,在嗜鹼性粒細胞減少的小鼠中,NMB受體(NMBR)在ILC2上的表達降低,而肺泡巨噬細胞中NMBR的表達沒有改變

ILC2表面NMBR表達

為了研究NMB是否是Ⅱ型免疫反應的負調控因子,研究人員使用重組NMB(rNMB)處理巴西日圓線蟲的野生型(WT)小鼠。結果顯示,外源性NMB可以減少巴西日圓線蟲感染後的ILC2反應。但在嗜鹼粒細胞減少的小鼠中,ILC2對NMB刺激無反應。進一步研究顯示,嗜鹼性粒細胞可能通過表達前列腺素E2(PGE2)來引發ILC2對NMB介導的抑制作用

ILC2表面NMBR表達

總而言之,嗜鹼性粒細胞會引發ILC2對維持組織完整性所必需的神經元衍生信號作出反應。這項研究揭示了嗜鹼性粒細胞在抗蠕蟲免疫方面的調節作用,並明確了NMB是Ⅱ型炎症的有效抑制劑。這極大地提升了人們對於Ⅱ型炎症免疫學機制的了解,並將改變蠕蟲感染及其相關疾病的治療策略。

End

參考資料:

[1] Basophils prime 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forneuropeptide-mediated inhibition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醫藥

免疫療法 | 生物仿製藥 | 疫苗 | 耐藥性 | 藥物靶點 | 健康生活 | 藥企新聞 | 藥物盤點 | 製藥技術 | 藥物副作用

基礎研究/轉化醫學

白血病 | 肺癌 | 胃癌 | 結直腸癌 | 肝癌 | 乳腺癌 | 胰腺癌 | 心血管疾病 | 神經退行性疾病 | 腸道微生物

醫療器械/生物技術

體外診斷 | 醫療器械 | 生物納米 | 3D列印 | 基因檢測 | 單細胞測序 | 基因編輯 | 輔助生殖 | 人工智慧 | 精準醫學

政策

抗癌藥 | 4+7帶量採購 | 耗材 | 備案制 | 註冊人制度 | 健康中國 | 新版基藥目錄 | AI醫療器械 | 遠程醫療 | 同股不同權

市場/資本

IPO | 融資 | 合作 | 基金 | 港交所 | 科創板 | 創業板 | 研發投入 | 收購 | 市場&消費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CCR5基因再出新成果,CCR5編碼的LncRNA會促進愛滋病病毒的感染能力
    詳情點擊:賀建奎進行的基因編輯嬰兒,死亡率增加,預期壽命會縮短2019年6月17日,Nature 子刊 Nature Immunology 雜誌刊登了題為:CCR5AS lncRNA variation differentially regulates CCR5, influencing HIV disease outcome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近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利用單線態裂變來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新方法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作者|材料科學網 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ID:mse_material)導讀:本文提出了一種通過晶界調控實現金屬納米結構可控循環變形的新思路,系統闡釋了金屬納米結構在循環剪切過程中通過小角度晶界分解和晶界位錯協同運動而實現可逆塑性變形的獨特行為。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
  • 浙大《Nature》子刊新思路:晶界調控金屬納米結構循環變形行為!
    這種「自下而上」的納米材料設計新思路,為微納結構材料的結構設計和損傷控制提供依據。上述發現系統闡明了界面結構設計在微納結構材料性能調控中的重要意義。微納器件的飛速發展對納米材料的結構設計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7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
  • 李海博士Nature重大突破:菌群如何塑造抗體庫(附專訪)
    microbiota exposures shape the B cell repertoire2020-08-05, doi: 10.1038/s41586-020-2564-6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近期發表的文章,發現感染從急性期過渡到持續感染期時,具有組織向性,主要影響食管和大腸。而持續感染將影響腸道菌群,影響醯基肉鹼代謝,調控急性CD的耐受性。研究揭示出美洲錐蟲病的疾病耐受機制,或有助於開發新的治療方案。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子刊又雙叒叕增加了,現在共57本!系列期刊159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幾位大牛Nature子刊同時發布:單原子Pt和單原子Au同臺競技!
    近日,兩篇Nature子刊相繼報導了單原子催化劑催化CO氧化反應,讓我們去一探究竟!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Jingyue Liu,Botao Qiao和清華大學的Jun Li等深入比較了負載型單原子Au催化劑和Au納米粒子(NPs)的催化性能。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不育蠕蟲抵抗感染誘導的神經變性退化
    受感染的蠕蟲會顯示出若干改變,出現人類衰老和疾病患者(如阿爾茨海默病)神經變性退化的標誌。這項目前在線(online now)發表於《生物化學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並將於2015年12月4日印刷的研究,還帶來了一個大驚奇:不育動物似乎能夠抵抗神經變性退化。
  •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控制氨氮才是中國治霾新思路
    控制氨氮才是中國治霾新思路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虞涵棋 2016-11-20 22:05 來源:澎湃新聞
  • 我的三篇Nature子刊之旅
    作者 | 愛吃魚的大番薯 審校 |玉米地裡吃過虧 那些年錯失的正刊 背景:本人年方不到三十,卻早已經邁入中年油膩肥胖的行列,目前在某課題組做二當家,目前2篇Nature子刊一作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Nature》子刊:屏狀核通過控制慢波而產生意識
    1,昨日,《Nature》子刊! Tufts大學和MIT的科學家利用3D人腦組織培養,證明了散發性阿爾茲海默症(AD)與引起感冒的單純皰疹病毒I(HSV-1)感染之間可能存在因果關係。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