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世界約有20億人感染蠕蟲,並可能導致營養不良、生長障礙、認知缺陷和慢性免疫系統疾病。其治療方案多為驅蟲治療,但治療後幾個月的再感染率較高。當前,人們普遍認為Ⅱ型免疫反應可促進寄生蟲免疫並啟動組織的修復。但是,由於我們對Ⅱ型免疫應答及宿主保護機制不夠了解,臨床上尚無持久的免疫治療方法。
2020年7月14日,《Nature Immu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 Mark C. Siracusa研究組題為「Basophils prime group2 innate lymphoid cells for neuropeptide-mediated inhibition」的研究。該研究指出,Ⅱ型固有淋巴樣細胞(ILC2)參與神經肽神經調節素B(NMB)介導的免疫抑制作用。
為明確嗜鹼性粒細胞在Ⅱ型炎症反應中的調節作用,研究人員使用巴西日圓線蟲感染小鼠以誘導嗜鹼粒細胞在肺組織中積累。結果顯示,嗜鹼性粒細胞負向調控肺ILC2。
嗜鹼性粒細胞減少後炎症反應增強
進一步研究表明,在沒有嗜鹼性粒細胞的情況下,巴西日圓線蟲誘導的ILC2反應增強,進而導致炎症反應增加、肺功能降低。更重要的是,在嗜鹼性粒細胞減少的小鼠中,NMB受體(NMBR)在ILC2上的表達降低,而肺泡巨噬細胞中NMBR的表達沒有改變。
ILC2表面NMBR表達
為了研究NMB是否是Ⅱ型免疫反應的負調控因子,研究人員使用重組NMB(rNMB)處理巴西日圓線蟲的野生型(WT)小鼠。結果顯示,外源性NMB可以減少巴西日圓線蟲感染後的ILC2反應。但在嗜鹼粒細胞減少的小鼠中,ILC2對NMB刺激無反應。進一步研究顯示,嗜鹼性粒細胞可能通過表達前列腺素E2(PGE2)來引發ILC2對NMB介導的抑制作用。
ILC2表面NMBR表達
總而言之,嗜鹼性粒細胞會引發ILC2對維持組織完整性所必需的神經元衍生信號作出反應。這項研究揭示了嗜鹼性粒細胞在抗蠕蟲免疫方面的調節作用,並明確了NMB是Ⅱ型炎症的有效抑制劑。這極大地提升了人們對於Ⅱ型炎症免疫學機制的了解,並將改變蠕蟲感染及其相關疾病的治療策略。
End
參考資料:
[1] Basophils prime 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forneuropeptide-mediated inhibition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醫藥
免疫療法 | 生物仿製藥 | 疫苗 | 耐藥性 | 藥物靶點 | 健康生活 | 藥企新聞 | 藥物盤點 | 製藥技術 | 藥物副作用
基礎研究/轉化醫學
白血病 | 肺癌 | 胃癌 | 結直腸癌 | 肝癌 | 乳腺癌 | 胰腺癌 | 心血管疾病 | 神經退行性疾病 | 腸道微生物
醫療器械/生物技術
體外診斷 | 醫療器械 | 生物納米 | 3D列印 | 基因檢測 | 單細胞測序 | 基因編輯 | 輔助生殖 | 人工智慧 | 精準醫學
政策
抗癌藥 | 4+7帶量採購 | 耗材 | 備案制 | 註冊人制度 | 健康中國 | 新版基藥目錄 | AI醫療器械 | 遠程醫療 | 同股不同權
市場/資本
IPO | 融資 | 合作 | 基金 | 港交所 | 科創板 | 創業板 | 研發投入 | 收購 | 市場&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