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將至,不由得想到了光頭李進的一首老歌《你在他鄉還好嗎》。今年疫情的原因,年初的時候,很多人都被困在家裡,想要外出打工都出不去。而就算是到了打工地,最後也只能是無奈返回,因為很多工廠都關閉了。
因為疫情的全球蔓延,沒有了外貿訂單,很多工廠老闆只能夠含淚關了自己辛辛苦苦多年經營的工廠。對於那些長期在長三角、珠三角務工的群眾來說,這下只能是從哪裡來,再回到哪裡去。
疫情黑天鵝事件,中美大國之間的博弈摩擦,這個2020年,不論是對於精英階層,還是普羅大眾,都是影響極為深刻的一年。全球經濟的低迷,消費不振的寒冬,人們就是想著去消費,但奈何的是荷包裡空空如也,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對於打工人來說,今年更是最為痛苦的一年。這不,「打工人」一詞突然前所未有地火了起來。這在以前,也不是沒人說起過打工,但有的是給自己打工,有的給政府打工,有的是給老闆打工。但現在,強烈的焦慮情緒瀰漫著,大家都幾乎清一色地成為了「打工人」。大家早上問好的時候,不再是以前的吃了嗎,而是變成了氣勢磅礴的「早安,打工人。」
拿著微薄的薪資,做著辛苦的工作,挨著老闆的臭罵,忍著內心的煎熬。當代打工人,在大時代的洪流之下,沒有一個人是能夠獨善其身的。每個人都在忍受著時代帶來的陣痛,轉型期間的寒冷,全球經濟周期律下的一個人默默地堅持著。
對於這樣突然爆紅的詞彙,國人已然是見怪不怪。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這麼或者那麼一次詞彙爆紅,成為全體網絡人的揶揄自嘲之詞。
網際網路時代的語境之下,大家在現實生活中遭受了這樣或那樣的委屈無處訴說,如今有了網絡,大家還是可以去訴說一下。當然,這並不是讓你去肆意謾罵,開展人身攻擊。畢竟,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我們作為新時代的人,遵紀守法那是必須的。
做一個鍵盤俠很簡單,手機一點,信息一發,輕輕鬆鬆做自己語言的王。這跟廣告裡說的什麼「包學包會、輕輕鬆鬆月入三萬當老闆」是容易太多了。
在當下,我們要有一種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要有打工人的高度覺悟。「生活裡80%的痛苦來源於打工,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打工,就會有100%的痛苦,所以在打工和沒錢之間,我選擇打工!」
所以,打工是正確的選擇,也是很有必要的選擇。你在拼多多到處找人砍價,他在滴滴打車求人助力,我在電子廠擰螺絲擰到凌晨。我們都是打工人,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儘管有自我調侃的意思,但這也是當代打工人的一種苦中作樂。以前,金融專業畢業的學生們還在憧憬著如何在幾年內就在大城市買上大房子。如今,即使是那些最為頂級的高校畢業出來的金融精英們,也是對這個話題避而不談,因為這已經越來越成為一個幾乎是看著很近卻離得越來越遠的夢想。他們的經濟學家老師也是無奈感慨,這一代的打工人當真是不容易。
從早起搬磚到早安打工,變化的不止是詞語和語境,還有人們愈發焦慮的情緒,這時代的風,呼嘯不止。茫茫大雪裡,我們體會著當下的行進的艱辛,也憧憬著豐年的早日到來。
早起打工,風雪夜歸,這就是我們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