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到地下百米才能變成優質地下水 一滴雨水自然淨化要1年

2021-01-19 水母網

滲到地下百米才能變成優質地下水

一滴雨水自然淨化要一年

地表水淨化利用示意圖 製圖/張攀峰

地表水轉換成地下水,讓過去渾濁、腥羶的河水變成清澈、甘甜的泉水,這一水源利用的新形式聽上去很美,具體可行性如何?在這一轉換過程中,地表水從什麼地方進行滲漏,而滲漏區的水源自何處,這些水需要多長時間變成地下水,水質情況又如何呢?帶著一系列的問題,記者昨日進行了深度採訪。 記者 竇昊

濟南有10大地表水滲漏區

「其實,濟南市目前只有10大地表水的滲漏區,而黃河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昨天,濟南市水利水文方面的業內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記者了解到,這10大地表水的滲漏區自西向東排分別為:黃河的平陰—長清段、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興濟河、大辛河、石河(韓倉河)、劉公河、巨野河、巴漏河。

但是這些河道也不是全線都是滲漏區,「這些河道中上遊的山地河谷處,就是石灰巖形成的地表水強滲漏區,它的滲漏性強到非汛期時河水全部被滲漏下去了,下遊幾乎不見河水。」上述專家說。

黃河長江都可引水滲漏區

實施地表水轉換地下水的工程,簡單地說就是在這些河道的河谷處、即強滲漏區修建塘壩,儘量攔住、積蓄更多的地表水,讓其滲漏。但是濟南是一個旱季和雨季分明的地區,主汛期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這段時間降水量雖多,但是很多都隨地勢流走。而其餘三個季節缺少大量降水,形不成地表徑流,強滲區即使建壩也面臨缺水的問題。

不過不要緊,濟南市已經開始進行相關的研討。目前,可通過引黃、南水北調等方式,吸引大量的客水進入強滲漏區的塘壩,讓地表水常年不停供給,滿足強滲漏區的需要。「引黃、南水北調弄來的客水質量都不好,如果直接用它們為省城市民供水,會增加不少制水的負荷。」上述專家稱,「只需花不大的代價建立塘壩,讓更多的水在滲漏區多逗留、多滲漏,用自然的方式滲漏進行淨化,無疑省錢省力。」至於如何將這些客水長距離調運到強滲區,目前水利部門已經有了成熟的方案。

一滴雨水變地下水得一年

地表水滲透到地下變成優良的地下水需要走多長的路,花費多長的時間呢?

專家告訴記者,以一滴雨水為例,「一滴雨水落到地面之後,就變成了地表水,經過滲漏之後它進入了地下。要想變成水質較好的地下水,必須要通過各種不同巖層的吸附、過濾,直到它從地表走到地下100米的深度,這時才能完成從地表水到地下水的轉換,整個過程大約需要幾個月到一年多的時間。」

對於濟南來說,根據之前公布的數據,濟南市年均降水量在660毫米左右,以目前濟南市城區的面積計算,該市每年需承接降水1.5億立方米左右,同時濟南市地下水儲量約在百億立方米左右。如果這些雨水全部變成地下水完成一遍循環——根據中國地科院的數據測算,需要27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說,即使地表水轉換成地下水工程現在開工,也不能立竿見影的讓市民喝上地下水,但是從長遠考慮,這是一個利民的好工程。

人為破壞讓強滲區「關門」

用一年的時間,經過無數層淨化,不那麼乾淨的雨水變成了地下水,其品質「比家中的自來水要好不少」,神奇的強滲區就是一個天然的淨水器。但是記者也了解到,目前濟南市現有的強滲漏區正在遭受人為的破壞。「玉符河的強滲漏區被重型車輛反覆碾壓,滲漏層不少已經被壓實,滲漏能力被降低了;石河、劉公河的上遊現在建了房子、修了馬路,大量滲漏區域被覆蓋住,滲漏性也打了折扣;奧體中心、龍奧大廈附近則更是無滲漏性可言。另外,現在園博園內的長清湖,其實是北大沙河的強滲漏區,但是相關部門在湖底墊了兩層防水膜。」專家說。

相關焦點

  • 地面吸水存地下 淨化後澆灌綠地
    &nbsp&nbsp&nbsp&nbsp記者注意到,海綿人行道地基共分三層,最下面為地面層,上面、中間均為六七釐米厚的透水層,透水層由直徑兩三釐米、不規則石子構成,上面透水層為彩色,由直徑約一釐米的彩色小石子構成。&nbsp&nbsp&nbsp&nbsp海綿人行道喝水「肚量」不小。
  • 大部分液態淡水都在地下 堪稱「地下海洋」的地下水都從哪兒來?
    在寒冷的地方,冬季降落的雪堆在地上不能馬上滲透到地下,一般都要等到來年春季天氣暖和,積雪融化成水之後才能滲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凝結水:當地面的溫度低於空氣的溫度時,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滲入進入土壤和巖石的空隙中地下也能成為地下水。在草原沙漠地區,凝結而成的地下水佔重要地位。例如我國內蒙古以及西北地區氣候乾旱雨水很少。可是,這些地方的地下水也很豐富。
  • 「科普」地下水汙染及其影響因素
    所以我們要重視地下水汙染問題。影響地下水汙染的因素較多。自然因素包括含水層的地形地貌、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還包括氣候、海水倒灌等因素。人為因素主要是人類活動產生的各種汙染地下水的因子,最常見的是工農業生產廢水的下滲汙染。
  • 農村自建滲水井,對地下水造成汙染?其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農村自建滲水井,對地下水造成汙染?其實不是你想像的那樣。平原農村如果在沒有下水道的情況下,農民所排出的生活廢水,那基本上就是靠土壤滲入地下,或者是靠自然蒸發,至於說自建滲水井,充其量也就是過去農村糞坑的形式改變,用磚修剪一個地下池子,讓生活廢水流入後滲入土壤內。農民用後的生活廢水也並沒有太多的化學成分,經過土層的過濾,對地下水也不會產生什麼太大的危害。
  • 地下水汙染的途徑,以及治理問題
    有關地下水汙染主要途徑有:1.生活汙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生活垃圾和廢水出現在我們面前,廢水直接排放隨著地表水的下滲到地下,造成地下水質汙染;2.工業汙染,工業生產廢水直接排放話,有害氣體進入大氣再隨著降雨進入地下水中
  • 從地表到深層之旅 一滴深層礦泉要走50年
    一塊普洱茶餅,通過蒸壓發酵,也許要用幾年時間才來到飲茶人的手中。一瓶珍貴的陳釀,潛心歲月窖藏,經歷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磨洗才能化成一杯美酒。那麼,一滴好水,要經歷多少年的旅程,才能用它的甘冽和清爽,守護你我健康?
  • 溼陷性黃土地區海綿城市建設雨水滲蓄風險防控
    海綿城市建設強調雨水的「滲、滯、蓄、淨、用、排」技術措施與源頭徑流總量-峰值-汙染綜合管控等要求較傳統「快排」模式,增加了下墊面雨水停留時間與滲蓄總量,部分措施引導雨水中深層入滲,在溼陷性黃土、膨脹土等地質區實施時,雨水滲漏大概率引發土體結構浸水沉降或膨脹,承載力迅速衰減等可能危害建(構)築物基礎安全問題。
  • 雨水去哪兒了?這片景觀帶地下藏著一塊「大海綿」
    沿街是尚未飄落的亮黃色銀杏葉,涪江沿岸,一片清新自然的生態景觀帶格外顯眼。遂寧市河東新區發改局局長、區河長辦主任陸國文指著遠處的地面告訴記者,在整個景觀帶下方,有三個大的蓄水池,汛期可以將雨水收集儲存,平時可用來澆灌植被。  「地下埋著水質淨化的秘密——雨水在這裡經過植被、土壤、碎石、土工布和透水管等層層過濾,可有效淨化雨水,減少地面汙水流入涪江。」陸國文說。
  • 一盆水潑在透水磚 直接下滲僅留水印
    王思成說,雖然16日雨勢較大,但雨水花園內並沒有出現積水,這是因為雨水或是通過自然下滲進入地下,或是通過花園邊的溢流井進入了小區的排水管網,最終匯入了市政管網中。「海綿城市有幾大原則,分別是滲、滯、蓄、淨、用、排,這個雨水花園把上述原則都體現出來了。」
  • 【技術】海綿城市工程案例詳解—雨水調蓄池
    城市水資源循環過程是構建「海綿城市」的重要內容,海綿城市建設中提及的「滲滯蓄淨用排」中的「蓄」指的就是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不僅把雨水留下來,同時也把降雨蓄起來才能達到調蓄和錯峰,而後進行有效利用的多重目的。當下,海綿城市蓄水環節還沒有固定的標準和要求,地下蓄水樣式多樣,總體常用形式有兩種:雨水調蓄池、塑料模塊蓄水。
  • 廣東湛江過度開採地下水 海水入侵
    在尋找監測斷面時,湛江市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站站長楊鋒特意選擇了世喬村,「監測需要抽取井水,世喬村的地下水井很多,已經到了超採的程度,海水入侵會比較容易監測。」在沿海地區,如果地下水位下降,低於海水水位,海水就會回滲進內陸地下淡水層。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抽出來的地下水變鹹了。而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過量抽取地下水。
  • 雨水收集系統是什麼,為什麼要做雨水收集系統
    雨水收集系統是什麼,為什麼要做雨水收集系統雨水收集系統是什麼,在介紹雨水收集系統之前,首先要提及到的一個概念是「海綿城市」。>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
  • 京城地下水超採何時停
    在「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已經把雨洪綜合利用納入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包括推廣透水鋪裝、建設低洼草坪綠地、建設下沉式綠地及雨洪蓄滯區,利用砂石坑建設雨洪滯蓄區等,要把水留在地下、留在綠地、留在坑塘,大幅提高雨水的集蓄利用水平。7·20特大暴雨以來,西郊調蓄工程累計蓄水363萬立方米。據記者了解,北京市防洪排水原則為「西蓄、東排、南北分洪」。
  • 地面硬化阻隔水自然下滲 暴雨來臨城市不堪一擊
    探因  城市地面穿上「硬殼」難滲水  雨水落地後,是由土壤吸收蒸發或通過地下水進入河流循環這是小學課本上就教過的自然常識。但剖開近幾年頻頻發作 「澇病」的城市內裡,卻發現這一規律正隨土壤和水塘的漸次稀少而消解。
  • 哪些因素導致地下水汙染?
    從歷年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可以看到,地下水較差級和極差級的總佔比從2011年的55%上升到2017年的66.6%,優良級、良好級、較好級水的比例卻未見提升。《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顯示,我國約61%的城市居民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北方地區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業用水和33%的農業灌溉用水來自地下水。地下水一旦汙染,危害的將是生活的方方面面。
  • 河流的補給類型有雨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最終源於降水
    河流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在塑造地表形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河流上遊由於流速快,通常表現為侵蝕性,多形成如「V」型谷等地貌;而在河流中下遊地區,由於地勢低平流速較慢,通常表現為沉積性,多形成衝積平原和三角洲等地貌。
  • 自然淨化「尾水」,建水循環系統升級版
    「海綿城市建設有六字方針:滲、滯、蓄、淨、用、排,但這六字方針必須靈活運用」,比如在南京,由於地處溫溼地區,年降水量為1000—1600毫米,六字方針就只需要用上4個字:蓄、滯、淨、排。不妨先建成一個個海綿社區,在園林、綠地、廣場建設中引入海綿城市概念,起到蓄水、存水作用,再利用溼地、湖泊、河道這些自然生態系統對雨水進行淨化。
  •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勇攀高峰的地下水
    其中,地下水與地表水同源,也主要依託著大氣降水的補給。歸結地下水的直接來源,主要有:降雨入滲、河流滲漏、農田灌溉回滲、山川冰雪融化水入滲等。  通常高山上的水,是指山頂與山間的地下水和山泉水。那麼,不由令人好奇,這些高山上的地下水和泉水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它們是如何神奇地完成向上爬坡這一高難度動作的呢?
  • 日本藏了5萬噸超純水,深埋在地下1千米,20年一滴都沒用!
    日本中的科學家,就做了一件超級瘋狂的事情,就是在地下儲存了5萬噸「超純水」,但是20年來一滴沒喝,這究竟是有什麼目的? 可能很少人知道,是為了去尋找存在宇宙中的中微子,他們才在地下儲存了這五萬噸的「超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