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到地下百米才能變成優質地下水
一滴雨水自然淨化要一年
地表水淨化利用示意圖 製圖/張攀峰
地表水轉換成地下水,讓過去渾濁、腥羶的河水變成清澈、甘甜的泉水,這一水源利用的新形式聽上去很美,具體可行性如何?在這一轉換過程中,地表水從什麼地方進行滲漏,而滲漏區的水源自何處,這些水需要多長時間變成地下水,水質情況又如何呢?帶著一系列的問題,記者昨日進行了深度採訪。 記者 竇昊
濟南有10大地表水滲漏區
「其實,濟南市目前只有10大地表水的滲漏區,而黃河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昨天,濟南市水利水文方面的業內人士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道。
記者了解到,這10大地表水的滲漏區自西向東排分別為:黃河的平陰—長清段、南大沙河、北大沙河、玉符河、興濟河、大辛河、石河(韓倉河)、劉公河、巨野河、巴漏河。
但是這些河道也不是全線都是滲漏區,「這些河道中上遊的山地河谷處,就是石灰巖形成的地表水強滲漏區,它的滲漏性強到非汛期時河水全部被滲漏下去了,下遊幾乎不見河水。」上述專家說。
黃河長江都可引水滲漏區
實施地表水轉換地下水的工程,簡單地說就是在這些河道的河谷處、即強滲漏區修建塘壩,儘量攔住、積蓄更多的地表水,讓其滲漏。但是濟南是一個旱季和雨季分明的地區,主汛期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這段時間降水量雖多,但是很多都隨地勢流走。而其餘三個季節缺少大量降水,形不成地表徑流,強滲區即使建壩也面臨缺水的問題。
不過不要緊,濟南市已經開始進行相關的研討。目前,可通過引黃、南水北調等方式,吸引大量的客水進入強滲漏區的塘壩,讓地表水常年不停供給,滿足強滲漏區的需要。「引黃、南水北調弄來的客水質量都不好,如果直接用它們為省城市民供水,會增加不少制水的負荷。」上述專家稱,「只需花不大的代價建立塘壩,讓更多的水在滲漏區多逗留、多滲漏,用自然的方式滲漏進行淨化,無疑省錢省力。」至於如何將這些客水長距離調運到強滲區,目前水利部門已經有了成熟的方案。
一滴雨水變地下水得一年
地表水滲透到地下變成優良的地下水需要走多長的路,花費多長的時間呢?
專家告訴記者,以一滴雨水為例,「一滴雨水落到地面之後,就變成了地表水,經過滲漏之後它進入了地下。要想變成水質較好的地下水,必須要通過各種不同巖層的吸附、過濾,直到它從地表走到地下100米的深度,這時才能完成從地表水到地下水的轉換,整個過程大約需要幾個月到一年多的時間。」
對於濟南來說,根據之前公布的數據,濟南市年均降水量在660毫米左右,以目前濟南市城區的面積計算,該市每年需承接降水1.5億立方米左右,同時濟南市地下水儲量約在百億立方米左右。如果這些雨水全部變成地下水完成一遍循環——根據中國地科院的數據測算,需要27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說,即使地表水轉換成地下水工程現在開工,也不能立竿見影的讓市民喝上地下水,但是從長遠考慮,這是一個利民的好工程。
人為破壞讓強滲區「關門」
用一年的時間,經過無數層淨化,不那麼乾淨的雨水變成了地下水,其品質「比家中的自來水要好不少」,神奇的強滲區就是一個天然的淨水器。但是記者也了解到,目前濟南市現有的強滲漏區正在遭受人為的破壞。「玉符河的強滲漏區被重型車輛反覆碾壓,滲漏層不少已經被壓實,滲漏能力被降低了;石河、劉公河的上遊現在建了房子、修了馬路,大量滲漏區域被覆蓋住,滲漏性也打了折扣;奧體中心、龍奧大廈附近則更是無滲漏性可言。另外,現在園博園內的長清湖,其實是北大沙河的強滲漏區,但是相關部門在湖底墊了兩層防水膜。」專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