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次普通的遺體捐贈

2021-01-12 央視網新聞

這是一個原本幸福美滿的三口之家,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父親敖醒吾、母親莊建文、兒子敖慕麟三人依然會團聚在一起,其樂融融。

疫情之下,生活在武漢的一家三口都出現感染症狀。最終,父親敖醒吾因新冠肺炎離世。

母親莊建文摸著一家三口的合照說:「現在想起來,就這幾張,沒有了。」

此時距離父親敖醒吾去世過了27天。

從左至右分別為莊建文、敖慕麟、敖醒吾

「我幫你開車」

敖慕麟大學畢業後,曾在香港工作和生活了近十年。去年下半年,他辭去在香港的工作,回到武漢,這也是他上大學之後與父親相處最長的一段時間。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正在家中度假的敖慕麟受前同事的邀請,作為特約記者參與疫情現場報導。

敖慕麟當時既需要開車又需要採訪,擔心照應不過來,這時父親敖醒吾主動表示:「我幫你開車。」

由於防護設備有限,敖慕麟選擇的採訪地點基本都在空曠的地方,避免去醫院等人多的地區。

然而讓敖慕麟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1月26日夜,母親莊建文開始發熱;1月27日凌晨,他自己開始低燒;1月28日,父親敖醒吾也開始發熱,並伴有肌肉酸痛和全身乏力的症狀。

1月29日晚,一家三口在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接受CT檢查,結果顯示,敖慕麟父母均雙肺感染,他自己單肺感染。他和母親症狀較輕,進行居家隔離治療,而父親敖醒吾的各項指標比較嚴重,後經核酸檢測呈陽性。

2月3日,敖醒吾作為重症患者被金銀潭醫院收治。敖慕麟將父親送到醫院後,看著護士將父親領進病房,隨後門被關上。

敖慕麟沒有想到,這竟成了自己與父親見的最後一面。

「你一定要去感謝一下人家」

在敖慕麟的印象裡,父親一向是個樂觀、堅強的人。剛住院時,他十分要強,不願給醫護人員添麻煩。

2月16日一早,查房的醫生用敖醒吾的手機給敖慕麟打來視頻電話,讓他看一下父親的情況。而視頻電話結束之後,敖醒吾又單獨給兒子打來電話,告訴兒子剛才查房醫生的姓名,叮囑道:「等病好了,你一定要去感謝一下人家。」

敖慕麟將父親的叮囑記在心裡,父親檢測、住院期間接觸過的醫生,只要他知道名字的,就都一個個記了下來。

而敖醒吾的病情卻未見好轉。2月15日,敖醒吾開始用上高流量氧氣。2月17日,在59歲生日的前一天,敖醒吾住進了重症監護病房。

此時敖慕麟與母親的感染症狀已經消失,核酸檢測也呈陰性。當時,武漢對社區進行了封控管理。在對父親的牽掛中,敖慕麟和母親兩個人居家隔離。

在母親莊建文的回憶中,那段時間裡她只能「堅強地面對」,她和兒子哪一個人都不能垮下。

「還是要做我們應該做的事」

3月22日是母親莊建文的生日,敖慕麟在家裡做了一條鱸魚,這也是家裡自年夜飯以來最豐盛的一餐。母子二人期盼父親能夠早日康復與他們團聚,敖醒吾的病情也曾一度向好,但3月29日,一切都變了。

那天傍晚,醫生連續給敖慕麟打來電話,稱他父親進入搶救狀態。晚上8點30分,敖醒吾因搶救無效離世。

「當時我站在陽臺那兒,手拍到了地上,拍下去那一瞬間感覺很涼很涼,我以為拍到水裡去了,但其實只是瓷磚涼,我在電話裡我也不知道說什麼,我說謝謝醫生,謝謝你們。」敖慕麟這樣形容當時自己的感受。

當敖慕麟掛掉電話從陽臺出來時,他看見母親走到房間裡,扶著床癱坐在地上。母親莊建文形容當時是「第一次體會到撕心裂肺」的感覺,但哭過喊過之後,她認為「還是要做我們應該做的事」。

於是母親拉著敖慕麟的手,用很小心、試探性的語氣說:「兒子,我有一個提議,是不是捐獻你父親的遺體?」

敖慕麟對母親主動提議十分意外,此前醫生並沒有提出勸捐的建議,他自己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但在母親提出後,他說,「儘管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去做,但是我覺得我必須去做」。

於是他再次拿起電話,打給醫院辦公室,詢問捐獻遺體的流程。

根據醫院規章制度,敖慕麟本應到醫院籤署遺體捐獻同意書,但由於疫情,敖慕麟不能前往醫院,於是他在家中手寫了這麼一份同意書:本人敖慕麟,系患者敖醒吾的兒子,同意捐獻父親敖醒吾遺體作醫學研究之用......之後拍照發給了醫院。

醫生回復他:「謝謝你的大義」。

回到正常生活

4月2日,敖慕麟在殯儀館領取了父親的骨灰,安放在他與母親給父親選的陵園。

處理完父親的後事,敖慕麟一邊照顧母親,一邊忙碌找工作的事情,他和母親商定,等落實了新的工作,母親就到他工作的城市和他一起生活。

什麼時候會再進入正常的生活?敖慕麟說,現在就在努力嘗試,用儘量平衡的態度將正常的生活一點一點地拽回來。

相關焦點

  • 溫州捐贈遺體5年僅1例 瞿佳呼籲遺體捐贈立法
    溫州網3月30日訊(記者 項銳)今天,溫州醫科大學為一位普通的老人,舉行追思會。  這位老人叫徐啟榮,瑞安市陶山鎮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他將遺體捐贈給溫州醫科大學,作為醫學教學研究之用。  據了解,自溫州市啟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溫州捐贈遺體的也僅徐啟榮一人。
  • 遺體捐贈:感念逝者,善待生者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趙志疆 10月16日,江蘇鹽城72歲的蒯大萬完成遺體捐贈手續。他是一名困難群眾,患有腦梗等疾病,一直得到政府的幫助,對捐獻遺體這個想法想了很久。這是他的心願,想在百年後捐獻遺體給國家做科研。
  • 遺體自主捐贈將由法律規範
    【網友提問】遺體自主捐贈將由法律規範【律師解答】在《民法典》之前,我國並未在法律層面上對人體器官的捐贈作出規定,僅有的規定是國務院於2007年3月31日發布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該條例實際上是行政法規。
  • 潤康苑社區走訪慰問遺體捐贈老黨員
    捐獻遺體作人道奉獻,利國利民為社會造福。1月7日,棲霞區馬群街道潤康苑社區紅十字會開展走訪慰問社區老黨員活動,在此過程中,社區書記孟繁榮了解到老黨員帶動其女兒自願參與遺體捐獻,令人十分動容。交談過程中,孟書記了解到,老黨員自願參與了遺體捐獻,並展示了捐贈證書。對於一般的老年人來說,最忌諱的就是談生死,但老黨員卻很豁達,表示捐贈遺體能為現代科學醫療事業做出貢獻,對陌生患病朋友給予切實幫助,用感恩回饋社會。老黨員還表示,自己已經說服女兒摒棄傳統的孝道觀念,把遺體捐贈看做生命的延續。遺體捐贈並不是生命的終止,而是另一種愛的延續。
  • 脫貧戶病逝後捐贈遺體,這張遺體捐獻證明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脫貧戶病逝後捐贈遺體,這張遺體捐獻證明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2020-06-0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全國有哪些主要捐贈遺體接收單位?
    全國有哪些主要捐贈遺體接收單位?電 話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志願捐贈遺體接收站 010-63291974 北京協和醫科大學遺體捐贈站
  • 2020年梅州首例成功捐贈遺體志願者
    這是梅江區三角鎮上坪村老人吳政文生前的遺願。11月22日,吳政文因病去世,按照他生前遺願,遺體將無償捐贈給嘉應學院醫學院作科學研究及教學使用。昨日上午,嘉應學院醫學院學生代表、梅州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梅州市殯儀館,和吳政文的親屬一起,為老人舉行了一場簡單卻莊重的遺體告別儀式。  吳政文老人是今年我市首例成功捐贈遺體的志願者。
  • 八旬老人捐贈遺體:奉獻自己最後的價值
    近日,秦德禮老先生因胃癌去世,家屬按照他的遺願,將其遺體捐贈於醫療科研。6月7號,秦德禮老人過世,家屬遵照他的遺願,將遺體捐贈於湖南省紅十字會,由湘雅醫學院接收,用於醫學科研。秦德禮老人生於1934年,曾經參與過解放戰爭,退伍以後,一直在株洲工作。老人的兒子介紹,父親一直以軍人的精神做人做事,家教從嚴。
  • 日本「周星馳」:逼龜梨和也住兇宅,獻血獻骨髓,決定捐贈遺體
    有了第一次之後,一過了獻血間隔期,木下芳賀就再去一次,因為不去就覺得渾身難受,直到超過獻血年齡,一共獻了60多次。獻血時,木下芳賀總能在獻血點看到成為骨髓庫志願者的海報,40歲時,他登記成為了一名骨髓捐贈者。
  • 林家棟公開承諾將捐贈遺體,決定做「大體老師」被古天樂贊偉大
    林家棟在現場大方承諾自己將來去世後會直接捐贈遺體,為大家作「大體老師」,「大體老師」一次是來自醫學界的專名詞,行業中將捐遺體捐贈者統一尊稱為「大體老師」,未來會將捐贈者在去世8小時之後冷凍在零下30度保存,讓學生們在最接近人體的屍體上做模擬手術。
  • 亂放肢解遺體任由老鼠啃食 巴黎一捐贈中心被下令關閉
    這一醜聞是去年11月時由法國新聞周刊《快報》曝光的。《快報》當時稱,巴黎第五大學的遺體捐贈中心接收了數千具捐贈來的遺體,本應用於科學研究,但《快報》發現,這些遺體的存放環境十分惡劣。《快報》得到了一張在2016年時拍攝的現場照片,稱這裡就像一個亂葬崗。大量裸露的、被肢解的遺體隨意堆放在一起,還有一個頭遺落地板上。一些遺體正在腐爛,還有一些留下了被老鼠啃食過的痕跡。
  • 遺體捐贈書上的鄭重落筆 是他們最誠摯的感恩
    我現在每天要吸4個小時的氧,一年裡半年都住在醫院,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捐出遺體,是我最後能報答社會的。」新年伴著寒潮而來,杭州市拱墅區的社區矯正對象嚴大爺這一番發自肺腑的話,卻讓人心生暖意。就在幾天前,嚴大爺在遺體捐贈,以及眼角膜、器官捐贈的志願書上,鄭重籤下了自己的名字。73歲的嚴大爺在1999年時,因犯詐騙罪被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無期徒刑。
  • 七旬老人接受社區矯正 為回報社會籤署遺體捐贈書
    嚴某籤署遺體捐贈書。拱墅司法局 供圖中新網杭州1月11日電(郭其鈺)「政府給我房子住,還有很多人都在關心我,我覺得自己很幸福了。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捐出遺體,是我最後能報答社會的。」日前,73歲的社區矯正對象嚴某籤署了遺體捐贈以及眼角膜、器官捐贈志願書,希望回報社會。
  • 為他點讚|安化62歲老人籤署器官遺體捐贈協議
    近日,安化縣滔溪鎮方谷村村民彭元保,在家人的見證下,正式籤署了器官遺體捐贈協議,在百年之後將身體器官及遺體全部捐獻,用於醫學研究。剛剛過完62歲生日的彭元保,兩年前在廣東打工時被確診為小細胞肺癌晚期。外界的助力與自身在治療過程中的所見所聞,讓彭元保萌發了捐獻器官及遺體的想法。今年年初,回到家鄉的彭元保主動聯繫到安化縣紅十字會,表達了自己的捐贈意願。在安化縣紅十字會的幫助下,彭元保如願完成了遺體捐贈登記,正式成為了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他希望將來去世後,專家學者能夠通過他的病例,找到攻克此類癌症的有效方法,以此為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 6年時間 這對夫妻帶動164人成捐獻遺體志願者
    「我兒是為了醫療事業、為了延續他人生命自願無償捐獻的遺體,不是為了錢!」面對鄉親們的質疑,執著的龔光榮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為兒子正名!為遺體捐獻公益事業正名!一個大膽的想法開始在龔光榮心裡形成——何不藉此機會,把遺體器官捐獻這件事推廣起來?
  • 79歲老黨員劉家成圓生前夙願:捐獻遺體,做最後一次貢獻
    劉家成從年輕時,就有寫日記的習慣,這是他在日記本上寫的第一句話。「我的爺爺奶奶都是老黨員、老八路,受他們影響,父親也一心向黨,並於197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而2020年7月30日,一紙遺體(角膜)捐獻榮譽證書成為他為社會做的最後一次貢獻。看著父親的日記和一摞摞榮譽證書,劉東荔感慨萬千:「由於工作性質的原因,父親經常去外地出差,一走就是很久。在我的印象中,父親的身影總是忙碌的。從未聽父親講過牢騷話,什麼時候都把公事看得比家事重要,一心撲在工作上,很少顧得上家,家裡的事幾乎都甩給了母親。」
  • 安徽遺體捐贈數逐年上升 華東最大人體生命科學館年底開館
    汪思應介紹,這一展館目前是華東地區最大的人體生命科學館,預計將於年底開館,主要是用於學生的教學和科普用途,未來也可能對公眾開放。「無語良師」 感人至深在展館內,除了大量的人體標本,還有一塊區域是用來向那些無私的遺體器官捐贈者致敬的,他們也被尊稱為「無語良師」。這兩天,有一則新聞讓不少人動容。雲南昆明的一對醫學伉儷雙雙捐贈遺體用於醫學研究。
  • 讓遺體捐贈者自己「回家」?別涼了公益先行者的心
    在紅十字會等機構幫助下,楊家珊最終向成都醫學院捐贈了遺體。她年輕而普通的生命,在人類醫學探索中留下了獨特的價值印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三年之後,楊家珊的父親得知,女兒的遺體用於教學兩年後已經火化,骨灰由學校暫代保存,家人想她魂歸故裡則需去成都將其領回。這讓身在川滇交界山村裡的楊父,一下子不知該怎麼辦。
  • 捐贈器官:患者必須符合哪些標準,才可以捐獻遺體?
    首先,對於有捐獻意願的人群,在自願實施捐贈的情況下,優先考慮自主選擇捐獻的人群。也就是說,並非所有不能延續生命的患者都有捐獻的義務,只有在患者本人自願的情況下才能實施捐獻,而非採取各種非法強迫手段對患者實施買賣或捐贈等。與此同時,我國法律規定能夠實施捐贈的患者年齡應該滿18周歲以上,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個人才能夠有資格進行捐獻,但是對於沒有成年的患者,也必須由監護人和本人都同意以後才能夠實施捐獻。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法律規定捐獻應該是自由意願下的個人行為,而非個人應盡的義務。
  • 老夫妻倆共同申請捐獻遺體
    張鷹介紹,紅十字會遺體捐贈中心主要負責遺體捐贈的申請、遺體的接收和保管、遺體使用的轉接等,將市民捐贈的遺體安置給安醫大等單位作醫學教學、臨床解剖、科研等用處。沒法落葉歸根 讓遺體造福人類在當下的中國,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遺體捐獻。緣何兩位老人在9年前就想到了遺體捐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