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西湖植物志
明天,立冬。
可是,杭州人分明還在秋色裡蕩漾,即便秋天再短,西湖滿目的秋葉,那些根本看不過來的紅、棕、黃、綠,也讓人不忍離開。
植物學家說了,像杭州這樣四時景觀多變的城市,真的不多。很會養生的明代杭州人高濂,就寫過:春天要在孤山月下看梅花,秋天要在西泠橋畔醉紅花。其實,這也有點像現在流行的植物公號,每到一個中國節日或者節氣,大家都喜歡轉轉「此時此刻」的植物變化,以及應景的人事。
杭州的花頭精應該是最透的。
南宋,杭州就開始細分「西湖十景」,到清代不厭其煩的「西湖二十四景」,直到現在的「新西湖十景」。其實,西湖的晨昏,朝夕,春夏,秋冬,風雪,雨霧,都是植物在演的一齣戲。它們演出了西湖風格各異的表情,才有了山色空濛雨亦奇,才有了三秋桂子十裡荷花。
「西湖是談不上真正的自然美的,湖山美還需要樹木花草相襯映,它比人的衣飾更顯重要。」杭州園文局老局長施奠東,曾說了這樣一句話。
浙江農林大學碩士、如今主創植物設計師、工程師的韓丹萍,給出了她的解釋:西湖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完美結合,它的景觀是人工融於自然而又高於自然的「第二自然」,或者說,是人造自然。
這裡的人,是誰?
我們從這個季節杭州能看到的植物說起。
除了出鏡率很高的銀杏之外,有一個詞「映水芙蓉」,說的是木芙蓉。秋天,正是它的開花季節,粉白粉白,比櫻花樹矮一點,就開在水邊,我們在三潭印月,蘇堤上都能看到。
在查閱木芙蓉的資料時,會發現這樣一條時間軸——
作為中國最早給西湖寫詩點讚的詩人白居易,他所記載的植物種類,創下了多項「為杭州最早文史記載」,除了杭州的基本款梅花、杜鵑、牡丹、櫻花等,也有木芙蓉,寫於《木芙蓉花下招客飲》中。
再往下看,明代杭州知府孫隆在白堤上種植桃花、木芙蓉。到了清代,雍正二年,人們又在白堤上補植或增植桃柳以及木芙蓉,「堤上桃柳芙蓉,俱是昔有加。」雍正五年,知府李衛補植花木桃柳,「間發芙蓉映水。」
施奠東先生在《西湖鉤沉》一文中整理統計,西湖歷史文獻記載加上現存的古樹共近80種,其中馬尾松、垂柳、荷花、梅花、桃花、桂花、木芙蓉、杏花、楓香、牡丹、山茶、楊梅、石榴、海棠和紫薇15種植物,是歷史上西湖最主要的植物種類,都有很詳細的詩文記載。而現在,它們依舊廣泛應用於西湖景區當中,構成了西湖植物景觀的基本格調。
韓丹萍說,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說說西湖植物景觀特殊又主要的形成方式,那一定是傳承,歷史文脈的傳承。
九裡雲松,孤山梅花,靈峰探梅,萬松嶺的松林,蘇白二堤的桃柳木芙蓉景觀,都經歷了歷史的興衰變化。這裡,又得提到一個熟人——就是蘇軾。
很多人都知道,蘇東坡來杭州當「市長」時,親自帶領老百姓疏浚西湖,把挖掘的淤泥築成長堤。但可能你不知道的是,他在堤上種植木芙蓉和垂柳,形成了蘇堤的春天垂柳如煙,秋天木芙蓉如霞的景觀——所以,他不是事後寫詩讚美西湖的花木之美,而是主動用植物造就了西湖的美。
可是,南宋時蘇堤「樹煙花霧繞堤沙,樓閣朦朧一半遮」的六橋煙柳,到了元代,已經不復存在。直到明代楊孟瑛疏浚西湖,沿堤復植桃柳,蘇堤又復南宋舊觀。但是清代,蘇堤又遭厄運,清雍正二年,蘇堤又修築一次,同時補種花木。到了清代末葉,堤上桃柳復遭砍伐,種了桑麻……歷史反反覆覆,出現,消失,又出現,而現在,桃柳木芙蓉,依舊在蘇堤上延續著。
「不管歷史如何變,如何毀壞與重建,不同時期,總是有人補植相應的樹種,以恢復歷史上的植物景觀,這些都是西湖植物景觀歷史延續性良好的見證。」韓丹萍說。
植物與人的關係,是亙古存在的。而西湖園林發展的文脈中,還有一個特殊性:古樹名木。
杭州市園文局曾經組織了4次對西湖古樹名木的調查,數量排名前三位的古樹名木樹種,是香樟、楓香、銀杏。香樟樹齡300歲以上的就有83株。其中,法相寺有千年古樟,吳山有樹齡800歲的宋樟8棵。
「很多地方在模仿西湖美景,亭臺樓閣石泉,以及一般的花木都是可以人工仿製營造的,但是,唯獨這批數量巨大的古樹名木群落,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景觀,這是西湖園林中特有的植物景觀。」韓丹萍說。
人,歷史,時間,甚至杭州人古已有之的風俗,都牽連著西湖植物的四季變化。植物不像星星,那麼遠,它就在我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和植物打交道這麼多年,韓丹萍說。
與植物在一起,你會很放鬆,不會去想,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而它,也會一直帶給你驚喜。
我想,每個人應該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所以,不要小瞧你腳下的每一條路,即便只有500米,植物的故事,或許比天還廣闊。 本報記者 馬黎
參考書目
《湖上尋美——西湖美學小札》 作者 施奠東
《杭州西湖植物景觀歷史變遷研究》 作者 韓丹萍
《歷史名人與西湖植物景觀》 作者 韓丹萍
(感謝浙江農林大學包志毅老師對本文的支持)
B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