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究竟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哪些貢獻?

2021-02-15 科學大院

參考文獻:

[1] Gillings, R. J. (1974). The Recto of the 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 how did the ancient Egyptian scribe prepare it. 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 12(4), 291-298.

[2] 曹則賢 (2019). 驚豔一擊:數理史上的絕妙證明.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 Stillwell, J . (2010) Mathematics and its histor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4] Pomerance, Carl (1982). The Search for Prime Numbers. Scientific American. 247 (6): 136–147.

[5] Weisstein, Eric W. "Goldbach Conjecture." From MathWorld--A Wolfram Web Resource. https:// mathworld.wolfram.com/ Goldbach Conjecture.html.

[6] Hardy, G. H. and Littlewood, J. E. (1923). Some Problems of Partitio Numerorum (III): On the expression of a number as a sum of primes. Acta Mathematica.  44: 1–70.

[7] Viggo Brun (1919). "La série 1/5 + 1/7 + 1/11 + 1/13 + 1/17 + 1/19 + 1/29 + 1/31 + 1/41 + 1/43 + 1/59 + 1/61 + ..., où les dénominateurs sont nombres premiers jumeaux est convergente ou finie". Bulletin des Sciences Mathématiques. 43: 100–104, 124–128.

[8] 王元 (1984). The Goldbach Conjecture. New Jersey: World Scientific. 

[9] Halberstam, Heini and Richert, Hans-Egon. Sieve Methods.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 Monographs 4. Lond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4.

[10] 潘承洞,潘承彪 (1981). 哥德巴赫猜想. 北京:科學出版社.

[11] Helfgott, H. A. (2013). Major arcs for Goldbach's problem. arXiv preprint arXiv:1305.2897.

[12] Rademacher, H. (1924, December). Beiträge zur viggo brunschen methode in der zahlentheorie. In Abhandlungen aus dem Mathematischen Seminar der Universität Hamburg (Vol. 3, No. 1, pp. 12-30). Springer-Verlag.

[13] Estermann, T. (1932). Eine neue Darstellung und neue Anwendungen der Viggo Brunschen Methode. Journal für die reine 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 1932(168), 106-116.

[14] Kuhn, P. (1941). Zur Viggo Brun'schen Siebmethode. I. Norske Vid. Selsk. Forh., Trondhjem, 14, 145-148.

[15] Selberg, A. (1984). On an elementary method in the theory of primes. In Goldbach Conjecture (pp. 151-154).

[16]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even numbers as sums of a prime and an almost prime number,"Izv. Akad. Nauk. SSSR Ser. Mat., Vol. 12 (1948), pp. 57-78. (In Russian.)

[17] 陳景潤.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a large even integer as the sum of a prime and the product of at most two primes. 科學通報(英文版). 1966, (9): 385–386.

[18] 陳景潤. 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 中國科學A輯. 1973, (2): 111–128.

[19]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 人民文學. 1978, (1): 53–68.

[20] https://asone.ai/polymath/  index.php?title=Bounded _gaps _between_primes.

相關焦點

  • 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應用,陳景潤研究了一輩子數學有哪些貢獻?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領域中的問題,數論是研究數的規律的一門數學分支。相對於數學的其他分支,目前數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少,數的規律只有很少一點投入到了應用,比如大的質數可以在加密領域派上用場。而哥德巴赫猜想,更是看不到它能有什麼實際應用。
  • 陳景潤有沒有證明哥德巴赫猜想?1+1=2與猜想有什麼關係?
    這個猜想對於中國人的確是太有名了,出名的原因那也是相當多的。首先很多數論的命題看起來很簡單,根本就體會不到問題背後的深度。我不知道是不是中國人天生就適合幹這個,中國在20世紀有過重要突破的數學領域基本上都在數論上,數論專家數不勝數,華羅庚,熊慶來,潘承洞,潘承彪,王元,陳景潤。尤其是對於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過程中,中國數學家你追我趕,好不熱鬧。當時中國數學濃烈的數論學術氣氛,也註定著哥德巴赫猜想,這個數論領域的猜想要遠遠比別的領域的數學猜想更加有名。
  • 高中生自稱已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並發表了證明過程...
    高中生自稱已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並發表了證明過程... 一名高中生 @證明 自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並創建了問題 「如果高中生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會被清華北大錄取嗎」 隨後該問題的瀏覽量迅速達到千萬級 各路學術界大佬紛紛奔赴現場貢獻了回答
  • 哥德巴赫猜想並不是證明一加一等於二,陳景潤為了它做了多少努力
    我國的數學家陳景潤,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時候,就寫了一麻袋的草稿紙。那陳景潤成功證明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嗎?並沒有,不過陳景潤在研究的過程中,得出了陳氏定理,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邁出了關鍵一步。數學家就是這樣,為了證明一個猜想能努力一輩子。著名的費馬大定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一位美國數學家證明,他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
  • 數學家陳景潤是怎麼證明1+2=3的?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陳景潤是我國的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在1973年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這被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可以說陳景潤的證明距離哥德巴赫猜想的(1+1)已經很接近了,一步之遙。學數學的通常都喜歡把哥德巴赫猜想稱為(1+1),把陳景潤證明的猜想稱為(1+2),這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意義,和數學上的算數加減法是不同的概念。 德巴赫
  • 除了證明了1+2,陳景潤還有其他研究成果嗎?
    這個問題就成了數學中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200多年來無數英雄為之競折腰。30多年前,陳景潤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證明了一個大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質數及不超過兩個質數乘積之和的形式,簡稱1+2。他的這一發現被稱為陳氏定理,這是距離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成果,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 陳景潤證明的是什麼?1+2為什麼等於3?
    哥德巴赫猜想是哥德巴赫在1742年提出的猜想,就是任一大於2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因現今數學界已經不使用「1也是素數」這個約定,原初猜想的現代陳述為:任一大於5的整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弱哥德巴赫猜想在2013年已被證明,陳景潤證明的是歐拉提出的強哥德巴赫猜想。1919年瑞典布朗數學家利用篩法證明了1每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數之和,其中的這兩個數每個都是不超過9個素數的乘積,簡稱9+9,只要縮小到1+1,就可以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 窮盡畢生心血,仍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陳景潤為什麼還如此偉大?
    其一生做出的最為世人所認可的貢獻無非就是在《中國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的《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素數的乘積之和 如今常見的猜想陳述為歐拉在回信中的另一個等價版本: 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素數之和,也被稱為強哥德巴赫猜想或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
  • 陳景潤沒有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為什麼今天缺少像他這樣的科學家?
    30多年前,陳景潤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1978年,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火遍了各大媒體,借著當時的科學春風,陳景潤成了科學明星。1965年,陳景潤發表了他的《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這是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這個證明簡稱為1+2,直到今天也沒有人能夠超越陳景潤完成1+1這個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證明。陳景潤是因哥德巴赫猜想成名,1+2的證明是陳景潤數學生涯中最重要的成就。
  • 陳景潤沒能證明出哥德巴赫猜想,他有其他哪些數學研究成果
    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沈老師的這番話深深觸動了這個少年的心,從此他以破解哥德巴赫猜想作為自己為之奮鬥的目標。此後,陳景潤在中科院一間六平米的辦公室裡,開始埋頭研究。在歷經十多個春秋之後,1965年,陳景潤發表了一篇名為《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重要論文,在論文中,陳景潤對於哥氏猜想中的「1+2」進行了有力證明。
  • 世紀難題哥德巴赫猜想,曾懸賞百萬給能證明這個猜想的讀者
    陳景潤是我們熟知的為數不多的中國數學家,他的性格雖然怪異,但他的研究在數學史上也讓我國在國際上出了一次風採,每當我們回顧數學史,各種文獻,書籍看到的都是外國人的成就,以外國人命名的各種公式、定理。我們難免會想像陳景潤這樣偉大的數學家應該多來幾個。
  • 若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誰能看懂?誰有資格判斷對錯?
    看懂答案屬於接受知識,而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屬於開拓新的知識。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不容易,看懂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就要比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簡單很多。真若是有人證明了,會有很多同行能夠看懂。一旦有人給出了證明過程,評判多錯也有一套成熟的方法,就是要經過同行的評審。
  • 哥德巴赫猜想本質,不是證明任意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質數之和
    知乎上,一名叫@證明的帳號一周持續吊胃口,最後,把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證明過程貼了出來。結果可想而知,幾乎是一片嘲諷。但是,那一周時間,該帳號竟然漲粉36k。只不過,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過程可是一塌糊塗。也有人分析了他證明的過程,從一開始就錯了。其實,哥德巴赫猜想,一開始是證實任意一個大於2 的偶數都必然是兩個質數之和。
  • 數學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
    誰也沒有想到,甚至是哥德巴赫本人也沒想到,自己無意間提出的一個問題,竟然困擾整個科學界超過200年,迄今為止,都無人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確性。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舉例:10=1+2+7, 101=3+7+91。然而,歐拉經過反覆的思考,即不能給出證明,也不能舉出反例,只能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說明自己無法證明,但相信哥德巴赫提出的命題是正確的。同時,歐拉對哥德巴赫猜想給出了另一種等價陳述: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如10=3+7,100=3+97。此即為歐拉版本的哥德巴赫猜想。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王元表示,關於哥德巴赫猜想,報紙、電臺和電視上都介紹了很多。「但報紙上的宣傳也好,群眾的理解也好,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科學的。」王元說。 他談到三個方面的問題:一、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二、為什麼哥德巴赫的證明如此重要;三、目前最終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方法還沒有出來,勸大家還是把基礎打好,不要輕易去證明哥德巴赫猜想。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之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這個成果雖然對於猜想的證明邁進了一大步,但離完全證實猜想還有很大距離。此後直到1996年去世,他都沒能完成猜想的最終證明。 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
  • 陳景潤窮盡一生,除了證明出「1+2」外,還有哪些數學成果
    在那個國家尚處於建設之中的艱苦年代,陳景潤住在狹小的房子裡,對著煤油燈靠紙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幾乎激勵著每一位學子的科學探索夢想。  那麼窮其一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除了「1+2」成果之外,還有其它數學成果嗎?
  • 陳景潤證明 1+2 的意義是什麼?
    首先說明,陳景潤證明的不是很多人理解中的1+2。其實,陳景潤證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部分。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個>=6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 (b) 任何一個>=9的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三個奇質數之和 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歐拉在回信中說,他相信這個猜想是正確的,但他不能證明。
  • 陳景潤至死沒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他還有其他數學成果嗎?
    陳景潤作為一名數學家,他的成就可謂是家喻戶曉,不少孩子從小就從父母、老師那裡得知了這一名字,對於他點著煤油燈在狹小的屋子裡,單靠紙筆就算出重大數學成果的事跡更是耳熟能詳,作為建國後較早一批的科學工作者,陳景潤當時所處年代條件較為艱苦,國家尚在建設當中,甚至溫飽還沒解決,對於數學方面的研究也不能提供足夠的支持,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陳景潤卻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上邁進了一大步
  • 陳景潤證明了1+2=3,卻無法證明1+1=2,到底為什麼?
    陳景潤在教學 陳景潤證明了「1+2=3」之後,信心大增,開始向哥德巴赫猜想發出最後的挑戰,可是由於哥德巴赫猜想的難度實在太大,陳景潤直到去世依然無法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這不得不說成為他一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