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外交史縮影:紅色十外長的政治光譜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外交部,成立於新中國誕生的翌日,迄今已歷一個甲子。在這60年當中,外交部一共產生了10位外長。作為國政運作的重要部門,外交部承載著新中國對外交往的使命,10位外長的職業生涯和榮辱沉浮正是新中國外交史的真實寫照。

巧婦為少米之炊的粗線條外交

在1949年建國以前,中共舉黨處於一種準軍事化體制下。這一特殊環境催生了一大批良將悍卒充任各級官員,但他們多缺乏海外經驗和外語能力,甚至連外國人都沒接觸過。兩者兼備的大概只有紅軍時代就存在的莫斯科派和1920年前後赴歐勤工儉學的旅歐派。前者因政治錯誤被邊緣化,且海外經驗單一;後者活到建國的不算多,位列高層的只有周恩來、陳毅、鄧小平和李富春。彼時陳、鄧俱派駐地方,李富春主攻經濟,於是周恩來當仁不讓,以國務院總理(1954年以前稱政務院)身份兼任新中國第一任外長。至於駐外使節,除了駐蘇大使王稼祥,都從高級軍官中選拔,短期培訓後上崗,這就是著名的「將軍大使」。

周恩來,江蘇淮安人,南開大學肄業,素有才德。又先後在日、英、法、德留過學,見識廣博,視野開闊。建國前長期擔任黨的外聯工作,與外國人打過不少交道,其中不乏美蘇的政界人士,外交經驗豐富。這位新外長上臺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取得外國對新中國的承認。

建國時冷戰業已展開,社資陣營各自抱團,中國與蘇聯建交毫無懸念,在外交部成立當天中蘇建交,隨後社會主義各國紛至沓來。1950年,毛澤東、周恩來先後到訪莫斯科,盤桓3個月,終於與蘇聯締結了同盟互助條約,鑄就了中國外交的基軸。當年,韓戰爆發,中國響應蘇聯建議,不情願地捲入戰爭,從而與西方正式對敵。中國以血的代價贏得盟友的信任,向社會主義陣營納上了投名狀。此後,蘇聯投桃報李,援助不斷,中蘇迅速進入蜜月期。而在外交層面相對應的是,中國在國際事務上常常與蘇聯打配合,共同遏制美國。

看起來似乎是典型的意識形態外交,但這不是全部。周恩來很早就提出過層級外交的概念,即根據各國對臺灣的態度,靈活定位雙邊關係——可以建交的建交;時機不成熟的,可以先建立較低級別的關係;再不成至少維持商貿關係。譬如1950年第一批建交國中既有社會主義盟友,也有北歐三國那樣的非主流西方國家,還有戰後新獨立的亞洲鄰國如印度、緬甸。到了1953年,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周恩來首次公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而奠定了新中國未來60年的外交原則。

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是周恩來參加的首次國際性會議,議題涉及朝鮮和印度支那三國的善後問題。由於上述四國都與中國接壤,並因意識形態產生分裂和內戰,且中國不同程度捲入,所以日內瓦會議實際上是美蘇兩大陣營的第一次「文鬥」。當時韓戰結束不久,火藥味仍濃,在和美國人交涉時如何把握分寸是個難題。第一次與會,周恩來就一直在猶豫「對杜勒斯(美國務卿)該兇點還是緩和點」。

作為新中國外交的第一場大仗,周恩來準備很充分。反觀美國,提不出具備較高可行性的方案,只是一味反對,再加上杜勒斯對中國的排斥表現得過於明顯,惹人反感,在道義上迅速落了下風。雖然會議因分歧太大未能達成任何實質性成果,僅僅實現停火,但周恩來在會議落幕時已經一躍成為國際外交界的一線明星,並與一些西方外交名人如英國外相艾登結為好友。

1955年的萬隆亞非會議是周恩來第二場外交秀。因有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在前,周的出席愈顯非常。與會國制度、宗教、意識形態各異,彼此成見和誤解不少。會議一開始,就有伊拉克代表抨擊社會主義。考慮到分歧僅靠言語難以彌合,周恩來沒有做正面解釋,而是選擇迂迴側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理念,將會議從互相攻訐的邊緣拉了回來。之後又有錫蘭總理髮難、中立國家和親西方國家爭執,都被「求同存異」神器一一化解。

周恩來憑藉兩次國際會議為中國開拓了寶貴的外交空間,並展現了中國外交部不盲從蘇聯的獨立姿態。可是,就在周恩來四處出擊之際,大後方卻不安穩了。變故起於蘇聯,準確地說是赫魯雪夫上臺之後。赫魯雪夫在內政上較開明,但在外交上有些魯莽,表現出一種農民式的短視和功利。他認識到美國的強大和世界大戰的毀滅性後果,努力促成美蘇緩和。這並沒有錯,但他顧此失彼,在處理陣營內部關係上簡單粗暴,大國沙文主義傾向嚴重。中蘇首次公開分歧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之後,中國認為全盤否定史達林會導致本陣營思想混亂,中蘇由此陷入為期10年的論戰。這僅僅是個開始,中蘇之間還存在利益分歧,譬如蘇美談判削減核武和中國渴望發展核武之間的矛盾。至1958年中蘇關係開始惡化。

彼時中國揭開了「大躍進」運動的序幕。1957年毛澤東出席十月革命40周年紀念會時受蘇聯「15年趕超美國」口號刺激,跟著提出「超英趕美」的構想。周恩來認為不切實際,因此在1958年1月的南寧會議上被毛澤東當面批評。2月,周恩來就被免去外長職務。免職後的周恩來只作為總理主攻內政,但在缺乏大將的背景下,他仍舊是外交系統實質上的統帥,直至他去世,中國外交的絕大多數大事都是由他主導。

王鑽忠

相關焦點

  • 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王棟在外交史研究頂級期刊Diplomatic...
    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王棟近日在外交史研究頂級期刊Diplomatic History(《外交史》)正式發表(Advance Access)題為「Grand Strategy, Power Politics, and China’s Policy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60s」的論文。
  • 「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
    新華社柏林6月13日電(國際觀察)「氣候政治」如何改變歐洲政黨光譜新華社記者任珂德國近期一項民調顯示,環保主義政黨綠黨成為德國最受支持的黨派。而在5月底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多個歐盟國家的環保主義政黨異軍突起。隨著近年極端天氣情況增多,氣候變化再成歐洲各國民眾最關心的議題之一。
  • 新聞分析:多州議會選舉重繪德國政治光譜
    新華社柏林10月29日電 新聞分析:多州議會選舉重繪德國政治光譜  新華社記者張遠 任珂  德國東部圖林根州27日舉行議會選舉,左翼黨和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以超過30%和23.4%的得票率佔據前兩位,德國總理默克爾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和社會民主黨(社民黨
  • 周八駿:香港政治光譜的演變
    分析香港政治光譜演變有助於理解這一精闢論斷。  卅年變化 交叉複雜  香港政治光譜演變已歷經三階段。  第一階段,從一九八四年中英發表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和英國宣布將在香港推行代議政制,到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香港政治形成基本矛盾——英國以所謂「還政於民」來對付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決定「拒中抗共」勢力與愛國愛港陣營對立的香港政治光譜基本分野。
  • 揚之:大選前看德國的政治光譜和組合模式
    可惜好景不長,「舒爾茨東風」並未吹紅德國的政治生態,三次州選(薩爾、石荷、北威)的結果一個比一個慘。從那時起,本次大選便沒了懸念,社民黨上位無望,默克爾勝出幾成定局。 儘管如此,基民盟/基社盟要單獨執政恐怕也不現實,因此,它與誰聯合執政將決定德國下屆政府的政策走向。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年大選中最奪目的將是小黨的光彩。
  • 政治光譜(常說的左派右派是什麼)
    本文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介紹政治光譜,第二部分是根據模型得出的三個練習,第三個部分是相關資源和我的思考政治光譜是以政治用縱軸和經濟用橫軸組成的二維矩陣,通常以左派和右派為主導劃分。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權威)縱軸的下方是指個人主義,通常是個體價值高於一切,個人權利優先國家權力(自由)三個練習一,區分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共和黨:右派 黨徽是驢子 較為保守,主張自由市場 川普民主黨:左派 黨徽是大象 較為激進,主張國家幹預經濟 歐巴馬 ,拜登二,區分國民黨和民進黨國民黨的政治立場是
  • 用紅色文化築牢立德樹人之魂
    內容摘要:今年5月,常州大學精心組織首次「紅色五月 鑄魂育人」系列活動,旨在打造具有常大特色的紅色基因傳承工程,此舉也是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今年5月,常州大學精心組織首次「紅色五月 鑄魂育人」系列活動,旨在打造具有常大特色的紅色基因傳承工程,此舉也是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的重要舉措。
  • 國際述評: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國際述評: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2017-03-31 20:40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張艾京   中新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樸槿惠之後的韓國政治光譜
  • 曾俊華「政治光譜更寬」是徹頭徹尾選舉語言
    文\李俊  曾俊華獲一百六十五張選舉提名「入閘」,票數不過是剛過門檻,但反對派及其支持者連日來散播一些輿論,聲稱提名票中既有建制派又有「泛民」,因此證明曾俊華得到「整個政治光譜因此,所謂的「政治光譜更寬」的論調,不過是某些人混淆視聽的競選伎倆,目的是要掩蓋曾俊華已經成為反對派政治「代理人」的事實。問題也在於,一個由反對派推舉的候選人,又如何能真正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  邏輯學上有一個專門詞語叫「概念滑轉」,用較通俗的叫法是「偷換概念」。反對派現在所做的就是偷換「政治光譜」的定義與概念。
  • 臺灣的政治光譜上能看見彩虹的7種顏色
    在臺灣的政治光譜上幾乎都見得到。    政治光譜    紅色,自然是中國共產黨這紅軍的代表色了。在臺灣,確實也有人會說自己是「紅色」的信仰者,像作家李敖,向來言論大膽,別人問他支持哪一個顏色(也就是哪個政黨陣營)的,他就說「我是紅色的」,因為他是「大中國主義者」。    至於橙色呢,應該就是屬於橘子的顏色吧,臺灣一般稱為橘色。
  • 位於政治光譜兩個極端者都支持柯文哲?
    「政治光譜」是西方政治學者常用的一個名詞術語,一般是用作量度政黨或個人的政治立場傾向(即不同意識形態)的工具。在現代西方國家或地區,,政治光譜通常以左右的界線來加以描述。大多數政治光譜都包括兩大派,左派(社會主義或無政府主義傾向)和右派(保守主義傾向),光譜的其中一端代表著最極端的無政府主義,另一端最則代表最極端的法西斯主義(威權主義)。
  • 國際日報:歐巴馬麥凱恩政治光譜都在向右移動
    國際日報:歐巴馬麥凱恩政治光譜都在向右移動 2008年08月01日 15: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8月1日電 美國《國際日報》8月1日發表署名文章說,歐巴馬和麥凱恩的政治光譜都在向右移動
  • 美國政治光譜正悄然右移
    至於川普這位業餘玩家,憑藉作秀般的誇張表現竟然製造出一場席捲美國的政治狂歡。  西方各大媒體在報導初選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一個現象:其他競選人的支持者在造勢現場振臂高呼的都是競選人的名字,只有川普的支持者大喊著「USA」。
  • 王毅會見烏茲別克斯坦外長卡米洛夫
    人民網莫斯科9月10日電(記者 張光政)當地時間9月1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莫斯科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期間會見烏茲別克斯坦外長卡米洛夫。 王毅表示,習近平主席同米爾濟約耶夫總統建立了牢固友誼和互信,不僅為兩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提供堅實政治保障,也為雙方全方位合作注入強勁動力。我們要著眼後疫情時代,繼續落實好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提前布局,加強規劃,讓中烏關係按下「加速鍵」,讓雙方合作跑出「加速度」。 王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烏兩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抗疫合作。
  • 觀察家 | 美國破天荒購買伊朗重水,有怎樣的政治考量
    與此同時,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裡還與伊朗外長扎裡夫舉行了會晤。美伊之間的這筆交易以及兩國外長到底會談些什麼呢,這頓時變成了兩國國內輿論關注的焦點。 對此,美國政府官員一再表示,共和黨的種種擔憂是錯誤的,不切實際的,並且帶有政治目的,意在利用此事抨擊歐巴馬政府和民主黨。同時白宮方面還強烈否認此舉系「投機」或「取悅」德黑蘭方面的舉動。按照伊核協議規定,必須在國際市場上出售任何過剩的重水和濃縮鈾。
  • 歐美民粹主義的政治光譜
    民粹派(包括政治上的極右派,也包括極左派)的興起,是近年來歐美國內政治中引人注目的現象。隨著英國公投脫歐成真、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極右或曰偏右民粹派這一浪潮愈演愈烈。它與極左民粹派的興起(主要的代表即希臘)相互呼應、相反相成,既反映出選民某些特定的恐懼與期盼,也標誌著民粹派在政治上的不斷成熟和日漸強大。
  • 雙展表白新中國 湖南省地博帶你聽地球的「紅色心跳」
    9月28日,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湖南省地質博物館開啟雙展同展。這是兩場以紅色為主色調的展覽,展品鮮豔奪目。這是特展的「大明星」——一塊中國頂級紅色螢石。今年8月底剛在內蒙古赤峰市發現,此次展出是她的「首秀」。
  • 紅色基因淬鍊「精工之心」
    從為陝甘寧邊區培養急需人才,到受命成為新中國第一所國防工業大學,為國鑄劍、矢志強國,再到實施「由單一工科向以工為主,工、理、管、文多學科發展轉變」等「五個歷史性轉變」,從自然科學院到華北大學工學院、北京工業學院,再到北京理工大學,80年來,時代變遷,校名更迭,北京理工大學始終走在「紅色育人路」的徵程上。
  • 朝鮮飛彈攪局中日韓三國外長會 東北亞安全困境難掩
    這是自2011年3月以來,三國外長時隔5年多首次在日本舉行這一每年例行的外長會談,也是2012年以來中國外長首次前往日本。中國外交部24日再次強調中國外長赴日,而不是訪日的事實,凸顯三國政治關係的微妙,人們對會議的評論也只剩下「相見總比不見好」的感嘆。最近一系列事件讓東亞深陷安全外交困境,而負面的衝擊仍接踵而至。
  • 傳承紅色基因鍛造忠誠警魂
    傳承紅色基因 鍛造紅色警隊 步入梅州市公安局大埔縣三河派出所,「傳承紅色基因,永葆忠誠本色」12個大字映入眼帘。再往裡走,紅色文化牆、入黨入警宣誓牆、紅色文化長廊、黨史室、紅色書屋等黨建元素應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