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面類小鸚單基因品系分類

2020-12-05 花寵匯

面類小鸚,經過幾十年的人工培育,以及在培育過程中出現的不斷變異、選擇及淘汰,目前能穩定品系特徵,並進行遺傳的,共計為18類單基因品系(特指明是單基因),這些品系與原始種在體羽顏色、面色、頭色、眼色、以及體貌特徵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的差異。18種單基因品系分別是原始種、深色系、黃化系、淡綠系、淺藍系、橙面系、美桂系、澳桂系、閃光系、顯派系、隱派系、淡化系、邊化系、淺色華樂系、深色華樂系、淺色頭系及長羽種系。

1.原始種:代表-綠桃

「綠桃」是所有面類小鸚品系當中,能代表面類小鸚,並能獨立稱之為「種」的單基因個體,其羽色基因最為「原始」。同時也是所有面類小鸚基因的本源,目前所有面類小鸚,皆由綠桃產生變異、並進行人工選擇培育而來。非洲野生「桃面情侶鸚鵡」中只有綠桃。

2.黃化系:代表-黃桃

「黃桃「即是綠桃的「黃化」種,所謂「黃化」,指的是鳥體身上的黑色素細胞消失,只留下黃色、橘色及紅色等暖色系的色素。鳥體腳部變為粉色,尾部為白色,尤其是黃化種的眼睛,由於虹彩及視網膜上的黑色素消失,只留下血管及黃色系色素,所以眼睛皆為紅色或粉紅色,這也就是黃紅目名稱的由來。由於面部羽毛未受影響,所以面色未變。無論是性連基因或隱性基因的黃化,都可稱為黃紅目。

3.深色系:代表-橄欖綠桃

「橄欖綠桃」,也有人稱為「坦克綠桃」,相對於淺色的基因而言,「橄欖綠桃」由於鳥體自身結構色素發生改變,在體羽上反映出來,比正常的綠桃顏色要深很多,而面部紅色等暖色系色素不變,體表羽色加深,腹部羽色呈現黃綠色,尾部深藍色,明顯與原始種不同。

4.橙面系:代表-綠金面

「橙面」國內也稱之為「金面」,是由於鸚鵡體內的鸚鵡色素產生變異,面部的紅色變成了橙色,並且該特徵具有遺傳性,體表羽色較「綠桃」要略淺一些,身體其它部位羽色,無特殊變化。

5.淡綠系:代表-綠金(銀)頂 

「綠金頂」品系的鳥,也稱為海藍色,藍綠色,屬鸚鵡色素變異品系中的,部分藍化(parblue)變異形態中Aqua blue類型。由於不完全藍化,體羽變為淡綠或藍綠色,面部鸚鵡色素大部分消失,也會在頂部殘留或完全消失,出現了所謂「金頂」或「銀頂」的區分。個人認為「金(銀)頂」的區別只在於部分藍化形態下的Aqua blue與中間型,(小鸚parblue 有三型即Turquoise blue. Aqua blue 跟中間型)同一品系的單位個體間,色素沉澱變異不同而已,表現性狀上除頂部色素殘留有區別,體表羽色也會有深淺不同。但色素變異的作用機理是一樣的。

6.淺藍系:代表-藍金(銀)頂

「藍銀頂」這一品系的變異,與淡綠系一樣,都屬於部分(不完全)藍化,只是淺藍系屬於Turquoise blue類別,又叫white face blue。藍化效果要明顯強於Aqua blue,除面部額頂上已很少有紅色殘留外,體羽已變為藍色,但也只是部分藍化,全世界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藍化小鸚。至於頂額還帶有紅頂的藍銀頂,國內一般習慣稱為「藍金頂」,這種個體的類別,和「綠銀頂」的色素機理是一樣的,都屬於三型當中的中間型,界於Turquoise與Aqua之間的一種不完全變異形態。另外,這兩年在國內經常提到的一個羽色形態「荷蘭藍」,其色素變異與作用機理如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

7.紫羅蘭系:代表-紫羅蘭

紫羅蘭這一品系,於1980在丹麥培育完成,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品系,變異機理與其它品系不同,而與深色系類似,屬於結構色變異,由於羽髓海綿區結構發生改變,髓質直徑變粗,能吸收到很多較長波長的光線,使得體羽呈現出紫色來。另外,紫羅蘭基因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在後腰部的羽色會是靚紫色,且具有比較穩定的遺傳性。帶有金頂或綠毛的紫羅蘭系,個人認為是品系中,變異形態非完全表現的單位個體,雖然80年代所培育的紫羅蘭系是帶有紅頂的,但目前全世界各地,純白面和紫色體羽的紫羅蘭系,已非常普遍了。

8.澳桂系:代表-澳洲肉桂

「澳洲肉桂」,簡稱「澳桂」,起源於澳大利亞。澳桂的基因屬於黑色素突變的一種,與美桂相比,它是直接減少黑色素的產生。澳桂的飛羽,是淺灰褐色或淡灰色,腳趾和腳趾甲是淺粉色或肉色。在出生0-20天,是慄色眼/葡萄色眼,隨著日齡的增長、黑色素沉澱,在成年後變成近乎「黑色」的眼珠。澳桂的腰部會存在比較多的色素,所以澳桂通常都會有比較鮮豔的腰色。

9.美桂系:代表-美國肉桂

「美國肉桂」,簡稱「美桂」,誕生於美國,因而培育者取名為「美國肉桂」。美桂的基因,也屬於黑色素突變的一種,但它的基因與澳桂的區別,在於,它是抑制黑色素的生成,而使其轉變成棕色素。因而「美桂」小鸚,它的羽毛上不會發現任何黑色的色素,但這靠肉眼分辨不出來,得藉助顯微鏡。美桂的飛羽為灰褐色,較澳桂深些,另外,腳趾和趾甲的顏色,以及出生時及成年後的眼色發展過程,都和澳桂近似。

10.閃光系:代表-紅頭閃光小鸚

「閃光」品系英文稱為opaline,原意為蛋白石,國外及臺灣也稱為「玫瑰頭」或「歐派」。第一隻閃光小鸚,於1997年,誕生在美國密西根州,由一隻帶黃化基因的綠桃公配綠桃母變異產生,一共繁育了三公兩母的閃光後代,通過基因學家和美國本土小鸚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並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品系,該品系最顯著的特點是,面部紅色擴展至整個頭部與頸部,並且尾羽顏色與頭部一致。

11.顯派系:代表-紅面派特

紅面派特也稱為「紅面花桃」,培育於美國三十年代初期,派特的產生,緣於黑色素部分缺失,且不均勻分布於體羽上,形成深淺不一塊狀或斑狀。顯性派特屬顯性基因,但需分清雙基因(DF)和單基因(SF),兩者的遺傳方面,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12.隱派系:代表-隱性派特  

隱派即平常所說的「隱性派特」、「隱性花桃」根椐多方資料查閱,最早的一隻隱性派特,來自「澳大利亞」一隻近乎黃色的鳥,直至今日,澳洲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派特品系,稱為「澳洲黃」。隱派也分為單雙基因,該品系與顯派系最大的兩個區別在於,1;遺傳方式為隱性遺傳。2;同等基因狀況下,隱派系的趴度相對於顯派而言,要高不少。

13.淡化系

「淡化」一詞,是牡丹愛好者平時經常在說的詞語,但在此所述的「淡化」是一個單獨的基因所形成的品系,英文稱為「Dilute」,意指能起到「淡化、稀釋」作用的基因,淡化系的作用機理與肉桂有所區別,而與華樂卻較為接近,都是通過自身基因的作用,將黑色素轉變為棕色色素。淡化種的具體品系,也稱為部分黃化種、黑眼黃或黑眼青腳黃,也是嚴格意義上真正的「日本黃」,而不是現在市面上所謂的日本桃-美國黃,由於在基因突變過程中,該品系母鳥絕大多數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性染色體發育障礙,導致絕大多數的該品系母鳥,無法正常繁育,因而目前國內純基因的淡化系牡丹鸚鵡幾乎沒有。能接觸到的,只有複合基因類的淡化系鳥只

14.邊化系:代表-邊化小鸚

「邊化」系的基因與淡化有些類似,但又不盡相同。英文稱為「edged dilute」,意即有邊的稀釋,更嚴謹的英文名稱,也稱為「Marbled」,即雲石斑,該基因除具有淡化基因的作用機理外,最主要的特點,是能在基因鳥體羽,尤其是主翼羽的羽片外沿,形成更深的邊色,和淡化基因一樣,邊化基因也是屬於隱性遺傳基因。

15.淺色華樂系

淺色華樂(pale fallow)也稱為西德華樂,最早培育於德國西部,華樂屬隱性遺傳,是黑色素弱化的一個品系,主要特徵表現在全紅眼、粉紅腳和白嘴。淺色華樂與深色華樂並無太大區別,只是體羽棕色素深澱的程度略有深淺而已。

16.深色華樂系

深色華樂(bronz fallow)則稱為東德華樂,遺傳方式與性狀表現與淺色華樂類似,但羽色要深一些,棕色色素的沉澱相對淺色華樂要多些。華樂與肉桂的最大區別在地,除眼睛瞳色有區別外,對棕色素的作用機理不一樣。

17.長羽種系

長羽種是近幾年興起於歐洲的一個新品系,目前臺灣地區已有引進,該品系的基因與遺傳方式與其它品系都不一樣,尤其是遺傳屬多因子遺傳方式,體型較普通面類小鸚大30-50%,且體色更為鮮豔,視覺衝擊力更強。

18.淺色頭系

關於該品系的資料,本人找了很久,淺色頭系英文稱為「pale headed」,遺傳方式與紫羅蘭和深色系一樣,屬半顯性遺傳,是否屬結構色變異品系,尚未了解。網上只找到極少的相關照片,應該是指頭部色素的變異。各位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以上為包括原始種綠桃在內,目前能見到的18種單基因品系。目前全世界所有面類小鸚的基因,都是以由綠桃原種及由其產生變異而定型的新品系,改良而成。將面類小鸚以基因為區分標準,只是本人自已的理解和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朋友,多加指正。

相關焦點

  • 面類小鸚單基因品系及遺傳方式
    在前面已比較詳細的敘述了面類小鸚的含原始種的這十八種單基因品系(綠桃可稱為品種),本文將再行闡述這18種單基因品系,各自的特點及遺傳方式。上表中除第17、18兩種單基因品系,國內較為少見外,其它品系的鳥只國內已均有愛好者飼養。了解這些品系的名稱和遺傳方式後,再來解釋一下遺傳方式以及各品系遺傳方式的特點、區別及關聯。
  • 面類小鸚複合基因闡述
    面類小鸚就目前而言,全世界的新羽色已呈現出異彩紛呈,數不勝數的境況,早已不止前章所列的17種基礎羽色了,但還不能稱之為新品系,需知一個品系要建立,是需要很多年進行不斷的提純,複合,穩定工作,只至出現一個同類別羽色或基因之間搭配後,後代能非常穩定的遺傳各項基因及表現性狀。
  • 面類牡丹鸚鵡18種基礎基因介紹(下)
    第一隻閃光小鸚,於1997年,誕生在美國密西根州,由一隻帶黃化基因的綠桃公配綠桃母變異產生,一共繁育了三公兩母的閃光後代,通過基因學家和美國本土小鸚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並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品系,該品系最顯著的特點是,面部紅色擴展至整個頭部與頸部,並且尾羽顏色與頭部一致。
  • 牡丹鸚鵡基因複合配種方法的重點
    像淺灰頭、深色系、紫羅蘭等都屬於結構色的變異品系。知道了這三種色素變異情況後,在設定目標前,得先確認你要組合的這種基因複合品系,基因是否「兼容」,然後再分析其各自的遺傳特點,最後在其後代上,考慮改色問題。
  • 實驗室常用15種小鼠品系基因組測序項目完成
    10月15日研究人員宣布,對15種生物實驗室常用小鼠品系的基因組測序計劃完成,發現了大約八百三十萬個單核苷酸多肽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研究結果目前已經免費向讀者開放,成為研究環境因素引發疾病的機制的寶貴資源。
  • 原來泰國鬥魚品系能分14個這麼多?鬥魚品系大全與飼養1
    等會兒,似乎有點跑題(也是有感而發),咱們回來今天的主題:鬥魚品系大全與飼養1,泰國鬥魚品系。一、從外形分品系:1. 馬尾,尾巴呈流線型,酷似馬的尾巴,所以叫馬尾,是一開始鬥魚最常見的。大耳,這種品系就比較稀有,名字也很形象,就是魚鰓兩側旁邊的鰭非常大,好像兩個大耳朵一樣。
  • 史上最全的紅尾蚺變異品系圖文介紹
    起源:EBV(East Bay Vivarium)一條名叫Ginger的母蛇,跟3條不同的公蛇交配得到的子代全部具有高變異的特點,這樣的特點讓飼主相信,這不是一個偶然,這條叫做Ginger的母蛇必定帶有一種基因,也能使的子代具有高變異的特點。
  • 特別關注|基因編輯技術在類器官中的應用
    成體幹細胞來源的類器官具有自組裝的3D結構,也能夠代表性地表現出不同器官的細胞組成以及不同組織的功能。對於一些基因敲入小鼠品系來源的類器官,由於通過基因敲入對目標基因加上了不同的「標籤」,使得此類類器官能夠成為回答多種生物過程中未解之謎的重要的、可視化的工具【2-4】。然而,精確整合外源性DNA序列到人源類器官仍然缺乏穩健的敲入方法。
  • 豹紋守宮品系詳解——陽光/Sunglow
    經過一段時間對豹紋守宮的飼養繁育,在這裡分享一些關於豹紋守宮品系的介紹。
  • 真相來了:孔雀魚品系大全與飼養1
    接下來三天的圖文內容,瘋瘋人就給大家細數一下孔雀魚的品系以及分享孔雀魚的飼養技巧。看完之後你也可以做一個孔雀魚鑑賞專家和飼養達人,不單能養好孔雀魚,還能繁殖孔雀魚,更厲害的是還可以點評、鑑賞各種孔雀魚,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咱們不會挑魚了!
  • 豹紋守宮品系介紹 高黃(High yellow)
    豹紋守宮的品系經過近40年的發展,已經發展出了上百種變異的基因品系。
  • 主島巨人守宮品系介紹
    目前主島巨人的品系一般分為:TypeA,Type B,Mt.Koghis,TypeC,Type D。這五大品系的分類依據,主要是根據產地、飼育者以及形態和花紋。TypeA:這一品系包含了Poindimie和Yate地區的個體,Humboldt山的個體也可能屬於這一品系。
  • 桃面類牡丹鸚鵡的名字都這麼怪,原來名字裡大有含義
    大約有17種色系,通過6種不同的基因遺傳方式形成五花八門的桃面類牡丹鸚鵡,為了方便分類,不再以什麼品種來分類了,因為人工繁育更多的是追求漂亮花色,不看重種類了,直接以顏色+基因名稱的方法來命名牡丹鸚鵡了。經過一代一代鸚鵡繁育專家的努力,也產生了很多珍貴的種類,你家的是叫什麼顏色的牡丹鸚鵡?它攜帶了什麼基因?
  • 研究研究揭示黑水虻獨特生物學特性的遺傳基礎並實現品系改良
    該研究通過整合基因組、轉錄組、宏基因組等多組學手段揭示了黑水虻獨特生物學特性的遺傳基礎,並通過基因編輯等手段實現了黑水虻品系的初步改良。隨著人口增加和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城市生活垃圾等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如填埋、焚燒等)由於佔地和二次汙染等問題已無法滿足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和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 什麼是單基因糖尿病?
    單基因糖尿病是單基因疾病的一種,單基因疾病是指由於一個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的疾病。儘管此類疾病相對罕見,全球範圍內約有上百萬人患有單基因疾病。單基因疾病可以分為顯性基因突變導致的單基因疾病、隱性基因突變導致的單基因疾病以及X染色體相關的單基因疾病。
  • 科學家提出基因測序數據分類新標準
    科學家提出基因測序數據分類新標準有助於開發出更有效的疫苗;更迅速應對潛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最近,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ANL)的一個遺傳學小組和一國際財團聯合提出了一套旨在闡明可公開獲取的基因測序數據信息的質量標準
  • 賽級定義:孔雀魚品系大全與飼養2
    昨天我們分享了《孔雀魚品系與飼養大全1》,今天我們繼續分享後面4種品系的孔雀魚,同時會和大家分享《如何給多品系孔雀魚命名》。附圖↓:單紅色孔雀魚古老系列孔雀魚解讀古老系列孔雀魚鑑賞標準:這個品系的孔雀魚紋路都比較抽象,看我們是否能聯想到紋路像什麼圖案,然後腰身要直,不能駝背,尾巴和背鰭紋路風格一致,尾巴黑色紋路厚重越好。
  • 昆明植物所豆科分類和含羞草分支葉綠體基因組學研究獲進展
    國內外幾乎所有的標本館、植物志、野外採集手冊和文獻中,豆科都是按照三個亞科(或科)的分類系統來劃分的。近年來,分子系統學的研究發現雲實亞科為並系類群,含羞草亞科和蝶形花亞科作為單系分支嵌套在其中,傳統的三個亞科的分類系統受到了質疑。
  • 最常見的實驗小鼠品系—C57BL/6小鼠、BALB/c小鼠簡介
    其原因在於小鼠和人的基因具有極高的相似度(小鼠99%的基因能在人類基因組中找到同源基因),同猴子、豬等實驗動物相比,小鼠繁殖和飼養很便宜;而且小鼠繁殖迅速,這就使得科研人員可以研究不同代次間小鼠生物學特性的變化。目前,實驗室中最常見的小鼠品系大概就是C57BL/6小鼠和BALB/c小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