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類小鸚,經過幾十年的人工培育,以及在培育過程中出現的不斷變異、選擇及淘汰,目前能穩定品系特徵,並進行遺傳的,共計為18類單基因品系(特指明是單基因),這些品系與原始種在體羽顏色、面色、頭色、眼色、以及體貌特徵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的差異。18種單基因品系分別是原始種、深色系、黃化系、淡綠系、淺藍系、橙面系、美桂系、澳桂系、閃光系、顯派系、隱派系、淡化系、邊化系、淺色華樂系、深色華樂系、淺色頭系及長羽種系。
1.原始種:代表-綠桃
「綠桃」是所有面類小鸚品系當中,能代表面類小鸚,並能獨立稱之為「種」的單基因個體,其羽色基因最為「原始」。同時也是所有面類小鸚基因的本源,目前所有面類小鸚,皆由綠桃產生變異、並進行人工選擇培育而來。非洲野生「桃面情侶鸚鵡」中只有綠桃。
2.黃化系:代表-黃桃
「黃桃「即是綠桃的「黃化」種,所謂「黃化」,指的是鳥體身上的黑色素細胞消失,只留下黃色、橘色及紅色等暖色系的色素。鳥體腳部變為粉色,尾部為白色,尤其是黃化種的眼睛,由於虹彩及視網膜上的黑色素消失,只留下血管及黃色系色素,所以眼睛皆為紅色或粉紅色,這也就是黃紅目名稱的由來。由於面部羽毛未受影響,所以面色未變。無論是性連基因或隱性基因的黃化,都可稱為黃紅目。
3.深色系:代表-橄欖綠桃
「橄欖綠桃」,也有人稱為「坦克綠桃」,相對於淺色的基因而言,「橄欖綠桃」由於鳥體自身結構色素發生改變,在體羽上反映出來,比正常的綠桃顏色要深很多,而面部紅色等暖色系色素不變,體表羽色加深,腹部羽色呈現黃綠色,尾部深藍色,明顯與原始種不同。
4.橙面系:代表-綠金面
「橙面」國內也稱之為「金面」,是由於鸚鵡體內的鸚鵡色素產生變異,面部的紅色變成了橙色,並且該特徵具有遺傳性,體表羽色較「綠桃」要略淺一些,身體其它部位羽色,無特殊變化。
5.淡綠系:代表-綠金(銀)頂
「綠金頂」品系的鳥,也稱為海藍色,藍綠色,屬鸚鵡色素變異品系中的,部分藍化(parblue)變異形態中Aqua blue類型。由於不完全藍化,體羽變為淡綠或藍綠色,面部鸚鵡色素大部分消失,也會在頂部殘留或完全消失,出現了所謂「金頂」或「銀頂」的區分。個人認為「金(銀)頂」的區別只在於部分藍化形態下的Aqua blue與中間型,(小鸚parblue 有三型即Turquoise blue. Aqua blue 跟中間型)同一品系的單位個體間,色素沉澱變異不同而已,表現性狀上除頂部色素殘留有區別,體表羽色也會有深淺不同。但色素變異的作用機理是一樣的。
6.淺藍系:代表-藍金(銀)頂
「藍銀頂」這一品系的變異,與淡綠系一樣,都屬於部分(不完全)藍化,只是淺藍系屬於Turquoise blue類別,又叫white face blue。藍化效果要明顯強於Aqua blue,除面部額頂上已很少有紅色殘留外,體羽已變為藍色,但也只是部分藍化,全世界目前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藍化小鸚。至於頂額還帶有紅頂的藍銀頂,國內一般習慣稱為「藍金頂」,這種個體的類別,和「綠銀頂」的色素機理是一樣的,都屬於三型當中的中間型,界於Turquoise與Aqua之間的一種不完全變異形態。另外,這兩年在國內經常提到的一個羽色形態「荷蘭藍」,其色素變異與作用機理如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
7.紫羅蘭系:代表-紫羅蘭
紫羅蘭這一品系,於1980在丹麥培育完成,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品系,變異機理與其它品系不同,而與深色系類似,屬於結構色變異,由於羽髓海綿區結構發生改變,髓質直徑變粗,能吸收到很多較長波長的光線,使得體羽呈現出紫色來。另外,紫羅蘭基因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在後腰部的羽色會是靚紫色,且具有比較穩定的遺傳性。帶有金頂或綠毛的紫羅蘭系,個人認為是品系中,變異形態非完全表現的單位個體,雖然80年代所培育的紫羅蘭系是帶有紅頂的,但目前全世界各地,純白面和紫色體羽的紫羅蘭系,已非常普遍了。
8.澳桂系:代表-澳洲肉桂
「澳洲肉桂」,簡稱「澳桂」,起源於澳大利亞。澳桂的基因屬於黑色素突變的一種,與美桂相比,它是直接減少黑色素的產生。澳桂的飛羽,是淺灰褐色或淡灰色,腳趾和腳趾甲是淺粉色或肉色。在出生0-20天,是慄色眼/葡萄色眼,隨著日齡的增長、黑色素沉澱,在成年後變成近乎「黑色」的眼珠。澳桂的腰部會存在比較多的色素,所以澳桂通常都會有比較鮮豔的腰色。
9.美桂系:代表-美國肉桂
「美國肉桂」,簡稱「美桂」,誕生於美國,因而培育者取名為「美國肉桂」。美桂的基因,也屬於黑色素突變的一種,但它的基因與澳桂的區別,在於,它是抑制黑色素的生成,而使其轉變成棕色素。因而「美桂」小鸚,它的羽毛上不會發現任何黑色的色素,但這靠肉眼分辨不出來,得藉助顯微鏡。美桂的飛羽為灰褐色,較澳桂深些,另外,腳趾和趾甲的顏色,以及出生時及成年後的眼色發展過程,都和澳桂近似。
10.閃光系:代表-紅頭閃光小鸚
「閃光」品系英文稱為opaline,原意為蛋白石,國外及臺灣也稱為「玫瑰頭」或「歐派」。第一隻閃光小鸚,於1997年,誕生在美國密西根州,由一隻帶黃化基因的綠桃公配綠桃母變異產生,一共繁育了三公兩母的閃光後代,通過基因學家和美國本土小鸚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並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品系,該品系最顯著的特點是,面部紅色擴展至整個頭部與頸部,並且尾羽顏色與頭部一致。
11.顯派系:代表-紅面派特
紅面派特也稱為「紅面花桃」,培育於美國三十年代初期,派特的產生,緣於黑色素部分缺失,且不均勻分布於體羽上,形成深淺不一塊狀或斑狀。顯性派特屬顯性基因,但需分清雙基因(DF)和單基因(SF),兩者的遺傳方面,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效果。
12.隱派系:代表-隱性派特
隱派即平常所說的「隱性派特」、「隱性花桃」根椐多方資料查閱,最早的一隻隱性派特,來自「澳大利亞」一隻近乎黃色的鳥,直至今日,澳洲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派特品系,稱為「澳洲黃」。隱派也分為單雙基因,該品系與顯派系最大的兩個區別在於,1;遺傳方式為隱性遺傳。2;同等基因狀況下,隱派系的趴度相對於顯派而言,要高不少。
13.淡化系
「淡化」一詞,是牡丹愛好者平時經常在說的詞語,但在此所述的「淡化」是一個單獨的基因所形成的品系,英文稱為「Dilute」,意指能起到「淡化、稀釋」作用的基因,淡化系的作用機理與肉桂有所區別,而與華樂卻較為接近,都是通過自身基因的作用,將黑色素轉變為棕色色素。淡化種的具體品系,也稱為部分黃化種、黑眼黃或黑眼青腳黃,也是嚴格意義上真正的「日本黃」,而不是現在市面上所謂的日本桃-美國黃,由於在基因突變過程中,該品系母鳥絕大多數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性染色體發育障礙,導致絕大多數的該品系母鳥,無法正常繁育,因而目前國內純基因的淡化系牡丹鸚鵡幾乎沒有。能接觸到的,只有複合基因類的淡化系鳥只
14.邊化系:代表-邊化小鸚
「邊化」系的基因與淡化有些類似,但又不盡相同。英文稱為「edged dilute」,意即有邊的稀釋,更嚴謹的英文名稱,也稱為「Marbled」,即雲石斑,該基因除具有淡化基因的作用機理外,最主要的特點,是能在基因鳥體羽,尤其是主翼羽的羽片外沿,形成更深的邊色,和淡化基因一樣,邊化基因也是屬於隱性遺傳基因。
15.淺色華樂系
淺色華樂(pale fallow)也稱為西德華樂,最早培育於德國西部,華樂屬隱性遺傳,是黑色素弱化的一個品系,主要特徵表現在全紅眼、粉紅腳和白嘴。淺色華樂與深色華樂並無太大區別,只是體羽棕色素深澱的程度略有深淺而已。
16.深色華樂系
深色華樂(bronz fallow)則稱為東德華樂,遺傳方式與性狀表現與淺色華樂類似,但羽色要深一些,棕色色素的沉澱相對淺色華樂要多些。華樂與肉桂的最大區別在地,除眼睛瞳色有區別外,對棕色素的作用機理不一樣。
17.長羽種系
長羽種是近幾年興起於歐洲的一個新品系,目前臺灣地區已有引進,該品系的基因與遺傳方式與其它品系都不一樣,尤其是遺傳屬多因子遺傳方式,體型較普通面類小鸚大30-50%,且體色更為鮮豔,視覺衝擊力更強。
18.淺色頭系
關於該品系的資料,本人找了很久,淺色頭系英文稱為「pale headed」,遺傳方式與紫羅蘭和深色系一樣,屬半顯性遺傳,是否屬結構色變異品系,尚未了解。網上只找到極少的相關照片,應該是指頭部色素的變異。各位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以上為包括原始種綠桃在內,目前能見到的18種單基因品系。目前全世界所有面類小鸚的基因,都是以由綠桃原種及由其產生變異而定型的新品系,改良而成。將面類小鸚以基因為區分標準,只是本人自已的理解和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朋友,多加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