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晉京:質量是相對於數量而言的,中國經濟未來該如何「質變」?

2020-12-06 新浪財經

來源:人大重陽

在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的背景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面臨著新形勢、新使命和新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高質量發展在2020年也面臨著很多新的形勢。現在我們並不是剛剛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而是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高質量發展,並且針對疫情之下出現的很多新興現象,我們要面對新的挑戰。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網絡上課、遠程工作、在線購物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長賈晉京

今天我們主要討論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形勢;二是在新形勢下,高質量發展要承擔的新使命;三是高質量發展要實現的新要求。

一、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到目前中國應對疫情已經有半年多時間,並且已經連續幾個月比較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蔓延,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應對疫情的經驗。但是從2020年6月、7月、8月的國際形勢來看,疫情其實仍然在蔓延。應該說,新冠肺炎疫情是2020年出現的一個新的長期性的挑戰。

(一)國際形勢發生了複雜深刻的變化

實際上,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到新冠肺炎疫情前,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裡,世界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質的變化,比如東西方出現了力量對比。同時,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也使我們面臨的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在這些新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對國際形勢作出整體性的新的判斷。因此,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首先要考慮國際經濟這個層面所面臨的新情況。

(二)我國國內發展出現了新形勢

我國國內發展出現了新的形勢,構成了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的背景。

經濟發展空間更多地轉移到了新的空間中,並且發展變化幅度非常大。中國經濟在疫情之下看上去好像面臨很多新的風險和挑戰,有些風險和挑戰讓人不禁思考它們是不是給經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從汽車銷售數據來看,2018年、2019年中國的汽車銷售數據都出現同比下降的趨勢,2020年汽車銷售數據同比下降趨勢仍比較明顯。那麼,這些情況是否說明中國國內發展形勢面臨很多新的壓力?實際上,經濟活動有一個處在什麼樣的空間當中的問題。如果經濟活動發生的空間本身出現了轉移,這其實是一種結構性變化。

從2020年我國二季度經濟統計數據能夠看到,有些領域增速非常快,有些領域是低增長或負增長,這兩種現象同時存在。其中,高增長領域包括實物商品的網上銷售、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電子信息消費、新基建和現代服務業等;低增長領域包括紡織業、商業地產等。那麼,高增長和低增長並存說明什麼問題?這實際上並不是我們單一方面看到的非常好或是面臨非常大的困難,而是經濟活動空間發生了轉移。

從果農直播賣水果的案例看,一方面,果農的收入相比以前是增加的;另一方面,消費者也享受到了實惠。當然,這其中超市渠道可能會受到一些損失。但是我們要看到,這實際上體現出來的是經濟活動空間發生了轉移:水果仍然是從果農那裡到了消費者手裡,只是沒有經過超市這一銷售渠道。

再比如,現在看報紙的人比較少了,大家都從手機上獲取信息。那麼從手機上獲取的信息比看報紙的時候少了嗎?並沒有。從花費來看,從手機上獲取信息的花銷可能要比訂閱一年報紙的少。因此,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消費者只是從看報紙改成了看手機;而對媒體來說,紙媒需要轉換成適合手機呈現的形式。實際上,供給者和需求者都獲得了新的體驗,甚至獲得了新的增長,經濟學上叫福利的增長。比如,我們現在不僅可以挑選很多網課,還可以挑選名師的課,而且花的錢還少,這就是福利的增長。

經濟活動的空間發生了巨大變化,很多原來發生在線下空間的都轉移到了網上的新空間,這是國內經濟發生變化的一個明顯趨勢。2020年上半年的一個關鍵詞「直播帶貨」,其背後發生的就是廣泛的新的經濟活動的轉移。可以看到,僅僅是直播帶貨,就需要很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支撐,比如遍布中國各地的高密度通訊網絡,以及鐵路、公路等作為保障。當然,網上進行商品買賣銷售,還需要相應的其他方面的基礎設施,比如金融科技的發展、強大的資料庫等。

在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僅僅是「直播帶貨」,就能反映出我國全方面的發展變化。

(三)科技條件的變化也是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的重要背景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和科技,是我們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必須考慮的一個背景。那麼,創新現在有哪些新的重大的發展變化?

全世界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各國都在競爭創新制高點。我們要更加細化地理解這個判斷。雖然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是基本上只有在中國得到了全面性質的開展。什麼叫「全面性質的開展」?5G就是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當中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有了5G,很多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成果才有用武之地。人工智慧就是通過大數據讓計算機實現我們所需要的更加智能的功能輸出。實際上,沒有5G,很多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成果是沒有用武之地的,而目前只有中國才有能力全面、商業化、快速地開展5G,當然5G只是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其他很多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中的成果,要想得到廣泛應用,都只有在中國才能真正鋪展開。這是中國當前在科技方面的一個新形勢。

概括來看,由於高質量發展面臨了很多國際國內創新的新形勢,我們就需要在這種新的背景下考慮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這是關於高質量發展新形勢的討論。

二、新形勢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使命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們需要進行三方面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一)質量變革

質量是相對於數量而言的。過去,中國經濟很長一段時間的增長特徵是數量擴張,現在是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質量優化。在數量擴張時期,為了滿足人民群眾關於獲得用於改善生活更多數量的產品和物質服務等方面的要求,我們要追求更多的產品數量。但是現在基本形勢發生了變化,現在要求的是質量。「質量」中的「質」,表示的含義就是內在屬性,我們對產品和服務有內在屬性、內在品質提升的要求,這是質量變革的一個內在要求。

什麼叫「內在品質的提升」?對此,我們要從什麼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個角度來理解。高質量發展,本質上是因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我們要解決這一矛盾。

過去,我國在經濟上長期處於「趕超」位置。在「趕超」的過程中,質量標準由領先者設定。領先者的質量標準是怎麼設定的?是根據其依託的本土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對於質量的要求而設定的。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現在很多時候我們在設計上已經不是「跟跑」,而是「並跑」或「領跑」,那麼在「並跑」或「領跑」階段,就必須重新考慮質量問題。因此,這時必須要從內在品質角度來考慮產品。以汽車為例,現在汽車銷售數量已經不是最關鍵的指標了,而是要看汽車的質量。甚至我們也不需要考慮別人的質量標準,因為我們現在已經處在「並跑」或「領跑」的地位,要考慮自身到底需要設定什麼樣的標準。

舉個例子,我國有一家比較大的汽車企業,內部主要分為技術、製造、銷售三個板塊,近幾年在經歷變革後推出了很多廣受歡迎的汽車產品。下面我介紹一下這家企業的變革情況。首先,他們聘請了一位德國著名的汽車工程專家擔任總工程師,這個汽車工程專家提出了一個要求,對技術、製造、銷售三個板塊的人員進行相互調動。為什麼這麼做?因為原來三個板塊的人員只了解自己的工作內容,對其他工作完全不了解,調動後,原來做研發工作的要去做銷售工作,銷售崗位的人員要去做製造甚至是做研發。其次,改變原有的流程。先由銷售部門獲取數據,提出市場上需要什麼樣的產品,尤其是到中國汽車消費的前沿市場,調研地方路況,並將獲取的數據傳達給設計部門,再由設計部門和製造部門溝通,最終製造出更好地滿足用戶要求、甚至是超乎用戶想像的產品。

實際上,西方的一些領先產品的質量標準也是基於其本地市場的需求形成的。中國現在有最大的市場,就要根據自己的市場形成自己的質量標準。質量變革就是把我們自己市場上能夠本地化的東西變成發展的質量要求。

(二)效率變革

在數量擴張階段,我們理解的效率就是更多、更快,當然現在並不是不要求更多、更快了,而是還要實現更高的質量。現在,實現目標的方式和手段跟過去有了很大變化,效率就需要有評價標準的變化,要通過質量標準,而不是數量標準來定義效率。比如,不能單純地通過解決多少就業崗位來定義就業效率,而是要提高就業質量,就業質量包括是不是新型工作崗位以及工作環境和收入水平如何。這是效率的考評指標。

除此之外,還有發展效率的革命。從電動汽車與傳統汽車的案例來看發展效率方面的變革。如果單純從汽車的銷售量上看,我國汽車銷售數量基本上每個季度都存在比上一年同期銷售量減少的現象,這是不是表明這個行業的萎縮?不見得。因為新能源汽車的銷售量是正增長的。那麼,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有什麼區別?事實上只有汽車實現了電動化,很多功能才有可能實現,比如更強的自動駕駛能力。這一案例在效率上有什麼啟示?為什麼電動汽車引人注目的品牌與傳統汽車引人注目的品牌有很大區別?傳統汽車的品牌可能存在了很多年,但卻很少有傳統汽車領域的著名品牌在電動汽車領域中有突出表現,為什麼?這是因為電動汽車與傳統汽車不是「親戚」,電動汽車的核心環節是電機,而電機不是從傳統汽車的燃油發動機發展來的,是從電力和電子工程領域發展來的。電動汽車雖然與傳統汽車的功能一樣,但這個產業是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它的發展效率很快。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並且有著極高的效率,原因就在於它能夠快速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發點是快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也是效率變革的根本出發點。

(三)動力變革

是不是通過創新的方式驅動增長就叫做動力變革?應該說,這一理解還不夠全面。我們並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並不是為了動力變革而進行動力變革。動力變革的根本原因在於,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已經進入新的空間、走在更高水平的發展路徑上。動力變革的核心是因為發展形勢、發展環境、發展使命不一樣了,因此我們要進行動力升級。

在數量擴張型時代,擴張的動力本質上是資產型的。現在,我們要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出發,它不是一個對標外國人生活水平的需要,而是從國內需要的角度來看。在資產擴張年代,企業和個人都希望擁有更多的資產。如果一個企業資產的比重非常大,這就說明該企業有大量要持有的東西,它的發展變化就不會很快。

舉個例子,一個出租汽車公司有很多計程車,其資產數量就很大,如果經營環境不發生變化,那麼該公司是具有優勢的;如果新能源汽車蔚然成風,該公司想轉型就很難了。這就是資產型動力的一個問題。如果我們從能力的角度理解資本,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增強自己的資本,就是把很多不能帶來能力的東西變成能夠帶來能力。對企業來講,就是從以資產為重變成以資本為重。再來看出租汽車公司的例子,如果該公司的運行方式是以管資本為主,它的計程車是租賃來的,那麼在傳統汽車時代就是以租賃大量傳統汽車為主,而當新能源汽車變革時代來臨,就換成租新能源汽車,這樣該公司就能夠快速適應形勢的變革,它的能力就獲得了增強。對於個人來講,能力的增長要比資產的增長更能夠帶來發展空間的增長,這就是質量型發展的本質含義。高質量發展不僅是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包括人的高質量發展,讓人有更多能力的獲得。可以看到,現在增加能力的途徑比以前要多得多,也更加方便靈活。

數量擴張型時代,我們可以理解成是資產擴張型時代;現在是資本擴張型時代,需要注意的是,這個並不叫做「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是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其實是人的能力的增強。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動力變革是從資產型擴張變成資本型擴張。

治理並不是提供動力本身的,而是樹立規則的。從治理的角度來講,過去治理是直接管理對象,包括企業、個人,也包括資產;現在則變成了制定管理規則,讓企業和個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

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使命就是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都是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最終落腳在快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通過增強企業和個人的能力,增強我國發展的本質能力。

三、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新要求

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新形勢和新使命下,必須要實現新要求,也就是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具體來看:可以通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增強競爭力;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提升創新力;以高水平開放提升抗風險能力。

(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增強競爭力

國內大循環與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之間是什麼關係?經濟競爭力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跟誰競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市場的需求提出者對供給者是有比較的,在這種情況下,提升競爭力也可以理解為國內市場的企業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大家在共同提高質量的基礎上又存在質量更高、效率更高的競爭。在中國市場上,中國企業與國際企業可以進行平等競爭,當然中國也參與全球治理,在國際上為我國企業盡力爭取一個公平的參與競爭的環境。因此,競爭力與質量變革、效率變革是聯繫在一起的。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可以將其簡稱為「內循環」,這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方向的一個新的指引。內循環與外循環是什麼關係?沿海地區的企業如果通過海路將產品賣給國際市場,運費相較於走陸路要低一些。同時,由於沿海企業所具有的地理位置、空間上的優勢,又吸引了很多內地的人到沿海工作,這也形成了沿海與內地區域之間的一些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那麼,是不是說我們因為國外市場的萎縮問題,才要發展內循環?應該說有這方面的因素,但同時發展內循環也是我國自身發展的要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有什麼特點?如果我們的產業鏈、價值鏈可以在國內形成完整的循環配置,是有巨大潛力的。以手機為例,我國國產手機行業無論是臺數銷售還是競爭力,都不輸給國外的手機。但是,現在的手機仍然有一些APP、核心零部件原產自國外。那麼,我國能不能做出這些APP、核心零部件?是能做出來的。也就是說,在手機產品的循環中,國外循環佔了很大比例,而一個百分之百內循環的手機產品則是全部由國產的零部件組裝出來的,同時運行的也全部是國產APP。當然,百分之百內循環的手機產品我國是有能力做出來的,但是客觀上是否追求這樣做則是另外一個問題。

什麼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同樣以手機為例,就是在手機的設計、生產、銷售以及運營服務商等方面,增加國內比重,降低外循環比重。這也是增加中國經濟的競爭力。那麼,為什麼我國在完全有能力做百分之百純國產手機的情況下,還要用國外的零部件和作業系統?這實際上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市場問題,在市場上我們沒有必要排外。此外,手機的生產也要考慮成本、消費者意願等因素。

(二)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提升創新力

怎樣增強我國創新力?加強科研能力是增強創新力的必要條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條件。

什麼是創新力?怎麼理解創新力?如何增強創新力?創新是通過引入一些新的東西,包括新的技術、新的管理方法、新的市場推廣方式、新的生產工藝等,改變市場的生產或格局結構。換句話說,僅僅有一個種子不叫創新,只有讓種子長成大樹,才叫創新。創新的本質含義是新的發明、新的產品進入市場以後,還要改變市場格局。比如,智慧型手機進入市場後淘汰了模擬手機,改變了市場結構和格局,這才叫創新。

創新力是能夠改變舊的產業格局的能力。在舊的產業格局當中,西方的市場、企業、跨國公司或是技術、產品佔據了主導地位,現在我們要在這方面形成競爭力,有能力同西方一些大型跨國公司、頂尖產品進行競爭,這是創新力。同時,我們還要發展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的產業,並且將其發展壯大。怎樣增強這方面的能力?創新體現出來的結果是顛覆舊的格局、淘汰舊的產品,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要在一個已有的市場格局上把西方的同行業企業競爭淘汰掉,我國創新力追求的主要方面是增量,也就是擴大、擴張出新的市場空間。什麼是擴大、擴張出新的市場空間?可以看到,中國在很多產業、領域上走在了世界領先的行列當中,這就是在擴張新的空間。比如,以5G為代表的通訊產業新的發展趨勢,使得中國通訊產業的規模快速擴張;中國的高鐵在全世界領先。

新的發展空間一定要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才能打開,尤其是在新一輪產業和科技革命的背景之下。舉個例子,如果沒有3G,可能就沒有行動支付;如果沒有4G,可能就沒有「直播帶貨」。因此增強創新力,就需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雖然科技是增強創新力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但是沒有這一必要條件肯定不行。增強科研競爭力,一個核心點在於要素市場化。要素市場化,比如讓人力資源要素進入市場並被激活,從而湧現出財富的源泉。當然,其他要素也要市場化,比如土地要素。同時,創新也需要把很多可能不是要素的東西變成要素,使不構成能力的東西構成能力,比如數據要素,實際上數據要素市場化能夠帶來廣泛的創新空間和強大的創新動能。為什麼說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創新力的重要抓手?因為這是其他方面的創新湧現出來的一個基礎和前提。

(三)以高水平開放提升抗風險能力

系統性風險,就是影響整個系統運行的風險,比如金融危機,就可能影響包括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在內的金融體系的方方面面。當然,系統性風險並不限於金融領域,比如疫情就是一個系統性風險,因為疫情影響了全社會,甚至影響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中國在抗擊疫情的過程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這就是增強抗風險能力的一個體現。

高質量發展要求什麼樣的抗風險能力?我認為,我們應該把抗風險能力同高水平開放聯繫起來看。任何一個系統都存在封閉狀態和開放狀態。風險是相對於系統來說的,我們應該追求封閉而安全的系統,還是開放但抗風險能力強的系統?對於中國經濟來講,當然不可能封閉住,而且開放已經是中國經濟本質特徵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把中國經濟封閉起來。那麼在面臨國際、國內新形勢以及新使命的情況下,面對風險我們應該怎麼辦?就要提高抗風險能力。怎樣提高抗風險能力?就要高水平開放。也就是說,我們知道有風險,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提高開放水平,在高質量領域裡進行開放、對話、競爭以及合作來化解風險。我們有沒有可能引領性地在全球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高科技產業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進行開放和合作?完全有可能。

我們要在高水平開放的情況下提高治理水平,從管人、管物轉向管規則。在高水平開放下提升抗風險能力,其本質含義就是把中國經濟理解成是一個龐大的、開放的、複雜的巨系統,這個複雜的巨系統能夠讓全世界各種企業主體要素都進來競爭,從而激發更多的活力,打開更大的財富源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提升自身抵抗力,提升自身免疫系統的能力,提升抗風險能力。高水平開放是能夠促進抗風險能力提升的。

總的來看,實現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可以通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增強競爭力,通過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提升創新力,通過高水平開放提升抗風險能力。

相關焦點

  • 2019影響力榜出爐 創新浪潮下中國馬拉松從量變到質變還有多遠
    但是,對於仍然處於成長階段的中國馬拉松而言,如何保持創新和品質之間的平衡成為了一個「成長的煩惱」,而在這個問題的解讀上,幾位嘉賓保持了高度一致。 李相如表示:「一些圍繞用戶體驗的創新活動大大提高了參賽者的體驗感和獲得感,但要注意的是,創新是有條件的,賽事創新的基礎是遵循規則精神,這是比賽和辦賽的底線。賽事的高品質首先是賽事要規範、要專業。
  • 為加快RCEP生效實施,中國拿出最新「任務書」
    (經濟觀察)為加快RCEP生效實施,中國拿出最新「任務書」  中新社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 夏賓)《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正式籤署體現超高質量、蘊含巨大紅利,但從一紙協定到真正生效實施,還有最後一段路要衝刺。
  • 中國質量之父袁寶華:不講質量的數量是最大的浪費
    ,物資管理部部長,國家計劃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兼全國職工教育管理委員會主任,1985年5月至1991年12月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系中國企業管理協會(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中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的創建者和主要領導人,是中國質量管理協會(中國質量協會前身)的創建者、中國質量協會名譽會長。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未來幾年世界經濟會很困難 但中國處於有利地位
    他表示「對於整個世界經濟來說,所有跡象都表明接下來幾年將會很困難,但中國處於有利地位,可以比其他大多數國家做得更好。因為在這次新冠疫情期間,中國的應對措施強力且有效,相比起美國而言中國一切似乎回到了正常狀態。」關於後疫情時代,中國的最佳發展方向是什麼?埃裡克·馬斯金認為數位技術與人工智慧一定是接下來最好的發展方向,中國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巨大的投資。
  • 中國經濟新動能|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雙重城市化」
    一方面,國際國內發展環境越來越錯綜複雜,一系列支撐傳統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逐漸衰弱,給中國經濟的下一步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具有非常大的增長改進空間和潛能釋放空間,城市化進程推進、所有制結構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壟斷壁壘破除、土地制度改革……未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對這些「改革短板」進行破解,則可以帶來高質量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
  • 數據資源的數量及質量成門檻 「信息孤島」如何打破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數據資源的數量及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行業的準入門檻「信息孤島」如何打破(專家觀點)當前,大數據為企業理解市場需求、改善產品提供重要參考,通過與大數據深度融合也成為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在面對全球氣候增暖這一全球性環境問題威脅的今天,了解過去的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當時的人類社會發展,有助於更好地認識今天的全球氣候問題,並為妥善應對未來氣候變化、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歷史相似型和經驗借鑑。過去全球變化(PAGES)研究的主題之一,就是要通過認識過去人類—氣候—生態系統在多時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機制與過程,增強對當代氣候變化影響與人類社會適應的理解。
  • 2014.01: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對民生發展的多重均衡影響分析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對民生發展的多重均衡影響分析*何強  內容摘要:民生發展是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的根本落腳點。本文通過構建經濟增長質量對民生發展的理論影響分析框架,並採用門檻面板計量模型以及相關統計方法,實證考察2000年以來中國各省域經濟增長質量提升對民生發展的多重均衡影響。
  • 專訪中國民航大學航空運輸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對成都而言,天府國際機場到底有多重要?
    8月20日,場景匯•「東部新區遇見未來」—2020新經濟「雙千」發布會成都東部新區專場活動,也將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出發大廳舉行。對於天府國際機場的未來,中國民航大學航空運輸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曉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天府國際機場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中的地位作用,無論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 全面解讀現代化經濟體系——六大特徵、三個難點、五條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儘管「現代化」已被多次提出,但「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概念還是首次提到。那麼,如何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又該如何構建這一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發展瓶頸又是什麼?
  • 中國!「量變」到「質變」關鍵時期,高鐵駛向海底,北鬥全球布網
    截止2016年底,超過3400名科學家和2700名研究生參與該項目的國內研究項目,他們將為我國自主建造「人造太陽」奠定基礎。……近來,欣喜地發現國人對科技愈加關注,網友也對科學人員也抱以愈高的尊重。同時,也在網上看到國內很多領域實現技術突破或獲得成果的訊息,中國正在很多領域(甚至是零基礎領域)追趕國際先進科技水平。
  • 分化的市場、火熱的蛋白、銀髮經濟…CEO們如何解讀中國食品業未來...
    7月28日,在由Foodaily每日食品舉辦的FBIC2020全球食品飲料創新大會的高層創新峰會上,食芯資本Bits x Bites(中國首家專注食品與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的風險投資基金)創始人及董事總經理何瑞怡女士主持了一場關於「種種黑天鵝事件衝擊後,食品產業鏈未來的危與機」的圓桌討論,嘉吉中國區總裁劉軍、羅蓋特集團執行副總裁、全球質量及中國區總裁陳業宏,前達能白波創新副總裁、現Z-choice
  • 在線講堂|中國經濟增長挑戰與十四五政策重點
    在線講堂|中國經濟增長挑戰與十四五政策重點 實習生 倪瀾瑛 整理 2020-10-30 12:48 來源:澎湃新聞
  • 外媒稱讚中國飛彈讓塞爾維亞防空能力發生質變:抗幹擾能力強,能打...
    【環球網軍事報導】據比利時《MilitaryWatchMagazine》網站8月10日報導稱,塞爾維亞此前已與中國籤署了FK-3防空飛彈系統的採購合同,該武器為中國紅旗-22防空飛彈系統的出口版本,能夠打擊包括彈道飛彈和轟炸機在內的空中目標,並為塞爾維亞的防空部隊提供前所未有的態勢感知能力,進而讓該國軍隊的防空能力發生質變。
  • 對中國而言,未來20年必將令人興奮
    全文摘編如下:發展登月和在月球上保持存在的能力,對中國的太空力量至關重要。太空力量包括:展示在太空存在的能力、向軌道和軌道以外獨立發射的能力、投射和保持太空軍事力量的能力,以及進入太空關鍵區域(包括月球和拉格朗日點)的能力。對中國來說,月球是該國成為一個真正的航天國家的一處落腳點或基地,反映出文明的活力、和技術實力。中國登月有三個原因。
  • 面對老齡化,人類應該如何應對?——讀《人口與日本經濟》
    》  (日)吉川洋 著  殷國梁 陳伊人 王貝貝 譯  九州出版社/後浪  2020年11月出版  ⊙林頤   所有國家都面臨著如何處理人口與經濟問題,但沒有哪個國家像日本這麼緊迫和嚴峻。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及人口問題研究所在2012年1月公布的未來人口預測數據,日本在2110年的人口估計為4286萬,相比2015年的1.27億,在今後100年期間,日本人口數量將減少至現有數量的三分之一。如此大規模的人口變化,無疑將給日本經濟和社會帶來巨大影響。吉川洋撰寫《人口與日本經濟》一書的目的,就是探討這種變化及其影響與出路。
  • 春節將至,該如何防控?英媒預測中國經濟:或在2028年超過美國
    春節將至,該如何防控?從一開始的武漢封城到全員居家隔離,我國在疫情爆發初期就顯示出了必勝的決心,這也使得我國在今年4月份就全面開始復工復產。可以看到我國的疫情防控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體系,哪怕出現反覆的情況,大家也不用太過恐慌。
  • 東吳宏觀:如何預測中國未來十年股債收益率?
    未來十年中國勞動率人口增速由正轉負、資本存量增速快速下臺階,但TFP有望在強大的改革決心下保持平穩,預計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速中樞在4.6%左右;採用過去20年的2.2%的通脹中樞作為未來的長期通脹水平假設。4.6%的實際增速和6.8%的名義增速水平,相較其他主要經濟體而言仍然處於經濟增長的相對領先位置。
  • ...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中國發展前景不會因為當前的疫情而改變」  「中國經濟具備戰勝風險和挑戰的良好條件,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並相信經歷此次疫情後,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將變得更加健康。」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對中國醫務工作者抗擊疫情付出的努力,以及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所作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謝。  路透社最新調查結果持相同觀點。
  • 2020年中國師範類大學教學質量121強排名:想當老師的可看看!
    一直以來,教師都被認為是相當好的職業,不僅工作穩定,而且有寒暑假,尤其是對於女孩子而言,更能夠兼顧家庭與事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另外,當一位老師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傳道授業解惑。 不過,面對如此多的師範類院校,考生和家長如何選擇呢?哪些師範類院校實力相對較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