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為何退出了中原大地

2020-12-06 中國網財經

  你能想像嗎?大象曾在北京乃至今天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廣泛出沒。甲骨文考證證明,當時黃河流域文明經常使用大象來作為祭品,用於祭祀先人。但而今,野生大象可能的生存地帶已經縮小到雲南省與緬甸接壤的幾個保護區。

  大象去哪裡了?北方、中原、江南、西南、華南為什麼會一個個接連成為大象無法立足的地方?一個顯著的原因是氣候變化,中國北方在公元前1000年後開始變得更冷。但在公元前700-前200年,當氣候重新變得溫暖後,大象卻沒有返回北方,相反,還在不斷南撤。一部中國環境史,其實完全可以用大象的退卻路線來概括——這種體型龐大的兇猛動物,不是人的對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長期研究中國經濟史、文化史和環境史的權威、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研究院中國史教授伊懋可認為,古代中國人通過三種方式擊敗了大象,第一是平整清理土地特別是林地與草地,創造了更多可以用於耕作的農地,毀壞了大象的棲息地;第二是農民為保護莊稼不被大象踐踏和侵吞,大量設計捕捉設備;第三是為了獵取獲得象牙和象鼻。

  棲息地的破壞成為關鍵所在。伊懋可說,大象需要生活在沒有陡坡的溫暖溼潤的環境,可以避開直射的陽光,行動自如,並能就近獲得樹葉、野香蕉和嫩竹葉。如果沒有了樹木的遮蔽,大象無法生存下去,更加無法與協作起來捕殺它們的農民抗爭。

  伊懋可所著的《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一書,近日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引進出版。這本書從大象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的退卻、消失說起,回顧了中國古代4000年的環境演化發展情況,聚焦中國古代農業經營、濫伐森林、興修水利等活動對環境退化造成的重大影響。伊懋可直言不諱地指出,中國歷史學界、農業問題研究專家一直宣稱的中國傳統農業具有可持續性的觀點是錯誤的,中國傳統農業及為了保障這種農業而開展的改林為田、興修水利,有著現實的環境代價,特別是宋元之後,隨著人口激增,農業開發的烈度提升、範圍擴大,進一步加劇了環境破壞和資源衰退。在他看來,經濟發展、人口增長都將不可避免造成環境代價,但環境破壞的程度在不同國家(現代及古代文明)、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有著很大差異。

  《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是一部會讓中國讀者也不得不稱之為驚豔的佳作。這本書充分顯示了伊懋可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歷史的熟稔,他大量提取中國曆朝歷代的史書記載、文人詩作和地方志中的表述,來作為提出問題和觀點的依據。比如,在講述中國古代濫伐森林時,伊懋可首先引出了柳宗元的一首詩,「虞衡斤斧羅千山,工命採斫杙與椽。深林土剪十取一,百牛連鞅摧雙轅。萬圍千尋妨道路,東西蹶倒山火焚。遺餘毫末不見保,躪躒澗壑何當存。群材未成質已夭,突兀哮豁空巖巒。」柳宗元的詩作是以樹木被伐,暗指朝廷中正直而有才華的人士被貶斥,但也非常清楚地描繪出砍伐及燒毀森林的場景。

  因為森林濫伐而導致的土地淤積,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清兩代,因珠江流域林區墾荒變得密集,而使得珠江三角洲迅速淤積,這為廣東帶來了更多的可栽種土地,卻是以森林被破壞為代價的。更早以前,黃河還被泛稱為「河」,是因為秦漢兩代農耕在西北部的推廣,讓河流變色,最終造成河水加入了大量的泥漿,才有了「黃河」。由於濫伐森林,甘肅等地區變得缺水,土地更為退化,氣候也被改變。伊懋可在書中還詳細分析了中國古代森林濫伐造成樹種損失的情況,即如四川省,在古代曾有大量的棕櫚樹和椰子樹栽種,因為採鹽、書籍印刷和建築等方面需求帶來的大量濫伐,加之氣候變化,才使得前述作物像大象那樣徹底退出四川。

  中國古代歷朝都相當重視興修水利,以確保農業灌溉和城市居民生活的用水,並減少旱澇災害的影響。除了都江堰等少數設施之外,中國古代興建的更多水利設施同樣長期存在,將面臨持續的水文不穩定,需要不斷疏浚和加固、加高堤防,持續地維護成本很高。而水利設施興建後,當然會進一步誘發更多的土地開墾和森林濫伐。書中歷數了黃河、杭州灣在中國古代各時期的水利治理代價。書作者的看法是,水利技術會改善農業發展環境,推動經濟發展,養活更多的人,但水力擴張將很難避免走向河流乾涸、淤塞、泛濫、改道等可怕前景,長時期牽扯更多資源投向上述問題的解決。

  全書第二部分講述了嘉興、貴州、遵化三個不同區位、自然環境的地區的環境史,透過這三個地區案例的研究進一步深入探討中國古代各時期的環境演化。嘉興臨近中國的東海岸,地處江南,物產富饒,有魚米之鄉之稱,但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這樣一個生態資源富足的地區最後變成一個有著超集約化的園圃式農業與手工業的資源緊張的複合區,生態承載壓力不斷加大。貴州地處西南內陸,至明代仍處於漢族拓殖的邊界,許多少數民族仍保留著較為傳統的耕作方式,同樣經過了一個開發/環境破壞的過程。而在遵化,歷代歷史記載的農耕、畜牧與林地情況各異,金朝時尚分布著的大量森林,到了清代已不復存在,很顯然是墾荒的代價。

  這本書的第三部分試圖闡釋古代中國人如何理解自然,如何加工和分析自然題材的藝術、事物,並因此形成對環境的認識,如何將環境觀與道德觀念相整合等命題。書作者通過王羲之的一組詩文分析指出,古代中國人的自然觀念處於相對矛盾的狀態,一方面,認為自然不是某種超然存在的意象,而是超然之力本身的一部分,智者要做的是效法、遵從自然;另一方面則非常熱衷以人力來馴化、改造和利用自然,未能意識到這些行動造成大象等動植物的不斷退卻。伊懋可接下來還談到了謝靈運的山水詩,分析指出詩文中蘊含的環境觀念。

  毫無疑問,《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道出了中國古代文明發育發展的真實代價,即為了提高這片土地的人口和社會養育水平,一步步逼退大象等原先活躍在東西南北各地的生物,以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持續開發,創造了驚人的物質文化成果,也因此讓後來的中國人不得不面對資源緊缺與環境承載力高度緊張的困惑。我們依然需要為我們的前人,為中華文明感到驕傲,但必須充分意識到過去的發展讓我們失掉了什麼,有哪些代價,可以吸取什麼樣的教訓。

相關焦點

  • 野生大象曾遍布中華大地,現在卻只剩下不到500頭,原因何在?
    目前,世界最大的陸生動物是大象,而大象又分為非洲象和亞洲象,曾廣泛的分布在歐亞大陸,但是隨著人類的活動,大象的範圍極速縮小,目前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以及亞洲南部,數量目前也下降到不到50萬頭。雲南的野生亞洲象可是我們翻開史料,在距今三四千年之前,大象曾經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從黃河以北的河北陽原一帶到東南的嶺南地區
  • 中國古代為何沒有大規模訓練象兵?是沒有大象嗎?
    01中國大象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怎麼關心歷史,整天沉溺於直播和短視頻,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象只有印度泰國和非洲有。很多人去泰國旅遊,就是衝著騎大象去的。事實上,中國大象的歷史並不比他們短。在中國古代,大象的主要棲息之後在黃河流域和四川盆地。《山海經中山經》中記載:「岷山,江水出焉,……其獸多犀、象。」
  • 我國的大地原點,不在中原、華中,而在陝西西安
    有人想當然地認為是在中原腹地河南,也有人認為在華中地區的湖北。然而,都不是,而是在偏西的地區--陝西省西鹹新區的涇陽縣永樂鎮北流村。具體地理位置,是在北緯34°32′27.00″、東經108°55′25.00″。
  • 河南簡稱豫,3000年前遍地大象,如今為何無影無蹤?
    按照說文解字的說法,「豫」是象之大者,即可以理解為體積較大的大象。若按照徐中舒先生的解釋,則「豫」字可拆分為「邑」和「象」兩個字,將這兩個結合起來就是「大象之地」的意思。由此,我們是否可以推出,古代的河南省和大象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 我國的大地原點,不在中原、華中,在陝西這個城市!
    那麼,我國的大地原點在哪裡呢?有人想當然地認為是在中原腹地河南,也有人認為在華中地區的湖北。然而,都不是,而是在偏西的地區--陝西省西安市,西鹹新區的涇陽縣永樂鎮北流村。大地原點,亦稱大地基準點,是國家地理坐標--經緯度的起算點和基準點。為了精確表示各地在地球上的位置,人們給地球表面假設了一個坐標系,以經緯度線來表示。為了建立統一的國家坐標系,需要確定一個點作為起算點,這個點就是國家的大地原點。
  • 幾百發子彈也不能殺死一頭大象,亞洲戰象如何退出了歷史舞臺?
    眾所周知,這些戰象就是分布在亞洲地區的亞洲象,不僅僅是緬甸,包括印度、泰國和柬埔寨在內的多個國家都有大象的分布。因此,戰象也自然成了這幾個國家的戰爭武器。戰象雖然行動緩慢,但是皮厚肉粗,一般的冷兵器都不怎麼傷得了它。
  • 洛陽發現大墓,牽出先秦戎人神秘面目,他們為何到中原歸宿
    這證實了2600多年前,陸渾戎族曾在中華大地上繁衍遷徙,在歷史上留下存在與過往的印記。這座戎人王大墓,標號為M15保存非常完整,內有銅編鐘、玉橫、編磬、玉璜、玉扳指等隨葬品,墓周圍還發現了陪葬的車馬坑。考古專家根據墓中陪葬品,與牲畜殉葬的習俗,發現與春秋時期的西北戎人的文化十分吻合,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古籍中戎人內遷伊洛陽的事件。那麼洛陽古都腳下,為何會有異族人聚居?戎人到底是誰?
  • 為何古代的河南被稱為「豫」,那是因為當時到處都是大象
    河南,又稱中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和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中心,燧人氏、黃帝、帝嚳這些中華文明最早的祖先就是誕生於此地的。中國百分之八十的姓氏也是發源於此地的,但是他還有一個簡稱,叫「豫」,那麼這是為什麼哪?。
  • 河南省森林城市建設穩步推進 讓中原大地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為大地植綠,「創森」遍地開花  森林城市建設是林業生態建設的最重要載體和綜合性載體。從2005年許昌市第一個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到2019年安陽市、信陽市創建成功,15年來,我省國家森林城市數量由「零」增長到16個,省轄市級國家森林城市數量居全國前列。  這得益於省委省政府對林業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
  • 新舊動能轉換有了「風向標」 中原大地吹起清潔「綠色風」
    如今,一條風電產業鏈在中原大地已悄然呈現:許昌許繼、安陽金風、信陽明陽、濮陽GE4個風機生產基地已落子中原,帶動洛陽雙瑞、洛軸軸承等一系列風電零部件企業發展,間接帶動就業8000人以上,創造年產值超過30億元。  「大風車吱呀吱喲喲地轉,這裡的風景呀真好看……」歌曲中的場景正在中原大地上變為現實。  好風憑藉力,河南風電正異軍突起。
  • 方舟子:象棋是印度發明的,中國古代沒大象!曹衝:我稱的是豬嗎
    同時,他還說象棋是印度人發明的,因為中國古代的時候是沒有大象的。那麼,事實真是這個樣子嗎?象棋真的是印度發明的嗎?很顯然種種事跡,都表明象棋就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方舟子所說的都是無稽之談,有點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勢頭!我們一一的來列一下證據吧!首先,說中國古代沒有大象,這個觀點本來就是不成立的。
  • 活在熱帶的大象,為何與元朝統治者「糾纏」,還生出「象文化」?
    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應該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史料裡最早提到大象的文獻了。雖然說大象是一種熱帶動物,但是在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大象生存的痕跡了。古代傳說中更是有關於古人馴服大象為耕作之用的故事。到元朝更是成為蒙族人們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文化。忽必烈在位時更是把大象當作坐騎,騎著大象出行,尤其神氣。
  • 明朝時,為何留下國外進貢的大象和犀牛,而獅子都被「退貨」了
    除了氣壯山河的故事,還有不少稗官野史,比如,國外為了表達對明朝皇帝的尊敬,進貢大象、犀牛等動物,但獅子都被皇帝退貨了。您可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外國的進貢制度怎麼來的?
  • 河南的簡稱與大象有關,但河南為何沒大象?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個豫的簡稱,多少和大象有點關係,說到這裡,不少朋友都會好奇,這為何現在的河南卻沒有大象了呢?其實追朔到夏商周時期,當時的河南、山東、陝西、湖北與河北等地是真的有大象存在的。而因為野生大象的密集,更是在商周時期出現過大象成為坐騎的事情。
  • 曹衝稱象的地方是在河北,那個地方為何會有大象存在,大象哪來的
    曹衝稱象的地方是在河北,那個地方為何會有大象存在,大象哪來的曹衝是我國史書上記載最著名的神童之一,而「曹衝稱象」的故事正是表現其為「神童」的代表性事件,而這個事件被記載在正史《三國志》中。曹操想知道這大象有多重,眾人紛紛討論怎樣稱象。有的人認為應該將大象切成一塊一塊的進行稱量,但是這樣這頭大象就可惜了,一直在爭論,曹衝在耳朵旁邊說了一句話,曹操拍了拍手,把人群帶到河邊,把大象放在船上,在船體吃水時好做上標記。然後他把大象從船上趕下來,命令人們把石頭搬到船上去,他們突然意識到,都崇拜曹衝居然這樣聰明,曹操很驕傲,畢竟是他自己的兒子。
  • 古代中國到處都有大象,是氣候改變,還是人類獵殺使其滅絕
    人象衝突其實是橫亙數萬年的老矛盾,當人類祖先學會使用工具後,體型龐然的大象自然而然成了可口獵物;而當人類開始定居與農耕的生活後,大象更被視為會毀壞莊稼與房屋的害獸,故亟欲除之而後快。
  • 大象:草原和房間的雙重敘事
    龐然大物,是人類自古以來對大象這種動物的一貫印象。無論是「盲人摸象」的成語,還是「曹衝稱象」的典故,都從側面反映出大象相對於周邊事物不協調的龐大。作為地球上最大的陸地動物,大象擁有一個長鼻子、大而鬆軟的耳朵、寬又粗的腿,這些特徵賦予了大象獨一無二的特性,沒有其他具有相似體質的動物。
  • 方舟子:象棋不是中國發明的,是印度,因中國沒大象,河南人笑了
    第二,中國古代是有大象的,而且數量不少。歷史記載當中許多地方曾經有很多大象,甚至我們中國有個省的名稱,就是以大象命名的,這個省就是河南省。河南省簡稱:豫。說文解字裡面是這麼解釋「豫」的:「豫,象之大者。」河南在古代就是專門產大象的,而且是大象裡面的「大」象。
  • 為啥大象一旦發現了沙土,就不停地往身上甩,難道大象把沙土當做了...
    大象擁有超高的智商,一隻沒有經過訓練的大象可以輕鬆理解人類的手勢,可以通過鼻子的舞動,與人類進行溝通,它們可以在鏡中認出自己,懂得對其他動物給予幫助,在地球上,腦容量僅次於鯨魚。大象有著驚人的記憶力,甚至比人類還好,而這也正是它在野外生存的必要條件。例如非洲大象被非洲蜜蜂蟄過,它們甚至可以記住蜜蜂振翅發出的聲音,著實令人驚嘆。擁有重量級身材的大象同時也擁有一個顆善良的心,懂得照顧家族中的弱者,也懂得給予受傷人類幫助,所以人類應該停止一切傷害大象的行為,還它們一個寧靜的生活。
  • 大象如今只剩幾百頭,自古以來漫遊中國的野象都消失去了哪?
    人象衝突其實是橫亙數萬年的老矛盾,當人類祖先學會使用工具後,體型龐然的大象自然而然成了可口獵物;而當人類開始定居與農耕的生活後,大象更被視為會毀壞莊稼與房屋的害獸,故亟欲除之而後快。這種問題在古今中國也始終存在,導致本就受氣候轉寒而縮減棲地的中國野象,更不容易生存下去,最後逐步退縮到雲南一隅苟延殘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