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心血管疾病(CVD)風險在40歲個體逐漸顯現,但是其實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損傷和病變在此年齡之前就已經出現。儘管代謝產物在心血管疾病早期發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在早期年輕人群中關於機體代謝紊亂的研究以及與CVD的產生或者發病機制的研究仍然十分匱乏。
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心血管研究中心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在《Circulation》上發表了題為《Comprehensive Metabolic Phenotyping Refines Cardiovascular Risk in Young Adults》的研究文章,作者首先對2330名年輕成年人(黑人和白人)隊列利用代謝組研究機體代謝輪廓的動態變化,結合不良CVD表型(心肌功能,心肺適應性,血管鈣化等),揭示早期成年人與CVD疾病相關的機體代謝紊亂分子特徵;然後採用彈性網絡,PCA和Cox回歸等統計學習算法建立CVD疾病代謝物風險得分;最後通過弗雷明漢心臟研究的1898名大隊列進一步驗證上述結果。以上結果不僅揭示CVD早期代謝紊亂機制,而且對早期診斷和預防幹預措施方法的制定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實驗路線圖:
研究結果:
代謝和脂質分子表型關聯和通路分析首先對2330名黑人和白人進行代謝組學分析,通過線性回歸模型分析CVD表型(包括心衰,血管和心肺適應性)與代謝/脂質分子之間的相關性,並且通過年齡,性別和種族對計算結果進行校正。結果表明:穀氨酸代謝異常、表皮功能紊亂、氧化脅迫和炎症等,與CVD不良表型的產生密切相關。通過對差異代謝產物通路富集分析,發現CVD疾病相關的重要信號通路如BDNF信號通路、MAPK信號通路、NO/cGMP信號通路和MECP2信號都在早期有顯著變化。
2. 差異代謝物與脂質分子和CVD表型的關聯分析
隨後,研究者使用彈性網絡回歸結合PCA的分析方法,挖掘與CVD不良表型相關的代謝物及其互作關係,以及通過主成分得分來判斷代謝物對於心衰和血管表型參數的影響,以便建立CVD風險得分模型。
研究結果發現,心衰和血管不良表型具有不同類別的差異代謝物,並在PCA主成分有顯著區分。PC1水平與血管表型更相關,PC2水平與心衰表型更相關。分別對血管和心衰表型相關的代謝物進行權重得分計算,並通過性別和種族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在男性人群中血管相關代謝物得分較低,而在黑人人群中心衰相關代謝物得分較低。
3. CVD表型相關代謝物風險預測和生存曲線分析
研究者在2330名參與人群中,觀察到113個嚴重CVD事件和135名死亡事件。通過多變量生存曲線分別進行代謝物血管得分、心衰得分以及基於兩者綜合得分的血管-心衰得分分析,隨後在另外1898名參與者的驗證隊列中(600個死亡事件和518個嚴重CVD事件),基於前期44個差異代謝物的血管得分、心衰得分和綜合得分進行生存曲線分析,發現研究結果高度一致,利用代謝物得分可以有效進行CVD不良事件或死亡時間的預期風險的預測。
小編小結:
代謝組學(包括脂質組學)是發現心血管生物標誌物,進行早期預測和風險評估的有力工具。本研究檢測2330名不同種族早期成人代謝和脂質分子表達,結合隨訪信息和CVD表型參數,建立兩者之間的相關性,隨後運用統計學習算法建立代謝和脂質分子對於CVD事件的權重得分,藉此可以提高CVD疾病風險預測效果,進而在1898名的驗證隊列中進一步得到證實,該文章是深度研究和評估代謝組學與心血管疾病發生關係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