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出過北京城的皇帝

2020-12-05 騰訊網

康熙皇帝曾多次下江南,就是乾隆皇帝也曾六次下江南。然而康熙的第四子,康熙的第四子,清朝第五位君主——雍正皇帝不僅從來沒有南巡過,而且在他在位的十三年中,北京城都幾乎沒有出過一步。

雍正皇帝自稱「以勤治天下」,這絕非自誇。平心而論,繞開雍正的歷史疑雲,只是將雍正作為一名政治家來看待,那麼他絕對是偉大的。

現存的雍正朝奏摺共有41600餘件,其中漢文奏摺3500餘件,滿文6600餘件。以他在位12年又8個月計算,平均每天批閱奏摺約10件。除了奏摺以外,還有六部及各省的大量題本,據估算統計,雍正朝共處置此類題本192000餘件,每天平均處置40件以上。雍正對於這些奏摺和題本並非看畢就算,而是要親筆書寫硃批,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有的硃批競有數千字之多。除此之外,雍正還要處理各種軍國政務,官吏任免、人民生活、農業工商等,雍正都要親自過問,而且以他多疑、敏感的個性又不會找人代勞,只有煩累自己。這些完全可以說明雍正的工作量有多大。

這麼大的工作量,不要說是皇帝,就是普通人也很難做到。然而他卻做了13年。更何況,他是皇帝,沒有人監督他,做與不做全靠自覺。

雖然雍正皇帝的在位時間要比他的父親要短很多,但是,他把有限的時間都用在了治理國家上。

作為帝王,雍正皇帝為國家、為百姓做了很多實在的事,他的努力也為後來的乾隆皇帝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他高舉「改革」大旗,清理國庫虧空,到雍正末年,國庫虧空不僅完全彌補,還有數千萬兩餘銀。雍正還創立了「耗羨歸公」的政策,用來防止官員腐敗。不僅如此,雍正即位後,取消了人頭稅,改為攤丁入畝,即將人丁稅攤入地畝,地多者多繳稅,反之少繳,無地者不繳。

雍正為百姓做的還有廢除了賤籍。把原來的賤民編入民籍,讓他們和普通百姓一樣。取消賤籍毋庸置疑,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遺憾的是,雍正以後清朝皇帝做得都不是太好。加速了清朝的滅亡。對於這件事你們怎麼看?歡迎評論。

歡迎大家關注,明天發文提醒:

雍正是多疑的,他不相信任何人。密折制度,粘杆處,血滴子,成了雍正的重要手段。明天和大家分享清朝神秘的特務機關。

相關焦點

  • 闖王軍隊高歌猛進,為什麼打下北京城後就虛了?軍中發生了什麼
    明朝的亡國皇帝也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昏君,只不過是他的政治才能非常有限。而且在崇禎統治明朝的十幾年中,自然災害不斷,最令人聞風喪膽的要數肆虐明朝晚期的鼠疫,即便是一路上高歌猛進的闖王李自成的軍隊,在進駐到北京城以後,也因為鼠疫棄城而逃。
  • 京城水跡|北京城與大象的故事:六月則浴
    六月則浴:北京城與大象的故事 相信大多數人不會否認,大象是一種可愛的大型哺乳動物。那麼,遠古的冰河時期大象在北京存在過嗎?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建城初期有大象存在嗎?為什麼明代以來有了象來街的地名?下面一一道來。
  • 貴州一小村莊,滿村竟是崇禎皇帝後人,至今不與朱姓通婚
    ,並逼迫周皇后自殺,然後又親自執劍砍死公主,在金庸先生的小說《碧血劍》中,阿九即為崇禎皇帝的公主,但是卻沒有被崇禎皇帝所砍死,只是斷了一臂,可以說金庸先生也是動了惻隱之心,事實上,崇禎皇帝的女兒全部死亡,沒有一個存活。
  • 大明最悲劇的皇帝——崇禎皇帝
    亡國之君各有特色,暴虐寡恩的秦二世,昏庸慢懶得宋理宗,懦弱無嫩的晉惠帝,而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此後十七年,在和皇太極,張獻忠,等曠世梟雄的鬥爭中,在與身邊官員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奇特關係中,崇禎皇帝用權的道與路,用人的得與失,戲劇性的浮出水面,驚心動魄令人扼腕嘆息。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軍攻進北京城,三十五歲的崇禎皇帝無力回天,上吊自殺,三百年的大明帝國轟然倒塌。崇禎皇帝作為大明末代的君主,與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不同。
  • 北京城的文化符號:曾讓北京成一片綠海,現只有這公園大面積保留
    你知道北京城槐樹的故事嗎?槐樹你可了解的不多,但是槐樹對於老北京人來說,可是十分有意義的。北京城太靠北了,所以很多喬木都不能適應北京的自然環境,只有槐樹,適合北京的自然環境,在老北京城的歷史中,有很著名的12棵槐樹,槐樹也成為了北京城的一種文化。這十二棵槐樹,現在有些老北京還能掰著手指頭一棵一棵說出名字。但是現在對於很多旅遊的人來說,對於北京城和槐樹,都知之甚少。
  • 中國人口最多的兩個姓氏,一姓出過69位皇帝,另一個卻沒出過一位
    北宋時期出現的《百家姓》,將天下所以姓氏都編寫其中,統計出了天下姓氏的昌盛程度。因為姓氏的人口數量和其家族在歷史上的繁榮程度來決定的,不過其中也有例外,現在我國人數最多的姓中,有一個沒有出過一個皇帝,但是他確實我國第一人口大姓,王姓;而另一個人口大姓,李姓卻出過69位皇帝。王姓人口眾多,基本上隨處可見,在2018年統計之中,王姓的人就達到了1億多人。
  • 還是崇禎皇帝操作不當?崇禎的兒女都去哪了呢?
    1644年,對於世界史來說,沒什麼稀奇,但對於中國歷史來講,對朱家來講,卻是一個災年,因為這一年一位姓李的將軍率領起義軍打進了北京城,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明朝滅亡,但是明朝滅亡,那些大臣、皇親國戚以及崇禎皇帝的家屬們都去哪了呢?
  • 基辛格談朝貢體系:歷史上中國從未與另一國平等地交往過!
    在世界歷史上,歐洲由於小國林立發展出了相對平等的國際關係,雖然各國相互攻伐不斷,但沒有一國足夠強大,可以把本國的意願強加到他國。各國主權、法律平等是外交的基礎,而在中國歷史上的對外交往中,因為朝貢體系的存在,中國從未長期地與另一國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過,基辛格在《論中國》中這樣寫道!但這並不完全是因為中國的古人妄自尊大,而是近代以前的中國從未遇到過與之匹敵的國家,有一定的道理。
  • 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為何非要自殺,到底是誰逼死了他
    縱觀歷史,各朝各代的亡國之君都有著傳奇的一幕,例如歷史上最有名的「甲申之變」,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城後。殺妻,殺子,殺女,一頓屠殺後,自己跑到了故宮後面的煤山上,上吊自殺了。常言道,「就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堂堂的大明皇帝為何會淪落到如此地步。畢竟李自成的叛變不是一天兩天,眼看支撐不住為何不跑?
  • 為什麼強大的王、張兩姓在歷史上從沒出過皇帝?
    我國第一大姓李姓在古代歷經12個政權,出過66位皇帝,僅唐朝一朝,便有22位李姓皇帝。第四大姓劉姓在歷史上歷經八個王朝,出過59位皇帝。我們的第二大姓王姓,第三大姓張姓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卻從沒有出過皇帝,這一現象確實讓人匪夷所思。今天我們就來小小討論一下。
  • 漢地十八省中從未出過狀元的只有這兩個省份
    科考最後一場考試是所謂殿試,主考官是皇帝本人,殿試將決出舉子們在本次科考中的名次,名列前三名的將被列入一甲進士,最後排在榜首的被稱為「狀元」,是新科進士中的頭號幸運兒、將天下矚目,而作為狀元的家鄉人也會感到與有榮焉。在明清時期,若今科狀元是本省籍,在京京官會在本省會館設宴,慶賀本鄉文氣鼎盛,科甲奪魁。
  • 明朝歷經276年,出了16位皇帝,最像「聖人」的是他!
    朱由檢從1368年開國到1644年滅亡,明朝歷史跨度整整276年,出了16位皇帝。要說哪1位最像「聖人」,小編以為是明朝最後1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這怎麼說呢?朱由檢縱觀朱由檢一生都非常刻苦好學,在位十七年中,日講經筵從未中斷;能文能武,不近女色,同時,他勤儉節約,不愛遊玩、不愛美食。基本上,明朝歷代皇帝們有的優點,崇禎皇帝都有,而皇帝們有的缺點,崇禎皇帝也都沒有。
  • 錦衣衛:大明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為何在明亡時不見蹤影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分出個好與壞。錦衣衛中有好人和壞人之分。壞人代表:明成祖時期的紀綱,將大學士解縉殘忍凍死在雪地裡,後來又支持漢王朱高煦謀反,甚至想要奪取皇位,被明太祖下令處死。明武宗時期的錦衣衛指揮史江彬也是惡貫滿盈,終被處死。
  • 崇禎皇帝歪脖樹上吊死後,屍首呢,埋哪兒了?
    01 皇帝之死明朝崇禎十七年 (公元1644年) 三月十九日拂曉,皇帝朱由檢身邊只剩下太監王承恩一個人了,他們爬上了紫禁城北邊的萬歲山,到達山頂壽皇亭。在這裡放眼望去,只見北京城火把沖天,殺聲不斷。環顧四周,崇禎皇帝早已經絕望了。他們拿出事先預備好的繩子,拴到了兩棵樹上,留下遺囑然後就自縊身亡了。這時的崇禎皇帝享年33歲。
  • 北京城為何缺一個角?民間有三種說法,你認為哪一種最正確
    在中國古代的思想裡,是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的,另外中國的建築也都是對稱形狀的,這樣能顯示出最正統的漢族文化,作為帝都北京,北京城的修建更應該是對稱的,但是在衛星照片上來看,從北京明清時期的城牆可以看出,北京城並不對稱,而是在西北角有個缺角,這是為什麼呢?
  • 大明崇禎皇帝為什麼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樹上?
    崇禎皇帝是一位生活節儉,工作非常努力的勤勞模範皇帝,自從他坐上皇帝那一天開始,每天他都是殫精竭慮日夜操勞,唯恐祖宗建下來的大明河山,會敗壞在自己手裡,可是上天不佑人大明三百年的基業,還是被李自成無情的搶走了,他自愧不如心中有愧於列祖列宗,毅然決定殺妻棄子,在煤山歪脖子樹上上吊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城市,出過19位皇帝,被譽為「龍城!」
    只有皇帝才能穿龍袍,皇帝用的器具才可以雕刻上龍的圖案,皇帝的後代也被稱為龍子龍孫,這些都是為了凸顯其身份地位的高貴!即便是在現代,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依然有著很高的地位,皇帝居住過的地方,都會被稱為「龍城」。
  • 崇禎皇帝去世前才明白,可惜太晚了
    明王朝之所以沒能徹底消滅起義軍,其實並不是說明朝皇帝有多仁慈,而是因為朝中大勢,已經不是皇帝所能控制得了;在崇禎皇帝統治時期,朝堂官場的真正統治者其實是「東林黨」。東林黨出現於萬曆皇帝時期,公認的創始人是吏部郎顧憲成,但當時的東林黨是一個比較鬆散的組織,但在「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之後,東林黨逐漸成為朝堂之上最強大的一股勢力。
  •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那一年,生父載灃,一句話預示著清朝結局
    在這300年裡,清朝一共出現了12位帝王,清朝雖然是我國最後一個王朝,但它也曾繁榮過,也曾輝煌過,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清朝更是走向了鼎盛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土地增墾,物產盈豐,小農經濟的社會生活繁榮穩定,綜合國力遠勝於漢唐。
  • 清朝北京城住房僅旗人能買 各地均有旗人居住區
    有些人家裡本來就有土地,從來都不用發愁住房問題;皇帝高興了,也會給官員賞賜土地和房屋;另外,假公濟私的事情,也時有發生。《晉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說先前的官員調任,將政府借給他和家屬居住的官邸據為私有,新官上任,只得重建。  唐朝時期分給官員土地  唐朝時,皇帝會給官員分土地。然而,皇上給的地,和官員任職的地方常常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