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濱州市無棣縣最北部的渤海灣西南岸,仿佛來到了貝殼的世界。這處貝殼堤有37公裡長,尤為罕見的是,它仍正在「生長」。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貝殼,反映出當地海洋資源的豐富,它們背後是正海牧場連續四年對貝殼堤及海洋生態環境的修復,也折射出當地海水養殖產業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正海牧場連續四年共投放200億粒苗種,修復海洋生態環境,貝殼堤「活」了起來,到處都是貝殼。
如果沒有修復
就沒有貝殼堤的生長
11月12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位於無棣縣最北部渤海灣西南岸的貝殼堤,綿長的海灘上,堆滿了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貝殼,一眼望去,看不到盡頭。在其他地方的淺灘,很難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
這些貝殼都是海水退潮後,被衝積在海灘上的,積累而成了貝殼堤。如果海洋資源足夠豐富,貝殼堤會越來越長,不停「生長」。相反,如果對貝類過度捕撈,貝殼堤將逐漸「死亡」。
據正海牧場負責人馮淑蘭介紹,目前全世界只有三條貝殼堤岸,這裡就是其中的一條,足有37公裡長。「其他的貝殼堤幾乎都停止生長了,我們這個貝殼堤是唯一一條正在生長的。」足見這裡的海洋資源很豐富。據馮淑蘭介紹,今年8月份,颱風「利奇馬」入境山東,風暴潮來的時候,大批量的貝類被衝到海灘上,足有數千噸。
這處獨特的貝殼堤的存在得益於正海牧場連續四年對海底生態環境和貝類資源的修復。實際上,在這之前,這裡也面臨著貝類資源的逐漸枯竭。曾有過一個時期,貝類資源被使用滅絕性的機器過度挖掘。「不管大的小的,全部都給機器吸空了。」
過去,周邊的老百姓經常趕海拾貝,每次都能撿到三五斤。「但是在四年前,別說三五斤,連貝殼都很難看到,接近於枯竭。」正海牧場接手這處海域資源後,一面對貝類進行播種,一面護灘,禁止滅絕式的挖掘。
據了解,2016年至2017年,正海牧場投資2.2億元用於貝類苗種的底播增殖,其中四角蛤40億粒、文蛤30億粒、毛蚶30億粒。2018年,投資1.05億元,投放毛蚶苗種15億粒、文蛤15億粒、四角蛤20億粒。2019年計劃投資1.05億對貝類資源修復,其中投資文蛤苗種15億粒、毛蚶20億粒、四角蛤15億粒。
「貝類對海洋生態的修復作用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特別是牡蠣,它會吸收重金屬和固碳,對海洋生態的修復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也是我們做底播的原因。」馮淑蘭說,「如果沒有修復,就沒有貝殼堤的生長。」
2018年,牧場收穫了1.7億元。「我們看好的,還是它將來的一個發展,預期的收益。貝類其實繁殖很快,後期不用投入很多苗,收穫會很多。」在保護海洋生態的同時,正海牧場也得到了經濟上的收益,可謂雙贏。
投放抗逆性強的海參苗後,產量預計能提升一兩成。
建苗種繁育中心
探索海上立體養殖
貝類苗種的投放工作並非一帆風順。據馮淑蘭介紹,這幾年他們投放的大量貝苗,多數都是從南方運來的,在這之前,濱州並沒有貝苗的繁育企業。因北方海水溫度要低於南方的水溫,從南方進來的貝苗在投放後很快出現不適,很多甚至死亡。
針對這種情況,正海牧場新建了山東唯一一家貝類苗種繁育中心。據馮淑蘭介紹,該貝類苗種繁育中心的主要任務有兩項,一個是研究「南苗北繁」,另一個是對本地原良種做保育。「像我們的文蛤跟南方是完全不一樣的。這邊是泥質灘,微生物比較豐富,文蛤被稱為天下第一鮮。」
而在這背後,是正海牧場對科研工作的大力投入。正海牧場先後與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2016年,公司投入科研1000萬元,2018年增長到4000萬元。2018年6月,與包振民院士及其工作團隊籤訂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協同國家貝類首席專家張國範教授及其團隊對濱州近江牡蠣礁生態修復進行研究等等。
「今年我們有了一個新的探索,海洋下面做貝類底播,上面吊養了牡蠣、花蛤等,進行海上空間立體養殖。這是我們一個新嘗試,先看看效果如何。」據馮淑蘭介紹。預計到2021年,集團海洋牧場底播面積40萬畝,牡蠣吊養10萬畝,蝦貝藻複合生態養殖5000畝,產值在20億元左右。
年產DHA900噸
大型乳企都是客戶
正是在科研技術的驅動下,正海牧場除了持續發展海洋牧場的播種採收產業,還充分縱深挖掘產業鏈條,開發功能性產品,提升附加值。從海洋微藻中提取DHA就是其中一個項目。
據悉,其海洋微藻提取DHA項目是由正海集團與西安油脂設計院、北京化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聯合開發完成。該項目是國內最大的DHA生產基地,年產DHA油脂900噸、產值10億元,其工藝技術水平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已獲得國家專利。「相對於魚油DHA,我們微藻DHA具有不含魚腥味、無海洋汙染等特點。」馮淑蘭介紹。
被譽為「腦黃金」的DHA,向來備受保健品市場,尤其是母嬰市場的追捧。在此背景下,乳製品中的DHA含量也一直是國內外各大乳企宣傳的著力點。
「目前,你所知道的那些大型乳企,包括上市乳企,都是我們的客戶。」馮淑蘭說。行業巨頭的示範帶動下,該產品一直呈現產銷兩旺態勢。不過,他們似乎並不滿足這些。「下一步,我們將著力發展這一項目,拉伸產業鏈,充分挖掘、增加其產業附加值。」上述負責人說,而保健品市場是其主攻的一大方向。
7萬畝生態養殖場
一水多用零排放
如何保護好海洋生態,同時又高效利用海洋資源是濱州海水養殖產業需要共同面對的一個課題。
11月13日上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走進南極白對蝦反季節養殖區,養殖區室內溫潤,工作人員往養蝦池子裡一撈,活蹦亂跳的白對蝦浮出了水面。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反季節對蝦養殖區佔地6000多平米,換算下來,每平米能產蝦28斤。
這僅是友發水產集團海水養殖的冰山一角。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友發水產已成為一家集參蝦苗生產、水產養殖、科研開發於一體的高新科技企業。據友發水產海水養殖項目負責人張令進介紹,集團現擁有7萬畝無公害水產養殖場、5萬立方米水體工廠化育苗車間、3000噸庫容的大型冷庫,年可提供刺參苗種5000萬頭、對蝦苗種6億尾,年產參、蝦等各類水產品2000噸,年產原鹽30萬噸、溴素1000噸,年加工精製滷蟲卵500噸,產品暢銷國內外。
張令進介紹,友發水產養殖區合理布局,可以達到海水一水多用、生態養殖的效果。海水在初用於育苗養殖後,會進行中級滷水提溴、最後飽和的滷水用來製鹽。「一水多用,零排放」生產,促進了企業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同提高與和諧發展。
漁光一體光伏發電是友發水產集團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模式引進的一個合作項目。據海水養殖負責人張令進介紹,光伏發電示範區養殖的是對蝦,水面上布局光伏太陽能,不會影響水下對蝦的養殖,在夏季,還能起到降低水溫的作用。
據了解,該1200畝光伏發電區2018年共發電6300萬度電。「咱市民一個月用電也就是幾十度,按照100度算的話,也能滿足63萬戶居民一個月的用電。」據了解,該光伏發電區去年帶來800萬元的收益。
□科技助力
培育新苗種 海參產量提高一成
11月12日下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山東海城生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海參循環水養殖車間,公司副總經理杜銳用盆子撈出部分正在生長的海參苗,它們是今年剛投入的新苗,抗逆性非常強。據了解,該苗種是山東海城生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省內刺參研究團隊合作轉化的項目成果。
據杜銳介紹,公司目前已建成半滑舌鰨、海參等海珍品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車間8萬平方米。擁有2萬畝對蝦養殖基地,1萬畝魚蝦蟹立體高效養殖示範區,5000畝名特優海珍品養殖區。
今年公司通過科研項目轉化落地,投放了海參新苗種。據杜銳介紹,2018年,海參養殖遇高溫,當時不少海參都不採食了,甚至死亡,造成一定程度的減產。針對這種情況,公司和省內刺參研究團隊合作,於今年3月份達成合作意向。「他們的一些科研成果,可以在這裡轉化。我們作為一個轉化基地。」
海參新苗種是第一個合作轉化的項目。「新苗種抗逆性強,目前長勢非常好,產量預計能提升10%到20%。下一步,我們要延長產業鏈條,比如海參的深加工,往食品這塊發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時培磊 馮冬寧 趙旭 李海濤通訊員 張振華 鄭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