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連續4年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兩百億苗種入海貝殼堤「長」起來

2020-11-23 齊魯壹點

行走在濱州市無棣縣最北部的渤海灣西南岸,仿佛來到了貝殼的世界。這處貝殼堤有37公裡長,尤為罕見的是,它仍正在「生長」。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貝殼,反映出當地海洋資源的豐富,它們背後是正海牧場連續四年對貝殼堤及海洋生態環境的修復,也折射出當地海水養殖產業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正海牧場連續四年共投放200億粒苗種,修復海洋生態環境,貝殼堤「活」了起來,到處都是貝殼。

如果沒有修復

就沒有貝殼堤的生長

11月12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位於無棣縣最北部渤海灣西南岸的貝殼堤,綿長的海灘上,堆滿了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貝殼,一眼望去,看不到盡頭。在其他地方的淺灘,很難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

這些貝殼都是海水退潮後,被衝積在海灘上的,積累而成了貝殼堤。如果海洋資源足夠豐富,貝殼堤會越來越長,不停「生長」。相反,如果對貝類過度捕撈,貝殼堤將逐漸「死亡」。

據正海牧場負責人馮淑蘭介紹,目前全世界只有三條貝殼堤岸,這裡就是其中的一條,足有37公裡長。「其他的貝殼堤幾乎都停止生長了,我們這個貝殼堤是唯一一條正在生長的。」足見這裡的海洋資源很豐富。據馮淑蘭介紹,今年8月份,颱風「利奇馬」入境山東,風暴潮來的時候,大批量的貝類被衝到海灘上,足有數千噸。

這處獨特的貝殼堤的存在得益於正海牧場連續四年對海底生態環境和貝類資源的修復。實際上,在這之前,這裡也面臨著貝類資源的逐漸枯竭。曾有過一個時期,貝類資源被使用滅絕性的機器過度挖掘。「不管大的小的,全部都給機器吸空了。」

過去,周邊的老百姓經常趕海拾貝,每次都能撿到三五斤。「但是在四年前,別說三五斤,連貝殼都很難看到,接近於枯竭。」正海牧場接手這處海域資源後,一面對貝類進行播種,一面護灘,禁止滅絕式的挖掘。

據了解,2016年至2017年,正海牧場投資2.2億元用於貝類苗種的底播增殖,其中四角蛤40億粒、文蛤30億粒、毛蚶30億粒。2018年,投資1.05億元,投放毛蚶苗種15億粒、文蛤15億粒、四角蛤20億粒。2019年計劃投資1.05億對貝類資源修復,其中投資文蛤苗種15億粒、毛蚶20億粒、四角蛤15億粒。

「貝類對海洋生態的修復作用是我們無法想像的,特別是牡蠣,它會吸收重金屬和固碳,對海洋生態的修復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也是我們做底播的原因。」馮淑蘭說,「如果沒有修復,就沒有貝殼堤的生長。」

2018年,牧場收穫了1.7億元。「我們看好的,還是它將來的一個發展,預期的收益。貝類其實繁殖很快,後期不用投入很多苗,收穫會很多。」在保護海洋生態的同時,正海牧場也得到了經濟上的收益,可謂雙贏。

投放抗逆性強的海參苗後,產量預計能提升一兩成。

建苗種繁育中心

探索海上立體養殖

貝類苗種的投放工作並非一帆風順。據馮淑蘭介紹,這幾年他們投放的大量貝苗,多數都是從南方運來的,在這之前,濱州並沒有貝苗的繁育企業。因北方海水溫度要低於南方的水溫,從南方進來的貝苗在投放後很快出現不適,很多甚至死亡。

針對這種情況,正海牧場新建了山東唯一一家貝類苗種繁育中心。據馮淑蘭介紹,該貝類苗種繁育中心的主要任務有兩項,一個是研究「南苗北繁」,另一個是對本地原良種做保育。「像我們的文蛤跟南方是完全不一樣的。這邊是泥質灘,微生物比較豐富,文蛤被稱為天下第一鮮。」

而在這背後,是正海牧場對科研工作的大力投入。正海牧場先後與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大連海洋大學、山東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2016年,公司投入科研1000萬元,2018年增長到4000萬元。2018年6月,與包振民院士及其工作團隊籤訂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協同國家貝類首席專家張國範教授及其團隊對濱州近江牡蠣礁生態修復進行研究等等。

「今年我們有了一個新的探索,海洋下面做貝類底播,上面吊養了牡蠣、花蛤等,進行海上空間立體養殖。這是我們一個新嘗試,先看看效果如何。」據馮淑蘭介紹。預計到2021年,集團海洋牧場底播面積40萬畝,牡蠣吊養10萬畝,蝦貝藻複合生態養殖5000畝,產值在20億元左右。

年產DHA900噸

大型乳企都是客戶

正是在科研技術的驅動下,正海牧場除了持續發展海洋牧場的播種採收產業,還充分縱深挖掘產業鏈條,開發功能性產品,提升附加值。從海洋微藻中提取DHA就是其中一個項目。

據悉,其海洋微藻提取DHA項目是由正海集團與西安油脂設計院、北京化工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聯合開發完成。該項目是國內最大的DHA生產基地,年產DHA油脂900噸、產值10億元,其工藝技術水平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已獲得國家專利。「相對於魚油DHA,我們微藻DHA具有不含魚腥味、無海洋汙染等特點。」馮淑蘭介紹。

被譽為「腦黃金」的DHA,向來備受保健品市場,尤其是母嬰市場的追捧。在此背景下,乳製品中的DHA含量也一直是國內外各大乳企宣傳的著力點。

「目前,你所知道的那些大型乳企,包括上市乳企,都是我們的客戶。」馮淑蘭說。行業巨頭的示範帶動下,該產品一直呈現產銷兩旺態勢。不過,他們似乎並不滿足這些。「下一步,我們將著力發展這一項目,拉伸產業鏈,充分挖掘、增加其產業附加值。」上述負責人說,而保健品市場是其主攻的一大方向。

7萬畝生態養殖場

一水多用零排放

如何保護好海洋生態,同時又高效利用海洋資源是濱州海水養殖產業需要共同面對的一個課題。

11月13日上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走進南極白對蝦反季節養殖區,養殖區室內溫潤,工作人員往養蝦池子裡一撈,活蹦亂跳的白對蝦浮出了水面。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反季節對蝦養殖區佔地6000多平米,換算下來,每平米能產蝦28斤。

這僅是友發水產集團海水養殖的冰山一角。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友發水產已成為一家集參蝦苗生產、水產養殖、科研開發於一體的高新科技企業。據友發水產海水養殖項目負責人張令進介紹,集團現擁有7萬畝無公害水產養殖場、5萬立方米水體工廠化育苗車間、3000噸庫容的大型冷庫,年可提供刺參苗種5000萬頭、對蝦苗種6億尾,年產參、蝦等各類水產品2000噸,年產原鹽30萬噸、溴素1000噸,年加工精製滷蟲卵500噸,產品暢銷國內外。

張令進介紹,友發水產養殖區合理布局,可以達到海水一水多用、生態養殖的效果。海水在初用於育苗養殖後,會進行中級滷水提溴、最後飽和的滷水用來製鹽。「一水多用,零排放」生產,促進了企業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同提高與和諧發展。

漁光一體光伏發電是友發水產集團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模式引進的一個合作項目。據海水養殖負責人張令進介紹,光伏發電示範區養殖的是對蝦,水面上布局光伏太陽能,不會影響水下對蝦的養殖,在夏季,還能起到降低水溫的作用。

據了解,該1200畝光伏發電區2018年共發電6300萬度電。「咱市民一個月用電也就是幾十度,按照100度算的話,也能滿足63萬戶居民一個月的用電。」據了解,該光伏發電區去年帶來800萬元的收益。

□科技助力

培育新苗種 海參產量提高一成

11月12日下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來到山東海城生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海參循環水養殖車間,公司副總經理杜銳用盆子撈出部分正在生長的海參苗,它們是今年剛投入的新苗,抗逆性非常強。據了解,該苗種是山東海城生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和省內刺參研究團隊合作轉化的項目成果。

據杜銳介紹,公司目前已建成半滑舌鰨、海參等海珍品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車間8萬平方米。擁有2萬畝對蝦養殖基地,1萬畝魚蝦蟹立體高效養殖示範區,5000畝名特優海珍品養殖區。

今年公司通過科研項目轉化落地,投放了海參新苗種。據杜銳介紹,2018年,海參養殖遇高溫,當時不少海參都不採食了,甚至死亡,造成一定程度的減產。針對這種情況,公司和省內刺參研究團隊合作,於今年3月份達成合作意向。「他們的一些科研成果,可以在這裡轉化。我們作為一個轉化基地。」

海參新苗種是第一個合作轉化的項目。「新苗種抗逆性強,目前長勢非常好,產量預計能提升10%到20%。下一步,我們要延長產業鏈條,比如海參的深加工,往食品這塊發展。」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時培磊 馮冬寧 趙旭 李海濤通訊員 張振華 鄭少寶

相關焦點

  • 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中國環境報記者 張銘賢 2020年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渤海綜合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北省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堅持陸海統籌、海河共治,實施陸源汙染防治、海洋汙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旅遊旺季環境保障等五大攻堅,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預期目標
  • 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中國環境報)
    2020年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渤海綜合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北省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堅持陸海統籌、海河共治,實施陸源汙染防治、海洋汙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旅遊旺季環境保障等五大攻堅,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預期目標
  • 國家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戰略路線圖分析
    摘要:2018年,國家海洋生態環境管理體制重組,為系統推進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奠定了基礎。與陸域相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複雜性高、改善難度大、時間滯後性長、不可控因素多等特點,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成效距離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仍有較大差距,保護形勢依然非常嚴峻。2018年國家海洋生態環境管理體制發生重大變化,原國家海洋局的海洋環境保護職責劃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打通了「陸地和海洋」,為系統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奠定了基礎。
  • 山東出臺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
    中宏網山東1月14日電日前,山東省財政廳、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海洋局聯合印發《山東省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充分發揮財政政策激勵約束作用,加快推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促進海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 生態環境部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等情況並答問
    近日,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和地方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對今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進行了整體安排和部署,提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要全面完成2019年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目標,秋冬季期間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4%,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同比減少6%。
  • 專家談海洋環境保護:河海考核指標應該銜接起來
    請問當前包括渤海在內的海洋治理工作中,陸源汙染物入海的現狀如何?這一汙染源是不是海洋目前最大的汙染源?楊靜:確實,目前生態環境部對陸源汙染物入海的監測主要涉及兩類:一類是入海河流;另一類是直排海汙染源。總體來說,陸源入海的汙染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 《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對外公布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
    2019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外發布《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明確表示,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據悉,《公報》重點從海洋環境質量、海洋生態狀況、主要入海汙染源狀況、海洋傾倒區和油區狀況、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狀況、海洋環境災害狀況、突發海洋汙染事件、相關行動與措施等八個方面對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進行了詳細監測。   監測結果表明,2018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整體穩中向好。
  • 中國自然資源報:山東出臺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
    日前,山東省財政廳、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海洋局聯合印發《山東省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充分發揮財政政策激勵約束作用,加快推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促進海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辦法》依據不同要素特點,注重分類施策,主要從生態保護成果、直接影響因素、間接影響因素3個層級出發,實施海域水質、入海汙染物控制、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3類補償(賠償)。在海域水質方面,《辦法》突出考核目標導向,根據生態環境部確認的近岸海域水質數據,對達標的市,省級按照固定額度給予基本補償。同時,對同比改善的市給予補償,同比惡化的市向省級賠償。
  • 【世界海洋日】檢察機關與那片海的故事!
    2019年7月29日,由青島市市北區檢察院提起公訴的王某等盜採海砂案一審開庭,同時派出公益訴訟起訴人,對王某等人提起了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請求法院依法判令王某等人恢復被破壞的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水產資源,或承擔海洋生態環境和海域水產資源的修復費用。9月10日,該案宣判。
  • 廣東舉行2016年海洋環境及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
    2016年,在汕頭青澳灣、惠州考洲洋、茂名水東灣三個地方開展美麗海灣建設試點的基礎上,我廳組織編制廣東省美麗海灣建設總體規劃,力爭到2018年在每個沿海市建設1-2個生態優美、宜居宜遊的美麗海灣。  二是開展海洋生態環境整治修復。2016年,省政府印發了加強海岸帶保護利用工作方案。汕尾市龜齡島生態修復、珠海市三角島開發建設進展順利。
  • 海洋環境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8月27日,執法檢查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總書記關於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論述,傳達慄戰書委員長重要批示精神,王晨同志就做好執法檢查工作提出要求。9月至10月,執法檢查組分為4個小組,分別赴天津、河北、遼寧、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等8個省(市)開展執法檢查工作。
  • 濱州市海洋發展漁業局:陸海統籌,開啟海洋強市建設新徵程
    發言人:濱州市委海洋辦主任、濱州市海洋發展漁業局黨組書記、局長 殷梅英 2020年,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共承擔「7+3」重點改革攻堅任務6項、《政府工作報告》分解任務5項、部門主責主業5項,全部圓滿完成。
  • 山東省財政廳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 山東省海洋局...
    山東省財政廳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山東省自然資源廳 山東省海洋局2020年12月22日山東省海洋環境質量生態補償辦法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激勵引導作用,加快推動全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促進海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與濱州籤訂市海洋預報臺共建協議
    齊魯網濱州8月21日訊 8月19日,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黨委書記、副局長郭明克帶領海洋預報減災處、政策法規和規劃處、煙臺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同志來我市調研海洋預報臺建設情況,先後到濱州港、濱州貝殼堤島與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市海洋與漁業綜合管理中心實地查看了海洋預報驗潮井
  •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情況
    在上述工作基礎上,我國海洋環境質量整體企穩向好,局部區域生態系統得到修復恢復,但仍處於汙染排放和環境風險的高峰期,生態退化和災害頻發的疊加期,仍面臨著諸多突出問題。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到生態環境部,設立海洋生態環境司,打通了陸地和海洋。
  • 生態環境部:多部門將研究推動海洋垃圾汙染防治
    然而,目前我國沿海地區黑水入海、非法圍填海、垃圾漫灘等環境問題突出。機構改革後,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至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圍繞我國海洋環境現狀以及整治工作,尤其是備受關注的非法圍填海和海洋微塑料汙染等問題,新京報記者專訪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
  • 渤海環境堪憂生態整治「箭在弦上」
    >  《2016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對渤海海洋生態環境作了分析。關道明:渤海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複雜,造成渤海汙染嚴重的基礎因素是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限,半封閉性內海的地理特徵導致水交換周期長,汙染自淨能力差。
  • 山東聚焦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累計修復海域2300多公頃
    山東省海洋局副局長王仁堂在會上介紹稱,近年來,針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山東積極推進實施「藍色海灣」「退養還溼」等重大項目,累計投入各類資金5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拆除清理垃圾廢棄物100多萬立方,恢復養護沙灘40多公裡,逐步建立起海洋生態修復長效機制。圖為山東港口日照港退岸還海項目海龍灣。
  • 【大河之北·海洋篇⑥】碧海清波
    「取沙前,要避開相應的規劃區域和紅線區,同時要考慮到海底會留有坑,這個坑是否會對近岸帶來環境影響。」劉修錦說,經過連續幾年的觀察,他們發現海底沙的流動具有「自愈」能力,能慢慢將其淤平,基本不會帶來生態影響。秦皇島160多千米的海岸線上,共有海灘60多千米,遊客們不知道,這其中有24千米是劉修錦和同事們人工修復的區域。
  • 2010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陸源排汙成汙染主因
    多年來,我國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方針,綜合運用管理、技術等多種手段,我國海洋環境保護與修復取得了明顯成效。  《公報》顯示,2010年監測的陸源入海排汙口各主要汙染物的達標率均在70%以上,與2006年相比顯著升高。陸源入海排汙口排汙量的削減和主要汙染物達標率的升高,表明近年來我國對點源排放汙染物總量減排成效明顯。  「十一五」期間,我國大力加強海洋生態保護與建設,並啟動了海洋生態修復工程,使得過去長期處於不健康狀態的生態系統出現好轉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