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約佔全部AIH的60%~80%,抗核抗體(ANA)和抗平滑肌抗體(SMA)陽性為其特徵,然而,約20%~30%的Ⅰ型AIH患者ANA呈陰性。日本岡山(Okayama)大學的學者通過開展一項回顧性研究認為,ANA陰性的Ⅰ型AIH患者的病程多呈急性,對這類患者監測其ANA滴度水平仍有臨床意義。這篇論文於2008年11月26日在線發表在《肝臟病學研究》( Hepatol Res)雜誌上。
研究者回顧176例Ⅰ型AIH患者(女性153例)的病例資料,根據患者的血清ANA滴度水平分為3組,即滴度<1:40(陰性)者為A組(24例,13%),滴度為1:40或1:80者為B組(38例,22%),滴度≥1:160者為C組(114例,65%)。在接受潑尼松龍≥20 mg/d治療的135例患者中,89%在治療6個月內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水平復常。檢測122例患者的SMA抗體,其陽性率為63%(77例)。
9例A組患者的SMA亦呈陰性,在隨訪過程中,3例又出現ANA陽性。其餘6例患者的抗肝腎微粒體1型抗體(LKM-1)為陰性,是根據組織學特點和臨床轉歸被診斷為AIH的。18例ANA陰性的AIH患者接受潑尼松龍(≥20 mg/d)為初始治療,其中16例在6個月內ALT復常。而在隨訪過程中,2例ANA轉陽患者的6個月內ALT復常累積發生率較其他16例高(100%對87%)。
患者的血清ANA滴度與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水平相關(r=0.17,P=0.03)。與C組相比,急性起病多見於A組和B組。同樣與C組相比,A組患者的血清膽紅素、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ALT水平較高,而IgG水平較低。此外,A組患者的病理學結果提示急性肝炎和第3帶壞死的發生率高於C組,但3個組之間的進展期肝纖維化程度相似。
研究者認為,ANA陰性的Ⅰ型AIH可能包括急性AIH和在慢性非活動性疾病基礎上的急性變。在隨訪過程中,監測ANA水平並觀察患者對免疫抑制治療的反應將有助於AIH的診斷。(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王綺夏 馬雄)
經特殊的免疫螢光染色後,螢光顯微鏡觀察顯示,在細胞核或細胞漿的位置上可見特異性亮綠色染色,為ANA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