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試題,一題一論:山東煙臺市2019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生物第5題,原題如下。
5.生物社團拍攝的生態系統照片中,自動調節能力最強的是( )
解析:此題考查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大小。
在生態系統中,隨著環境的變化,生物的種類、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佔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系統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一個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大小,取決於該生態系統生物種類的多少以及營養結構的複雜程度。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複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超強,生態平衡越不容易被破壞。
A圖表示的是農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主要特點是人的作用非常突出,人們種植的小麥、水稻、高粱、大豆等各種農作物是這一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員,野生動植物種類相對較少,營養結構簡單。農作物抵抗旱、澇或病蟲害的能力較差,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才能使農田生態系統朝著對人類有益的方向發展。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農田生態系統很快就會退化,農作物很快就會被雜草和其他植物取代。因此農田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這幾種生態系統中最差的。
與農田生態系統相媲美的還有城市生態系統。這兩種生態系統都是人工生態系統,動植物種類相對較少,營養結構簡單,自動調節能力較差。
B圖表示的是淡水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包括河流、湖泊和池塘等類型,其中的生物都是適於在淡水中生活的。
淡水中的植物一般都分布在淺水區和水體的上層。在岸邊,常見的植物有蘆葦、香蒲等,在陽光能夠直射水底的淺水區,睡蓮等植物的根生長在水底,葉片伸展在水面上。在水體的上層有大量的浮遊植物,其中單細胞藻類最多,這些藻類在春季大量繁殖,能使水體呈現綠色。淡水中的動物分布棲息在不同的水層。浮遊動物在水體的上層吃浮遊植物。以浮遊植物或浮遊動物為食的魚通常棲息在水體的上層,如鰱魚、鱅魚等。以水草為食的魚通常棲息在水體的中下層,如草魚等。螺螄、蜆等軟體動物生活在水體的下層,以這些軟體動物為食的魚也通常在人體的底層生活,如青魚等。淡水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穩定。如果沒有外界因素的幹擾,淡水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比農田生態系統強上許多。
C圖表示的是溼地生態系統。溼地生態系統是在多水和過溼條件下形成的,帶有靜止或遊動的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為的水域。溼地被人們譽為「地球之腎」,無數種類的植物和動物依賴溼地生存。溼地生活著豐富的鳥類、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以及無脊椎動物等。溼地也是重要的植物遺傳基因庫,如作為人類重要食物的水稻,就是很常見的溼地植物。
淡水生態系統和溼地生態系統系統都會受到水文的影響,當它受到自然或人為活動幹擾時,生態系統穩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壞,進而影響到在溼地生活著的各種生物,改變溼地生態系統。
D圖表示的是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分布在溼潤或較溼潤地區,其主要特點是動植物種類繁多,營養結構最為複雜,能夠長期處於較穩定的狀態。
森林中的植物以喬木為主,也有少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森林中的動物由於在樹上容易找到豐富的食物和棲息場所,因而營樹棲和攀援生活的種類特別多。
綜上所述,選項D是最符合題意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謝謝,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