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沒有死」

2020-12-08 南方周末

11月15日在越南首都河內拍攝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籤署儀式現場。(新華社/越通社/圖)

在全球化陷入低谷之時,全球多邊貿易卻迎來了難得的轉機。

2020年11月15日上午,在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上,包括東協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內的15個成員國正式籤署協議。歷經八年的談判,RCEP最終宣告達成。

這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多邊貿易協定,囊括了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經濟體,覆蓋約30%的全球人口,其GDP總量佔全球比重約29%。

當天,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個人社交帳號上表示,「經過8年的艱難努力,我們昨天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李顯龍表示,RCEP的籤署告訴大家,合作共贏要勝過「單打獨鬥」。

RCEP使得區域內的企業可以更輕鬆地在整個區域運送產品,通過減免關稅,降低了區域內企業的成本。據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的研究測算,到2030年,RCEP貿易協定將使中國的GDP增加0.4%,增加收入約850億美元。

在逆全球化浪潮下,區域貿易協議早已不僅僅關乎貿易,而是擁有了更廣泛的政治意蘊。RCEP籤署後,中國對外籤署的自貿協定將達到19個、自貿夥伴將達到26個。根據商務部數據,中國通過RCEP新建立了中日自貿關係,這是中國首次與世界前十的經濟體籤署自貿協定,使中國與自貿夥伴貿易覆蓋率由目前的27%提升至35%。

「中國需要這樣一場戰略『勝利』,特別是在這種單邊主義盛行、美國總統換屆的節點上。」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CCG)主任王輝耀向南方周末記者感慨,在他看來,RCEP的籤訂更多意味著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兩大背景下,亞太國家通過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來支持多邊貿易體系的決心。

攪拌「一碗義大利麵」

與其說RCEP是創新,不如說是一次集體「升級」。

RCEP最早由東協十國在2011年提出並發起,其構想是以東協—中國、東協—日本、東協—韓國、東協—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東協—印度五個自由貿易協定(簡稱FTA)為基礎。多年以前,東協就已經完成與上述五國的貿易安排,也被稱作「10+1」。

「一對一」的散裝雙邊貿易協定效率低下。根據中國社科院關於RCEP的研究,東協—日本FTA、東協—澳大利亞—紐西蘭FTA、東協—韓國FTA中的原產地規則靈活性大,自由化程度較高,採用單一或嚴格規則的關稅條目分別只佔26.4%、14.8%和11.3%,相比之下,東協—中國FTA、東協—印度FTA中的此類關稅條目分別達到89.4%和100%。

關稅條目越繁複、細緻,意味著貿

相關焦點

  • 全球化還是被全球化,讀《全球化的悖論》-虎嗅網
    全球化沒有錯,錯的是我們推動全球化的方法,錯的是我們追求的全球化的程度全球化還是被全球化在讀到《全球化的悖論》的三年前,我讀了一本關於全球貿易的書,叫《貿易打造的世界》,那本書很好地闡釋了人們因為對鴉片、咖啡和糖等產品的渴望而改變了全球格局,形成了一個以產品需求為根底的新世界。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簡單地認為目前的經濟全球化處於「逆全球化」過程是不充分的,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狀態或者趨勢是「全球化分裂」 ——主要大國之間,特別是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之間在關於什麼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損益、運行規則和秩序等問題上發生了重大分歧,不再擁有共識。美國現在的所作所為不是在簡單地反全球化,而是要搞另一套經濟全球化,即沒有中國的經濟全球化。
  • 馬雲VS 川普: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較量
    除此之外,強調重新協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他認為北美貿易協定存在缺陷,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是籤署的最糟糕的貿易協議,多年來希拉蕊應該解決這個問題,卻一直沒有解決。不談判 TPP,甚至要揚言或退出 WTO,這意味著美國將退出北美、亞太及世界範圍的自由貿易。在第三次電視辯論中,他再一次抨擊了 TPP 自由貿易協定,認為這吸走了美國的就業機會,應該重新談判,建立新的貿易協定。
  • 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徵程: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
    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才剛剛開始。
  • 全球化時代哪個國家地理位置最好?哪個最差?沒有中國
    全球化時代哪個國家地理位置最好?哪個最差?沒有中國在這個全球化大趨勢下,國與國之間的聯繫越來越頻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每一個大國的崛起都與國家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地理位置甚至影響文明的誕生與發展,比如屬於海洋文明的一些歐洲國家在古代以貿易為主,而為大河文明的古中國則是從亞細亞的經濟轉變到小農經濟,並以其為主。而受地理位置影響的經濟基礎決定了社會的上層建築,決定該時代社會的意識形態,可見地理位置對一個國家發展多麼重要。
  • 雲雀汽車換標,戰略全球化布局提速
    近日,鬥子侃車通過雲雀汽車官方了解到,從2020年3月9日起,雲雀汽車新標誌開始正式啟用,具體換標工作正有序展開,這預示著雲雀汽車正在加速布局戰略全球化。跟老標相比,雲雀汽車新標誌最大的變化是採用全英文carlarky,這跟大眾標將立體改為平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化繁為簡。
  • 金觀濤:全球化時代的兩朵烏雲
    由於短二十世紀對現代社會的結構及其價值系統的局限性進行了修正,第二次全球化的進程比第一次更加宏大和迅速。事實上,正因為第二次全球化有了比第一次全球化更加牢固的基礎,今天我們正處於經濟無限度地超增長和新科技全面改變人類生活面貌的太平盛世。
  • 治癒全球化② | 全球化浪潮中的航向標:新加坡自貿港的經驗對海南...
    【導語】在新冠肺炎疫情時代,全球合作缺位,逆全球化興起,世界亂相頻出。全球化患病,如何治癒?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院與澎湃新聞聯合推出「治癒全球化」系列文章,從多元視角審視全球化,並嘗試提出治癒建議。本系列文章只是個開頭,歡迎投稿討論大家的全球化。
  • 全球化中的政治極化
    而隨著全球化加速發展,現代社會利益的高度分化,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的出現,以政黨政治為基礎的民主制開始運作不良,傳統政黨政治已陷入政治僵局,各國國內政治力量出現錯綜複雜的整合和重組。為此,選民將大量選票投給更為激進左翼和右翼,以表達對傳統政黨的失望、甚至憤怒的情緒。
  • 全球化下的求同存異
    在全球化趨勢下,在複雜的各國經濟、政治、文化和宗教信仰環境下,如何能夠更好地進行合作?如何能夠更好地調動全球的資源產出更多的效益?民族如何能在全球化潮流中佔據優勢?這是每位智者都在考慮的問題,我在這裡闡述下我的見解。
  • 疫情後的全球化與中國對策
    歷史上,曾經發生的大多數瘟疫並沒有終結甚至緩解大國競爭,更不用說推進全球合作。當前的疫情,發生於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附著了太多東西,更不能期求國家層面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在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發生之前,一些國家已在誇大全球化帶來的負面作用,著手推動「退群」「脫鉤」或「去中國化」,新冠疫情使相關國家更深刻地體會到產業外部依賴的被動和痛楚,選擇「自立自強」的動機增強。
  • 黑人在廣州:低端全球化?-虎嗅網
    而在另一個少有人關注的方向上,非洲—中國,這裡演繹著全球化的另一面,一個不那麼「高大上」的全球化。如麥高登教授將在廣州的非洲人描述為一種「低端全球化」現象。全球化的另一面對於這些身處廣州的黑人群體,麥高登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低端全球化」。
  • 技術奇點+全球化廢墟=川普崛起
    在這個科技指數化裂變,全球化掃遍世界,通訊交流以光速進行的時代,川普看到了以下的矛盾1.看到了全球化產業配置把本屬於美國中產(尤其是藍領中產)的工作遷移到第三世界國家,造成大眾生活水平下降。於此同時,擁著優秀本科教育(意味著國際化工作機會),跨國資本(意味著全球化資產配置)的富人卻在全球化浪潮中強化了其財富積聚能力。
  • 金觀濤:全球化時代的兩朵烏雲|雙體實驗室
    由於短二十世紀對現代社會的結構及其價值系統的局限性進行了修正,第二次全球化的進程比第一次更加宏大和迅速。事實上,正因為第二次全球化有了比第一次全球化更加牢固的基礎,今天我們正處於經濟無限度地超增長和新科技全面改變人類生活面貌的太平盛世。
  • 全球化「十字路口」,新型大國關係再思考
    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在疫情暴發之後卻完全沒有展示出合作擔當精神,美國在採取降低銀行利率、禁止來自歐洲的航班等管制措施的時候也完全沒有和其盟友歐盟商量,3月初美國總統川普甚至要高價收購德國一公司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專有權。而忙於「脫歐」的英國也因為脫歐與歐盟合作不暢。
  • 反思民族主義回潮與反全球化影響
    從歷史角度來看,民粹主義是全球化和現代化的產物,但也具有固有的反市場經濟、反現代化和反全球化的傾向。這是因為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薄弱的環節,總是會有一部分人成為全球化的「受害者」。這樣就導致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發生認同危機、合法化危機乃至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和生態危機等,而在這些危機中其利益受到影響的人就成為民粹主義思潮的積極倡導者。
  • 《帝國: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簡介
    無邊無垠,永遠止境,這就是全球化政治新秩序——一種新的主權形式。從後現代到現代,從帝國主義到帝國人類在新世紀將迎來大同安康還是壓制束縛?未來的關鍵,在於帝國及其抵制力量的互動結果。我們所知道的那種帝國主義可能已經不復存在,然而帝國卻依然完好無損。麥可·哈特和安東尼奧·奈格裡在這部新穎大膽的著作中宣稱,如今的帝國即是全球化政治新秩序。
  • 2020中國與全球化論壇成功舉辦
    2020年11月11日-12日,全球化智庫(CCG)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內外政產學研各界精英,知名前政要、駐華使節、國際組織負責人、多國商會代表和著名學者、知名企業家等,就百年變局下的全球化發展以及中國在全球化新進程中遇到的新機遇與新挑戰深入研討,旨在凝聚社會共識,共同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積極推動全球化和參與全球治理建言獻策。
  • 「輕冷戰」和「有限全球化」: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
    「冷戰」和「全球化」已經成為過去,「輕冷戰」和「有限全球化」將引領未來。但真正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有中國的參與全球化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20世紀80年代後,全球化進程加劇,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配置,使得歐美日國家很多產業轉移到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 先鋒領航:未來不太可能出現大規模去全球化 大概率是慢全球化
    財聯社(上海,編輯齊林)訊,雖然近年來中美貿易形勢趨緊以及疫情襲來引發眾多企業對全球供應鏈的擔憂,但先鋒領航集團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王黔周五表示,未來全球不會出現大規模去全球化,更大可能是全球供應鏈出現重新的調整和適度的縮短,這會導致全球貿易量的增速放慢,即所謂的「慢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