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越南首都河內拍攝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籤署儀式現場。(新華社/越通社/圖)
在全球化陷入低谷之時,全球多邊貿易卻迎來了難得的轉機。
2020年11月15日上午,在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上,包括東協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內的15個成員國正式籤署協議。歷經八年的談判,RCEP最終宣告達成。
這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多邊貿易協定,囊括了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經濟體,覆蓋約30%的全球人口,其GDP總量佔全球比重約29%。
當天,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個人社交帳號上表示,「經過8年的艱難努力,我們昨天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李顯龍表示,RCEP的籤署告訴大家,合作共贏要勝過「單打獨鬥」。
RCEP使得區域內的企業可以更輕鬆地在整個區域運送產品,通過減免關稅,降低了區域內企業的成本。據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的研究測算,到2030年,RCEP貿易協定將使中國的GDP增加0.4%,增加收入約850億美元。
在逆全球化浪潮下,區域貿易協議早已不僅僅關乎貿易,而是擁有了更廣泛的政治意蘊。RCEP籤署後,中國對外籤署的自貿協定將達到19個、自貿夥伴將達到26個。根據商務部數據,中國通過RCEP新建立了中日自貿關係,這是中國首次與世界前十的經濟體籤署自貿協定,使中國與自貿夥伴貿易覆蓋率由目前的27%提升至35%。
「中國需要這樣一場戰略『勝利』,特別是在這種單邊主義盛行、美國總統換屆的節點上。」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CCG)主任王輝耀向南方周末記者感慨,在他看來,RCEP的籤訂更多意味著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兩大背景下,亞太國家通過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來支持多邊貿易體系的決心。
與其說RCEP是創新,不如說是一次集體「升級」。
RCEP最早由東協十國在2011年提出並發起,其構想是以東協—中國、東協—日本、東協—韓國、東協—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東協—印度五個自由貿易協定(簡稱FTA)為基礎。多年以前,東協就已經完成與上述五國的貿易安排,也被稱作「10+1」。
「一對一」的散裝雙邊貿易協定效率低下。根據中國社科院關於RCEP的研究,東協—日本FTA、東協—澳大利亞—紐西蘭FTA、東協—韓國FTA中的原產地規則靈活性大,自由化程度較高,採用單一或嚴格規則的關稅條目分別只佔26.4%、14.8%和11.3%,相比之下,東協—中國FTA、東協—印度FTA中的此類關稅條目分別達到89.4%和100%。
關稅條目越繁複、細緻,意味著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