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象局官員:氣象愛好者作天氣預報不會被"禁言"
本報訊(記者 董鑫)昨天起,《氣象預報發布與傳播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辦法》規定,國家對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
-
氣象科普 | 盤點史上路徑最詭異的颱風!影響颱風路徑的因素有哪些?
除了路徑多變之外,它的強度也十分多變!在其長達20天的生命史中,竟先後經歷了兩次加強和減弱過程。可以說沒白走一遭了!一般預報員判斷颱風走向考慮的最主要因素是大尺度天氣系統對颱風的引導作用,通常稱其為引導氣流。引導氣流的大小、強度和方向是決定颱風路徑最主要的因素。複雜路徑的颱風其實是在環境引導氣流比較弱的情況下出現的,多個天氣系統進行拉鋸戰時,沒有一方明顯佔優勢,就會出現颱風兜兜轉轉徘徊不定的狀況。
-
「中國氣象數據」
中國氣象數據網正式更名為「中國氣象數據」雖然小據換了名字,但初心不改,精彩更多快來認識新的我吧~為持續打造開放的氣象大數據服務門戶,推動互利共贏的氣象大數據產業發展,由國家氣象信息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數據中心)主管的微信公眾號
-
寶貝報天氣2017「我是氣象小達人」走進北京密雲檀營小學
中國數字科技館 2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氣象局主辦,光明網承辦的 2017年寶貝報天氣「我是氣象小達人」活動,走進北京市密雲區檀營滿族蒙古族小學。八十餘名小朋友參加了天氣播報節目錄製。而為了讓科技走進校園,讓科學走到孩子身邊,經「寶貝報天氣」承辦方光明網與學校商議,特將2017寶貝報天氣「我是氣象小達人」進校園活動納入了這次科技節系列活動中。
-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現象增加
中國經濟網紐約11月9日訊(記者 朱旌 汪璐)根據聯合國專門機構世界氣象組織11月8日在日內瓦總部發布的題為《全球氣候2011-2015》報告,通過對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的全球氣候以及極端天氣事件中的人類足跡進行分析後發現,創紀錄的溫度伴隨著海平面上升、北極海冰範圍縮小、大陸冰川和北半球積雪減少;所有這些氣候變化指標都確認了溫室氣體所造成的長期變暖趨勢
-
中國氣象愛好者:為什麼鹽城的龍捲風破壞力這麼大?
這是1983年湖南湘陰龍捲以來,中國最大的一次龍捲風災害。災難驚動了中央和全國人民,救援已經迅速到位,全國四面八方支援。所幸,這個周末阜寧和射陽的天氣會變得溫和起來,到下周也不會出現暴雨,龍捲的威脅暫時遠去。向英雄們致敬,為阜寧和射陽的朋友們祈福,願災難的陰影早日過去。
-
氣象科普 | 中國的颱風和美國的颶風有什麼區別?
那麼,颶風和颱風有什麼區別嗎?從科學解釋的角度來看,颶風和颱風實際上就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颶風和颱風都是指風速達到33米/秒以上的熱帶氣旋,只是因發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稱。颶風導致碎片插入混凝土內一般來說發生在大西洋以及加勒比海和東太平洋的強熱帶氣旋,我們稱之為颶風,發生在西太平洋以及我國南海地區的,我們稱為颱風。所以本質上它們沒有區別。颱風的全年數量一般可以達到60個左右,且一年四季都會有,每年的7月到9月之間最為的頻繁,並在一天之內就能釋放出驚人的能量。
-
海洋氣象服務全接觸——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高工談...
除了大風天氣以外,還有哪些海洋災害性天氣值得我們關注和防禦呢?在防禦海上災害性天氣的時候,氣象部門都採取了哪些措施?提供了哪些服務?《嘉賓訪談》欄目非常榮幸地請到了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的兩名高級工程師尹盡勇和劉濤老師,和我們聊聊這些話題。
-
中國氣象局:全球變暖加大中國防禦氣象災害壓力
新華網北京9月18日電(記者於文靜 董峻)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18日表示,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使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增強,今年以來中國天氣氣候明顯異常,在降水、颱風、強對流天氣方面均出現異常,防禦氣象災害的壓力不斷加大。
-
面對極端天氣 其他國家如何應對?
新華社發多國氣象部門預測,8月2日將有兩場颱風影響亞洲地區。強颱風「蘇拉」離開菲律賓向中國臺灣東北部逼近。颱風「達維」將在掃過上海北部後,直撲日本東南部。中國南部地區將出現強烈季風降雨天氣,這樣的天氣還將延伸到東南亞和印度東部。近來,高溫、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頻頻在世界各地出現,由此引發的自然災害也愈發頻繁和嚴重。
-
「中國天氣通」:智慧氣象改變生活
對用戶來說,天氣預報需要及時、準確,簡單實用最好。近期,華風愛科氣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攜手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通過一系列線下線上精彩活動,與三星手機會員親密互動,體驗「中國天氣通」強大功能,了解智慧氣象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歐洲氣象科學家關注極端天氣預測和預防
歐洲氣象大會12日在荷蘭城市烏得勒支開幕。本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如何通過加強對極端天氣的預測和預防,減少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的損失。
-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次將增加
在經歷了去年年初和年末兩次讓人印象深刻的寒潮之後,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天氣研究計劃負責人卡西姆·阿斯拉爾博士接受廣州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2010年很可能成為歷史上最熱的一年。百年一遇的災害將可能變為「二十年一遇」。到本世紀末,一些現在看來少有的極端天氣事件將不再顯得很特別。
-
氣象局長張洪濤在線解讀氣象知識_文字實錄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2、預警信號的級別依據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一般劃分為四級:Ⅳ級(一般)、Ⅲ級(較重)、Ⅱ級(嚴重)、Ⅰ級(特別嚴重),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同時以中英文標識。 3、2007年6月中國氣象局規定了「颱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高溫、乾旱、大霧、雷電、冰雹、道路結冰、霾、霜凍」14類預警信號 ,4種顏色等級 。
-
墨跡天氣以氣象科學技術助力冬奧氣象預報精細化
因此,對於冬季賽場的極端天氣的預報至關重要。由於此次冬奧會是中國首次舉辦世界級的冬季體育賽事,此前國內在冬季,特別是山區複雜地形條件下氣象精細化服務技術方面的研究和相關經驗都較為欠缺,尤其是針對局地小氣候特徵明顯的延慶及張家口賽區,目前的預報產品的精細化程度以及預報準確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
世界氣象日 | 極端天氣來臨,我們該如何面對?
頻發的極端天氣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極端天氣的增加將給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人們又應如何應對呢?明天是世界氣象日,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常見的極端天氣有颱風、暴雨、熱浪、寒潮、龍捲風、冰雹、閃電、雪暴、乾旱、洪澇、大霧等。從發生概率來講,相對於可大量觀測到的天氣而言,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概率一般不超過5%。如果某個類型的極端天氣持續時間較長,比如一個月、一個季節,就被稱作極端氣候事件(如某一區域長時間降水極少形成的乾旱)。
-
颱風「鯰魚」氣象服務評價報告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科普與服務評價室2010年發布的《中國網絡氣象服務專項調查報告》顯示,為了解公眾對天氣過程的氣象服務需求與評價,2010年,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針對第13號颱風「鯰魚」開展颱風氣象服務網絡專項調查。該調查不僅是氣象服務效益評估專項調查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對重大災害性天氣氣象服務效果評價的一次嘗試。
-
看看吉林省氣象專家的預測吧!
中國天氣網製圖 11月10日,在吉林省氣象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吉林省氣候中心主任楊雪豔、吉林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王寧等專業人士對一段時間以來大家關注的「今年到底是暖冬還是冷冬」的問題進行了解答。
-
剝開氣象科學的堅殼
中國氣象報記者徐文彬 在氣象微博的「江湖」中,一個擁有20萬「粉絲」、名為「中國氣象愛好者」的新浪微博顯得有些與眾不同。這個沒有官方背景、沒有經費支持的「業餘」團隊,憑著對氣象的熱愛,以快速、科學、活躍的形象,成為了氣象信息傳播中廣受關注的一個民間組織。這個群體因為介於氣象工作者和普通老百姓之間,也被看作是「民間氣象達人」或「民間天氣預報員」。
-
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崔絢 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簡稱臺海中心)是我國颱風和海洋氣象預報預警業務的國家隊,主要負責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颱風的監測、分析、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