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通訊變遷史:我們是如何被「電話」馴化的?

2021-01-09 百家號

從通訊再到智能化通訊,發展的腳步不曾停歇。當智能化通訊逐漸深入到企業應用領域時,未來企業又會發展為怎樣的呢?

當代人類,已經成了被技術馴化的物種。在一系列我們離不開的技術中,通訊就是其中的典型。

餵飽我們的外賣,賴以為生的工作,戀人之間的親密耳語,無一不依賴通訊技術而成立。

實際上我們被技術「馴養」的過程,也就是技術推動我們生活方式變革的過程。正是因為學會了利用火,我們用來咀嚼生肉的牙齒的才開始逐漸退化,變成了咬合力只有五的渣渣哺乳動物。

通訊技術也是一樣,在對我們的不斷馴化中不斷發展。不久前企業通訊雲服務商容聯雲就用一組漫畫,講述了通訊產業的變遷。

從這組漫畫中,我們可以嘗試探討,未來通訊需要哪些技術支持,而又會如何撬動我們生活的變化。

一、通訊發展與三個時代,背後都有哪些技術變革

通訊的發展,可以被簡單分為三個時代:

首先是原始時代,人們開始應用飛鴿傳書、煙火等方式向彼此告知消息。決策者的主張得以更廣闊、更具還原性地傳達,甚至還能利用「烽火戲諸侯」這種方式炫耀權力。

正因如此,城市、國家這種社會組織的形態也得以穩定和壯大,權力通過訊息的傳播在更遠的地方發揮起作用。井田、賦稅等等土地制度因此得以實施,財富開始聚集並且重新分配。

人類文明在前進方向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在這一切背後,紙的發明、動物馴養技術的提升、煙火製造技術才是推動者。

接下來,隨著電報和電話的發明,人們的通訊開始進入了電時代。消息傳遞的效率發生了劃時代式的改變,尤其是經濟活動的發展產生了全新的走向。

以往信息傳遞的低效讓交易的效率和地理距離呈現出正相關的關係。

我種土豆,鄰居種茄子,我們彼此交換,這就是最高效的交易方式了。但其實五百公裡以外的老王也需要土豆,甚至可以用牛肉來換。可等他的需求信息被快馬加鞭送過來時,我的土豆早挖完了。

切實的案例是:在19世紀引入電報後,紐約和利物浦之間棉花的價差縮小了43%,貿易量上升了37%。同時,貿易量的波動也上升了114%。供需信息的高效傳遞讓人們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也提高了生活質量。

背後推動這種變革的技術,正是電力和電磁波技術的發展。

隨著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我們就進入了熟悉的現代通訊。信息傳遞已經發展到了實時,價格也幾乎讓人人可以應用。

知識和信息唾手可得,整個世界變得更扁平、節奏也更快了,網際網路帶來的全新經濟增長正在改變整個世界的運行狀況。當然,在這一切背後還有計算機的發明、雲計算技術的進展等等。

二、訊息背後的AI:今天的通訊正在往哪走

今天通訊應用的現狀,給人們留下了兩個問題:

第一,通訊已經能夠實現即時傳遞音視頻,那通訊的效率還能進一步提高嗎?第二,現在的網絡資費如此低廉,通訊的成本還能進一步下降嗎?像以往每一個產生變革的通訊時代一樣,在通訊解決方案本身的變革背後,其內核是一系列的技術進步。而AI,就正在改變我們今天的通訊方式,也正在讓這兩個不可能的問題成為可能。

在通訊效率上,如果把信息的傳遞看做兩端和橋梁,現在橋梁上的速度已經相當於高速公路,但AI卻可以作用於端點。

橋梁上的傳輸雖然迅速,但是從端點到橋梁仍然有可以提升的空間。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電話銷售每天都在說著同樣的話,但同樣的話說100遍仍然要佔用一個人一整天的時間。

以往負責傳遞信息的都是人類,而如今AI已經可以代勞。隨著NLP技術能力的進步,利用一段十秒鐘的錄音,語音生成模型就可以完美模仿出一個人的聲音、語氣甚至斷句習慣。而結合上知識圖譜的語義理解,AI已經可以對人的意圖和需求有著初步的理解。

像容聯雲推出的會話機器人就建立在語義理解和深度學習技術之上,對用戶會話實現意圖分析和實體抽取,例如在「我要查一下明天北京的天氣」這句話中,AI就可以抽取出「北京」和「天氣」這兩個關鍵詞,去滿足用戶的需求。在客服、助理等等領域,都能發揮作用。

至於容聯雲的另一款AI產品電話機器人,不光有語音交互技術,還可以根據呼叫結果進行意向篩選,對於客戶的意向優先級進行排序。對於企業外呼業務來說,這種低成本、無需休息、無需培訓即可上崗並且情緒穩定可控的電話機器人可以帶來巨大效率提升。

資料顯示,容聯的電話機器人可以讓企業時間利用率提升12倍、客戶滿意度提升50%。

至於通訊成本,雖然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通訊已經十分廉價甚至接近免費,但對於企業而言,仍然要在通訊上耗費不少成本。電話、視頻的資費,微信、QQ、企業通訊軟體之間複雜信息遷移包括企業內部通訊的安全維護,都要耗費大量金錢和人力成本。

這時結合AI技術的通訊雲部署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容聯推出的企業協同辦公平臺容信,就結合了企業電話、網絡電話、融合會議等多種方式,通過私有化部署的方式保證企業通訊的安全。

而將AI應用於語音會議轉錄、機器翻譯所實現的跨國會議同傳等,也在從側面降低企業應用在通訊上的綜合投入。此前容聯雲和騰訊雲的合作,也正在為更多企業帶來AI+通訊和行業全通訊解決方案。

三、下一次革命的支點

更值得期待的,還是智能化通訊會如何撬動我們生活整體的變化。例如當AI越來越多地介入訊息整體的生產和搬運,我們獲取訊息的速度不僅越來越快,質量也會越來越高,形式也會愈加豐富。

像是通過複製老師的形象和聲音實現質量更高的個性化遠程教育、通過智能推薦系統讓人獲取更多適合自己的知識內容……當知識的生產和傳輸變得高效,文明與文化的整體發展,也會因此獲得進一步的加速。

而當智能化通訊逐漸深入到企業應用領域,未來必然會發生如下的變化:

首先商業活動受地理因素的限制會更少。地域形成的語言隔閡可以被AI同傳消磨,跨國交易的交流成本會大大降低。和當初電報讓紐約與利物浦之間棉花交易更加活躍一樣,智能通訊的變化也會讓貿易全球化更加高效。

同時企業的通訊成本會大大降低。成本降低之後,企業就可以在創新方面有更多投入,激發出更多的商業活力。畢竟當每個人都被淹沒在低效率勞動時,技術往往難以發展。

隨著通訊的效率提高,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的人才分配問題或許可以得以解決。建立在高效和高還原度的訊息傳送中,移動辦公的實行率會越來越高。

人們並非一定要在物理空間中聚集在一起才能共事,或許即使在千裡之外,也能像在一個辦公室一樣協作從長線的歷史進程來看,我們的物質生活無疑會更上一個臺階。

更重要的是,物質與文化的共同作用下,一定會再次孕育出新技術的發展。這樣的傳遞與繼生,正是人類不斷前行時,那束照亮前路的火光。

本文由 @腦極體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人類進化史,也是一部物種馴化史
    女人答道:「他的名字已經不再是『野狗』了,而是『最好的朋友』,因為它將一直是我們的朋友,直到永遠。打獵時記得帶上它。」狗是如何成為人類「最好的朋友」的?到底是誰馴化了誰?是狼選擇了人,還是人選擇了狼?假如要探究那些如今已司空見慣的動植物的歷史,我們往往會被帶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而每一種被馴化的物種如何出現?歷來爭論激烈。再講個故事吧。4萬年前,人類以狩獵採集為生。
  • 雲通訊網絡電話下載安裝及撥打電話流程圖解
    介紹網絡電話雲通訊的下載、安裝、註冊、撥打電話的流程。下載安裝/步驟11、手機連接WiFi,或者打開數據流量。返回,用雲通訊帳號(或手機號)和密碼登陸即可。撥打電話/步驟3打開後默認是在雲中心的頁面,點擊雲通話,切換到撥打界面。
  • 通訊工具進化史
    移動通訊工具的變遷,反映出的是這些年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  1992年至2001年——大哥大時代  在實現了單向的移動通信需求後,人們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於能夠單方面接收信息。雙向通話的需求,使第一代模擬式行動電話——「大哥大」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大哥大的出現,意味著中國步入了移動通訊時代。
  • 從板磚到iPhone6 看手機屏幕顯示變遷史(全文)_液晶顯示器應用技術...
    1追溯手機屏幕顯示變遷史    當你看到這題目的時候一定會感到十分的好奇,板磚到底和iPhone有什麼關係呢?前者實際上也是行動電話,「板磚」只是它的的俗稱,它的學名其實叫「大哥大」是世界上最早普及的行動電話。
  • 從黑豬到白豬的變遷中我們失去了什麼?
    在上個世紀,我國養豬業發生了一次重大變遷,在這次變遷之前,我國的家豬通常都是黑色的,而到了現在,我們日常吃到、見到的豬都是白色的了。
  • 萬物皆有痕,光從中生:馴化與被馴化,是人類進化史上的奇蹟
    在想,作為「高級」的人類,是否應該如何放下自身的優越感,重新看待我們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呢?此刻,窗外正飄落著片片雪花,Summer正靠著我的腿憨睡。不禁在想,是怎樣的淵源,讓我不但可以容忍一隻超級掉毛的薩摩耶和我相偎相依,還因此而樂在其中呢?
  • 人類如何馴化自己?
    別利亞耶夫對動物的馴化如何發生,以及野生犬科動物演化成性情溫和的狗的過程中,其生物學特徵會發生什麼變化很感興趣。在西伯利亞鄉村,分布著數千個狐皮農場,這是他進行實驗的理想場所。  別利亞耶夫開始培育特別溫順的狐狸,並觀察其幼崽的性情。在短短三代之內,這些狐狸對人類的恐懼和攻擊性明顯降低。到了第四代,一些幼崽甚至會像尋回犬一樣搖著尾巴接近捕捉者。
  • 中美洲珊瑚礁魚能「馴養」糠蝦 或揭示人類如何馴化動物
    相關發現或為進一步揭示野生動物最初如何被人類馴化提供線索。馴養其他物種是一種複雜行為,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人類特有的行為,自然界中很難觀察到人類以外的物種馴養動物的例子。相關論文已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參與研究的格裡菲斯大學環境未來研究所的威廉·菲尼博士表示,雀鯛和糠蝦的互惠關係具有馴養行為的特徵,跟人類飼養家畜的行為沒有什麼分別。一般認為,家畜的祖先最早就是被人類提供的庇護所和食物殘渣引來後被馴化的。
  • 史前史的啟示:人類如何演化
    從這個角度說,沒有考古學就沒有人類的史前史。   近讀布萊恩·費根(BrianFagan)的《考古學與史前文明》,該書全面梳理了考古學與史前史的關係,讓我們看到考古學在揭示人類史前史上的貢獻。作為一名考古學者,平時總是痛苦於考古學能力的不足或是考古材料的匱乏。然而,回顧一下考古學曾經取得的進步,又不能不油然而生幾分自豪感。
  • 科學家揭示家蠶馴化史—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詹帥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研究員王文、江蘇科技大學徐安英等合作,詳細闡述了家蠶被馴化的歷史
  • 時代更迭,見證衡陽樓市的變遷史
    從最初的幾萬、十幾萬,到今天幾十萬、上百萬的房貸,近20年來「房奴」的變化,也折射出衡陽商品房市場的變遷與進化。2006年,彼時的高新開發區建設正如火如荼,每平方米接近2000元的房價對於當時的衡陽市民而言依舊奢侈。就在那一年,35歲的老劉貸款15萬元在鑽石城買下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約定15年還清。
  • 基因組圖譜揭示 膠乳生物合成與橡膠樹馴化史
    然而,大戟科植物基因組的染色體如何進化、為什麼橡膠樹能高產膠乳以及橡膠樹在近一個世紀如何被馴化等是產膠植物研究中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橡膠樹的高產、抗病、抗旱、抗寒等重要經濟性狀的基因組選擇育種與優異基因資源的發掘利用也亟須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
  • 家雞起源馴化揭開新謎底
    本報特約該論文通訊作者之一韓建林教授為讀者講解家雞起源馴化的有關科學問題。  1 家雞的野生祖先  基於早期動物分類學的研究,人們認為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和中國南部熱帶叢林裡的野生原雞是家雞的祖先。原雞屬下共有四個物種,分別是紅原雞、綠原雞、灰原雞和錫蘭原雞。其中,紅原雞是分布範圍最廣、數量最多的。
  • 進口紙變遷史:我們是怎麼「一夜回到三十年」的?
    今年四月的時候,小印同學梳理了中國紙包裝產業近30年的發展歷史,並撰文《中國紙包裝產業30年發展史》上、下兩篇,文章對中國紙包裝企業從風雲激蕩中崛起,並成為時代主角過程進行了概括。在中國紙包裝產業發展過程中,雖然中國民營企業不斷成長,本土原紙也牢牢佔據國內大部分市場,但進口紙一直在國內保有一定的份額,甚至還有捲土重來之勢。
  • 航海王:草帽一夥的電話蟲,是專屬的通訊設備,各有特色
    電話蟲是電視動畫《航海王》中的通訊設備,相當於現實生活中的行動電話。電話蟲是一種生物,尾田老師在sbs上已經證實這一點。它們的工作原理是將人的聲音轉化為電話蟲獨特的聲音而可以進行長距離傳播。這些是草帽一夥的電話蟲,是他們的專屬通訊設備,各自都有各自的特點。這是路飛的電話蟲。這個電話蟲外形就是一個蝸牛的樣子,胸前有路飛的專屬傷痕,臉上也有獨特的傷疤,外殼是紅色的。此外,它笑臉也和路飛的一模一樣,這無疑就是路飛的專屬通訊設備了。
  • 三千年的氣候變遷史:中國古書中的動物,問你知多少?
    竺可楨曾經根據竹、梅和荔枝等植物在歷史上的分布情況,研究三千年的氣候變遷史。研究中國環境史的學者是幸運的,中國不僅生態多樣,物種豐富,而且現存古籍、動植物志和地方志也記錄了大量物種。但是,中國歷史綿遠流長,人類對自然認知能力逐步提高,許多動植物名稱也隨之發生變化。面對歷史文獻記錄的物種,沒有生物學基礎的環境史學者很容易產生混淆。
  • 網絡電影題材變遷史
    5年間,網絡電影成為中國電影越發重要的市場增量,也被記錄著從初生到成熟的題材變遷史。  野蠻生長1.0時代:為娛樂而生     網絡電影自誕生之初,就為滿足觀眾的強娛樂需求而存在。具體看來,市場題材空白、院線稀缺品種(殭屍、鬼神、賭片、同志),院線輕工業題材喜劇(東北喜劇)和青春類題材(《校園風騷史·舞動青春》《海天盛宴·韋口》《什麼叫做愛》系列,《整容前規則》)在網絡電影上都有良好表現。
  • 外來物種是如何被中國吃貨成功馴化的?
    東北名菜——五穀大豐收(圖片:圖瑞 / 圖蟲創意)▼但今天我們能在餐桌上看到的食物,並不是被某個神從創世之初就播撒在東亞大地上的,而是在千百年的文明歷程中,經由中國商人不斷引進,並在本土農民的馴化改造中,逐漸適應了中國風土,成為桌上佳餚的。
  • 全新揭秘家雞家鴨的起源馴化—新聞—科學網
    在沉醉於這些美味時,我們應該感謝馴化的饋贈。 作為人類最重要的動物性蛋白來源,這些家雞、家鴨到底是從哪來的?又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被馴化的呢?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界。 在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科研人員對雞、鴨的基因組進行了新的「解剖」,並找到了這兩種家禽真正的起源地和馴化中心。
  • 180件展品展現長春變遷史
    180件展品展現長春變遷史   22日15  布展工作人員說:「這件紙雕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們在布展的時候,耗時最長,也是最費力的一個。為了更好地把它展示給參觀者,我們花了大約2個小時才把它布置好。它原來是以捲軸形式保存的。為了更好地保護作者的辛勤成果,我們小心翼翼地展開畫卷,輕拿輕放,嚴格按照文化保護的標準規範來布置這幅作品。當然,在整個布展過程中,我們會做到尊重每一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