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餐廳吃飯,顧客一般都是使用餐廳提供的消毒餐具,並且還是支付消毒餐具的費用。可這付了錢的所謂消毒餐具,衛生狀況卻是問題多多,有的不僅沒有消毒,甚至連肉眼都能看到裡面的灰塵。日前,記者對撫州消毒餐具市場現狀進行了一番調查,發現問題不少!
正規消毒服務公司清潔第一步,一級初洗
黃亞敏,在餐具消毒企業界無人不曉。他是撫州市潔康(洗刷刷)餐具消毒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在談到企業的生存狀況時,黃亞敏感嘆:生意不好做!
消毒
2006年,公司開張時,很是風光,一舉填補了我市消毒餐具市場空白。22日,記者來到該公司。在1000平方米左右的操作車間裡,工作人員戴著帽子和口罩,對收集回來的餐具進行初步分類,並將分類好的餐具放到清洗餐具的專用機器上除去雜物。
裝箱
在餐具初分區,工作人員將餐具初步分好類後,開始對餐具進行一級初洗、消毒;再經過二級精洗。當餐具經過二級精洗後,就順著機器軌道「滑向」浸泡池,經過幾分鐘的浸泡後,又「滑向」消毒箱,經過高達380℃的高溫消毒後,工作人員再進行餐具搭配,最後將其封膜出廠配送。
配送
如此好的設備,為何黃亞敏還會感嘆生意不好做呢?原來,公司的日清洗能力是五萬套餐具,但現在一天只清洗近一萬套。也就是說,目前設備空置率高達80%左右。據了解,目前,「洗刷刷」所清洗消毒的餐具佔據了市區市場的50%左右,這說明,還有一半餐具是酒店本身消毒及一些小作坊在經營。
有業內人士表示,一些無資質的小作坊依靠打價格戰來分得市場「一杯羹」,對正規生產企業產生衝擊。
11月21日中午,記者在 市區貿易廣場附近的一家餐館看到,該餐館的消毒餐具上印有廠名和聯繫電話,但是記者在餐具的包裝膜上並沒有找到生產日期或保質期。隨後,記者按照餐具包裝膜上提供的電話打過去,以要貨的名義與其交談,對方表示價格和送貨都不是問題。而後,記者表示想要到廠區進行實地考察,但對方回答卻吞吞吐吐,最後直接掛掉電話。
記者將此情況向市衛生監督所反饋,一相關負責人表示:「正規餐具消毒企業名單裡沒有這家企業,顯然,這家企業是一家地下作坊。」據業內人士透露,我市一些鄉鎮餐館用的消毒餐具基本來自地下作坊。如果市民在用餐時,只要看見餐具包裝膜上沒印有生產日期以及廠家詳細信息的,均為不正規餐具消毒企業。
圖片來源網絡
這些小作坊在清洗時,一般用洗潔精洗一洗,用抹布擦一擦,用風扇吹一吹,然後用簡易的封包機封裝一下便可出廠。這樣清洗出來的餐具,成本非常低,至於衛生不衛生,他們並不在乎。
那麼,市民對於如何分辨消毒餐具是否乾淨衛生?首先,可透過封膜用肉眼觀察,如餐具表面有明顯的裂縫與破口,表明質量不佳。其次,仔細觀察消毒餐具表面有沒有汙跡,有沒有水痕,因為消毒餐具都經過高溫消毒烘乾,不會有水。再者,打開消毒餐具,用手摸摸餐具壁、玻璃杯壁,看看是否粘手,玻璃杯是否有油垢,如果有粘手和油垢則是不合格產品。
記者:魯智啟、袁平
編輯:張楠